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30歲之前,要玩命的做加法

2020-12-21 離雨微涼

看過這麼一句話:「人在30歲之前,不要怕輸,也不要怕跌倒,因為跌倒了爬起來,贏得的是經歷和成長。」

我特別認同。

就像白巖松說過的一段話:

在30歲之前,要玩命的做加法,要去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可能性,你也不知道命運會給你怎樣的機緣,所以,不試試你怎麼能夠知道呢?

30歲是人生中重要的分割線,30歲之前,我們孑然一身,上有父母託底,下沒有養育孩子的壓力。

這個年齡段,是我們探索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的重要時期,倘若這時候,我們就自我設限,那麼必會錯過太多,留下太多「我本可以」的遺憾。

所以啊,倘若你還沒有到達30歲,就讓自己多些嘗試吧。

相信我,人生中沒有一段經歷是無用的,年輕時多些嘗試,你更容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從而領略到更精彩的風景。

沒有誰的人生,是沒有波折的

不可否認,沒有誰會真的願意折騰,如果可以的話,每個人都想要自己剛進入社會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一生安穩下去。

然而,生活並不能事事盡如人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法一下子找準自己的定位,更無法一工作就找準自己的方向。

當你感覺你的生活並不是你想要的時候,你是願意就這樣糊弄的過一生,還是選擇走出去闖一闖?

我身邊有這麼一個年輕人,他大學畢業就進入了一家大型的企業工作,做一個文員。

起初的時候,他感覺每天上班輕輕鬆鬆也不錯,可是不到兩年他就發現自己越來越厭倦現在的工作,然而他卻不敢辭職。

因此每天只是負面情緒爆棚,也就二十多歲,卻沒有一點年輕人應該有的活力。

生活中像這個年輕人一樣的人很多。

他們就算是自己生活的不理想,就算是自己多麼的壓抑,但是依然不願意做出改變,就這樣一邊抱怨生活,一邊痛苦的堅持。

其實,如果你還年輕,只是二十幾歲的年紀,你大可不必糾結。

畢竟,你沒有任何負擔,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自己漲漲見識,積累點經驗,對於你來說,不失是更好的選擇。

只有嘗試才有可能

前段時間,和發小一塊聊天,發小感慨的說了一句:

「如果當初我沒有大膽的邁出去那一步,也許我現在還在公司中混日子!」

發小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和所有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一樣,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

之後經熟人介紹進入了一家公司,和一群中年人在一塊,上班大家不是吹吹牛,就是板凳上一坐,等著下班。

後來,發小感覺這樣的工作實在沒有意思,就決定辭職,去大城市轉轉。

當時他問我,他這樣的決定是不是太莽撞了?

我只對他說了這麼一句:「辭職你後悔嗎?只要自己不後悔那麼沒什麼莽撞的。」

之所以我這樣說,是因為發小當時只有24歲,這個年紀去經歷一些事情並不是什麼壞事。

後來發小輾轉去了不少城市,最終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然後花了五年時間,從公司很小到逐漸壯大,發小也成為了合伙人之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非常喜歡《瘋狂動物城》中這句臺詞:

只要你勇於嘗試,敢於嘗試,那麼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也許在你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很多不得已的壓力,你不敢嘗試情有可原,畢竟你不再是一個人,已經輸不起了。

