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炮的怒吼,攻克德國國會大廈的B-4榴彈炮

2020-12-16 歷史中郎將

二戰時期,蘇聯與德國的武器設計理念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以雙方的坦克設計理念來說,德國人往往是先下達設計指標,製造幾輛樣車,然後根據戰場需求不斷令坦克搭載口徑更大的火炮,更厚重的裝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導致坦克的重量往往超標嚴重,而蘇聯人往往就要奔放很多了,往往先找好主炮在找尋合適的搭載底盤,威力巨大的「動物園殺手」SU-152和ISU-152就是這一設計理念下的產物。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花拳繡腿都是徒勞的,這也正是ISU-152被稱為「動物園殺手」的原因

咱們今天說的B-4榴彈炮也是這一理念下的產物,B-4榴彈炮的口徑達到203mm,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蘇軍最具威力的炮兵武器。從冬季戰爭直到攻克柏林,都有它高大的身影。蘇聯的大炮兵思維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史達林本人又對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等武器十分偏愛,B-4榴彈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B-4榴彈炮是當時蘇軍最具威力的炮兵武器,這張照片很明顯是擺拍

B-4榴彈炮是典型的先造了一門炮,再尋找合適的底盤,當時這種大口徑火炮的技術不過關,自身擁有諸多缺陷。蘇聯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曾多次下令放棄該型火炮,後來在史達林的堅持下,B-4榴彈炮才研製出來並大量服役,而且在多次演習中B-4榴彈炮的效果似乎並不好,作為一種榴彈炮,B-4本身是非常脆弱的,作戰時必須分配大量兵力來保護它,另一方面,該型火炮的造價也過於昂貴,所以早期B-4榴彈炮往往只出現在閱兵中,作為蘇聯強大國力的象徵而出現。

閱兵式上出現的B-4榴彈炮,很好地展示了其拖曳狀態

B-4榴彈炮的戰鬥全重高達15.8噸,所以無法使用傳統的輪式拖曳設計。剛開始設計人員也對這種超重的火炮一籌莫展,最終他們乾脆為這種火炮選擇了一個拖拉機底盤(是的,你沒有看錯),履帶式底盤賦予了B-4榴彈炮良好的通過性,而該型底盤是直接從重型履帶式拖拉機改進而來的,該型底盤能夠為B-4榴彈炮提供有限的動力,但是該型榴彈炮大規模轉場仍然需要拖曳。

雖然這張照片上的B-4榴彈炮上座了一個人,看起來像司機的樣子,但是該炮是沒有動力的

B-4榴彈炮真正一戰成名是在蘇聯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中,當時蘇軍完全沒有料到,小小的芬蘭會對蘇聯進行如此頑強的抵抗,芬蘭人在曼納海姆防線布置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蘇軍與芬蘭人在卡累利阿地峽展開了殊死搏鬥,芬蘭人憑藉著地形優勢和堅固的地堡,擊退了蘇軍的多次進攻,以傷亡2070人的代價殲滅了兩個蘇軍師。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122mm火炮和152mm火炮面對蘇軍的堅固地堡往往束手無策。

B-4榴彈炮行走部分特寫,T-12坦克也採用了相同的底盤設計

危急之下,鐵木辛哥元帥請求調用威力巨大的203mmB-4榴彈炮,這是B-4榴彈炮首次涉足實戰,為了避免該型火炮被敵方奪去,蘇聯專門委派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親自監督使用。可見蘇軍對這種大口徑火炮的重視。然而蘇軍畢竟是戰鬥民族,一到前線,蘇軍就忘了B-4榴彈炮的身份,它們將這種龐然巨物神不知鬼不覺的馱到距離芬蘭地堡僅有300米左右的距離,蘇軍要用直瞄射擊給對方毀滅性的打擊。

