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繭房:那些困在外貌焦慮中的女孩

2020-12-13 博客天下

作者 | 韋奧

編輯 | 顧鴿

醜小鴨

24歲的宋婷婷對美有一種執念。一個顯著的原則是,她不和長得「醜」的人一起玩, 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醜的人」呆久了,會和對方長得越來越像。

具化到生活中,出門前得化妝,粉底、眉毛、口紅是基本,耳釘也必不可少。妝容必須時刻保持完美,脫妝、眼線花了是大忌,即便是喝醉了,喝到吐,在走出廁所前,也要站在鏡子前確認自己的容態。

同樣的衣服不能出現在朋友圈兩次,因此,買衣服是一種剛需,她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快遞。自己不夠好看的照片也不能出現在別人面前。有一次,她和一個很瘦的女孩一起出去玩,女孩把兩人的合照發在朋友圈,她覺得自己顯得很胖,「特別受不了」,於是讓女孩把照片刪掉。

「我永遠在意別人的目光,而且我自己會做比較」「我怕被別人否定」,她如此解釋自己對外貌的關注。

這種心理,今年23歲的袁媛也很熟悉。袁媛大學讀的是播音與主持專業,班上的女生大多外貌出眾,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有點胖,在同學當中顯得「很(像)醜小鴨」,因此陷入了外貌和身材焦慮。

她不喜歡拍照,但又總是盯著鏡子裡自己的鼻子,越看越覺得鼻子又寬又塌,長得很醜;她格外在意自己的身材,當室友邀請她一起量體重時,她總是拒絕,卻又在早上室友還沒起床時,偷偷地站上體重秤。

《聽見她說》

班上的女生大多喜歡化妝,對外表不滿意的她卻總是素顏,這是她有意為之的「小心思」:「我是素顏,你是化了妝,所以我沒有你好看理所當然。」她想著,或許有人會因此誇她素顏也很好看,並不比同學差;她也害怕,自己化妝之後,別人會覺得其實沒有太大變化,並沒有變得更好看。「我很在乎別人看我的眼光,也很在乎別人說我什麼。」

然而,當她的閨蜜稱讚她的外表時,她又覺得,對方的誇獎只是出於友情的安慰。在她看來,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她就是不夠好看。

大學期間,校內外的很多文藝活動,都會邀請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去當主持,相較於其他同學,邀請袁媛的活動明顯更少,她覺得,正是因為她不夠好看,不夠瘦,所以才接不到活。「我覺得校內校外的,反正什麼活兒我都願意接,但都不會有人找我。」這讓她陷入了更深的自我懷疑。

有過類似經歷的劉婧舒認為,焦慮、自我懷疑是一個不斷堆積的過程,在每一個沒有被選擇的瞬間,都會產生小的焦慮和不快樂,直到某一天,情緒如洪水般突然襲來。

今年23歲的劉婧舒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她形容那是一個美女如雲、評不出「校花」的學校,身處其中,她倍感壓力。大學期間,原本100斤出頭的她慢慢變胖,外界對她的關注也越來越低,學校裡需要露臉的活動基本上不會有人找她,她在一次次地被忽視中,變得越發失落與自卑。

與此同時,男朋友對她的情感和物質投入也越來越少,她每個月要花一萬多負擔兩人在一起的支出。儘管如此,她還是沒有和男朋友分手,她消極地想著,「如果我不跟他在一起,不這樣對他,那現在的我還能找到誰呢?」在她看來,她又醜又胖,不會再有男性看到她的價值了。

《難道不浪漫》

2017年秋天,還在讀大三的劉婧舒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實習,同時做了另外兩份兼職,因為工作壓力大,她開始暴飲暴食,體重漲到140斤。一天早上,她去公司食堂排隊吃早餐,結果站在她前面的人一次性拿走了僅剩的三根油條,沒能吃到油條的她情緒突然崩潰,站在食堂嚎啕大哭。

後來,她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症,醫生讓她吃藥,配合心理諮詢。但她不敢吃藥,她害怕吃了藥之後會更胖,害怕繼續長胖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焦慮與痛苦。那時候,她的世界是脆弱而混亂的,一切都可能輕易失控與崩塌。

