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2020-12-15 一更歷史

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精髓在一代代人中口口相傳,竊以為它們便是文學歷史上的巔峰。

王國維也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其中元之曲中的元雜劇,融詩詞、歌舞、雜藝為一體,成為元代戲曲中的中流砥柱。元雜劇之所以能從戲曲時代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它雖是百姓取樂的戲曲形式,但它敢於批判現實歌頌愛情,它的發展與元代政治形式息息相關。

元雜劇的產生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學,依靠的是歷史長河的推動。時間追溯到漢代,歌舞形式以百戲為主,它衝破了禮樂的束縛,將樂舞雜技這些新鮮力量引入生活,對廟堂盛舞造成重擊。

隋朝時期的九部樂將雅俗音樂文化融為一體,為元雜劇發展提供了前提。唐朝時期的歌舞開始逐漸走向戲劇化,此段時期雅樂與俗樂的鬥爭也促進了雜劇的產生。

宋金時期,雜劇院本開始發展,戲曲文化逐漸成熟,為元朝元雜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元雜劇的產生是一個不斷醞釀的過程,它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元雜劇的興起

元雜劇的興起,綜合來自兩方面:

第一、首先是當時城市經濟的發展,很多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這為元雜劇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再者與元朝的建立也息息相關,當時金滅北宋,元滅金,這一段時期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蒙古人的過程。而且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後來蒙古南下滅南宋,不僅改朝換代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還成就了民族的大融合。

況且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天生便是戰爭國家,在這樣的趨勢下,國家版圖越來越大,這也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在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下,文化思想的發展,在不斷融合碰撞的過程中也達到巔峰。能歌善舞,各個民族博採眾長,集聚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

最後就是當時的元朝貴族對於歌舞、戲曲的愛好,這方面也有不少的相關文獻記載。這才促使了元雜劇的興起。

第二、在於科舉制的廢除,科舉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固定的考試模式造成文人才子的固化思維,讓他們難以在詩詞歌賦上有所長,這便造成了戲曲文化的衰弱。

元朝建立之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再加上又取消了科舉制,讓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受到阻礙,所以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但同時,也讓他們與廣大人民的關係更加密切,於是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一方面又把自己畢生的才華貢獻給雜劇的創作。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對元雜劇的興起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元雜劇在元朝不同時期表達的思想

元朝前期

元雜劇創作初期,各種戲曲形式蓬勃發展,有憤世救世的《竇娥冤》和《看錢奴》;也有歌頌愛情的《謝天香》和《拜月亭》,還有《牆頭馬上》等。這段時期最傑出的文人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

元雜劇創作題材大膽,無論是揚還是抑,都讓人感受到蓬勃興旺的新鮮感。元朝前期思享匯雜,故此段時期是思想空前開放的時期。如《竇娥冤》用最犀利的話語,諷刺了戰爭民族統治下社會的極端黑暗,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其中有一段唱詞: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大膽地指責天地,就像關漢卿大膽地指責元朝統治者和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試問,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百姓能如此犀利地評判時政?

元朝中期

此時元朝正值強盛時期,混雜自由的思想逐漸像漢族靠攏,民風雖然開放卻也有所收斂,故元朝中期士族精神高揚。創作思想也不再類似從前那般口無遮攔地批判時政,而是為報國無門的才子惋惜。

愛情方面也逐漸由才子妓女向才子佳人靠攏,此時也湧現出的作品有《金錢記》、《蘇子瞻風雪貶黃州》、《薦福碑》、《西廂記》、《倩女離魂》、《舉案齊眉》等等。

其中《蘇子瞻風雪貶黃州》有一句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通過寫蘇軾被小人陷害,逐漸被君主疏遠,一代才子黯然隕落,批判黑暗官場和暗示統治者要珍惜人才。

元朝後期

蒙古多彩的文化逐漸漢化,封建教條倫理準則逐漸腐蝕文人的靈感,元雜劇開始變的空洞平庸。

此段時期的主要作家有鄭光祖、秦簡夫等等,而此時的作品多寫消沉之人,處處讓人感受壓抑。如《忠義士豫讓吞炭》《連環計》等。

《忠義士豫讓吞炭》中寫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這也是當時的巔峰之作,但從劇本來看,它比元朝初期的作品少了幾分犀利,此段時期雖然不乏好作品,但其新穎度卻難超元朝前期之右。此後元雜劇逐漸江郎才盡,逐漸沒落。

元雜劇的歷史意義

首先,元雜劇為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歌舞文學的積累,它代表的不僅是元朝戲曲文化的興盛,還代表著元朝思想的轉變。

元朝中期,元雜劇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思想的融合,從最初的大膽犀利,到最後的小心謹慎,元朝逐漸由思想大融匯向漢族儒家思想跨進。元雜劇思想的漢化看似是文化底蘊的碰撞,實則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

