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抱怨孩子脾氣大?父母學會積極表達,家庭和諧孩子聽話

2021-01-12 薔薇媽媽育兒記

相信沒有人願意生活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家庭氛圍當中,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喜歡抱怨的媽媽存在,那麼有個愛抱怨的媽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鄰居聞聞媽媽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她總是習慣用消極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在處理親子關係這方面,她的負能量特別多。

總是向我們抱怨孩子越來越不愛與她親近,回到家就關上房門,拒絕與她溝通。但在我看來,或許就是聞聞媽媽身上過於強烈的負面情緒,才將孩子越推越遠。

愛抱怨的媽媽會導致孩子的常見反應第一、激烈爭吵"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捧著個手機,也不知道站起來幫我掃個地,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懶的一個孩子。"這段話是不是非常熟悉,而有些孩子在聽到這種類似的話語之後,可能就會產生激烈的排斥反應,孩子會認為自己一直有在默默地付出,只不過是媽媽沒有看到罷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或許會認為直接的反駁能讓媽媽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所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媽媽能夠接收到的信號卻是這樣的:翅膀硬了,還敢跟我頂嘴了。而在這種錯誤認知的驅使下,親子戰爭將永遠不會停息。

第二、刻意無視或許有些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夠去安慰媽媽,但若是次數過於頻繁,孩子也就會變得習以為常,只當自己沒聽見。

雖然說這樣做避免了明面上的爭吵,但親子之間的不滿情緒仍在慢慢地積攢,總有一天這些情緒會一股腦的爆發,這同樣不利於家庭的和諧。第三、渴望遠離

如果天天被負能量所圍繞,確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那麼有些孩子就會特別渴望遠離自己的原生家庭,希望在長大之後能夠遠離自己這個愛抱怨的媽媽。

而這也就是親子關係日漸淡漠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媽媽的噓寒問暖在孩子眼裡也會成為負擔。

因此,這幾種應對方式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時間久了,勢必會導致親子關係走向破裂的局面。 或許有些孩子還會感到困惑,小時候的媽媽和藹溫柔,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變得這麼愛抱怨了呢?

頻頻抱怨的真正原因

1)父親長期缺位或許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家庭還秉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作風。而這也就導致繁瑣的家務以及照顧孩子的重任,通通都落在了媽媽身上。

若是孩子聽話乖巧還算是過得去,但如果孩子調皮叛逆,那麼負面的情緒就會如潮水一般朝媽媽湧來,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疏解,媽媽或許只能選擇以抱怨的方式呈現。

2)從小缺乏關注有些媽媽或許是成長在一個多子女的原生家庭之中的,嚴重缺失原生父母的關注。那麼這就有可能會讓這些媽媽在長大之後,會迫切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他人理解,繼而得到家人的讚美與認可。

就以"我太累了,每天都要做這麼多家務"這句話為例,潛藏的真正含義可能就是我辛辛苦苦為這個家庭付出了這麼多,你們為什麼就不能來誇獎我一下呢?

雖然我們常說為母則剛,但在轉變成母親這個身份之前,我們的媽媽也曾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她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希望能夠被哄著寵著,這個特性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消磨的。

從剛才舉的這個例子出發,若是能夠將那句話的真實含義完整地表達出來,相信丈夫和孩子也會付出實際行動來讓媽媽的心感到溫暖。所以說,只有學會積極正面的表達,家庭才會更加的和諧美好。想讓家庭溫馨?家庭成員們需要做出的努力首先,父親回歸家庭,不要缺位

作為丈夫,雖說是要辛苦賺錢養家,但同時也要照顧到妻子的情緒,為妻子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這樣才能讓媽媽們的心態變得更加的平和,自然會更願意為這個家庭付出,抱怨的聲音也就會越來越少,而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

其次,媽媽控制情緒,生活會變得更美好雖說作為母親確實需要面對多方面的壓力,但如果整日被負面情緒所圍繞,不僅對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沒有好處,同樣也不利於家庭的穩固和諧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當媽媽被負面情緒所裹挾時,說出的話語就可能會變得特別的尖銳。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作為媽媽自身需要及時察覺和主動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可以嘗試通過一些有益身心的方式來排解,比如:跟好朋友一起逛街放鬆,或是抽出獨處的時間來讓情緒平靜下來等等。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過一個ABC理論,他認為產生情緒和行為後果,其實都是事件在個人信念上詮釋的結果。

