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人們應該都知道,電影中的男主是一個音樂方面的天才,擁有著非同一般的鋼琴演奏天賦,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其隕落。
而郎朗,我們所熟知的一位鋼琴家,一位在國際上都享譽盛名的"鋼琴天才",被眾多音樂領域的領軍人物廣為稱讚。
而同樣是天才,單從鋼琴演奏技藝來講,《海上鋼琴師》中無師自通的男主顯然在琴技上略勝一籌,但是為什麼二者的發展卻不盡相同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海上鋼琴師》VS郎朗,天才思想固化和勤才思想開放,結局會不同。
一:海上的天才鋼琴家
4K修復版本的《海上鋼琴師》在國內重新上映,擊中了不少影迷的心,也算趕上有生之年系列,終於能在大銀幕重見這部影史經典。
只要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都能在心裡留下一些印記。
《海上鋼琴師》,一個講述鋼琴天才最終不肯下船走入現實生活,而與鋼琴一起葬送大海的故事。
故事的一切,都是從1990年的遊輪維吉尼亞號開始講起。
而黑人丹尼爾是負責添加煤炭燃料的工人,他本想在下船的富人區撿拾一些寶貝,卻沒想到會在在頭等艙的感情上發現了一個白人棄嬰,為了紀念新世紀的到來,他給這個孩子取名為"1900"。
這個孩子一直跟著丹尼爾生活在海上,從未腳踩陸地的1900,就這麼在漂泊的輪船上一天天長大。
直到有一天,1900無意間聽到了鋼琴聲音,神奇的是從未碰過鋼琴的1900,竟然可以無師自通的在鋼琴上彈奏出動人的音符,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從此,1900與感情結緣,成為了船上的鋼琴師。
更神奇的是他可以根據別人的面部神態表情來揣度他們的額內心,從而彈奏出相應的鋼琴旋律。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遊輪就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人們百般聊賴,而那時候可以聽見優美的曲調就是他們最大的享受。
擁有如此奪目的音樂才華,1900怎麼可能不惹人注意,在一次與爵士音樂大師的鋼琴對決後,1900 的光芒再也掩蓋不住。
可就是這樣一個鋼琴世界中的國王和天才,卻害怕陸地,就如鬥琴時的對手所說:"你只是一個屁股下面只有坐著大海才能彈琴的人。"
面對名利地位的誘惑,他不為所動,摯友的勸導他也不曾聽從,就連愛情的出現,都讓他在下船階梯中間停住了腳步。
最後,1900也選擇了和遊輪一起葬送大海,也不曾踏上陸地。
二:天才的思想固化葬送了前程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海上鋼琴師》就是這麼一部電影,喜歡它的人說看完電影後會忍不住痛哭流涕,不喜歡它的人說它空洞、是投合了偽文青的三流文藝電影。
而我感覺,這部電影除了讓我們在驚嘆和惋惜男主人公驚世絕倫的鋼琴出眾才華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思維一旦窄化,前途也將是一片末路。
當然也有人把這看作是一種信仰的單純,一種精神世界裡的純淨,也真是這種心理學中的窄化效應,才使得1900在鋼琴彈奏時達到精力的高度集中。
成就越高,自己所涉及的範圍也越窄,逐漸收縮,變得局限越來越多。
一個人的世界有多大?有的人一直都沒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在不斷地探索著,但是1900知道。
他明白這艘船已經給了他想要的一切。
就是這個我們看似貧瘠,甚至稱得上狹小的空間,就是他構築起的完整精神與世界生活。
這種狹隘化思維所導致的結局,對於一些專注某一領域或者從事一個單一工作的人來說,尤其值得反思。
三:郎朗的勤學苦練鑄就現今輝煌
近日,郎朗和其妻子吉娜頻頻出現在話題熱搜榜上,而談論話題關鍵多還是出自兩人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
在節目中,郎朗和吉娜可謂是撒足了狗糧,不過最惹人爭議的是吉娜不讓郎朗做家務的這一舉動。
郎朗空有一顆想做家務的心,可是妻子吉娜卻頻頻阻止,堅決不讓郎朗做家務,還多次提醒他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手。
這樣不難理解,郎朗畢竟是世界著名的一流鋼琴家,不論才華如何,就單論金錢價值方面的體現,據傳郎朗的一根手指就價值一千萬,一雙手一共投保了一億元的保險!