其次,元雜劇由唐宋大曲,宋詞詞牌,諸宮調和一些民間歌曲綜合而成,是一種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不僅豐富了一直以來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珍貴財富。

最後,元雜劇雖然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但其大多數作品內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各階層人民的心態和情感,全面地揭露、 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醜惡的社會現實,這些才是元雜劇的精華。

一更說

元雜劇一出場,便以大膽犀利的風格、浪漫現實的融合、豐富的表現力、抑揚頓挫的腔調吸引人們眼球。但蒙古政權穩固後,朱程理學成為主流,封建思想的蠶食,讓元雜劇大膽開放自由的思想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故元雜劇發展到明朝便逐漸失傳。文化的復興讓元雜劇再次映入我們的眼帘,如寶玉黛玉共讀西廂,青櫻弘曆牆頭馬上。

由此可見,元雜劇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消失,它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離我們很近,依舊在中國戲曲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宋元戲曲考》《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等

相關焦點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元末明初是南戲的繁榮期,元末明初時期,隨著南戲在藝術和技藝上的不斷提高,南戲在朱明王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甚至在明代前期,南戲因為技藝的不斷提高而逐漸向傳奇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戲:《荊釵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和《劉之遠白兔記》亦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現的。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一次接觸元雜劇,是在語文教科書裡。當時課本裡的一折《竇娥冤》,讓筆者回味許久。今天,我們便結來聊聊元雜劇的誕生、特點及興衰史。我國戲曲始於北宋時期,而「戲劇」這個概念則出現於「宋元南戲」之後。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
  • 出土文物中的河東雜劇
    作者:李文(運城學院中文系教授)  與燕京雜劇直接承襲北宋汴京宮廷雜劇和遼代教坊傳統興起不同,河東雜劇是在河東原有民間說唱等伎藝的基礎上,借鑑和吸收汴京雜劇的藝術因子而成熟發展起來的。河東雜劇在戲曲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雜劇、院本、諸宮調等藝術形式都十分豐富和活躍。
  •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雜劇,影響較廣的時期則在元朝時期,尤其是元曲的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他們分別代表了元代雜劇,不同時期的熱門人物,其四人的雜劇流派均各有春秋,雜劇的創作成就超出同領域人。元曲四大家,流派是各有春秋,關漢卿揭露社會黑暗;白樸寫唐朝愛情故事;鄭光祖寫男女的愛情生活;馬致遠則抨擊文臣武將;但歸結起來,他們都屬於雜劇流派,只是在思想上不同罷了。且看他們四人的思想內容領域:有批判、有讚揚、有美好等。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可以說,法共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的抵抗運動深深贏得了法國人民的支持,幫助他們在政治上建立起較大的優勢。同時,左翼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掌握了社會話語的主導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宣揚共產主義,使得這一時期的法國左翼思想蔚為壯觀。整個法國社會在知識分子的影響下,出現了整體左傾、甚至是極端左傾的趨勢。
  • 這7部雜劇,代表了元代雜劇的最高水平!
    明清時期,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小說了,四大名著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從這樣的發展歷程來看,就會發現,元曲和雜劇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相比於詩詞,它更加通俗易懂;相比於小說,它又更加短小精悍。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元雜劇,看看這些經典的劇作,是如何承接唐詩宋詞,又是如何影響後世的小說、戲劇乃至現代的電影、電視劇的。元雜劇,有點像現在的舞臺劇,或者說是現在各種地方劇種的雛形,比如京劇、豫劇、粵劇等都起源於元雜劇。
  • 古代文學——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二、大致按時間先後記錄元雜劇作家生平和創作情況,大致分為三類:(一)「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56人,可謂元雜劇第一批作家:1、籍貫和創作活動主要在北方; 2、創作年代大致從金滅(1234)至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雜劇從興起到繁榮的時期;3、以大都、真定、東平、平陽最集中,形成相對集中的作家群。
  • 元雜劇的繁榮開始元青花瓷器人物畫片新篇章
    元雜劇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流派,對元代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以至於影響到了元青花畫片。元青花中人物畫片題材多來源於元雜劇人物故事,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於元雜劇。人物的服飾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風格。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所以人們開始從宗教中尋找精神食糧。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道教開始發展成為一種專注於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宗教。為了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道教逐漸建立了與人類世界等級秩序相同的神仙系統。此外,上帝的原型來自人類,它只賦予人類超自然的力量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 21屆高三歷史:第7講 明清時期的思想活躍與文化承古
