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儒學的碰撞:佛教思想是如何讓宋朝詩歌走向寧靜致遠的?

2020-12-09 小毛講歷史

提到詩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首先想到的都會是唐詩,它代表的是中國詩歌文化最高峰。不過,雖然唐詩所取得的成就很高,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的詩歌文化只存在唐朝,宋朝的詩歌文化也十分繁榮。

雖然宋朝無論是國土其面積還是軍事實力相較於唐朝差的都不是一星半點,但是宋朝的"將不殺士大夫"的基本國策,讓宋朝的精神文化不輸唐朝。唐朝和宋朝的國力差距,雖然讓宋詩在整體風貌上少了幾分熱情、外向和氣宇軒昂的氣質,不過宋朝佛教的興盛,也讓佛教中的淡遠、內斂、高逸清靜融入詩歌之中,讓宋詩憑藉獨特風味著稱於世。

可以說,宋朝的詩歌,是儒學與佛學的結合體,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創新才有了風味獨特的宋朝詩歌。

一、受佛教思想影響,宋朝的詩歌一改前世奔放豪邁的內涵,變得高逸清靜

中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但實際上,在奴隸社會,詩歌並不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本格式。

在那個時期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還是賦,一直到春秋時期《詩經》出現,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才讓詩歌在諸子百家之間流傳開來。雖然在那個時期並沒有產生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詩歌作品,但是卻讓後世詩歌感情基調得到了確立,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如果把春秋時期的詩歌文化比作基石的話,唐朝就是詩歌文化的脊梁,在那個時期,詩歌文化發展迅速,上至九五至尊下到走夫流民,無一不對詩歌這種文化形式喜愛有加。世人的喜愛推動著詩歌在唐朝的發展,在那個時代文人們都以善於作詩為榮,這讓唐朝誕生了許多的優秀詩人。

優秀的詩人多了,能輸出的優秀作品自然也就多了,僅僅是收錄在《全唐詩》之中的詩歌就達到了近五萬首。要知道《全唐詩》收錄的詩都是上檔次的,它的質量之高,遠不是乾隆所寫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之流的口頭詩可以比擬的。而且唐朝的詩並非晦澀難懂,就連普通百姓也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這無疑是擴大了詩歌的受眾群體。

到了宋朝時期,社會的主流文化形式雖然被"詞"所佔據,宋朝民眾最喜歡的也是小令、長調等一系列具有很強節奏感的宋詞,但這並不代表宋朝的詩歌文化已經落寞。正相反,在3000年中華詩歌文化之中,除了唐詩外,宋詩就是影響最深遠、流傳度最廣的詩歌。

而且,我們所熟知的蘇軾、王安石、辛棄疾、陸遊等宋朝詞人,他們所寫的詩也並不少,《元日》、《示兒》、《過零丁洋》等耳熟能詳的詩歌作品都是來源於他們,這也從側面表示了宋朝詩歌文化的昌盛。

不過,如果多讀幾篇宋朝詩歌的話,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宋詩之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唐詩的差異可謂是天差地別。唐朝的詩歌主要是歌頌生活的美好、社會的繁榮穩定,雖然偶爾有一些揭露社會黑暗的作品問世,但依然改變不了唐朝詩歌氣宇軒昂、氣勢磅礴的主旋律。但反觀宋詩,所蘊含的大多都是寧靜淡遠、高意清靜之類的情感。二者之間的差異,可謂是顯而易見。

那麼問題來,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或許有人會認為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宋朝國力太弱,但要知道雖然宋朝無論是領土面積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遜於唐朝,不過如果只論商業的話宋朝絕對是是當時世界上發達的國家。

在宋朝商業的巔峰時期,即使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捆綁在一起,一年的收入產出量甚至都沒有宋朝高。這樣的一個富裕的國家,比之唐朝可以說是毫不遜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了差異呢?答案就是佛教在宋朝的快速傳播。