對於魏晴晴而言,情緒的崩塌也可能發生在一瞬間。對長相感到自卑的她,在大學入學前,坐在房間裡翻看班上女同學的朋友圈,發現她們有豐富的生活,有男朋友,會化妝,會修圖,長得也漂亮,還有人評價她們為「女神」,她突然情緒崩潰,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恐懼,坐在房間裡哭了起來。

她回想起她以前照的照片因為不好看而被自己刪了,手機裡只有PPT;自己從未收到過「女神」的評價,得到的異性認可很少;也沒有豐富的社交和旅行生活......像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廢物,和大家格格不入。

同學們都在班級群裡積極「水群」,爆照,總是沉默的她卻在此刻產生了不想去上學的想法,她不想接受新的群體對她的審視。

《難道不浪漫》

後來,當她遇到挫折時,她常常會回憶起自己坐在房間裡哭的這一天。她總向媽媽抱怨自己基因不好,長得很醜,覺得自己人生中的很多失敗,都是長相造成的,「我一般就是覺得自己沒有錯的時候,我下意識地就會認為可能就是自己太醜了。」

大學期間,魏晴晴和一個女生競爭獎學金名額,那個女生長得很漂亮,參加過很多社會活動,而魏晴晴曾發表過論文,她覺得自己在學術上更有優勢。競選需要公開演講,魏晴晴認為自己表現還不錯,對於結果,她抱有信心。

然而,她卻落選了。回到寢室後,她難以釋懷,她覺得自己的落選,和長相有很大的關係。她憎恨自己沒有那個女生的外形條件,在宿舍的走廊上哭了很久,哭到眼睛發痛。過往和長相有關的失落翻湧而來,她陷入了更深的自我否定:「我怎麼這麼失敗,一直都這麼失敗?」

「完美外表」

整容是消解外貌焦慮的捷徑。高三畢業時,宋婷婷的媽媽給了她一筆錢,於是她去拉了雙眼皮,把一單一內雙的眼睛整成了兩隻內雙。後來,她又覺得鼻子的山根太低,於是去做了假體隆鼻;臉也不夠瘦,於是去做了下巴填充,讓下巴變得更加圓潤勻稱。

今年10月,她做了第三次雙眼皮手術,徹底整成了扇形雙眼皮。她形容這是一個「總覺得差點意思」的過程,不斷地調整才能達到她審美中的好看。「第一次做完,當時覺得還行,時間長了我覺得不好看了,感覺還差點啥,就看別人做的更好看,我也想要做得再好看點。」

《狼狽》

這幾年,她在整容上投入了十幾萬,基本上沒有留下存款。她覺得自己的面相有點兇,還想攢錢去做一次臉部脂肪填充,不過,現在最困擾她的是身材,她覺得自己太胖了。

身高1米68的她通過健身瘦了10斤,但她發現,瘦到120斤後,她怎麼也瘦不下去了。她陷入了間歇性的暴飲暴食,當她為身材感到焦慮和沮喪的時候,她總是無法克制自己對甜食的欲望。有時候,她能一次性吃五十根雪糕、五盒半熟芝士和很多高碳水的零食。「控制不住。想起來(就)吃,想起來(就)吃,總覺得我剛才都已經吃了那個了,再吃這個沒關係。」

但吃完之後,往往是更大的空虛和絕望。她會因此不敢睡覺,以自己還在消耗熱量為由獲得一些安慰;或者乾脆去廁所,把手伸到扁桃體的位置,讓自己吐出來。「我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沒有自制力,我想要變好,但是我又做不到,我就很沮喪。」

深陷外貌焦慮的女孩們,往往會通過追求更瘦、更美來重建自信,但美是沒有盡頭的,她們不斷改造著自己的外表,卻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樣子。很多時候,她們反而會不斷受挫、不斷加深自我懷疑,並因此遭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

為了藝考,身高將近1米7的袁媛從高二開始減肥,有大半年的時間,她每天只吃三分之一碗米飯和水煮蔬菜,四肢因此變得虛浮無力,早起開嗓練聲的時候,甚至會頭腦發暈,走不了直線,到高三時,她的月經也停止了。好在藝考前,她終於瘦到了100斤,也成功考上了心儀的學校。