但,天才鋼琴家的手絕不是無緣無故這麼金貴的,郎朗能獲得現如今這般高的成就,這其中所付出的汗水和艱辛,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般簡單。
郎朗,1982年出生在遼寧瀋陽,是滿族的後裔。
往遠了說,郎朗的音樂天賦應該是遺傳自父輩,朗朗的爺爺曾經就是一位音樂老師。而郎朗的父親郎國任,人稱"狼爸",其虎狼式的教育曾受過很多人的抨擊,但是隨著郎朗的成功,批判之聲也逐漸減少。
對於郎朗在鋼琴上的培養和鍛鍊,父親郎國任是制定了全方面的計劃安排。
在郎朗還未出生時,父親郎國任就早早準備好的鋼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成為鋼琴家。
在很早之前,郎朗的父親就和妻子共同探討過哪一種樂器可以讓孩子走向國際,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風採,不得不說,朗爸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夫妻二人意見一致決定,以後讓孩子學習鋼琴。
就這樣,郎朗還沒出生,就被父母決定了自己命運的走向。
夫妻二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注重胎教,孕期期間家中一直飄揚著世界演奏名曲。等到郎朗出生,朗爸就開始自學鋼琴,每天下班都彈奏鋼琴,為的就是培養孩子對鋼琴的興趣,而到了郎朗兩歲的時候,朗爸就開始讓孩子接觸鋼琴彈奏。
慢慢的,年幼的郎朗對鋼琴越來越感興趣。
郎朗從四歲起,就可以彈奏很多完整的曲子了,不看譜子, 僅憑超群的記憶力,就可以完成。
朗朗的成功,若說有他自身60%的天賦、20%的老師授課,那麼剩下的20%的勤奮必定是來自朗爸的監督訓練。
四:勤才思想開放不斷追求創新
朗爸對郎朗的訓練是非常嚴格的,對郎朗的培養,除了鋼琴,還有英語和教養上都不從鬆懈。
這也是為什麼,郎朗不僅在鋼琴上造詣不淺,在為人處世上也能獲得大家的肯定和讚賞。
朗朗在鋼琴上的才華我們都有目共睹,但和1900不一樣,他在父親的引導下不僅僅是進行鋼琴上的學習。
他的目光在向整個世界去展現自己的琴技,並且注重琴技之間的交融與提升。
就在14年的春節晚會上,郎朗還同幾位外國友人向我們大家展示了一場創意樂器節目《野蜂飛舞》
單從1900和郎朗人生發展來看,兩者都是對鋼琴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愛,但是1900是把自己禁錮束縛在了鋼琴的世界裡,而郎朗是在借用鋼琴走向世界,不斷地開拓自己見世面,以及豐富提升自身的鋼琴水平。
五:不斷地提高孩子思想境界和目光高遠
眼界的高低是很重要的,1900最後的悲惋結局其實就是其窄化所致。
窄化是一個建立和喪失的過程,伴隨窄化的一定是喪失。
因此窄化的對象,如果是對我們有益的,那麼窄化會讓我們在某一方面的培養上更加精力集中,但如果窄化對象是不益的,這就只會導致我們的路越走越窄,最後把自己禁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不再會有大的突破進步,最後甚至會導致自己把自己"堵"死了。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專注孩子的學習,而是應該注重全方面的培養。
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我們只能隨著時代的節奏不斷地調整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加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人,固地自封的人是不能在一個快速發展的世界站穩腳步的,所以與時俱進很重要。
所以學習不應該只針對於考試,很多家長看來是"業餘愛好"或是"無用知識",其實也能讓孩子用多維度看待問題,能更就有發散性思維去分析和理解問題。
在孩子特長培養上,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借用自己的優勢去融匯不同的技能優勢,以此來讓自己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