二、無與倫比的國家財富,讓佛教在宋朝逐漸恢復元氣,並迅速傳播

如果仔細研讀唐詩的話,其實不難發現,在唐朝之中也有著那麼一小批詩歌的內涵是以寧靜致遠為主的,它們產生的時間段是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在位時期。

在這段時期裡,唐王朝與其他時代最不同的一點便是"大興佛教",也正是因為佛教教義與詩歌內涵的結合才產生了這種"寧靜致遠,高逸清靜"的人文意境。不過在武則天去世之後,後周政權迅速倒臺。在唐朝和尚是不用交稅的,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許多寺廟被搗毀,無數僧人被強制還俗,這種人文意境在唐詩之中也就消失了,無影無蹤了。

但是,宋朝是一個商業出奇發達的國家,僧人的那些逃稅漏稅行在國家的財政收入面前就是九牛一毛。於是乎,佛教在宋朝逐漸有了復甦的跡象。

再加上宋朝奢靡之風盛行,為了攀比那所謂的虛名,許多商人開始向寺廟之中捐贈大量的香火錢,來向世人展示自己所謂的善良,這讓佛教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而且,宋朝的寺院與其他朝代都不一樣,他們在做生意。

是的,你沒有看錯,宋朝的寺院就是在做生意。而且,這些僧人們做的生意是貸款行業,他們的受眾群體從普通百姓到王宮大臣應有盡有,在"生意往來"之中,僧人們的"合作夥伴"逐漸被佛教的教義所折服,成為釋迦摩尼的忠實信徒,這些信徒之中也不乏宋朝的文人。

在北宋的文人群體之中,信佛雖然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信佛的詩人也是很多的。而且,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核心思想便是親近儒家,這讓許多讀書人雖然不信奉佛教的教義,但對佛家學說還是頗有好感的。

宋朝的文人喜歡遊玩聚會,往往會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聊一聊風花雪月,信佛的與不信佛的接觸多了,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一些佛門思想的薰陶,再加上許多文人本身對佛家思想就頗有好感,讓佛教的那些優秀思想很容易就在宋朝的文人階級之間傳播開來。

三、宋朝腐朽不堪的政治形態,讓宋朝文人只能通過禪學淨化內心

雖然宋朝的文人們逐漸接受了禪學與儒學相結合,但真正讓禪學被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的,還是因為宋朝那腐朽不堪的政治。

曾經有人說過,宋朝是一個沒有英雄,但又英雄過剩的朝代;這句話不難理解,宋朝的人才並不少文有棄蘇軾、王安石、歐陽修等曠世能臣,武有楊家將、嶽家軍等悍世奇將,但因為奸臣當道導致政治的腐朽不堪,這些優秀人才的才能或多或少都被浪費了。

北宋還好,到了南宋只要是一提起想要收復失地,絕對是會受到當權統治者的強烈抵制,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但是皇帝完全可以將他發配邊疆、居無定所。險惡的政治環境,讓宋朝的士大夫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豪情壯志。

但是,一腔熱血又怎麼可能說涼就涼,這時,禪宗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學和曠達清淨的生活情趣恰恰為那些急需自我通脫,自我排解的文人士大夫們提供了最好的人生借鑑和思想支撐,讓宋朝的文人們有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讀一些宋詩,雖然表面上是那些淡泊超然豁達親近的精神思想,但是細細品味,淡然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絲報國無門的失落與無奈。這種無奈感來源於一個國家,試想一下,如果做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文人階級,都對這個國家失去了信心,這個國家還能存在下去嗎?答案不言而喻。

不過,佛家的思想雖然融入到了宋朝詩人的作品之中,但是,佛教不抵抗、不反抗的思想根本沒有對宋朝的文人們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即使在南宋最危難之際,依然有著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學子為國赴死。