但減肥的成果輕易間就會開倒車。進入大學,身心放鬆下來,已經一年多沒有吃零食的她開始瘋狂吃甜點和零食,一下子胖到了120多斤。在自卑情緒和父母的催促下,她只好又開始健身和節食,每天只喝一頓粥,只吃水果和青菜。

那段時間,她的心情完全被體重秤上的數字所掌控,變得很容易生氣,也常常因為瑣碎的小事就躲起來哭一場。

《瘦身男女》

參與了校內外很多活動的她,時不時需要聚餐,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無法停止進食,直到吃撐了,還停不下筷子。「控制不住,我會覺得好好吃,因為我自己回去絕對不會買這樣的東西,只有大家在聚餐時點這個菜我才會吃,所以我就會不停地吃,有一種停不下來那種慣性。」

但她無比厭惡和痛恨那個無法克制欲望的自己,她總在回學校之後,蹲在操場上哭。她也嘗試過催吐,回寢室後,她會偷偷跑到廁所,用手或者一次性筷子戳進自己喉嚨,這種感覺很不好受,但她覺得,「自己應該要這麼做。」然而,儘管她試了很多次,卻怎麼也吐不出來,她只能在第二天加大運動量來彌補自己的負罪感和沮喪。

有一次,她和同學去吃自助火鍋,平時不會見葷的她一下子吃了很多肉。深夜,她突然開始上吐下洩,不得不去醫院掛急診。當她躺在床上,胃部是劇烈的疼痛,內心卻一陣輕鬆:「我終於可以瘦了,我終於可以不運動也能瘦了。」她說自己恨不得能上吐下瀉,恨不得能就這樣瘦下來。

魏晴晴也經歷過這樣的減肥傷害。大三時,為了瘦下來,她用獎學金買了一個周期的減肥酵素,但因為難吃,沒能堅持下來。大四,她又開始了高強度的健身和節食,瘦了十多斤。她找回了一點自信,開始敢穿裙子了。

但這種減肥方式並不能持久,直到減到月經停止,她不得不停止節食,並服用孕酮類藥物調節激素。

體重很快回升,等到研究生開學時,幾乎已經回到減肥前的120斤。她感到一切努力都白費了,原本減肥成功時重建的自信,一下子徹底崩塌。在陌生而孤獨的環境裡,她感到無所適從,上大學之前的那種低落與恐懼一點點侵襲了她,暴食成了她發洩情緒的一個出口。

她總是一邊哭,一邊把慕斯蛋糕、芝士、麵包塞進嘴裡,幾乎沒有咀嚼,只是一直重複著攝入與吞咽的動作,像著魔了一樣。吃完之後,她會跑到廁所,強行讓自己吐出來。她喜歡吐過之後大腦的眩暈感,這讓她有一種暫時忘卻一切的錯覺。

「我就覺得失控了,沒有人幫得了我,就有一點破罐子破摔的(感覺),我就完全放棄,算了,讓自己墮落吧。」魏晴晴說。

《四重奏》

對於深陷外貌焦慮的人來說,很多時候,她們的壓力來自於外界。

劉婧舒身高一米七,眉目清秀,皮膚白皙,在沒有長胖之前,她一直覺得自己算是一個長得好看的人。自信的徹底崩塌,源自於外界對她的評價。

2017年夏天,劉婧舒在一個網絡視頻節目做實習編導,有時需要在節目中出鏡。有點胖的她引來了觀眾對她的嘲笑和攻擊,很多人在節目的微博下留言,為什麼要讓她出鏡,說她「臉大」「又胖又醜,還很作」。這讓她感到憤怒與痛苦,她不想再承受漫罵,只好減少了出鏡頻率。

但網絡暴力無處不在。擁有20萬微博粉絲的她曾發表過一條微博,討論應不應該和男朋友實行AA制,不少人在下面留言,「因為你長得醜,如果你不跟男朋友AA的話,他就不會跟你在一起」。

她決心瘦下來。2018年夏天,她開始減肥,瘦到了100斤,逐漸從身材焦慮中走出,變得更加自信,但她發現,自己永遠無法達到別人眼中的「美」。

瘦下來後,她在知乎上回答了某個關於身材的帖子,貼出了自己的照片,但評論區出現了很多對她的外貌羞辱,不少人說她「臉配不上身材」,還有人說她「臉太醜了」「臉沒有女人的那種性感甜美感」,甚至有人專門給她發私信說她醜,還沒等她回復,就把她拉黑了。

