小議中國傳統婚姻儀式的心理內涵

2021-02-19 意象對話

如果時間是一條長河,現代人所處的位置,猶如前方一個巨大浪頭的浪尖。我們站在浪尖上,向前眺望,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未來,回首看去,是幾百幾千年的歷史與過去。然而不論在哪個時代,人類都有一些共性的需求,比如精神上的連接與歸屬感。陳子昂告訴我們,活在當下絕不是一件輕鬆的易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世事無常中尋求存在感,是人性的心理本能,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往往不得不攀援一些什麼,或者說抓住一些什麼。未來常常是縹緲不可知的,不適合作為攀緣的對象;而過去與歷史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抓住它,我們就如同有了根,這根深深扎在歷史與文化的土壤中,從無盡的遠古延綿而來。

抓住歷史與文化的最好方式,並不是看歷史書、學習文化知識,這些做法雖然足以餵飽我們的頭腦,卻無法滿足我們的心與身。最好的抓住歷史與文化的方式,是像古人一樣生活。當一個人過著與他的祖先一樣的生活,也是與他的祖祖輩輩一樣的生活時,他會感覺到心有所歸屬,會感覺到自己是家族的一份子,會感覺到自己是文明的海洋中的一顆小水珠,既獨立又融合於這個群體,從而安定下來,作為這個家族、這個民族、這個文化中的一員,度過他既前所未有,又與古相同的一生。

然而時代在發展,文明在前進,現代人想要過古人的生活,往往只能是一種浪漫的幻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採菊東籬下?席捲全國的城鎮化趨勢,現代化的電氣設施,快速的生活節奏,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這一切使得現代人不得不去過一種「現代化的新生活」。然而新鮮、自由的生活方式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快樂與幸福,還有迷茫和不安。我們與歷史、文化的連接變得前所未有地薄弱,如同斷藕之絲,若存若無。而「儀式」,就是我們與歷史、文化、傳統之間所剩無幾的連接之一。

《詩經·周頌》云:「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周武王每日嚴格按照他父親周文王的方式來舉行儀式,以謀求四方安定。

儀式從來只用於「大事」,於帝王而言,治國之事都是大事。於普通人而言,有儀式可循的則是人生中常見的重大事件,或者說重大改變。

法國人類學家Arnoldvan Gennep在他的半生研究成果《過渡禮儀》中寫道:「在任何社會中,個體生活都是從一年齡到另一年齡,從一種職業到另一種職業之過渡……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之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各種儀式」。

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出生、成年、婚配、死亡,等人生皆有的大事,乃至拜師、從職、為官、建房、退休等事,皆有儀式可循。這些儀式是否如Gennep所說,目標在於「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尚不能肯定。或者說「儀式有確定的目標」這一假設本身是否成立,也值得質疑。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儀式作為千古流傳的文化現象,必然在從古至今的無數人們心中,起到了特定的社會與心理作用,也促成了相應的現實與心理的轉變。如果能了解其中的心理內涵,傳統儀式的必要性或不必要性便可以得到明確,今人是延續傳統還是推陳出新,也就有了依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儀式大約只有婚禮與葬禮。婚禮是獲得與喜慶,葬禮是喪失與哀悼。人生大事,莫非得失。今天我們先談得。談一談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

總體而言,婚姻是一種結合,既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乃至兩個家族的結合。中國的婚姻在古代更注重家族的結合,在當代則有所轉向,重點逐漸轉向更小單位的家庭,以及兩個人彼此之間的結合。既然是結合,那麼穩固就比動蕩要好,所以婚姻儀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大都與「穩固的結合」有關。結合之後,便形成了一個融合的新家庭,也可以說家族的大樹上多了一個新的枝節。新枝要長出新芽,新的家庭要傳承血脈,婚姻幾乎不可避免地和生育有關。於是對生育的祝福乃至保證,也就成為了婚姻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穩固、生育,這三者可以作為理解各種婚姻儀式及習俗的出發點。

