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式 雲國
眾所周知,蘿蔔是種大市菜,在科技進步,交通發達的時代,一年四季都有供應。由於價廉物美,適合於做多種菜品,眾多家庭都樂於購買享用。
元旦假期中,老王和劉、關、張三個文友按慣例在茶館聚會,剛坐下茶還沒送來,老王就饒有興趣地念起了蘿蔔經。老劉笑著說:嘿嘿!老王可能在夢中和蘿蔔仙子喜相逢了吧?不然為啥一下子對蘿蔔有了這麼大的興趣?
老王笑著說:前幾天,翻坎話就是去年12月下旬,我去參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蘿蔔文化藝術節」,既開了眼界,還收集到不少的寫作素材耶。
「蘿蔔文化藝術節」?從沒聽說過。三個文友搖晃著腦瓜調侃:貢獻一點聊料。
老王說道:離巴州主城二百多公裡遠,在個叫近水的村子,那裡的網兜蘿蔔是眾多蘿蔔中的精品。在區和鎮的支持下,舉辦第八屆「蘿蔔文化藝術節」。我是和小區的幾個鄰居朋友參加旅行社組團去的。
老關說:無利不起早哇,有商機旅行社才會組團去,肯定規模大,很熱鬧。
老王笑起來:這家旅行社是「蘿蔔節」的協辦單位嘛。他眉飛色舞地講開了——
進村公路左邊是一長排賣蘿蔔的村民,人人面前擺著一堆堆-筐筐圓圓的大個頭白蘿蔔,不停地向客人介紹,本地產的蘿蔔品質好不說,每斤比其他地方要便宜幾角錢。吸引了不少遊客忙著去講價挑選購買。
公路右邊是一溜長長的帳篷,帳額上掛著醒目的「網兜蘿蔔精品銷售點」橫幅。橫幅下面的桌上擺滿各種獨具特色的蘿蔔乾、蘿蔔絲、蘿蔔粒,以麻辣鮮香口味居多。當地特產「近水豆腐乳」也來湊熱鬧佔據了一席之地。
走過蘿蔔市場後,我們興致勃勃的去參觀村裡的蘿蔔展覽館.
老張和他的祖宗張飛一樣著急,「咚」的一下,把端著的茶杯放在桌上忙說道:真新鮮,我是個眼球控,至少參觀過二三十個種類的展覽館吧?這蘿蔔展覽館不說沒參觀過,就連聽也沒聽說過。
老王呷口茶:稍安勿躁,聽我細細分解——
蘿蔔展覽館毗鄰村委會辦事小樓,建築面積有200平方米左右。在正面牆上,掛著多幅圖文並茂的宣傳展板,有《網蔸蘿蔔產業規劃篇》、《農民增收致富篇》、《網蔸蘿蔔輝煌篇》、《蘿蔔節歷屆開幕影集》、《近水網蔸蘿蔔起源和科學種植辦法》、《蘿蔔加工方法》等,不僅配有圖片,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當地有個老作家寫的《網蔸蘿蔔賦》、《蘿蔔詩》、《蘿蔔歌》也刊印在展板上。
那首《網兜蘿蔔賦》,將當地歷史文化演變和傳說故事巧妙相結合,淋漓致盡地展示給了參觀者。老作家傳統文化底蘊和文筆功力深厚,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點讚。
左邊玻璃櫃中存放著從全國各地徵集來的50多個品種蘿蔔籽。仔細-瞧,位列首位的是「近水網蔸蘿蔔籽」, 其它品種有「青頭蘿蔔籽」、「黑葉沙罐蘿蔔籽」、「滿身紅蘿蔔籽」、」雪紅脆蘿蔔籽」、」韓雪玉翠蘿蔔籽」……均用磁碟裝著,存放在展櫃中。
右邊那排玻璃櫃,擺放著各種特色蘿蔔深加工產品,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有當地多種包裝規格的「近水牌」蘿蔔乾、絲、粒,也有不少外地的蘿蔔深加工品種。
一直沒開口的老關說道:我看啊,這展覽館在全國僅此一家吧?要說創意,而今沒有幹不出來的,只有想不出來的。
快到中午時分,導遊李小姐說:給大家安排在近水村狀元壩李厚開的農家樂吃中飯。他們的蘿蔔席辦得有特色,吃飯後聽老闆念蘿蔔經,也很有趣味。
導遊李小姐邊走邊介紹:狀元壩前稱雞屎壩,據說以前這裡出了個狀元而改名。李厚是該村的一個普通村民,己滿78歲了,除了是這村子的「蘿蔔王",肚裡還裝滿了蘿蔔的傳說故事,。
一行遊客遠遠就瞧見狀元壩周邊掛了多排長長的蘿蔔絲,在寒風中搖來晃去。李厚十分熱情的招呼我們。從面相上觀察,李厚年齡不過七十歲左右。