《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

劉婧舒覺得,這些評論非常惡劣,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都是他們的問題。但來自網絡另一端的惡意還是讓她的自信心受挫,她想變得更瘦、更好看。「那我去整容吧,我整得更好看是不是你們就沒話說了。」現在,她正在努力說服現任男朋友和媽媽同意她去整形醫院調整眼睛。

更多的時候,壓力和傷害來自於青春期男生以「玩笑」口吻對她們的貶損。魏晴晴一直記得,初中的時候,有男同學說她長得像阿凡達。具體的語境已不可考,她當時也並沒有為這句話感到生氣,但這個評價卻像一根刺,永遠地扎在了她的心口。

「有時候慢慢去回憶起來,可能一下子還是很刺痛,尤其是不和集體在一起,當我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時候,那些說過的話都向我撲面而來。」

這種刺痛,有時甚至是由最親近的人帶來的。高二時,宋婷婷談過一段戀愛,有一天,她看到男朋友和他姐姐的聊天記錄,發現男友把她介紹為「不好看的女孩」,這讓宋婷婷的自尊心受挫,直至今日,她依然會害怕在親密關係裡受到否定。

對於袁媛來說,她的焦慮和痛苦很大一部分是由父母帶來的。放假回家,爸媽第一時間永遠是觀察她的身體,如果她長胖了或臉上長痘了,爸媽就會指責她。晚上洗澡或者睡覺的時候,媽媽會突然伸出手掐她背上的肉,告訴她,你又胖了,我覺得你這裡還應該再減減。

大二時,袁媛瘦下來了很多,媽媽又對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開始對她的臉挑毛病,老拿著她主持活動的照片,對她說你應該去打瘦臉針,你的鼻子太醜了,你應該去做鼻綜合整形手術。媽媽甚至幫她打聽好了醫院和價格,在袁媛堅定的拒絕下,最終才沒有去。

為此,每次回家前,袁媛都會感到很焦慮,也很排斥和父母的交流,常常會和他們吵起來。「我會說你到底有完沒完,你這樣真的很煩。人家的爸媽都關心人家在外面過得開不開心,你們就關心我胖不胖,就是我醜了,我就不配當你們的女兒,是這個意思嗎?」

《聽見她說》

2019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劉婧舒獨自走在路上,一個男生突然走過來和她搭訕,表示想要認識她。劉婧舒意識到,自己減肥成功了。她感到自己之前好像一直被困在一個巨大的繭裡,就在那個男生和她說話的那一刻,她從繭裡衝出來了。

現在回憶起那個春天,劉婧舒才發現,其實自己仍然被束縛在另一個繭裡:「(這)還是一種自我物化,還是需要別人的認可,你才能真正認可自己。」儘管她不再像從前那樣深陷自我懷疑之中,但他人的評價,還是能夠輕易牽動她的情緒。

在她看來,她因為網友對自己的外貌羞辱而要去整容的想法,也是一種自我物化,但她覺得,「思想上面的想法真的不如你活得開心重要」,人是沒有辦法脫離社會主流審美和他人的評價而存在的。「我希望沒有人可以對我的容貌有任何負面的評價,我希望成為一個大眾意義上的美女。」因此,她還是想要去整容,還是希望能變得更瘦、更美。

在追求美的不斷受挫,不斷自我否定中,魏晴晴也在重新建構自我價值。大三暑假,媽媽曾帶她去整形醫院面診。一開始,她滿懷期待,查了很多醫美相關的資料,憧憬著自己整容之後可能的職場形象和感情生活。「是不是這樣一場手術就能夠徹底地改變自己的形象,和過去完全告別,就能夠擁有自己以前沒有自信的那一部分呢?」

《聽見她說》

但去了醫院之後,越聽醫生介紹,她越產生了牴觸心理。「她就覺得我下巴後縮,鼻梁塌陷,眼睛又是內雙,什麼臉綜合,鼻綜合,顴骨要推,下巴要怎麼樣......反正就是太多了,而且非常複雜,聽起來越來越可怕,就覺得這個代價有點承受不起。」最終,她還是沒有整形。

