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自今天起,本報開設「我與新時代」專欄,深入一線採訪我省各行各業代表性人物,講述他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行動,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袁宇
新年第一天一大早,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三亞南繁院)研究員楊小鋒便駕車來到距市區50公裡外的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熱帶五彩水耕蔬菜園。
這是三亞首個水耕蔬菜種植基地,佔地3畝的蔬菜園裡,11個不同顏色的大棚交相輝映,大棚裡種植著上海青、菜心、生菜、芥菜等4種水耕蔬菜。
「首批水耕蔬菜已經在元旦節前收割上市,每斤均價較市面其他同種蔬菜高出1元多。」楊小鋒興奮地說,依靠大棚生產水耕蔬菜,能夠有效避免颱風、高溫、暴雨、地力下降及病蟲害等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保障土地產出,促進農民增收」。
楊小鋒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農業科技人員更要以此為要求,努力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
研究推廣符合海南省情的水耕蔬菜項目是楊小鋒團隊近年的重點研究項目。「海南熱帶資源突出,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大有可為。」楊小鋒透露,研究團隊首先從抗颱風入手研製出可抗14級颱風的抗風大棚,又結合海南高光照、高溫度的自然條件開發出適用於不同農作物的彩色大棚,「為推廣可抗颱風、全年生產、高效穩產的水耕蔬菜提供了有利條件。」
水耕蔬菜採用無土栽培技術,能有效避開土壤病蟲害的影響,且種植期間全程無農藥。經過三亞南繁院科研人員改良的彩色大棚水耕蔬菜,配套建設抗14級颱風大棚,不懼惡劣天氣的影響,更突出發揮海南高光照的優點,使農作物生長速度更快,產量更穩定,口感更好。
「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我們推廣水耕蔬菜項目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楊小鋒說,為此研究團隊提出「工廠化水耕蔬菜」的概念,支持推廣水耕蔬菜項目。
什麼是工廠化水耕蔬菜?楊小鋒表示,就是利用可抗颱風大棚與改良的水耕技術,實現水耕蔬菜的「流水線」式的全年生產。「水耕蔬菜種植與育苗環節可同時進行,節省了大量時間。」楊小鋒說,水耕蔬菜從播種到採收預計僅需15天,1個月就能採收兩茬,「最重要的是水耕蔬菜不消耗土地肥力,也不受土壤環境制約,產量穩定。」
以上海青為例,水耕上海青畝產1600公斤左右,產量與普通土壤種植相當,按照目前每公斤6元的市場價來計算,每茬畝產值9600元,扣除成本5352元,每畝純收益4248元。楊小鋒說,傳統土壤栽培大約3個月時間採收兩茬,土地年均畝產出遠遠低於水耕蔬菜。
在育才生態區熱帶五彩水耕蔬菜園負責人黃文全看來,水耕蔬菜較傳統土種蔬菜收割更方便,「左手拎起來,右手持刀收割,採收一株不到20秒,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
「我們現在已經在馬腳村設立了水耕蔬菜種植示範點,未來將逐步向全省推廣。」楊小鋒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而現代農業應該逐步告別粗放農業,走向集約化、立體化的發展,「我們正在探索立體種植模式,最上層種植水耕豇豆、中層種植水耕葉菜、底層種植有機蔬菜,最大程度利用土地,使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將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腳踏實地為農民群眾謀福利。」楊小鋒表示,三亞南繁院未來將與更多的企業開展合作,藉助企業的市場資源優勢,加速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助力海南熱帶高效農業升級。
(本報三亞1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