周代《禮記·昏義》中記載了婚姻儀式的六個主要步驟: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個步驟被稱為「六禮」。中國古代的大多數婚姻儀式都遵從六禮,或是從六禮演變而來。但是華夏文明又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幅員遼闊,還有許多地區和少數民族的風俗,也在千百年間彼此影響融合,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婚姻習俗與儀式。而近百年,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湧入中國,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其婚姻儀式也極大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由此,中國傳統婚姻儀式並非一個簡單明確的實體,而是多民族多文化流傳演變,互相影響所形成的一個複雜脈絡。限於篇幅,本文只能略微涉及大多數人相對熟悉的,常見的中國傳統婚姻儀式,及其心理內涵。

古代的相親與現代不同。現代相親,是男女以婚姻為目的見面聊天約會,彼此初步了解,看看是否有繼續相處的意向。古代相親,則是雙方的父母分別去看對方的孩子,由父母來判斷對方的長相,人品等,以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流程。在古代,相親之前,雙方父母通常早已通過媒人或其他方式,了解到了對方的家境如何,家族的力量是否強大,祖輩的成就或品行等等。而現代社會中,有一些相親活動並不是由長輩發起的,而是由婚戀公司發起,這時候,男女雙方不僅是第一次見面,而且對彼此的家庭條件也幾乎一無所知(網絡上的資料終歸難以讓人直接相信),故而第一次見面,男女雙方不僅僅要考慮對彼此的個人印象,還需要了解對方的家庭條件、經濟實力等,這樣一來,相親的任務未免過重,而相親過程也顯得像一場彼此試探的交易,然而由於雙方彼此的不了解,這樣的弊端幾乎無法避免。

總體而言,相親是婚姻雙方初步達成意向的過程。只有最開始雙方都對彼此基本滿意,未來才有可能發展進一步的關係。這個過程包含了雙方對彼此的情感好惡和價值判斷,被評判的男女雙方。故而相親有時候會「傷人」,多次相親,可能會多次「受傷」,為了不受傷,相親者有時不得不「穿上一幅盔甲」,以面具示人。古代相親,男女雙方不直接見面,長輩見到對方,觀察對方以及表態的方式也較為間接和隱晦,相親失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及後續影響應該是更小的。然而在現代,男女之間幾乎不可能彼此不見面,直接由父母做決定。真是一樁難事。如果在現代有一種兼顧多個方面的相親方式,也許現代的男男女女在婚戀的開始階段能夠少受一些苦。

談錢俗不俗?俗,但是有必要。聘禮與嫁妝,是雙方家庭對自身經濟實力的展示。兩個人結合,兩個家庭結合,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穩定性便難以保證。貧賤夫妻不一定百事哀,但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最底層的需要(生存、安全等)沒有得到保證的情況下,高層次的需求(愛,尊重)往往難以為繼。愛情能不能夠超越物質?能,但大多數人不能。

聘禮與嫁妝,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約定俗稱的要求,男女雙方及其家庭也會根據情況提出自己的條件。因此,下聘禮與給嫁妝的過程,也是雙方家庭的一種「比拼」。如果雙方的經濟實力相差懸殊過大,那麼結婚後夫妻二人的關係更難以維持對等。對等並不是說男人和女人要一樣,而是說男人能夠被像男人一樣尊重,女人能夠被像女人一樣尊重。但是如果聘禮或嫁妝沒有達到對方的期望值,那麼婚後的其中一方就有可能會低人一頭,如果有爭吵,一方必定更加理直氣壯,而另一方面難免忍氣吞聲,這樣的婚姻穩定性就更差。