現在回想起來,魏晴晴覺得,如果只是為了取悅他人,沒有必要花這麼大的代價,她需要接納真實的自己。

今年,她加入了學校的禪學社,從國學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她還參加了禪學社的傳習活動,去河南伊川縣的一個小學傳習《弟子規》和《三字經》,她發現,「只有通過向外培育,對他人有所幫助,才能讓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問題如果不能直接解決,就應該超越,另闢蹊徑,另求他路。」

對於變美這件事,袁媛不再像之前那樣執著。按照她和家人的規劃,她應該在本科之後繼續讀播音與主持專業,畢業後去電視臺當一名主持人。但她覺得自己不夠好看、不夠瘦,達不到上臺的標準,大二時,她產生了放棄做主持人的想法,決定轉行幕後。

和家人抗爭了兩年多之後,她跨專業保研到了社會學。這之後,父母對她外貌的關注降低了,她的焦慮也減輕了很多。

但有時候,她還是會感到一陣失落。她想到自己當初是抱著當主持人的夢想學了這個專業,也很享受站在燈光下的樣子,但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配」,突然放棄了一條自己原本還可以走下去的路,她內心抱有遺憾和不甘。

她一直記得,大學的時候她參加一個十佳主持人比賽,到決賽時,一個女孩把她手裡代表大眾評審票的貼紙給了她。女孩對她說:「我覺得你是這裡面最棒的,所以我想把這個票給你。」

