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詩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首先想到的都會是唐詩,它代表的是中國詩歌文化最高峰。不過,雖然唐詩所取得的成就很高,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的詩歌文化只存在唐朝,宋朝的詩歌文化也十分繁榮。
雖然宋朝無論是國土其面積還是軍事實力相較於唐朝差的都不是一星半點,但是宋朝的"將不殺士大夫"的基本國策,讓宋朝的精神文化不輸唐朝。唐朝和宋朝的國力差距,雖然讓宋詩在整體風貌上少了幾分熱情、外向和氣宇軒昂的氣質,不過宋朝佛教的興盛,也讓佛教中的淡遠、內斂、高逸清靜融入詩歌之中,讓宋詩憑藉獨特風味著稱於世。
可以說,宋朝的詩歌,是儒學與佛學的結合體,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創新才有了風味獨特的宋朝詩歌。
一、受佛教思想影響,宋朝的詩歌一改前世奔放豪邁的內涵,變得高逸清靜
中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但實際上,在奴隸社會,詩歌並不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本格式。
在那個時期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還是賦,一直到春秋時期《詩經》出現,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才讓詩歌在諸子百家之間流傳開來。雖然在那個時期並沒有產生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詩歌作品,但是卻讓後世詩歌感情基調得到了確立,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如果把春秋時期的詩歌文化比作基石的話,唐朝就是詩歌文化的脊梁,在那個時期,詩歌文化發展迅速,上至九五至尊下到走夫流民,無一不對詩歌這種文化形式喜愛有加。世人的喜愛推動著詩歌在唐朝的發展,在那個時代文人們都以善於作詩為榮,這讓唐朝誕生了許多的優秀詩人。
優秀的詩人多了,能輸出的優秀作品自然也就多了,僅僅是收錄在《全唐詩》之中的詩歌就達到了近五萬首。要知道《全唐詩》收錄的詩都是上檔次的,它的質量之高,遠不是乾隆所寫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之流的口頭詩可以比擬的。而且唐朝的詩並非晦澀難懂,就連普通百姓也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這無疑是擴大了詩歌的受眾群體。
到了宋朝時期,社會的主流文化形式雖然被"詞"所佔據,宋朝民眾最喜歡的也是小令、長調等一系列具有很強節奏感的宋詞,但這並不代表宋朝的詩歌文化已經落寞。正相反,在3000年中華詩歌文化之中,除了唐詩外,宋詩就是影響最深遠、流傳度最廣的詩歌。
而且,我們所熟知的蘇軾、王安石、辛棄疾、陸遊等宋朝詞人,他們所寫的詩也並不少,《元日》、《示兒》、《過零丁洋》等耳熟能詳的詩歌作品都是來源於他們,這也從側面表示了宋朝詩歌文化的昌盛。
不過,如果多讀幾篇宋朝詩歌的話,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宋詩之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唐詩的差異可謂是天差地別。唐朝的詩歌主要是歌頌生活的美好、社會的繁榮穩定,雖然偶爾有一些揭露社會黑暗的作品問世,但依然改變不了唐朝詩歌氣宇軒昂、氣勢磅礴的主旋律。但反觀宋詩,所蘊含的大多都是寧靜淡遠、高意清靜之類的情感。二者之間的差異,可謂是顯而易見。
那麼問題來,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或許有人會認為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宋朝國力太弱,但要知道雖然宋朝無論是領土面積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遜於唐朝,不過如果只論商業的話宋朝絕對是是當時世界上發達的國家。
在宋朝商業的巔峰時期,即使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捆綁在一起,一年的收入產出量甚至都沒有宋朝高。這樣的一個富裕的國家,比之唐朝可以說是毫不遜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了差異呢?答案就是佛教在宋朝的快速傳播。
二、無與倫比的國家財富,讓佛教在宋朝逐漸恢復元氣,並迅速傳播
如果仔細研讀唐詩的話,其實不難發現,在唐朝之中也有著那麼一小批詩歌的內涵是以寧靜致遠為主的,它們產生的時間段是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在位時期。
