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有七年之癢,工作上有五年之痛。
畢業後五年是你和同學拉開距離的關鍵節點。有些人能在這五年實現財富和能力的快速積累,甚至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而有些人卻和剛畢業時沒有多大變化,甚至月光、負債。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者時常對自己的工作保持激情,談到工作就眉飛色舞;而後者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但實際上對工作和生活已經妥協,陷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泥沼中。
一、為什麼人們會對工作失去激情?
一個真實的例子
表妹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用她的話說,剛工作那會兒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雖然經常加班,但從來沒感覺累過,反而過得很充實。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滿腦子都是我要在這片大陸上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本來就很上進,加上工作狀態保持的不錯,家裡對她也比較放心。
今年春節,她打視頻給我拜年。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不想幹了,想辭職。原因是現在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很多時候都是上級要求她才去做。下班之後特別疲憊,之前一直保持的閱讀習慣也沒有繼續堅持,回到家就想看劇、刷抖音。
「我發現運營做久了,就那回事兒,方法技巧都大差不差,區別就在於有沒有資源。做得好的企業都是願意在這方面投入的,我們公司搞個活動都要審批,太痛苦了。」她向我抱怨。
我知道她是進入了職業倦怠期。大部分職場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或許是因為公司的管理方式,或許是工作上受到了挫折……
總之,他們由剛開始「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變成了「遇到問題隨緣解決」。
背後的邏輯
在心理學上有個「韋伯—費克納邊際影響遞減規律」,是由9世紀的心理學家韋伯和費克納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於得到的喜悅感和滿足感是會隨著數量的增多先增加再不斷變少的。
這與外界對大腦的刺激有關。人的大腦在受到同一種刺激時,是由無感到敏感再到鈍感的。
比如,上學時候有人給你起外號,剛開始你可能還認為別人只是開玩笑,並不在意;隨著叫你外號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候你可能才意識到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會很在意,甚至拒絕和叫你外號的人一起玩;當全班人都開始叫你外號的時候,你慢慢也就不在意,長大之後回想起來甚至感覺那時候挺美好的。
所以說,工作沒有激情,本質上是你對工作產生了「鈍感」。
「鈍感」的出現有兩個原因:
一是對原有的刺激產生了「抗藥性」,無法給你帶來新的體驗。比如老闆經常給你「畫餅」,努力工作,等公司上市給你分紅。剛開始你還很有動力,慢慢你發現公司上市遙遙無期,老闆再這樣許諾,你也很難提起興趣。
二是原有的刺激過短或頻率過低。很多人會沉迷遊戲和抖音,因為玩一局、刷一會兒就能帶給你強烈的刺激。但這種刺激太短暫,連贏三局,你還有動力繼續玩,如果連贏十局,你就會疲了:為什麼對手那麼菜。
二、工作沒了激情應該怎麼辦?
明白了工作失去激情的原因,我們就能對症下藥:
1.嘗試做一點改變
當人對原有的刺激產生「抗藥性」的時候,就需要尋找新的刺激點。在工作上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收穫新的體驗。
張居正未得勢之前,只在翰林院幹著一個閒職,幹些抄抄寫寫的活。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翰林院混個幾年,最差也能到地方混個官職。這樣的話,我們就看不到內閣首輔、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而是某某知縣或知府張居正。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張居正可能也知道歷史賦予他的責任。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利用翰林能夠接近內閣的機會,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特別關注政局的變動和邊境諸事。
後來,他把自己關於治國理政的理念寫成《論時政疏》,當時雖然沒有得到皇帝和大多數大臣的重視,但引起了內閣成員徐階的注意,強刷了一波存在感,為之後晉升內閣奠定了基礎。
在職場中,當你一旦習慣一些事,就會產生「鈍感」。日復一日的工作內容、「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固化的人際關係等。其實,只要你嘗試做出一點點改變,就會不一樣。比如,主動申請承擔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工作,跟同事共同解決一個一直存在的工作難題,下班後或周末到書店看一本喜歡的書,這些小小的動作就能給你帶來成就感。
很多人對工作並不是失去激情,而是被長時間消耗在同一件事上造成的「激情暫時性沉睡」。所以我們不需要重新尋找激情,而是要不斷給它新的刺激,喚醒它,讓它重新興奮起來。
2.確定目標
喚醒激情不是漫無目的的,需要有計劃、有頻率、有反饋。這就需要我們先有目標,然後從目標入手,建立一套有效的喚醒機制。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了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
①目標要非常具體,不能是抽象的(S)
如果你把目標定為「早睡早起」,一般情況下你都很難做到,這就是目標不具體、過於抽象。可以設置成「22點睡覺,7點起床」,這樣就清晰多了,甚至可以定鬧鐘提醒自己,到點該睡覺了。
②目標要可衡量,能量化或細化(M)
比如,「每周寫文章」這是不可衡量的,換成「每周寫3篇文章,周一到周三完成第一篇,周四周五完成第二篇,周末完成第三篇」 。
③目標是可實現的,要跳起來能摸得著(A)
定目標切忌好高騖遠。「我一天要背3000個單詞」這種就比較難實現,如果你不是超級記憶大師,就不要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和時間。改成「我一天要背30個單詞」就更實際一些。
④分目標和總目標具有相關性(R)
目標是一個體系,每一個分目標都是為實現總目標服務的。如果你的總目標是「一年掙100萬」,分目標就不要寫「陪家人出行3次」。
⑤所有的目標都要有時間節點(T)
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時間節點,目標設置的本身就沒有意義,「明天」是一直存在的。「完成項目計劃書」的目標你完成不了,「下周三中午12點之前完成項目計劃書」這樣的目標你才可能完成。
在SMART原則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使用WBS分解法將目標拆分。WBS分解法是一種項目分解的方法,把一個項目,按一定的原則進行分解,將項目分解、拆分成具體的任務,再將任務分解成一項項工作,接著把一項項工作分解到各個環節中,直到分解不下去為止。
目標的設計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遵守「最終目標—年度目標—月度目標—日目標」的時間線;二是按照目標的執行步驟來分解。層層細化的,當下應該做哪些事一目了然。
這樣一來,你該做什麼事,每個階段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都一目了然。這時候你還怕工作沒有激情嗎?
3.從「完成」到儘量「完美」
雖然經過分解和細化之後,目標可操作性非常強。但還會出現一個問題:目標是不一定能夠真正實現的。
這是因為我們做目標分解是從總到分,從上往下進行的,每一步的目標都需要高水平完成。舉個例子,我給自己每天設定3個微頭條的目標,但如果我今天工作特別忙為了達成量而降低了內容質量,還能完成既定的粉絲增長量嗎?
一個環節出問題還容易補救,多個環節出問題的話整個目標是很難達成的。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個心態:讓每一個目標的完成結果都儘量完美。你不是在完成目標,而是超越目標。
早期的小米,在每次發布會之前都會把PPT改個上百遍,改到改無可改,動一下都是畫蛇添足的程度。當時開發會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參會人員說看小米PPT就像在看一部大片。
三、寫在最後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曾說:
之所以失去激情,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我們太過於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解決缺少工作激情的問題,最根本的是把你的關注點從工作本身轉移到終身成長上。
關注終身成長,不在乎一時得失的人,永遠不會失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