簡單一點來理解就是指事件本身並沒有存在對錯之分,之所以會有截然相反的情緒回應,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當事者的角度取捨。若是選擇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或許情緒就會變得平和,反之可能就會大發雷霆。

最後,孩子及時表達,關注媽媽內心需求我們前面提到,之所以媽媽會整日抱怨,只不過是想讓身邊人能夠感激她的付出,讓她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是有地位和價值的。所以說,下次媽媽再抱怨的時候你就可以這麼回應她:我真高興您是我的媽媽,謝謝你一直以來的付出。

或許媽媽會故作冷酷,覺得你油嘴滑舌,但其實她的內心是感到欣喜的,那麼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寫到最後心理專家張怡筠曾經說過,每天抱怨,嘮叨,自憐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這也就告訴我們,少一點抱怨,多一些理解,家庭氛圍才會更舒心和睦,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朝著更為理想的方向成長!

相關焦點

  • 如果孩子總愛抱怨,家長又不明就裡也煩躁起來,那情況就糟糕了
    ……相信所有的媽媽都經歷過這樣一個孩子愛抱怨的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裡,孩子不管什麼事都喜歡找別人的原因,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比如社交上和小夥伴相處的不和諧)習慣性的去埋怨別人的不對。很多家長習慣性的把孩子這種狀態定位為孩子愛抱怨。
  • 愛抱怨的孩子,長大很難有出息,父母要及時消除孩子負面情緒
    2.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在面對問題時的表現是互相抱怨,那麼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學習到。就像心理學家說的那樣,孩子不是出生時的嬰兒模樣,而是受父母影響所長成的模樣。所以父母的言行被孩子默默地看在眼裡,表達在行為上。
  • 孩子脾氣暴「愛打人」怎麼辦?高情商的父母都這麼引導
    暴脾氣的孩子不好管教,怎麼管也不聽,你說他還憤憤不平,頂撞你,在學校不服老師管教,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很多父母也發現了孩子脾氣暴的問題,用了各種方法都很難解決,有的家長可能也會去抱怨,疑惑,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 孩子的「脾氣」是否遺傳自父母?看心理學解釋,培養好脾氣孩子
    我家兩個寶寶,都是自己帶的,但是脾氣性格卻不完全相同。大寶特別愛笑,小時候很聽話,看上去脾氣像媽媽一樣溫和,但是10歲以後,脾氣就有些見長,不像以前那樣溫順了。二寶不太喜歡笑,脾氣很倔,一不如意就哭鬧不停,看上去有些像爸爸。這就讓我有些搞不懂了,孩子的脾氣到底是怎麼遺傳的,為什麼同樣的父母,孩子的脾氣卻不同。
  • 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容易養出失控的孩子,父母要避免當孩子面吵架
    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還有著「打是親罵是愛」這樣的概念。還有人說夫妻在一起,就是通過吵架磨合而增進感情的。夫妻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平時的生活難免會有分歧,偶爾吵吵鬧鬧也很正常,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去吵架,成年人激烈的情緒很容易給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
  • 孩子不聽話、愛頂嘴,家長要明白,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
    一、孩子不聽話、愛頂嘴的背後原因1、處於幼兒叛逆期幼兒階段的孩子在六歲之前會出現叛逆期,這時孩子會做出一些比較叛逆的行為,如跟爸媽對著幹,媽媽說往東,孩子卻非要往西,嘟著小嘴跟媽媽頂嘴,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叛逆期
  • 韓昊霖: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個會聽話的父母
    其實,韓昊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不過是父母育兒有方,再加上孩子後天的努力才會這麼優秀的。2認真傾聽,做個聽話的父母韓昊霖並沒有特別的家庭背景,父母也是普通人,但是他的成長卻滲透了父母點點滴滴的教導。他的媽媽被問到如何教育孩子,她說:我很喜歡聽孩子的想法。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要是在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大多積極樂觀、陽光自信;要是在爭吵不斷或感情淡漠的家庭中長大,孩子也相應孤僻或暴躁……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哪些家庭氛圍和家長的表現,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吧~ 爭吵不休 有專家研究表明,長期處於父母爭吵不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
  • 孩子凡事愛抱怨,我能怎麼辦?
    你看,老師和家長都怕聽到孩子的嘆氣和抱怨,甚至可能因此動怒。家長為何最怕聽到孩子抱怨嘆氣和抱怨一樣,都屬於負面情緒,表達了人內心的緊張、擔心、不安……人體承載過多的負面情緒不僅給自己,也會給他人帶來影響。