在這段時期裡,唐王朝與其他時代最不同的一點便是"大興佛教",也正是因為佛教教義與詩歌內涵的結合才產生了這種"寧靜致遠,高逸清靜"的人文意境。不過在武則天去世之後,後周政權迅速倒臺。在唐朝和尚是不用交稅的,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許多寺廟被搗毀,無數僧人被強制還俗,這種人文意境在唐詩之中也就消失了,無影無蹤了。
但是,宋朝是一個商業出奇發達的國家,僧人的那些逃稅漏稅行在國家的財政收入面前就是九牛一毛。於是乎,佛教在宋朝逐漸有了復甦的跡象。
再加上宋朝奢靡之風盛行,為了攀比那所謂的虛名,許多商人開始向寺廟之中捐贈大量的香火錢,來向世人展示自己所謂的善良,這讓佛教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而且,宋朝的寺院與其他朝代都不一樣,他們在做生意。
是的,你沒有看錯,宋朝的寺院就是在做生意。而且,這些僧人們做的生意是貸款行業,他們的受眾群體從普通百姓到王宮大臣應有盡有,在"生意往來"之中,僧人們的"合作夥伴"逐漸被佛教的教義所折服,成為釋迦摩尼的忠實信徒,這些信徒之中也不乏宋朝的文人。
在北宋的文人群體之中,信佛雖然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信佛的詩人也是很多的。而且,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核心思想便是親近儒家,這讓許多讀書人雖然不信奉佛教的教義,但對佛家學說還是頗有好感的。
宋朝的文人喜歡遊玩聚會,往往會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聊一聊風花雪月,信佛的與不信佛的接觸多了,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一些佛門思想的薰陶,再加上許多文人本身對佛家思想就頗有好感,讓佛教的那些優秀思想很容易就在宋朝的文人階級之間傳播開來。
三、宋朝腐朽不堪的政治形態,讓宋朝文人只能通過禪學淨化內心
雖然宋朝的文人們逐漸接受了禪學與儒學相結合,但真正讓禪學被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的,還是因為宋朝那腐朽不堪的政治。
曾經有人說過,宋朝是一個沒有英雄,但又英雄過剩的朝代;這句話不難理解,宋朝的人才並不少文有棄蘇軾、王安石、歐陽修等曠世能臣,武有楊家將、嶽家軍等悍世奇將,但因為奸臣當道導致政治的腐朽不堪,這些優秀人才的才能或多或少都被浪費了。
北宋還好,到了南宋只要是一提起想要收復失地,絕對是會受到當權統治者的強烈抵制,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但是皇帝完全可以將他發配邊疆、居無定所。險惡的政治環境,讓宋朝的士大夫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豪情壯志。
但是,一腔熱血又怎麼可能說涼就涼,這時,禪宗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學和曠達清淨的生活情趣恰恰為那些急需自我通脫,自我排解的文人士大夫們提供了最好的人生借鑑和思想支撐,讓宋朝的文人們有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讀一些宋詩,雖然表面上是那些淡泊超然豁達親近的精神思想,但是細細品味,淡然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絲報國無門的失落與無奈。這種無奈感來源於一個國家,試想一下,如果做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文人階級,都對這個國家失去了信心,這個國家還能存在下去嗎?答案不言而喻。
不過,佛家的思想雖然融入到了宋朝詩人的作品之中,但是,佛教不抵抗、不反抗的思想根本沒有對宋朝的文人們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即使在南宋最危難之際,依然有著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學子為國赴死。
宋朝末年的名臣陸秀夫更是將宋朝文人的氣節展現的淋漓盡致,即使是在宋朝滅亡之後,也有許多人以宋朝遺民自居,這充分體現出了中國文人的氣節與脊梁並不是區佛教可以軟化的。佛教影響的只是宋朝的詩歌,永遠都不是宋朝的詩人。
如今,有很多人對宋朝的所作所為表示不理解,明明商業那麼發達但卻不思進取,只做守土之人,許多人將這個鍋按到了宋朝文人受佛教影響的身上。但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直到宋懷宗投海身亡,就整個宋朝文人群體而言,他們的核心思想內涵沒有一絲一毫受到佛教思想影響,佛教影響的永遠是中國詩詞,不會是中國文人。
宋朝文人們所展示的文人脊梁不遜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這個鍋不應該他們來背。我們應該慶幸,今天的中國不再是封建獨裁專制。我們去觀摩先人們所寫的宋詩,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在語句之間感受到他們的無奈。
參考文獻:《缶音集序》、《宋史》、《唐會要》、《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