直瞄射擊的B-4榴彈炮擁有巨大的威力,甚至連蘇軍炮兵也常常被震得口鼻出血

這種行為的冒險程度可想而知,B-4榴彈炮是蘇軍當時最珍貴的炮兵武器,而當時前線保護這型武器的卻僅有兩個排的兵力,一旦B-4榴彈炮被芬蘭人奪走,後果不堪設想。不過好在蘇聯人的隱蔽足夠好,芬蘭人並沒有發現隱藏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威脅。B-4榴彈炮直瞄射擊的威力是如此的巨大,芬蘭人使用高標號水泥建造的碉堡在B-4榴彈炮的咆哮下迅速被挨個點名。

B-4榴彈炮的多面線圖,雖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炮兵武器,但其底盤設計實在是太簡陋了

此戰中,B-4榴彈炮證明了自己的巨大價值,在隨後的蘇芬戰爭中,B-4榴彈炮摧毀了一個又一個芬蘭碉堡,這種大口徑火炮給芬蘭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同時為了保護整個炮組,蘇聯往往要投入大量的部隊,這種犧牲被認為是值得的。

蘇軍專門為B-4榴彈炮研製的彈藥車,採用T-26底盤設計

不過,B-4榴彈炮畢竟是一種進攻性武器,一旦轉向守勢,這種既脆弱,又笨重的火炮往往很難發揮威力。德國人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蘇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喪失了大量的領土,甚至連T-35這種坦克都被德軍繳獲,可見蘇聯人蒙受了多大的損失,大量武器裝備在撤退時落入德國人之手,其中自然包括難以轉移的B-4榴彈炮。

B-4採用特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以減少其射擊時的後坐力,增強穩定性

直到蘇軍發動大反攻時,B-4榴彈炮才真正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蘇軍往往利用這種大口徑火炮對德國人的防禦工事進行400米以內的直瞄射擊。以求發揮該武器的巨大威力,無數德國建築物和防禦工事在B-4榴彈炮的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作為一種進攻性武器,B-4榴彈炮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乏善可陳

而在柏林戰役中,蘇軍更是將B-4榴彈炮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擁有大量的建築物,德軍步兵往往利用這些建築物上的制高點對蘇聯裝甲部隊發動出其不意的襲擊,對此蘇軍使用了兩種戰術,這兩種戰術都頗具戰鬥民族風格,第一種是利用將拆除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架扛到樓上窗戶,直接對對面樓層發射火箭彈攻擊,另一種就是直接使用B-4榴彈炮摧毀街角的建築,避免敵方利用該建築發動偷襲。

柏林戰役中的B-4榴彈炮,在城市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最關鍵的國會大廈爭奪戰中,B-4榴彈炮也發揮了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國會大廈在黨衛軍成員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當時仍然有大量納粹頑固分子,在明知無望的情況下拒絕投降,死守國會大廈,由於德軍居高臨下的火力點。再加上死守國會大廈的大多是身經百戰的黨衛軍死硬分子,所以蘇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久攻不下,最終,蘇聯人調來了多門ISU-152自行火炮和B-4榴彈炮,對國會大廈進行直瞄射擊,將牆壁轟塌後,湧入的蘇軍戰士才控制了這棟建築物,這也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徹底覆滅。

B-4榴彈炮的繼任者,420mm的2B1自行火炮,能夠發射核炮彈

二戰結束後,作為一款1931年就已經服役的武器,B-4榴彈炮本該頤養天年,但是蘇軍留戀其巨大的威力,這種自行火炮一直生產服役到了1949年,才宣告退役,而蘇軍的大炮兵思想卻貫穿了戰鬥民族的一生,直到現在的俄羅斯還深受其影響。

