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能很好地安撫哭鬧的寶寶,因為寶寶感覺像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溫暖、舒適。出生前幾周,使用輕巧的小毯子(如紗布巾,襁褓巾),嬰兒被包裹在小毯子裡,不僅可以保暖,還會有種緊緊被包裹的感覺會讓大部分新生兒很有安全感。今天呱媽就來聊一聊打襁褓!
今天開篇呢先來看一張呱呱的照片!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襁褓,和裹燭包完全不一樣!
我們一定要注意區別喲~
從目的來說兩者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預防嬰兒的驚跳反應,讓孩子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睡眠。
但是操作上二者有明顯得不同:
從結果來看,二者都能有效減少孩子的驚跳反應。
我們作為嬰兒的父母,我們都會觀察到,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保持一個「青蛙腿」的狀態,兩條腿都是彎曲的,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腿也會慢慢變直,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
可是裹燭包這種用繩子等物品綁住孩子的方式,強制孩子腿長期處於繃直的狀態。
有的老人家還會告訴我們說:「你們小年輕懂什麼,這樣綁著不容易變成羅圈腿,那個誰誰誰家裡沒有裹,你看現在腿型多難看。」等等類似這樣的言論。
可事實上,裹燭包可能會損害孩子的髖關節發育。而髖關節發育不良容易導致「長短腳」,嚴重者甚至導致股骨頭壞死或者關節炎!
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打襁褓方法,不要把改善嬰兒睡眠的神器變成損害嬰兒健康的「兇器」。
這個時候肯定很多新手爸媽迫不及待想要學習打襁褓的正確方法了吧?
呱媽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打襁褓的圖解喲~
把方巾平鋪開,並且把孩子放在方巾的正中間
▲(呱媽圖片上用的115*115的5層紗布浴巾)▲
剛剛開始的幾個月,嬰兒的體型都比較小,為了配合嬰兒的體型,可以像呱媽一樣把浴巾對摺一下。
第二步:把左/右邊的浴巾向相對方向拉,並且把邊角壓在嬰兒身體下方
(這一步非常重要!剛剛開始幾個月嬰兒活動能力差,只要把這塊兒拉緊、壓好,一般襁褓是不會散開的)
第一下拉的時候不是直接向斜對角拉,是要先平著拉,給孩子的脖子留一點空隙,防止捂的太緊,孩子悶到,或者勒的難受。
第三步:完成上面相對步驟,把另一邊的浴巾向相對方向拉,並且把邊角壓在嬰兒身體下方
這樣就完成啦~是不是很簡單呢?
這裡呱媽給大家提供一個呱媽的教學視頻~
(視頻裡呱呱月齡比較大了,顯得整個浴巾都有點小,很多細節就看不出來,具體的操作要看上面的圖解喲~)
有的媽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呱媽我孩子一打襁褓就哭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特別多的媽媽都會遇到,往往原因有兩種:
在孩子每次入睡都先告知孩子,你要睡覺了,媽媽要給你打襁褓了。
一邊打襁褓一邊和孩子交流互動,告知孩子自己每一步要做的事兒,並且觀察孩子的反應。
如果孩子還是特別排斥,我們可以嘗試每次哄睡到孩子迷糊了,再給孩子打襁褓,讓孩子慢慢適應喲~當然,如果孩子實在不接受,我們也不用強迫孩子,畢竟我們都是尊重孩子、機智、聰慧的天使媽媽。我們除了打襁褓還有特別多防止驚跳的方法,比如:按手法~我們可以提前輕輕抓住孩子的手,按成投降的姿勢,等孩子進入深睡眠我們再離開。也有的媽媽說,我試了好多次還是不會打這個襁褓,怎麼辦?大家在選購的時候要注意,睡袋一定不要買剛剛好的大小,一定要試一下,孩子穿進去腳下空間應該是比較充足的,可以讓孩子隨意踢、蹬沒什麼阻礙的。以前看公眾號文章和經驗貼,以為自己已經懂得什麼是規律作息,並且急急忙忙去實操,實則碎片且急功近利,不得要領。直到聽課以後才明白真正的規律作息和尊重式育兒到底是什麼,少走了不少彎路,降低了試錯成本!
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直接聽課▼
往期回顧:
寶寶吃手需要阻止嗎?
呱媽專欄|睡前哭鬧怎麼回事?
噓拍法還能拍出72式?看看噓拍法的真諦
「規律作息太難了!」確定你對規律作息理解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