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學校的高老師可鬱悶了!今年的高級職稱中心學校初審結果出爐了,高老師沒能入圍,為了這次職稱評審,他是用了心的,結果卻出了局,心裡自然難受。畢竟職稱關係到工資待遇,要知道高級教師比一級教師每月工貿要高近1000元。
因為我作為中心學校職稱信息員,參加了這次職稱評審工作,知道一些情況,針對高老師這次的經歷,我簡要分析下,這次評審失利,是高老師自身能力不行,還是因為指標限制呢?
一、這次高級職稱評審,是個怎樣的情況呢?
今年全鎮小學參加高級職稱老師有近20人,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為了能評上高級職稱,這些老師也是費了一番心血的,發表了多篇論文,主持完成了縣級以上的課題研究,獲得了縣級優秀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也獲獎了。
二、學校初審是根據什麼標準來執行的呢?
無非是從這四個方面去進行打分:1、學歷是否達到高級職稱評審要求;2、工作經歷和工作量是否達標;3、業績材料是否齊全,符合要求;4、是否能起示範引領作用。
根據初審結果公示,高老師排在第二位。
三、高老師又是為什麼沒能入圍呢?
前面講為了這次職稱評審,高老師也是作了一些準備的,可最後為什麼還是出局了呢?
原因1、業績材料沒有第一名多,自然打分比第一名要低。
前幾年,因為沒有指標,高老師對職稱工作不是那麼在意,在材料的準備上,也沒有用心,還是從2018上開始重視,論文、課題、優質課等都去弄,有活動就參加,有比賽就報名。但第一名的老師,他是五年前就開始準備職稱評審材料,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完成了兩項課題研究,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獎項各有兩份,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指導過學校的一位年輕老師參加省教學比賽,獲二等獎。
這樣一對比,高老師的材料就顯得不夠了,在中心學校組織的學校初審會上,高老師得分與第一名相差較大,不過因為工齡長,賦分高,最終排名第二。
原因2、指標原因,20多個老師參評,大家猜一下,會有多少個指標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只有1 個。這個指標是按全鎮老師的總數來進行核算,同時還要報市人社局審批。按照中心學校傳達人社局意思,學校高級老師職數佔全鎮老師的總數的4%,也就是說100個老師中,只能有4個高級老師,如果已經有了4 個高級老師,那不好意思,只能等,等高級老師退休,空出崗位來,你才可以參評。高老師在得知自己初審的結果和排名後,苦笑著說:要是有兩個指標就好了。
由此可見,一些老師評不上高級職稱,與自身能力有關,業績不行,初審都通不過;也有一些老師,確實是因為指標限制,申報不了,也就無法評上高級職稱。
所以,建議想參加職稱評審的老師,一要提高自身能力與素質,多參加教研活動,多撰寫論文,積極準備業績材料,二要注意職稱指標,在指標數較多的時候,要積極參評,一舉將高級職稱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