最後,聘禮與嫁妝,是錢,是付出。經濟付出的背後是心理上的付出。為了和對方結婚,願意付出相當的代價,這是對於對方心理價值的認可。不但願意付出,而且真的付出了,這一付出便成為了經濟學上所謂的「沉沒成本」,一經付出便不可能要回來了。把婚姻當生意來算帳未免有些過於現實,但事實上,聘禮與嫁妝的存在,為婚姻的穩定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結婚後兩個人吵起架來,一時情緒激烈想離婚,再想想當初自己花了多大的代價和對方在一起,離婚的念頭便多半又消了下去。在影視作品裡,這樣的鏡頭應不少見:妻子滿臉淚水,對丈夫說:想當初你家裡下了XXXX的聘禮,八抬大轎把我娶回來,現在卻……然後便可看到丈夫一臉悔悟的表情,之後便回心轉意。我們的腦子通常會認為,我越認可什麼,才會越為什麼而付出;而我們的心和身有時卻遵循相反的路線:我越為什麼付出得多,我就越認可什麼。

現代婚姻,聘禮與嫁妝的習俗在大城市逐漸淡化了,裸婚的例子越來越多。往好的方面說,是愛情的價值越來越高,超越物質了。往消極的方面看,裸婚缺少了大量的單向心理付出,缺少了「沉沒成本」,少了一層婚姻穩定性的保證。不過,在現代社會中,婚姻穩定本身是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又是另一個可供討論的話題了。

婚禮當日,新郎要從新娘家把新娘接至新郎家或婚禮現場。而新娘則需要梳妝打扮,在家(或準備好的房間)等待新郎的迎接。而迎親過程中通常伴隨著新娘家裡的人對新郎進行各種為難和作弄,新郎在此期間不可生氣,須得按照要求意義渡過難關,才能抱得美人歸。

一陰一陽謂之道。男方主動而女方被動,這符合陰靜而陽動的道理。男方的主動中,包含著堅定不變的迎娶女方的決心,此謂動中有靜;女方的被動,也不是單純地什麼也不做,而是要把自己準備好,帶著一種期盼的心情,雖然人坐在屋中,心早已飛向了新郎,此謂靜中有動。陰陽相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才能夠和諧。

近兩千年的中國社會應偏向於父系氏族,女方一旦嫁出,通常就不再算女方家族的一員,而是成為了男方家族的新成員。對於女方而言,相當於去到了一個全是「陌生人」的新家族。於是娘家人擔心新媳婦被欺負,也就成為了人之常情。對前來迎親的新郎進行阻撓和為難,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心理儀式。在這個過程,新郎對新娘的情誼得到考驗甚至是錘鍊。我為了迎娶我所愛的人,被欺負,被為難,也不能生氣,因為我愛她,我重視她。這樣的一番過程,可謂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印刻。越是被為難得厲害,印象越深。婚後如果吵起架來,或是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這一段經歷或許就會湧上心頭,讓丈夫能夠拾得初心。而且歷經困難才得到的,往往讓人更加珍惜。

不過,近些年常會聽到一些對新郎為難過度,而導致新郎受傷,或者動了真火放棄婚禮的例子。過猶不及,磨難還以適度為宜。

現代舉行的中式婚禮,拜堂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且幾乎一致的。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對拜~~

禮成~~

為什麼要先拜天地,而後拜高堂,最後才夫妻對拜呢?這裡面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的意思是,以……為法度。也就是說,人根據大地來生活,大地則遵從天的規律,天遵從道的規律,而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先拜天地,意味著這一對夫妻的結合是順應道的,是自然而然應該發生的。順應道,也意味著長久和穩定。

二拜高堂。《論語》有云: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在人倫層面的應用。皇帝像皇帝的樣子,臣子像臣子的樣子,這是符合道的。父親像父親的樣子,孩子像孩子的樣子,這也是符合道的。父慈子孝,是孔子所謂「仁」的體現,也是天道在人倫層面的體現。拜高堂,意味著這一婚姻是受雙方父母祝福的,是符合親子之道的,故而也是穩定的。

前兩拜是夫妻作為共同體,一起拜天地,拜高堂。而第三拜中,夫妻彼此轉向對方,原來對方也是需要拜的啊。這一拜,體現了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與陽彼此成就的道理。有妻才有夫,有夫才有妻。男人和女人彼此成就,共同成為一個幸福的家庭。