  • 詭異心理學:做父母的,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地用所謂的「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懂事」意味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好。
  • 生活在「假性單親」家庭的孩子
    Super兒童情商工作室作者:羅靜博士一位媽媽曾這樣跟我抱怨:我丈夫工作很忙,下了班又總是捧著手機。周末要麼應酬要麼加班,陪孩子的時候特別少。為這,我沒少跟他鬧,可是總是沒用。羅老師,你能幫我勸勸麼?像這類媽媽的抱怨,不在少數。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談到很多重要的課題:父親缺失、假性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但是說到底,還是有不少父母,尤其是父親們,對於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缺少認識。安全感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應該都知道。
  •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其實原因可能在父母身上,看看你有沒有
    小武是一個非常好動的孩子,經常跟其他小朋友在小區裡追逐打鬧。前幾天,小武在追逐的時候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一個3歲大的小女孩。小武發現自己撞到人了,馬上連連給小女孩道歉,女孩媽媽一看沒有大礙,於是就原諒了小武。就在這時,小武媽媽走了過來。
  • 孩子餐廳買兩份飯被媽媽怒罵,不懂愛的父母,是毀掉孩子的真兇
    多半是父母主動,將孩子的愛勸退了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犯這樣的錯,他們將孩子的好心當成不懂事,誤解孩子的愛。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打擊,是一種勸退,在勸退他們對父母的關心和愛。父母們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往,是否也存在誤解孩子的行為?
  • 父母要學會表達愛,不讓孩子做沒頭蒼蠅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保留的、無條件的、無私的。但許多父母卻不善於表現他們的愛,他們把愛轉變成管教、訓斥、責罵,將愛的作用僅限於發施令。
  • 媽媽你比病毒恐怖!疫情下父母24時陪伴,孩子為什麼感受不到愛
    男孩媽媽很愛兒子,兒子的吃穿住行她都一一包辦,可孩子並不能感受到媽媽這令人窒息的愛,媽媽的愛對自己來說已經沒有了界限感,就像24小時,360度全方位的監控一樣,侵蝕著自己的生活。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那他的臉上應該是快樂、平靜、放鬆,內心是安全、開放的,而非臉上刻著無奈、憤怒、內心裝著抱怨、憎恨。
  • 「吼孩子、罵孩子」都沒用,想要學齡前兒童聽話,記住這5個原則
    當孩子一直搗亂不聽話的時候,你吼過孩子嗎?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呢?學齡前幼兒犯錯我們應該怎麼教?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 《家庭心理百科》:孩子愛打架,家長選擇影響孩子一生
    很多生活在高壓環境中的孩子,他們也因為自身承受能力的不足,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反向給對方壓力和緊繃感。在《超級育兒師》中,有一個小男孩叫做串串,他原本是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可是一場搬家讓孩子的性格大變。家長總是怒罵,「你能不能懂點事?」
  • 「我這麼糟糕,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孩子的抱怨,也是父母教的
    在長大之後,他發現自己在生過各種各樣的小事中,也十分喜歡把錯誤的原因歸結到他人身上,並且覺得「這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我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抱怨「原生家庭給了自己糟糕的生活」,但是這種抱怨的態度,卻也來自原生家庭。仿佛我們始終擺脫不了原生家庭。
  • 優秀的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這三個角色影響孩子的一生
    0-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非常依賴父母,主要通過模仿父母,去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而在大多數家庭當中,這個階段,陪伴孩子最多的人往往是媽媽,媽媽在孩子心中的特殊地位,會對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力。
  • 你好小孩 | 很多父母,被孩子慣壞了
    前幾天一個媽媽在朋友圈說:「真的後悔,早上因為兒子出門的時候拖拉了一下,我就吼了他,當時在電梯裡,看到他眼睛紅紅的,忍住沒哭!我想他會不會恨我?結果晚上回家,他又是歡歡喜喜地叫我媽媽媽媽!還把從幼兒園帶回來的蛋糕餵我吃一半。為什麼我總是不長記性,想來想去,這脾氣真的被兒子慣壞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能容忍你的壞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