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告老還鄉」的官員、知識分子,被稱之為「鄉賢」。如今,各地都在倡導「新鄉賢文化」,這些新鄉賢,內心深處有濃厚的鄉土情結,同時有熱情,有資源,有廣闊的視野,成為了鄉村和外界之間強大的連結,更身體力行為新鄉村的藍圖繪就添色增彩。
今天的村遊,我們就跟著其中一位新鄉賢——鄭超豪,來走訪一下他美麗的家鄉——瑞安陶山沙洲村。
綠色,沙洲產業最美底色
從溫州老城區中心行車往沙洲,大約一個小時。沙洲位於陶山鎮南部,戶籍人口910戶3725人,這裡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溫莪朮基地、浙江省慈善村,還素有「雲江沙洲,首善之村」美譽。
綠,是村莊發展最美的底色。在沙洲村口,第一眼我們就看到整潔的道路兩旁綠意盎然。田地裡,除了容易辨識的陶山當地特產甘蔗外,還有不少半人高的作物,看起來長勢喜人。
「那就是溫莪朮(溫鬱金),是沙洲村的特產,目前沙洲種植總面積達1200餘畝。每畝收入約1萬元,今後通過在深加工上下工夫,提升附加值,有望再促進村民增收。」鄭超豪解答我們疑問說。通過沙洲鄉賢的牽線搭橋,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表示願意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千畝溫莪朮種植基地外,沙洲還在開發「千畝養蝦基地」、錦鯉養殖與觀賞等規模農業項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端錦鯉示範養殖項目。據介紹,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瑞安極具規模的精品錦鯉養殖、批發、銷售基地,年產值將超千萬元。同時,還有望通過高檔錦鯉的養殖觀賞,配以採摘、果園、觀光等農家樂項目,帶動農業旅遊的深度發展。
想沾沾好運嗎?以後就來沙洲村看錦鯉吧。
慈善,富美家園最靚風景
漫步在沙洲村裡的環洲北路,我們看到,路面乾淨整潔,兩旁林蔭綠植錯落有致,黨建、崇德、健康特色宣傳長廊及道德、法治、慈善等公園賞心悅目……「善德沙洲,富美家園」這一沙洲的發展目標,一一在眼前落地。
對比眼前,很難想像,十幾年前的沙洲連水泥路都未通。那麼,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也許,書寫「富美沙洲」新華章,不能不提沙洲鄉賢的作用。
2003年,沙洲村修建了一條9米寬長達5公裡的水泥路,而水泥路的修建是鄉賢鄭超豪牽線搭橋把項目引到村裡的。
2006年,村裡的「海霞橋」落成通車,是當地華僑鄭品海、蔡建霞夫妻投資32.8萬元建成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村民目睹了村東邊的「海霞橋」與村西邊的「華鑫亭」等工程修建好了,也紛紛發動在外經商的子女參與修建不同的亭子……
這些年,每次村裡大至修橋鋪路的項目,小至重陽節為老人籌資設宴等,消息傳開後,總不缺慷慨解囊者。
據悉,2007年,溫州市首個村級慈善基金就在沙洲村成立,至今捐資金額300多萬元。該基金每年為沙洲的困難家庭送上慰問金,為70歲以上老人贈送敬老禮品和敬老金。2014年,沙洲還獲評浙江省慈善村。
今年6月,有保潔公司正式入駐沙洲村,實施每天8小時道路保潔,為期一年。而這筆總計10萬元的保潔費就來自鄭超豪的捐贈。「我有信心,我起了這個頭,明年肯定有別的村民認領捐贈。」鄭超豪笑著說。
崇德向善,在沙洲已蔚然成風。據說,村裡有些人家得到「道德示範家庭」稱號後,找親家都更容易了。
唐貞觀之治帶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傳說,而在沙洲,有著「好事爭搶著做」的淳樸民風。這是沙洲村最靚的風景。
賢治,鄉村治理更有溫度
鄭超豪多年來熱心公益,曾獲得過浙江省慈善獎等榮譽。2018年從瑞安市委黨校黨委書記任上提前退休後,對遊山玩水興趣不大的他,應邀回鄉助力沙洲建設,把建設家鄉當成事業,大大小小的實事做了「一籮筐」。
此前,他首倡並起草了《打造「12345+」工程和沙洲全面振興計劃》,努力將沙洲打造成宜居宜遊宜創業的美麗家園。2018年10月,由他發起的沙洲新鄉賢參事會正式授牌成立,成為目前溫州首個鄉賢參事會,募集了近百萬元的沙洲發展基金,集聚了事業有成、學有所成,分布在國內外的沙洲人。
「沙洲有少年成長記憶在,有根在。」正是這份濃厚的鄉土情結,讓這些鄉賢願意為沙洲建設引智引資,出謀劃策,事事親力親為,成了沙洲最亮眼的「朋友圈」。
通過近幾年的鄉村建設實踐,沙洲村結合自身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以「賢治」推進村級治理——即鄉村治理在「自治、德治、法治」之外,還要實施「賢治」。這一提法還得到上級不少領導的肯定。
「我們希望探索出一條可複製、能推廣的,以賢治助推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沙洲四治融合樣板』。」鄭超豪說,最終實現「鄉村治理低成本、鄉村振興高效能、鄉村社會更和諧」。他希望,在「楓橋經驗」、「餘杭樣本」之外,「沙洲實踐」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樣本。
溫都記者 金慧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金慧君
校對 嚴嘉瑜
版式 邵海若
審核 李羅華
監製 陳博盛
【來源:溫都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