三拜之中,蘊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更為古老的陰陽思想。而這一切的意義,則在於一種符合規律的穩定,一種變化之中的不變,一種平和而有活力的長久與幸福。

有一些地區的婚姻習俗,包含有新郎新娘「結髮」的儀式。具體做法是,男女雙方各區一根頭髮,綁在一起打結。或是男女雙方各取一束頭髮,放在一個封閉的容器裡。所以才有結髮夫妻的說法。結髮通常發生在拜堂前後。

在心理象徵的層面,頭髮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力與情感能量。女子之長發的魅力,便在於其暗示著女性的豐富情感與生命力。佛教出家需要剃髮,也代表著隔斷自己的俗世情感,一心向佛。兩個人的頭髮結在一起,心理內涵很有趣,可以說是彼此生命力的相容,也可以說彼此的情感糾纏在一起,不分你我。結髮,即是結同心。生命力在一起,情感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現代的中式婚禮,掀蓋頭這一儀式也不多見了。而古代中國傳統婚禮,從迎親開始,新娘的頭上一直蓋著一塊紅布,新郎見不到新娘的面貌。一直到拜堂過後,入了洞房,新郎才能挑開蓋頭,得見新娘的真容。在古代,甚至於挑開蓋頭,才是男女二人的第一次見面。

我們都知道動物身上有一種「印隨」現象。比如剛出生的小鴨子會把它第一眼看到的活物當做媽媽,如果看到的是人類,就會把這個人類當媽媽,天天跟在後面走。印隨現象和心理印刻有關。心理印刻大多發生在一個生命的最開始階段。比如剛出生的小鴨子,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在剛出生不久,嬰兒沒有見過任何的人,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因此他所見到的第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力會變得極為強大,就像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踩下腳印,待到水泥成型,那腳印也跟隨著留下來,難以磨滅。通常,給嬰兒印刻的是他的母親,現代心理學發現,母親對人的一生有著無比的影響力。印刻這一現象在人成年後也會發生。但不再影響一生,而是只影響人生的某個階段。比如,談戀愛的兩個人,最初的相互表白是在雨天,那麼隨後雨在他們的戀愛階段便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對他們而言,下雨天更浪漫,更容易激發彼此的情感。

我個人認為,掀蓋頭這一儀式的心理內涵,與心理印刻有關。它試圖營造出一個人為的心理印刻效應,讓新郎在新娘心中佔有無比重要的位置。新娘的頭上一整天都蓋著紅布,什麼看不見,這種情景和母體內胎兒的處境相似,而且胎兒透過羊水看肚皮的顏色是粉色,也和光透過紅布再透過眼皮帶來的視覺效果相類似。新娘如同未出生的胎兒,在略帶粉紅色的氛圍中等待著,甚至會有些憋悶。直到入洞房後,新郎挑開蓋頭的那一刻,新娘如同新生的嬰兒,見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個「人」。不論這個人是美是醜,是好是壞,都會對她之後的內心造成無以倫比的影響。這整個過程可以看做是對出生印刻印象的一種無意識重複。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掀蓋頭在諸多傳統習俗中,屬於並不是特別健康的那一類,不適合在當代延續。因為被印刻者,與印刻對象並不是對等的關係,更像是母親與嬰兒,小鴨子與母鴨子,更類似於一種從屬關係。在婚姻中,這種從屬關係能夠保證丈夫對妻子的支配力和影響力,如同小鴨子離不開母鴨子一般,也變相地加強了婚姻的穩定性。然而這種保障穩定性的手段,是以一定程度犧牲女性的心理自由為前提的,通過這種方式所保持的穩定,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婚姻所應有的穩定。

限於篇幅,還有許多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沒有被提到。比如「棗生桂子」——在新房的被子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芝麻,比如跨馬鞍,踩紅氈,備喜棚,等等等等。源自西方的一些婚姻儀式也很有探討的價值。然而各族各地的婚姻儀式是千變萬化,列舉不盡的。本文嘗試完成的,是提供一個思路,即所有的這些習俗與儀式,都有其心理內涵或潛在目的性。通過分析與體會,我們可以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及其儀式的內涵。通過辨別與思考,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傳統儀式中哪些部分是精華,應當留存,哪些部分是糟粕,應當去除。在新時代,把中國各傳統儀式中精華的部分傳承下來,以符合當代的方式加以修改乃至再創造。由此,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其中的核心精神則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周爍方