宋朝末年的名臣陸秀夫更是將宋朝文人的氣節展現的淋漓盡致,即使是在宋朝滅亡之後,也有許多人以宋朝遺民自居,這充分體現出了中國文人的氣節與脊梁並不是區佛教可以軟化的。佛教影響的只是宋朝的詩歌,永遠都不是宋朝的詩人。

如今,有很多人對宋朝的所作所為表示不理解,明明商業那麼發達但卻不思進取,只做守土之人,許多人將這個鍋按到了宋朝文人受佛教影響的身上。但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直到宋懷宗投海身亡,就整個宋朝文人群體而言,他們的核心思想內涵沒有一絲一毫受到佛教思想影響,佛教影響的永遠是中國詩詞,不會是中國文人。

宋朝文人們所展示的文人脊梁不遜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這個鍋不應該他們來背。我們應該慶幸,今天的中國不再是封建獨裁專制。我們去觀摩先人們所寫的宋詩,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在語句之間感受到他們的無奈。

參考文獻:《缶音集序》、《宋史》、《唐會要》、《上下五千年》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過程正是他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致良知」一詞的提出就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基本完成。具體說來,王陽明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就是在《大乘起信論》的基礎上,以「一心開二門」為基本邏輯結構,重新詮釋天理與良知、本體與工夫的關係。《大乘起信論》相傳為馬鳴菩薩所作。現有兩種譯本,一為梁·真諦法師所譯,一為唐·實叉難陀法師所譯。
  • 神道教佔領日本,儒學為何在江戶時代躋身「一線」,神儒合為一體?
    就在江戶時代,儒家思想與神道教信仰發生了碰撞與融合。而此時傳入日本的儒學,則主要以朱子理學為主。(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明僧眾,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耳,是為法事也,何惜性命」。唐朝時,聖德太子為了更好的引入佛教以為己所用,故而不斷的派遣唐使入中原,還將高僧大德鑑真法師請了回去。
  • 佛教:利瑪竇在南京的辯論,開啟了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佛教的先河
    在我國明代時,南京城內的香宿李汝楨曾做過京城御史,精通佛學和儒學,德高望重,門下弟子數以千計。他常以弘揚佛學為己任,得知利瑪竇在南京城後,便邀請其就基督教義和佛學教義的異同與優劣進行辯論。因利瑪竇把儒、佛、道比作一個快爛掉的蘋果,招來李汝楨和弟子們的不快,第一次辯論不歡而散。
  • 宋代是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佛學:放下執著!
    不過,現實當中,也有不少人以為放下財物、拋棄家庭、遠離生活就是放下,這種觀念是與佛學的思想相違背的。在佛學的思想裡,放下是指放下一切妄念執著,這些妄念執著猶如種種沉重負擔,放下了身心自然就輕鬆了,心無所牽掛,才能達到自由解脫的目的。佛學認為「諸法無我」,主張「無我」,認為世人正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無我」的真諦,追求和執著於有「我」的觀念,「顛倒」了認識,實屬作繭自縛。
  • 佛學基本常識,佛教傳入我國的輝煌歷史
    然而佛典的重要性還不在於它龐大的數量,佛典無可比擬的魅力在於它所包容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這些思想涉及哲學、文學、歷史、科學等諸多方面,其容量之大足以讓任何天才學者窮經皓首。了解佛典的有關背景知識,是我們了解佛典乃至佛家文化的基本門徑。釋迦牟尼一生遊化講道,在世時並未留下什麼明確的文字記錄材料。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護身符」,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外殼。到漢武帝時,由於漢初黃老所走的道路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漢武帝重用董仲舒,採納了他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政策,並將儒學確立為2000多年來的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的儒學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了傳統儒學,初步建立了儒學體系。
  • 樓宇烈:近代中國佛學的特點及其評價
    總之,太虛標榜的新的唯識宗學,無非是調和唯識宗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理論上的矛盾,收集某些「新近之思想學術」,從而使唯識宗學能適應新的思想學術的需要。由上面簡略的介紹中,即可看到唯識學是近代佛學理論中開展得最為充分和多彩的。佛學對近代中國哲學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對此我們應當作如何的評價呢?