但是30歲之前,我們的人生是相對比較自由的。

這時候,倘若你依然不敢嘗試,只是抱著一份自己的不甘心自怨自艾,那麼這樣的人生難免過得有點悲慘。

無論任何時候,我希望你能夠明白,我們不會因為做了什麼而後悔,而只會因為我們沒有做什麼而遺憾。

趁著自己還年輕,還能夠輸得起,不如勇敢一點,大膽的去嘗試。

相信我,就算是最終依然失敗,你也不會因為你今天的選擇而後悔。

30歲之前要玩命的做加法。

因為只有經歷的多了,你才能夠真正的發現你到底適合什麼樣的生活,適合什麼樣的人生。

END

相關焦點

  • 白巖松:30歲以後的減法人生,首先要做到這幾點
    白巖松在他的一次演講中,曾提到過:「我現在50歲,回頭看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要做減法。」
  • 白巖松: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
    然後我就覺得,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部都給弄掉。」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物質生活,我們都應該學會給自己去除冗餘。既要避免過多的物慾控制我們的生活,也要避免無效社交浪費我們的時間。
  • 從汪涵到名嘴白巖松: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是做減法
    隨著年紀的增長,越要在人際交往關係中學會做減法。把重要的人請進生命,把沒必要的人,清理出去。汪涵曾經在《野生廚房》這檔節目中說:我現在已經45歲了,人生後半生最重要的不是觀眾,不是工作,而是陪伴家人。曾經也有導演,邀請汪涵跨界拍戲,但是都被拒絕了。
  • 「夜讀」白巖松:30歲後給自己做「減法」
    撒貝寧有一次在節目中的一番言論非常扎心:如果當你一天到晚拿著手機刷著微博,坐在家裡宅著看電視,天天上著網,做著那些80歲以後都能幹的事情,你要青春幹什麼呢?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你做了A就做不了B,你做了B是你犧牲了你做A這件事情的益處去做了B,而做A這件事兒所給你帶來的價值,就是你做B的機會成本。去年,我的一個同學給我分享了一件事情,說他的業餘精力都消耗在打遊,哪款遊戲出來了,他比誰都門清,沉謎於遊戲大半年。
  • 20歲和30歲的五個區別:20歲給自己做加法,30歲給自己做減法
    30歲的時候才驚覺那些冒險的夢,冒險的心有多危險,命差點沒了還可以這麼心大。現在呢?過馬路要小心翼翼,保溫杯裡要放枸杞,每天十點鐘準時睡覺。因為我們越來越害怕:萬一出了什麼事,家人怎麼辦。20歲可以把生命放在腦後,而30歲的時候只想好好活著,因為確實是慫了。
  • 幸福快樂的人生,需要做一做減法?聽了汪涵和白巖松的話,我信了
    有些人的秘訣是加法,他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得到來獲取,有些人的秘訣是減法,他們通過捨棄一些東西,來得到那些源源不斷的幸福和快樂。正常來說,加法的效果要好過減法才對,然而事實證明,那些願意並且習慣於做減法的人,才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 誰說三十歲只能做減法,捷達三十而立版從加法開始
    白巖松說「三十歲前拼命做加法,而三十歲之後要學會做減法」,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輕人更信仰「自己定義人生」!就如同這個浮躁的社會,人人都在尋找捷徑,各種成功學課程和書籍,讓人們趨之如騖。但是在汽車圈,卻有這樣一個腳踏實地的汽車品牌,他給人的印象就是「靠譜、踏實」,他就是捷達,曾經的一部車,現在的一個品牌。
  • 白巖松: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往往是「無用」的
    活著不是非輸即贏白巖松在1989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報到時,被告知不要人了,關係已退回廣播學院去了。 對於一個21歲的熱血青年,在大學畢業包分配的年代被拒,要比現在這個時代更絕望,沒有多項選擇權。
  • 先做減法再做加法 30天打造幸福感美肌
    30歲後都有可能一不留神要面對越來越明顯的斑點、遲來的成人痘、怎麼都退不掉的痘疤痘痕,還有與日俱增的鬆弛下垂問題,別急著用貴婦牌大補,先減法再加法,先清後補,用30days打造30+幸福感美肌。十幾二十歲時,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即使面對問題也能在短時間內恢復,30+肌膚自愈力逐漸降低,問題呈現火山爆發式出現。30天加減法具體是指什麼?
  • 白巖松: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做人,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所謂幸福,不是萬事勝意,而是忘掉之前的,珍惜眼前的。那些過往的執念,與其念念不忘,不如學會放下。02羈絆住你的事,不如放下白巖松在回首自己的30歲時,曾說道:「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白巖松:人到中年,需要做好人生「減法」