黃金級意象對話心理師

常駐北京 

心理學碩士

意象對話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負責諮詢、培訓與宣傳)

中國社工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

意象對話學部秘書長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

(IAAP)分析師候選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曾任:

中國精神分析心理聯盟創始人

北京明福欲德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北京豐盛意象企業心理服務中心主任

CCTV-12《心理訪談》

欄目特邀心理專家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你才有病呢》欄目特約心理專家

山西經濟廣播電臺

《道夢空間》欄目心理專家 

著作:

譯著《世上沒有懶孩子》

(人民大學出版社)

合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能力

指導教材——

自我成長與狀態提升》。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婚姻文化——傳統婚姻中的諸多內涵
    婚姻維持著社會關係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撐點。而在以德治國的中國傳統社會裡,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中國婚姻裡,有兩個道德支點。一為禮,二為義。首先談禮。它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儀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非媒不娶。古代婚姻中介稱「媒妁」。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禮記.曲禮》鄭箋註: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
  • (第七講)中國傳統婚姻文化
    翻譯過來即是:一群人乘馬飛速而來,不是來搶財產的,是來搶親婚配的呀。還有一段: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也被學者認為是搶親過後的情形:搶親的人騎著馬兒飛速而去,山路上留下一串可憐的哭聲。 有學者認為,中國舊制婚俗裡,仍有搶親的遺留。比如男方迎娶女方,女方要蒙紅蓋頭,據說原始意思是為了防止女子半路伺機出逃,或者,妨止她們記下回家的路。這一手,跟土匪綁人,用黑布蒙其眼一個道理。
  • 中國傳統婚姻制度
    西周時,締結婚姻關係,男女雙方都必須嚴格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曲禮》:「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但是,婚姻締結情況也有例外,如儒家禮制規定,父母死後子女應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不得嫁娶,以示孝道。婚姻程序編輯婚姻「六禮」。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
  • 結婚登記增加儀式 新人學習傳統文化
    據悉,12月7日起,到良慶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登記的新婚夫婦,都能體驗到這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頒證儀式。這個儀式不僅讓新人感受到了結婚的重要意義,還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良慶區民政局、良慶區婦女聯合會攜手廣西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促進會成立了「幸福婚姻和諧家庭」志願服務站,為新婚夫婦提供暖心服務,除指引辦證、進行頒證儀式,每個月還定期舉辦一場新人婚前學習輔導。最讓新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頒證儀式。
  • 2018年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
    2018年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至17日在北京舉辦。
  • 羅婺彝族傳統婚姻觀念
    上古時期,身居中原地域的華夏族群以「中國」、「天下之中」自居,對周邊民族實施壓迫與歧視政策。現今彝語支主體民族主要來源於南下的氐羌族群和西遷、南遷的東夷族群後裔。當其先民居於「中國」周邊地區時經常受到華夏族群的侵襲,因此需加強內部團結以抵擋外部侵略。同時,作為人類學範疇的「民族」得以形成的前提要素是「共同的文化因子」,而這種「共同文化因子」間的差異深深根植於族群成員的觀念之中。
  • 柬埔寨高棉族傳統婚嫁禮俗概述
    高棉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柬埔寨高棉族的傳統婚俗是柬埔寨高棉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婚姻文化史上精彩的篇章。在傳承古代高棉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同時,產生了與柬埔寨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國別特色的禮俗活動。一、柬埔寨高棉族傳統婚嫁禮俗概述(一)柬埔寨高棉族傳統婚姻的締結1.婚嫁思想傳統的柬埔寨高棉人對婚姻的態度是慎重的,保守的。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婚姻」之禮,竟然如此複雜
