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農莊:促進三生農業耕育田園多功能發展

2020-12-22 騰訊網

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大量城鎮居民承受著快節奏的生存壓力,普遍懷有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欲求。農業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經濟活動,而且耕育農莊形成的田園景觀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過觀光或直接參與農業活動,人們不僅可以得到休閒,還可以獲取審美和教育的效果。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時,建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農莊又稱莊園、農場、農業生態園區。據《中國通史》記載「莊有各種別名,如莊田、田莊、莊園、莊宅、莊院、山莊、園、田園、田業、墅、別墅、別業等名稱,實際都是一個農業生產單位。」歐洲中古時期的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除了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滿足多種需求的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主的管理機構。

一.「耕育農莊」理念與發展前景

「耕育農莊」是依託耕育農業耕育農法技術,以耕育田園為載體,以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耕育文化為靈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責任。採用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生產方法,在種養生產優質生態食材和農產品的基礎上,擴展莊園的休閒旅遊、飲食康養、運動體驗、親子教育等多功能服務。融合生態農業園區團體標準與耕育文明理念,通過「耕三生農、文、餐、旅」手段,達到「育天人身、心、養、康」目的。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至老年群體提供綜合服務。形成集農業生態生產、深加工與休閒旅遊、康養親子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基地。

耕育農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多功能性的開發理念指導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莊園多元化、多功能性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們將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質量作為全球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認為農業生態系統而是生產食品、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多功能實體。耕育農業是在「刀耕火種」原始農業之後,從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有機質農業,到石化產業「西方模式」的現代農業,再到航天信息「物聯智慧」的未來農業精粹優勢的集成。耕育農莊以田園牧歌農業為載體、集娛樂、購物、消費於一體,依照人類的需求理論,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層次中,提升人們的高層次生態綜合需求,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然苛求。耕育農法是耕育農業的生產中採用的三生農業技術和方法,三生農業耕育農法是耕育田園多功能農業和耕育康養的基礎,耕育農莊有機質農業潛力無限,大有可為。

二、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已經發布實施

據了解,2019年5月19日,在「中國美食地標保護暨全國餐飲地名庫建設」大會上,發布了《生態農莊(莊園)、農場》團體標準。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和此前發布的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作為第一起草人,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專家孫建主要主持參與,由國務院國資委事業單位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中諮國業規劃設計中心、貴州省有機農業學會等單位共同起草和發布實施的。

三.耕育莊園與三生農業融合發展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融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新三生」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大三生」是新三生和老三生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共同組成的「耕育三生」。「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0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更新是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託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後的耕育三生基礎上的新「三生農業」。

四.耕育農莊是耕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耕育體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事實上,實際上農業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應該在市場體現出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升級,在滿足人類基本食物生產功能基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農業具有多功能性,這種多功能性主要是指農業與農村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康養基地,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消費場所,也可以成為城市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業功能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農業同時具備多項功能的特性。 耕育農莊與三生農業相輔相成,「三生農業」是新、老、原三個「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也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的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拓展和延伸,促進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五.耕育農莊為耕育田園發展提供了制度和管理職能

耕育農莊是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和鄉村旅遊的融合提升。農莊的田園養育了我們,田園是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之一,回望傳統的田園,回味傳統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傳統的文化;能舒展人們心裡的緊張和陰鬱。耕育文化依託生態保育和現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耕育體驗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理念,把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青少年兒童的耕育研學和嬰幼兒親子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形成美好的、田園牧歌式的自然觀、生態觀、文化觀。

近年來,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全國選定建設了一批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部分基地藉助於耕育農莊模式,開展農業休閒旅遊、生態康養、生態教育體驗工作。目前已經確定並初具規模的基地有中部地區(安徽潁東區、河南駐馬店市)、西部地區(成都、酒泉市)、東北地區(四平市)、南部地區(麗水)、東部地區(青島平度市), 其中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引進中醫農業生態投入品,在戈壁設施農業、鹽鹼地改良等方面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耕育農莊、田園體驗」發展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六.「耕育農莊+康養」融合理念與發展

人類從古代農耕進化到耕讀,現今已進入耕育時代。育是保育、育人。耕是躬耕、耕莘。耕莘是躬耕於有莘之野,相當於現在的耕育農莊基地。據《孟子》記載,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伊尹曽躬耕莘野,後來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三生康養」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康養、三生農業融合在健康領域的應用。