    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的迫害    B.時代的動亂C.科舉的沒落 D.學風的轉變3.顧炎武在《亭林餘集·三朝紀事網文序》中指出:「士當求實學,凡天文地理兵農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這反映出(  )A.明清時期小說創作的繁榮B.文字獄影響到思想文化的發展C.民間對正統社會秩序的抗議D.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男女平等3.永樂九年(1411年)規定:「凡樂人搬作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
  •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在這些禮節中還有特定的歌舞演奏,什麼樣的場合用什麼樣的音樂,婚禮要喜慶,喪禮要悲傷。所以古時代就有了官員之間等級不同相處禮節不同的局面,下官遇大官都為恭敬,路上遇到更是要停下避讓,古時的皇宮之中更是有教授禮節的老師。
  • 在中國逐漸沒落的軍工包,來到俄羅斯卻供不應求?還是富人必備?
    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不僅知識追求物質上的生活,更多的是自我精神上的追求,恰好當下的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精神層面上不同的追求。
  • 道家思想因道法自然而沒落?這種看法不客觀
    前言:最近有朋友給出了個觀點,他說:「儒家的善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道家的沒落是因為道法自然思想」,朋友要我發表一下看法,朋友的問題有一定的議論價值,可能也是許多朋友心裡的疑惑,所以便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的看法。
  • 覆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日本大正三年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刊.朱印本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存唯一一部元刻雜劇選本。全書收元人雜劇三十種,有十四種為孤本。先後由明代李開先、清代黃丕烈至民國羅振玉諸名家遞藏。1914 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請當時著名刻工陶子麟覆刻了這部,題作《覆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此為日本大正三年京都帝國大學朱印刊本(限量編號:四十一號)。 《元刊雜劇三十種》為李開先舊藏曲籍的一種。到清代,該書歷經何煌、元和顧氏等人,轉歸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收藏。黃氏將其題名為《元刻古今雜劇》。光緒中,書為黃氏同裡一藏書家顧鱗士所有。
  • 元劇以一宮調之曲一套為一折,普通雜劇,大抵四折,或加楔子
    元劇之結構元劇以一宮調之曲一套為一折。普通雜劇,大抵四折,或加楔子。案《說文》(六):「楔,櫼也。」今木工於兩木間有不固處,則斫木札入之,謂之楔子,亦謂之櫼。雜劇之楔子亦然。四折之外,意有未盡,則以楔子足之。昔人謂北曲之楔子,即南曲這引子,其實不然。元劇楔子,或在前,或在各折之間,大抵用〔仙呂·賞花時〕或〔端正好〕二曲。
  • 上海一「沒落」老街,距迪士尼僅2公裡,如今「黯淡無光」!
    上海一「沒落」老街,距迪士尼僅2公裡,如今「黯淡無光」!上海是重要的廣域市,大家的絕交,其中上海繁華的代名詞,也許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部分,在2019年的gdp的生產總值達到3.815532萬億元,上海,作為高科技的頭部的城市,非常繁華,許多重要的地標性建築,相關部門關注民生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建設和很多的大型公園,綠化事業為上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構築更豐富的城市生態的戒指。
  • 論思想——東西方差異
    眾所周知,東方文明在春秋戰國那個時期,是非常繁榮昌盛的,那為何在近代逐漸衰退甚至被西方壓制呢?究其原因還是「思想決定文明發展」。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大力弘揚自己的思想 ,已拯救天下為己任。
  • 佛學與儒學的碰撞:佛教思想是如何讓宋朝詩歌走向寧靜致遠的?
    唐朝和宋朝的國力差距,雖然讓宋詩在整體風貌上少了幾分熱情、外向和氣宇軒昂的氣質,不過宋朝佛教的興盛,也讓佛教中的淡遠、內斂、高逸清靜融入詩歌之中,讓宋詩憑藉獨特風味著稱於世。可以說,宋朝的詩歌,是儒學與佛學的結合體,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創新才有了風味獨特的宋朝詩歌。
  • 明治時期的文明開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極端化,連吃豬肉都成了文明
    不過,儘管天皇巧打如意算盤,但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颳起的一股近代文明之風,還是改變了當地人們封建落後的思想。然而,似乎日本人無論做什麼,最後都要逐漸往極端的方向發展,哪怕是在「世風一新」的明治時期,文明開化階段,日本人在不斷汲取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到最後也變得極端化了起來,這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 從唐朝到清朝,古典武俠小說為什麼會從玄幻逐漸轉為寫實
    先秦、魏晉南北朝時期,俠與佛、道合流,時人喜歡玄談、修仙。隨即出現了很多以志怪、神異為主的小說,包括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異等,也有野史逸聞、民間傳說等等。作品中包含著先人的神仙鬼怪觀念,以及對超現實神秘力量的嚮往。藝術上帶有傳奇色彩和超現實的表現。如果說先秦兩漢是『仙風道骨』,那麼魏晉以後就是遊弋著『冥鬼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