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初一,
小編先在這裡給大家拜年啦,
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
豐富多彩的「年俗」
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
難以磨滅的記憶。
中國人的「年」
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
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
正月初一 · 話年俗
開門炮仗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據說放「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當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流行放炮仗。不過,由於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基於環保等因素的考慮,在一定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人們過年也越來越環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拜大年
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裡,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然後依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同輩親友也會互相登門拜年,施禮道賀。
傳統拜年禮儀大多分三種。
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行禮時,雙手抱拳前舉,左手握右手,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
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
隨著時代變遷,拜年的習俗也日趨簡單了。孩子們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時尚有叩頭作揖的,給鄰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問候語也變成了「新年好!」「過年好!」等時新語言。語言和形式雖然變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沒有變。
掃帚的「生日」
傳說中,大年初一是掃帚的生日,這一天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除夕夜將家裡掃除乾淨後,年初一不動掃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怕因此破財。這一習俗至今還有地方保留著。
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吃餃子
餃子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食物。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是為了在新的一年交好運。
除此之外,年初一吃齋也是很多人們遵守的習俗了。吃過了年三十的大魚大肉後,初一當天的第一頓飯,全家人卻要吃素食。因為「齋」與「災」同音,吃齋也意味著「吃災」,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所以後來有了「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壓歲錢
接下來這個習俗相信都家喻戶曉了,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們都會跑到長輩的跟前,乖巧的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年,這時長輩們會露出慈祥的笑容,並把準備好的紅包,發給晚輩,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看完了大年初一的年俗介紹,
你的家鄉又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