那頓蘿蔔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葷菜素菜全都有蘿蔔,口味嘛真格兒是別具特色。比如回鍋肉,用一種別有風味的風乾蘿蔔絲作「俏頭」,那味道真的不擺了。我吃了還想帶著家人來吃。
吃完中飯,導遊李小姐請李厚給大家聊蘿蔔經。當上「蘿蔔王"且又是農家樂老闆的李厚,見多識廣,嘴上功夫早已操練出來了。他口若懸河的開講:近水村種植蘿蔔歷史悠久,至少有好幾百年了。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我種的網蔸蘿蔔,連續參加多屆《蘿蔔王》比賽,先後獲得過三年的《蘿蔔王》比賽冠軍。記憶最深的是2017年,我種的網蔸蘿蔔,從眾多參賽的蘿蔔中脫穎而出,重達25斤!
應遊客的要求,李厚講了一個蘿蔔的傳說故事:鄰省有一名35歲的大媳婦冬姑。結婚多年一直未懷上孕,聽說我們這裡庵廟供奉的菩薩靈驗,她決定帶著香紙燭來庵虔拜,盼望菩薩顯靈,保佑她早日懷孕。山高路遠哦,有天又冷又餓的她忙著趕路,突然眼前發黑,昏倒在路途中。
無巧不成書,有書才有故事。我們這裡庵廟的靜心師太,那天化緣回家,見到了奄奄一息倒在路邊的冬姑。大慈大悲的靜心師太費力地把秀姑扶回庵中搶救。靜心師太用蘿蔔搗成的汁煮熟後-勺-勺細心餵她。在靜心師太的精心護理下,冬姑很快恢復健康。冬姑返家臨行時,靜心師太將庵中一些蘿蔔和蘿蔔乾送給她,千囑咐萬嚀叮-定要多吃蘿蔔補補身體。
冬姑回家後不久就懷孕了,生下的兒子20年後入京參加科考,一舉榜上有名,經過殿試當上探花。做善事、吃蘿蔔、有好報至今仍是我們這帶地方流傳的一段佳話。
劉關張三位文友聽得津津有味。細心的老關問:還有啥精彩的內容沒有?
老王忙點頭:有、有、有——
晚上在村廣場舉辦了熱鬧的晚會。近水村鮑村長給遊客們介紹說:2011年以來,為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實現「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目標,以網蔸羅卜搭臺,在近水村連續舉辦了八屆蘿蔔文化藝術節,努力實現促進蘿蔔產業發展,振興農村經濟,致富一方群眾的目標。
在發動全村家家戶戶種植蘿蔔同時,積極與旅遊企業聯合,開發了以吃蘿蔔、觀蘿蔔、玩蘿蔔、拔蘿蔔、購蘿蔔為主的旅遊產業,全村人平收入達到小康水平後,目前正在續接鄉村振興……
廣場上,眾多當地人和遊客,雙手緊握長長的卡通蘿蔔,喜笑顏開的隨著曲曲明快的音樂,歡快地翩翩起舞。我給這舞取名「蘿蔔舞」……
劉關張三個文友異口同聲道:這麼精彩的玩處,明年我們一起去……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理事,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四川省閱讀悅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籤約作家;潘雲國,筆名萬年青、雲國,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黃桷文學社社長。
註:本作品經作者授權華文號獨家代理髮布,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報刊選稿刊用及其它用處,請直接聯繫作者或平臺授權,同時註明作者署名及(來源:華文原創文學微信公眾號)否則視為侵權。封面插圖圖片由五哥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配圖與文中內容無關。(讚賞、投稿前請詳讀本平臺徵稿啟事)
投稿郵箱 :3397926661@qq.com
編輯運營 :《華文原創文學》編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