「三生康養」是生理、心理、哲理集成的健康體系,是用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辯證法看待健康問題,按照《黃帝內經》理念,「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康養是外部環境與人的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範圍廣闊。健康即生理、心理和精神都處於良好狀態;養生是以提升生命質量為目標、對身體和心理進行養護;「康」是目的,「養」是手段。

七.耕育農莊促進青少年兒童耕育體驗健康成長

耕育農莊是耕育體驗的載體,人類要反思傳統的生產、生活、生存模式,系統思考和建構耕育新體系。體驗是人們以一種方式來度過一段時期,並從中獲得過程中形成可記憶片段。體驗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王陽明等古聖先賢,教育必須與勞育、體驗結合。以行求知,在體驗中學習。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耕育農莊的勞育理念,通過體驗場地營造體驗活動,激發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體驗人生幸福和人生樂趣。青少年兒童田園體驗,有助於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長,以田園勞作活動為載體,用作物、動物的生長過程,促進學生在與自然和諧、心情舒暢的環境下生長、發展,提升倫理道德和健康素養。將課堂融入大自然、田園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地方,促進書本與田園實踐深度融合,為他們強身健體和未來更好地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耕育農莊的田園體驗具有生態教育價值,也是勞育、美育的載體,在田園體驗現場,時時處處人人全息沉浸、感動生命,倡導生態多樣性。田園體驗教育實踐倡導順應學生天性,通過關注土壤、水分、溫度等是否適宜,作物播種、成長、豐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生命成長意念。在智能健全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其他相關身心素養、好奇心和求知慾,加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質的培養。

