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聯與德國的武器設計理念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以雙方的坦克設計理念來說,德國人往往是先下達設計指標,製造幾輛樣車,然後根據戰場需求不斷令坦克搭載口徑更大的火炮,更厚重的裝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導致坦克的重量往往超標嚴重,而蘇聯人往往就要奔放很多了,往往先找好主炮在找尋合適的搭載底盤,威力巨大的「動物園殺手」SU-152和ISU-152就是這一設計理念下的產物。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花拳繡腿都是徒勞的,這也正是ISU-152被稱為「動物園殺手」的原因
咱們今天說的B-4榴彈炮也是這一理念下的產物,B-4榴彈炮的口徑達到203mm,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蘇軍最具威力的炮兵武器。從冬季戰爭直到攻克柏林,都有它高大的身影。蘇聯的大炮兵思維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史達林本人又對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等武器十分偏愛,B-4榴彈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B-4榴彈炮是當時蘇軍最具威力的炮兵武器,這張照片很明顯是擺拍
B-4榴彈炮是典型的先造了一門炮,再尋找合適的底盤,當時這種大口徑火炮的技術不過關,自身擁有諸多缺陷。蘇聯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曾多次下令放棄該型火炮,後來在史達林的堅持下,B-4榴彈炮才研製出來並大量服役,而且在多次演習中B-4榴彈炮的效果似乎並不好,作為一種榴彈炮,B-4本身是非常脆弱的,作戰時必須分配大量兵力來保護它,另一方面,該型火炮的造價也過於昂貴,所以早期B-4榴彈炮往往只出現在閱兵中,作為蘇聯強大國力的象徵而出現。
閱兵式上出現的B-4榴彈炮,很好地展示了其拖曳狀態
B-4榴彈炮的戰鬥全重高達15.8噸,所以無法使用傳統的輪式拖曳設計。剛開始設計人員也對這種超重的火炮一籌莫展,最終他們乾脆為這種火炮選擇了一個拖拉機底盤(是的,你沒有看錯),履帶式底盤賦予了B-4榴彈炮良好的通過性,而該型底盤是直接從重型履帶式拖拉機改進而來的,該型底盤能夠為B-4榴彈炮提供有限的動力,但是該型榴彈炮大規模轉場仍然需要拖曳。
雖然這張照片上的B-4榴彈炮上座了一個人,看起來像司機的樣子,但是該炮是沒有動力的
B-4榴彈炮真正一戰成名是在蘇聯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中,當時蘇軍完全沒有料到,小小的芬蘭會對蘇聯進行如此頑強的抵抗,芬蘭人在曼納海姆防線布置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蘇軍與芬蘭人在卡累利阿地峽展開了殊死搏鬥,芬蘭人憑藉著地形優勢和堅固的地堡,擊退了蘇軍的多次進攻,以傷亡2070人的代價殲滅了兩個蘇軍師。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122mm火炮和152mm火炮面對蘇軍的堅固地堡往往束手無策。
B-4榴彈炮行走部分特寫,T-12坦克也採用了相同的底盤設計
危急之下,鐵木辛哥元帥請求調用威力巨大的203mmB-4榴彈炮,這是B-4榴彈炮首次涉足實戰,為了避免該型火炮被敵方奪去,蘇聯專門委派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親自監督使用。可見蘇軍對這種大口徑火炮的重視。然而蘇軍畢竟是戰鬥民族,一到前線,蘇軍就忘了B-4榴彈炮的身份,它們將這種龐然巨物神不知鬼不覺的馱到距離芬蘭地堡僅有300米左右的距離,蘇軍要用直瞄射擊給對方毀滅性的打擊。
直瞄射擊的B-4榴彈炮擁有巨大的威力,甚至連蘇軍炮兵也常常被震得口鼻出血
這種行為的冒險程度可想而知,B-4榴彈炮是蘇軍當時最珍貴的炮兵武器,而當時前線保護這型武器的卻僅有兩個排的兵力,一旦B-4榴彈炮被芬蘭人奪走,後果不堪設想。不過好在蘇聯人的隱蔽足夠好,芬蘭人並沒有發現隱藏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威脅。B-4榴彈炮直瞄射擊的威力是如此的巨大,芬蘭人使用高標號水泥建造的碉堡在B-4榴彈炮的咆哮下迅速被挨個點名。
B-4榴彈炮的多面線圖,雖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炮兵武器,但其底盤設計實在是太簡陋了
此戰中,B-4榴彈炮證明了自己的巨大價值,在隨後的蘇芬戰爭中,B-4榴彈炮摧毀了一個又一個芬蘭碉堡,這種大口徑火炮給芬蘭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同時為了保護整個炮組,蘇聯往往要投入大量的部隊,這種犧牲被認為是值得的。
蘇軍專門為B-4榴彈炮研製的彈藥車,採用T-26底盤設計
不過,B-4榴彈炮畢竟是一種進攻性武器,一旦轉向守勢,這種既脆弱,又笨重的火炮往往很難發揮威力。德國人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蘇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喪失了大量的領土,甚至連T-35這種坦克都被德軍繳獲,可見蘇聯人蒙受了多大的損失,大量武器裝備在撤退時落入德國人之手,其中自然包括難以轉移的B-4榴彈炮。
B-4採用特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以減少其射擊時的後坐力,增強穩定性
直到蘇軍發動大反攻時,B-4榴彈炮才真正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蘇軍往往利用這種大口徑火炮對德國人的防禦工事進行400米以內的直瞄射擊。以求發揮該武器的巨大威力,無數德國建築物和防禦工事在B-4榴彈炮的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作為一種進攻性武器,B-4榴彈炮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乏善可陳
而在柏林戰役中,蘇軍更是將B-4榴彈炮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擁有大量的建築物,德軍步兵往往利用這些建築物上的制高點對蘇聯裝甲部隊發動出其不意的襲擊,對此蘇軍使用了兩種戰術,這兩種戰術都頗具戰鬥民族風格,第一種是利用將拆除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架扛到樓上窗戶,直接對對面樓層發射火箭彈攻擊,另一種就是直接使用B-4榴彈炮摧毀街角的建築,避免敵方利用該建築發動偷襲。
柏林戰役中的B-4榴彈炮,在城市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最關鍵的國會大廈爭奪戰中,B-4榴彈炮也發揮了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國會大廈在黨衛軍成員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當時仍然有大量納粹頑固分子,在明知無望的情況下拒絕投降,死守國會大廈,由於德軍居高臨下的火力點。再加上死守國會大廈的大多是身經百戰的黨衛軍死硬分子,所以蘇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久攻不下,最終,蘇聯人調來了多門ISU-152自行火炮和B-4榴彈炮,對國會大廈進行直瞄射擊,將牆壁轟塌後,湧入的蘇軍戰士才控制了這棟建築物,這也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徹底覆滅。
B-4榴彈炮的繼任者,420mm的2B1自行火炮,能夠發射核炮彈
二戰結束後,作為一款1931年就已經服役的武器,B-4榴彈炮本該頤養天年,但是蘇軍留戀其巨大的威力,這種自行火炮一直生產服役到了1949年,才宣告退役,而蘇軍的大炮兵思想卻貫穿了戰鬥民族的一生,直到現在的俄羅斯還深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