  •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從哲學黨性上說,佛學並非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其典型特徵是不可知論。佛學主張「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從現象和本質的角度上說,有其認識論意義。佛學的某些預言與現代自然科學發現驚人吻合,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是佛學博大精妙的辯證法思想的體現。
  • 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儒家思想,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乃後起儒學之先導,中國儒學之祖庭。由孔子創立,並且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
  • 佛學如何在人迷茫脆弱的時候給人以鼓勵和啟發?藏人精神愉悅之源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影響久遠。其它如道教、猶太教、印度教,甚或已經失傳的眾多古今中外的宗教,都有很多勸人向善的積極思想,好的思想不要存有偏見,學會吸收優秀的一面總比完全不了解的不屑要有意義。無關迷信,而是一種心靈的平和靜蘊。
  • 經過兩宋的發展,理學成為影響後世王朝的重要思想
    文化方面,兩宋時期在該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對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文化概念,那便是新儒學的誕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學思想。理學的誕生,有著其特有的時代背景,儒釋道三教並存,使得儒家思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使得兩宋士大夫們,開始以復興儒學為己任,甚至是自己一生的遠大抱負,由此在兩宋時期出現了復興儒學的熱潮,並在此基礎上奠定了新儒學產生的思想和社會基礎。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我們綜觀董仲舒的言論和思想,便可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在孔子死後被隆重推出的時候,已經有所變通和創新,而不是一成 不變地照搬。只是董仲舒這種帶有神學色彩的理論,最終為讖緯神學所利用而徹底地走向了迷信。東漢末年,儒學流為僵化的「禮教」和「名教」。
  • 《與佛學報館書》-05
    可現在的時節因緣成了這樣,成了一個時髦的佛教元素了,所以只能跟他結個緣,把這個因緣給種下。這就是因時制宜呀。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時代的前瞻性,要關注和把握時事變遷的走向,對於這些因時制宜的事情都要去認真對待和研究,不能墨守成規,要通權達變,才能讓佛法一直傳下去,才不至於使整個佛法修學體系被時代所淘汰,那就成罪人了。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從哲學上看,中國本土哲學思想關注世人典範及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定的各種尊卑長幼關係,和今生的人生哲學。較輕視宇宙生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心性論;重視經驗認識,言傳身教。輕視概念剖析與邏輯思維,在哲學結構與方法論兩大類均存在一定缺陷。
  • 佛教筆記不是筆記,志怪小說也能成為佛學?舉例《搜神記》
    從這些內容而言,佛教筆記倒像是佛教歷史界的「戰國策」了,是對過往佛教歷史的記述、佛教經典的記載等等。幼童小僧當然,也正因如此,佛教筆記以其內容的繁雜而開始在學術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它主要發揮作用的領域有佛教史學、佛教文學研究和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
  • 「詩歌鑑賞」如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全文字數:5802,建議列印使用)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詩歌鑑賞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此考點要求從內容、主題、思想、感情四個方面對古代詩歌進行評價,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側重概括詩歌的主旨和簡析形象的含義(包括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這三部題為:諸子分期獨盛時代(秦至西晉)、佛學傳受化成時代(東晉至唐)、子佛融合道學時代(宋至清),後兩部均與佛教有關。佛學比例從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強,絕對篇幅至少五倍於前。北宋以降道學日盛,雖取資佛理,卻諱莫如深。梁啓超說:「在從前的時候,是先偷佛教教理,因不敢明白承認,反出而罵佛,宋元明都是如此的。清代的佛學是明標佛學的,這一派有彭紹升、汪縉。」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朝鮮結束三國時代,統治階級運用佛教作為凝聚人民和統一思想的良好武器,統治者用模範帶頭作用向全國普及佛教1、新羅聯合唐朝統一朝鮮半島,為穩固統治傳播佛教思想佛教文化逐漸傳入古朝鮮,是在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