·END·

農業規劃,找我們

相關焦點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導語: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耕以育為魂!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農耕教育建設更是關乎民生的大計,然而,農耕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知識盲區。因此,農業研學基地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它促進教育與農業的高度融合,為青少年提供農業科普實踐平臺,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系統性了解農耕文化。   目前國內相關平臺還較少,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層面不斷加強科技農業的發展,非常鼓勵學農創建工作的展開,出現了許多農業科技方向的創新企業,如上饒雲谷田園,規劃打造國內首家青少年農業研學基地,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的感受科技農業的創新魅力!
  • 李根紅返鄉創業投資10億元打造田園綜合體
    4月15日,投資10億元的絳縣古絳仙晉·裡冊峪田園綜合體項目開工奠基,標誌著絳縣在今年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中,又一絳縣籍在外成功人士攜帶項目、資金返鄉創業、落地開工。  絳縣地處中條山區,境內共有6條峪,其中有著絳縣「張家界」、晉南「九寨溝」之稱的裡冊峪境內人文歷史深厚,生態環境優美,富硒土地肥沃,天然物產豐富,特色農業獨特,十分適宜進行農業產業、文化教育、鄉村旅遊、健康養生綜合開發。
  • 清代名畫《仕女圖》與《耕織圖》
    -焦秉貞所作的《仕女圖》與《耕織圖》都別具藝術特色,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推崇和讚許,《仕女圖》和《耕織圖》也是清代比較典型的精華之作。紫色百合香與您共同賞析《仕女圖》與《耕織圖》,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您深入了解這兩幅清代著名的經典畫作。
  • 遊耕之要與遊耕之瑤:由聞宥、胡起望的一封通信說起
    最後聞老指出「農業」「經濟」「生活」幾個詞的對譯「似皆無問題」。那麼信件有著怎樣的寫作背景,何為「遊耕」,費孝通先生是否又為「遊耕」造了一個對譯詞呢?提到「遊動」「遷徙」,人們首先會想到「馬背上的民族」,如蒙古人。對世界民族狀況更有了解的,則會舉出吉普賽人之例。而這些表示「遊移」的詞似乎都不是用來形容中國農業地區民眾的。
  • 田園東方、美麗南方、多利農莊靠什麼賺錢
    田園綜合體靠什麼賺錢?農產品、休閒產品、創意產品、工業品。今天,農業君(公眾號搜索:農業行業觀察)幫各位農業創業者和農業老闆梳理了田園東方、美麗南方、多利農莊的賺錢之道。(一)無錫「田園東方」1、項目簡介田園東方以「田園生活」為目標核心,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與可持續發展,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等產業為一體的現代農莊田園綜合體,實現「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
  • 魯山:「五化」促「五新」耕好綠色發展「試驗田」
    而這種循環綠色種植鏈,正是魯山縣創建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魯山縣聚焦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目標,擇綠而行,向綠而行,以「五化」促「五新」,耕好綠色發展「試驗田」,形成了「兩山理論」在魯山的生動實踐。該縣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生態魅力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香菇之都」「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等稱號。
  • 「耕大爺」巫山戀橙新鮮上市 打造京城果蔬第一品牌
    12月19日,「耕大爺」巫山戀橙品鑑會暨京東旗艦店發布會在北京新發地聯玉大廈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重慶市巫山縣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新發地聯玉商貿集團承辦,河北京耕貿易有限公司、重慶市巫山縣老農夫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協辦。
  • 刀一耕完美人生
    刀一耕完美人生微信刀一耕完美人生公眾號刀一耕完美人生手機閱讀刀一耕完美人生免費閱讀刀一耕完美人生下載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後關注後
  • 「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未來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整體式、體系化中的變革與發展新時代的中國基礎教育,已經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之所以如此,不僅在於「五育」與全面培養體系有關:不夠全面的培養體系,往往是因為存在不夠融合的「五育」,也不只是因為「五育」與所有時代的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都有關,更在於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五育」,且要「依託五育」「通過五育」「為了五育」「在五育之中」進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耕蔬菜:讓土地效益最大化讓農民得實惠
    楊小鋒興奮地說,依靠大棚生產水耕蔬菜,能夠有效避免颱風、高溫、暴雨、地力下降及病蟲害等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保障土地產出,促進農民增收」。  楊小鋒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農業科技人員更要以此為要求,努力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
  • 兩性之間,有「三塊地」好耕,你不「耕」可能會後悔
    人到中年,婚姻度過了七年之癢,夫妻關係平淡無奇,沒有任何的激情,女人一旦投入一份感情就不會輕易的放棄,可是女人對於愛情的嚮往和憧憬從來都是不分年齡的,所以男人要想牢牢的抓住自己女人的心,尤其是一個飽經風雨的中年女人就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中年女人有「三塊地」很好耕,如果你不耕,別人會替你耕
  • 羅羅諾亞・索隆可能是霜月耕三郎的外甥
    應該是霜月耕三郎的外甥一、索隆是有姓的,叫羅羅諾亞・索隆,並不姓霜月,所以,索隆應該不是霜月村的父姓關係,那麼是霜月村女系這面的後代嗎?還是說索隆只是這個村子老村民們的後代,與霜月血脈無關。有關這一點,尾田在SBS中只是這樣點了一下:就是這樣,索隆遇見的村裡的老頭其實是和之國的霜月耕三郎。,「咦?
  • 【快樂田園 • 休閒推薦】親子農莊莊主:道出了無數莊主從事休閒農業的心聲
    很多農莊主、民宿主有個共同特點:首先是自己很享受這種田園生活,其次才是生意。
  • 在城市中心留住田園鄉愁,南通崇川投資10億元打造都市農業公園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賁 騰 通訊員 石 唯)在城市中心如何留住田園鄉愁?1月8日,南通都市農業公園項目在崇川區正式啟動。崇川區計劃投入約10億元,在主城區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等空間於一體的都市農業公園,探索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 150.深耕細作
    150.深耕細作:最熱愛事一、二,最熟悉人甲、乙。
  • 讀雍正耕織圖,育秧、插苗,各種農具樣樣俱全,隱藏怎樣特殊內涵
    胤禛夫婦扮演成模範的農民夫妻,表示重視農業,儉樸生活,也暗示了自己的淡泊情懷。胤禛仿佛要給外界一種超然物外的色彩。 撰文|趙夢得 完美主義性格的雍正身上的藝術範兒非常明顯,因此在他身後留下了大量宮廷畫像。
  •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體會和啟示
    10月14至20日,肇慶市委副書記張廣寧同志率有關(縣、區)分管農業領導、市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組成的臺灣現代農業考察團,赴臺灣北新有機農場、新北市農業局、新北市海洋資源復育園區、南投縣農會、嘉義大統易茗茶園、臺一生態農場、龍鳳青果運銷合作社、力淳水產公司、旺旺集團等地開展考察活動,考察涵蓋了臺灣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和休閒觀光等環節,直觀了解在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
  • 「稻鴨共育」助增收
    近日,在三臺縣蘆溪鎮鶴林村,村民蔣肅明告訴記者,自從跟著合作社發展「稻鴨共育」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還清了為幫助蔣肅明脫貧致富,村兩委積極動員其加入合作社,發展「稻鴨共育」,這讓老人看到了希望。2015年,村兩委為蔣肅明協調土地10餘畝擴大規模,兩年下來不僅還了外債,還有了一定的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