    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包括男性的冠禮和女性的笄禮,是對成年人獲得繼承家業和步入婚姻的資格的確認。(一) 冠禮古代男子20虛歲的時候舉行冠禮。正式舉行冠禮前要先選擇日期和來賓。日期一般定在即將舉行冠禮的人的生日或其他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來賓多為有身份地位的人和親戚朋友。
  • 雅思寫作小議 formal and informal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留學英語作文>正文雅思寫作小議 formal and informal 2012-12-11 14:37 來源:外語教育網 作者:
  • 中國傳統文化旗袍
    對於喜愛彰顯個性的現代人來說,旗袍也可以是非常時尚的,款式的選擇尊重傳統而不拘泥於傳統,花色的選擇更可以擺脫單色、碎花、格布的束縛,再配以得體的髮式、鞋子和飾物,就會擁有屬於自己的風華絕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可以說是中國女性典型的著裝標誌。在中國民族服裝中,旗袍以其獨特的魅力一直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 中國傳統婚禮,原來如此神聖!
    導讀: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現代人越來越多人結婚儀式都西方化了,其實,我們中國的婚禮的含義也很神聖、吉祥、美好,下面與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婚禮!中國傳統婚禮習俗來源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累,中國人偏愛紅色,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徵,故而中式傳統婚禮總以大紅色來烘託喜慶、熱烈的氣氛。
  • 「緣定花城 築夢廣州」廣州(中國)婚姻服務創新綜合平臺建設2020年...
    12月12日,廣州(中國)婚姻服務創新綜合平臺建設2020年系列活動在從化區良口鎮生態設計小鎮會議中心盛大舉行,主要包括廣州(中國)婚姻服務創新綜合平臺揭牌儀式、發布婚姻旅遊線路、「緣定花城 築夢廣州」集體婚禮、婚慶產業展覽和發展交流活動等。此次活動由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從化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 《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丨土家族:過「趕年」
    趕年的儀式:吃甑子飯和合菜傳說已經變成了歲月裡的回聲,趕年的習俗卻成為土家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土家族人過年很有講究。過趕年的時候,飯桌上一定要出現合菜:各種食材的大雜燴。除夕之夜,不忘傳統等到除夕之夜,土家人的飯桌上菜色頗豐,既有自家製作的香腸,也有粉蒸排骨、梅菜扣肉等除夕夜的「常客」。雖然菜餚的香味誘人,但誰也不敢先動筷,因為在吃年夜飯之前要舉行「叫飯」儀式,即請祖先品嘗美味。
  • 「讀無字書」小議
    電子版首頁 > 第A12版:潮生活 上一篇 九思隨筆 「讀無字書」小議
  • 心理解析《如懿傳》:婚姻中適時的儀式感會提醒你們愛情還在!
    親密關係的終結是現代婚姻的常態。《如懿傳》其實是一部現代婚姻啟示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一,好的婚姻需要儀式感和浪漫。如懿封后的時候,她們已經結婚好多年但乾隆還是要專門為她大操大辦一場婚禮。既是規定也是心意。
  • 萬鳳夢工場啟動儀式圓滿舉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人對珠寶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對於珠寶的消費亦是與日俱增,但在珠寶鑑別和珠寶文化的認知上卻遠遠不夠,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嚴重。獲得珠寶知識的渠道太窄眾化,而且沒有形成系統性知識的梳理。
  • 一看就懂,完整中國傳統結婚儀式流程!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簡單來說就是「訂婚」之禮,「成婚」之儀,「成妻」之禮,
  • 合一心理|把禮貌帶進婚姻
    專業資格·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心理師(X-16-002)·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專委會伴侶婚姻學組秘書·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陝西催眠專委會常務委員·司法部心理矯治專家組成員、督導雲平臺督導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 【最後1天】2019年婚姻家庭心理諮詢專業技術論壇
    彭曉輝: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副院長、中國性學會副會長兼中國性學會性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會特聘專家、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醫學與性養生學專業委員會執行副會長、湖北省性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