她為此快樂了很久,那張貼紙一直保留至今。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被外貌焦慮PUA的女孩們
    被外貌焦慮PUA的女孩們 2020-12-13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女孩們的外貌焦慮,正在毀掉她們自己
    第一期就講了一個陷入外貌焦慮的女孩,她說自己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幫子、寬眼距、毛髮稀疏,是一個醜陋基因的集大成者。 很多人在彈幕上打出「代入感好強,感受到了窒息」,「好真實」,「哭了」…… 如果你也曾對自己的外貌感到焦慮,或許能在這裡找到共鳴。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今天有網友發現圓桌派壓中江蘇卷高考作文,網友對信息繭房進行了討論,那麼這個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   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外貌焦慮是小紅書的財富密碼
    看著小紅書中一個個美麗的臉龐,你有沒有過外貌焦慮呢?你有沒有「剁手」小紅書中的「變美」產品呢?本篇文章特別採訪身邊10名介於22-30歲的女性,並且附有小紅書某10w閱覽量美妝博主的訪談記錄,揭露小紅書中販賣外貌焦慮盈利的驚天秘密。
  • 丁真接連被罵半月,激發了中國男性的外貌焦慮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這些人甚至發起了以「比丁真帥」為主題的比美大賽。 參加比美大賽的人,無不信心滿滿。 今天,顏顏就帶你們看看那些油膩男人有什麼特徵。 油膩特徵一:攻擊女性的身材。 疫情大關剛過時,一個女孩在某音上po了自己去迪士尼遊玩的視頻。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虎嗅網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原創 徐子銘 丁香醫生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
  • 「外貌焦慮」這個避不開的時代病,如何讓孩子從小免疫
    無論誰男性還是女性,那些長得好看的人,總是要比長相平凡的人更可愛,更容易被命運眷顧一些。小時候,我們總是被父母老師告誡:別花時間精力在外貌上,好好讀書學習才是正經事。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成年,才發現外貌問題才真正是一件大大的「正經事」,從婚戀到事業,從社交到處世,外貌無時不刻不在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 如何對抗「變美」的焦慮?
    對「外貌美」的過度追求,使得大量女性落入消費主義的陷阱,被自卑與焦慮籠罩。因為長期處於男性審視下而內化的容貌焦慮時刻都在讓女性不自覺地自我攻擊。在趙薇導演的女性短片《聽見她說》裡面,齊溪素顏出鏡扮演一位有容貌焦慮的女性,但諷刺的是,視頻播出後她還被吐槽有黑眼圈、皮膚狀態不好。
  • 「外貌焦慮」真的可以毀掉一個人
    不難發現,身邊的同學優先會去找長得好看的人玩耍,而另一部分人群,會因為長得矮、皮膚黑、身材太胖等外貌原因,引起周遭同學的調侃和戲弄。小時候越是受人欺負,長大越容易身陷外貌焦慮無法自拔。就像我一個朋友。朋友是這麼回答我的:不是重不重要的問題,小時候因為外貌忍受了太多嘲諷和攻擊,這種陰影是揮之不去的,長大後這些缺點是敏感且不能提的,正是過於在意,所以過於焦慮,以至於想要做出改變。可改變之後,難道就不焦慮了嗎?不會的。
  • 後真相時代,我們如何走出「信息繭房」?
    於是,每個人似乎都為自我編織了一個「信息繭房」,——呆在其中,免受紛繁複雜世界之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認知困惑和精神焦慮,從而獲得一種「本體性安全感」。人們或單獨或類聚地處在不同的「信息繭房」,要麼就是「老死不相往來」,要麼就是以情緒宣洩取代就事論事、以吵架罵街取代公共說理、以抬槓取代邏輯。從此,我們既無法獲得「真相」,也無法取得「共識」。那麼,在後真相時代,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我們必須走出「信息繭房」!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 【雙語彙】Information Cocoon/信息繭房
    造成這一極化(polarization)現象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新興技術、媒體、政治推波助瀾下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效應無疑是其中之一。關於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的來源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團隊成員卡斯·森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託邦》(Infotopia)一書。
  • 雲之家:高考作文中「信息繭房」概念對於移動辦公的意義
    當然,學霸的你可能立馬就從中聯繫到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信息繭房」,那麼,何為「信息繭房」?   從字面意思來看 ,比喻的是信息被蟲繭一般封鎖住。「信息繭房」,是指傳播體系中的個性化推薦的普及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
  • 「雙語彙」Information Cocoon/信息繭房
    造成這一極化(polarization)現象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新興技術、媒體、政治推波助瀾下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效應無疑是其中之一。關於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的來源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團隊成員卡斯·森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託邦》(Infotopia)一書。
  • 男性的外貌焦慮,顯然才剛剛開始
    鄒忌知道問不出答案,卻偏偏執著於和徐公比美。恰如眼下一些男同胞靠照鏡子就能明白的問題,卻非要在網上當好奇寶寶:「吾孰與丁真美?」 誰美倒還算其次,但執意比美顯然是落入了「女性凝視」的陷阱。恐怕是男性的自信真的開始被動搖了,因為不能當「草瓶」,男人的外貌焦慮也被激發出來了。 在《一個女人看男人看女人》一書中,哈斯特維特將女性凝視分為兩種。
  • 反容貌焦慮:我的美憑什麼你來定義?獻給有外貌焦慮和自卑的朋友
    文/美妝好幫手,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流行的容貌焦慮視頻最近抖音上有一類視頻很流行——容貌焦慮視頻。她們通過這樣的視頻告訴我們,你們看,其實我們也很普通,我們也經常為自己的外貌感到焦慮,所以你們也不必放大自己的焦慮,因為我們都一樣。這種視頻真的有意義嗎?我最近也能天天刷到這樣的視頻,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種視頻真的好獨特,也很真實,這不就是我平時的樣子嗎?
  • 銳學教育: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是因為現代人太作嗎?
    最近,外貌焦慮這個詞又開始在社交網絡上火了起來,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對自己的外貌極端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在習慣性上妝卸妝的過程中,通過自白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最後忍不住崩潰大哭。與生存壓力、婚育壓力比起來,外貌焦慮似乎不值一提,置身其中者甚至很容易被貼上過於矯情、想太多的標籤。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 Kimiko小角度瘦身技巧:擺脫外貌焦慮,審美綁架,健康才是最美
    (一)想要變得更好≠「外貌主義」or「身材焦慮」在我看過的為數不多,且印象深刻的《康熙來了》中,經常跑通告的舞蹈老師Kimiko,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說話總是很溫柔,即使被懟被嗆;安安靜靜,但是跳起舞來,又颯又美,兼具性感曼妙和健康力量感。
  • 夠了.別再勸女孩們「自信就是美」了.
    自信的女孩最漂亮」。時代在進步,很多人面對外貌焦慮,如今都已經有了意識上的覺醒。比如,這兩年王菊、辣目洋子這些跳出傳統審美的女藝人被很多人喜歡。再比如,以前 A4 腰、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流行時,還有人在跟風。今年 BM 風出來的時候,全網都在群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