    白巖松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鼓勵年輕人在30歲之前做加法,在30歲以後做減法。」得到的前提,是要懂得捨棄,捨棄不必要的部分,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人生就是一本書,書的頁數已經確定了,當書快要寫滿的那一刻,不妨暫緩手中的筆墨,給自己做點減法!
  • 生活總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又是加法,再是減法,循環往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著加法,也在不斷減去不能適應的,這是生活的一般規律。只有做了加法,我們才會了解生活的多種模式,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至於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圈子裡,最終我們會對自己的生活失望透頂,又毫無辦法。
  •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未讀 | 未來·電臺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我們從一生下來就開始過「加法生活」:在幼兒園我們就被告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小學中學為了分數和擇校,我們發力競爭;大學還沒畢業,我們就忙著找工作;找了工作我們又私下較勁,只求更好的薪水和職位。直到有一天我們有了車子,有了房子,有了事業,卻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快樂。
  • 白巖松坦言:孩子10歲時,這類書不僅要鼓勵看,更要逼著孩子學
    點擊播放 GIF 0.0M央視的《朗讀者》節目在其中一期,作為主持人的董卿請來了同行,也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要知道白巖松最初是《朗讀者》的策劃人。在節目上,白巖松罕見的談起了自己兒子白清揚。白巖松的兒子叫白清揚1998年出生,如今已經已經22歲了,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學霸,高中就讀於北京重點中學景山中學,現在在英國名校攻讀「蒙古史」。對於兒子選這個專業,白巖松很欣慰。但其他人卻不理解。
  • 白巖松​:多做靜蹲,肌肉鍛鍊是對骨骼最好的防護
    白巖松說,2007年他39歲時,在一次踢球中意外摔倒導致骨折,還因此做了手術。這次骨折的經歷也提醒他,「從此要練肌肉力量,要去做很多身體的平衡訓練;反而可能延長了我的運動壽命,讓我不用掛靴」。
  • 白巖松:在我30歲時,這本書讓我悟透一條天規,改變了我的人生
    都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而這其中的一大不幸卻讓白巖松趕上了。白巖松的父親是一名教師,1968年不幸被打成了「內人黨」,下放到農村去勞動改造,白巖松也跟著父親一起住進了牛棚,那時他出生剛兩個月。生活一下子變得清苦起來,但也還算順遂。
  • 被嫌棄的30歲+(尷尬年齡如何破局?)
    01三十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三十歲所有人都在勸你,該去拼了,再不拼就老了。三十歲卻又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年齡。三十歲年輕人嫌你太老沉,中年人嫌你太稚嫩。三十歲,要面對的不光是未來與現在的選擇,還有太多必須的選擇。比如說是結婚還是繼續單身;是買房還是繼續租房;是要小孩還是不要。還有尿布溼標準的選擇、奶粉標準的選擇、朋友標準的選擇、商場標準的選擇。
  • 一年時間,想通過考研從三本考入211院校,都需要做些什麼?
    他們為了能夠去到一所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學校,每天按時起床、背知識點、上課、整理筆記等等,細緻到每一個小時要做什麼,都有明確的計劃。共同特點之二,精力集中。不管他們每天學習多久,一定都是聚精會神的,不管是聽課還是做筆記都很專注。而對於那些定力不強的同學來說,他們可能更多的是「撿起芝麻,丟了西瓜」。
  • 白巖松:是怎樣俘獲老婆芳心的?不是一般人,不做一般事!沒毛病
    文丨曹鏡明題丨白巖松:是怎樣俘獲老婆芳心的?不是一般人,不做一般事!沒毛病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白巖松的看法!引子著名媒體人白巖松,在短短半年多一段的時間中,便經歷了一次風評上的大起大落,著實賺盡眼球,先是因為在疫情期間的一些言論,被罵作「精緻利己主義者」,幾乎就快落得一個人人喊打的地步;緊接著又因為前段時間,針對外賣多等「五到十分鐘」的觀點,而一改之前的頹勢,收穫許多「社會良心」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