相關焦點

  • 與時光共生的穹頂 — 德國國會大廈
    在德國首都柏林,德國國會大廈便承載了這些看似嚴格的使命,而其古典與當代共融的玻璃穹頂,則抽離了時光的暈染,表達著安逸中不斷生長的德國。整體建築是按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繁複風格,並融合了德國文藝復興和新巴洛克元素建造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重建時建築師誤算了拱頂的重量,使得德國國會大廈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處於沒有穹頂的狀態,這個在當時看來並不完整的古典主義建築似乎有了時代性,人們也不著急於形式的完美,善於等待大概就是偉大作品得以存在的共性。
  • B-4型203mm榴彈炮:攻城拔寨的火器,獲得「史達林之錘」美譽
    B-4榴彈炮,是蘇聯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一種203mm大口徑火炮,整體重量將近16噸,其中,僅長達5.1m的203mm火炮身管就重達5.2噸;截止當下,B-4榴彈炮仍然是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內的「偉大傑作」。
  • 帝國大廈保衛戰,1500黨衛軍和數萬蘇軍血拼,全拼光都不投降
    所以對於蘇聯來說,也想攻克柏林,以報仇雪恨。1945年4月開始,蘇軍為攻打柏林,集結了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大軍。另外還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大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 在柏林國會大廈牆上題詞的退伍老兵去世 享年95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弗拉基米爾市市政府通告,偉大衛國戰爭的老兵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烏沙科夫在弗拉基米爾去世,享年95歲,他曾在柏林國會大廈的牆上留下了親筆題詞,並於1945年參加了紅場的勝利大遊行。通告稱:「偉大衛國戰爭的老兵、紅星獎章獲得者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烏沙科夫撒手人寰。
  • 德媒:抗議人群衝擊德國國會大廈為何引發政界齊聲譴責 舉德意志...
    施泰因邁爾周一(8月31日)在總統府接見8月29日在國會大廈前執勤的警察。8月29日於國會大廈前和警方對峙的示威者,手持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黑白紅三色旗德國媒體報導,現場流出的視頻顯示,極端示威者衝擊國會大廈事出突然,柏林警方在該處部署的警力明顯不足,在國會大廈門口只有寥寥數名警察。他們只使用警棍,阻擋數百名揮舞德意志帝國旗幟的極端示威者衝入國會大廈內。
  • 罕見的二戰德國35.5釐米M1攻城榴彈炮,出門要帶龍門吊
    二戰期間德軍裝備了五花八門的重型火炮,其中大部分都為人所熟知,例如著名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卡爾臼炮等,不過也有一些不那麼出名的重炮,例如德國在二戰中曾少量裝備的M1式35.5釐米超重型攻城榴彈炮。
  • 衝擊國會大廈,高舉德意志帝國旗幟!德國迎來二戰之後最混亂秩序
    (就口罩是否應該佩戴的問題,德國街頭掀起了數萬人的大遊行)據環球網8月31日報導,德國時間8月29日,超過3.8萬人集結在德國首都柏林街頭,他們聯名要求現在執政的德國聯邦政府下臺,並且立刻停止"要求佩戴口罩"等一切防疫政策的執行,憤怒的示威者們還在當地時間星期六晚上高舉德意志帝國的旗幟,並且開始衝擊德國國會大廈,場面一度十分危急,德國也迎來二戰之後最混亂的秩序,如果再這麼放任下去
  • 守衛國會大廈:二戰德軍最後的瘋狂,戰鬥到底有多慘烈?
    此次戰役沒有所謂的勝利方,我國作為被侵略方損失嚴重,而德國、日本作為侵略者也是沒取得任何好處,東京、柏林等地也是一片狼藉。當時德國兵敗如山倒,希特勒不堪忍受失敗而自殺。德軍自知回天無力但是仍舊負隅頑抗,在守衛國會大廈時極盡瘋狂,導致雙方損失慘重,那麼這場戰役到底有多麼慘烈呢?
  • 臺灣240mm巨炮射擊,威力十足?對不起,還要全手工裝填彈藥
    被稱為臺灣鎮島之寶的240mm榴彈炮最近又開始了射擊演習,「聲勢巨大」,一個炮彈就重150公斤,需要進3名士兵才能抬得動,多厲害!臺灣軍方,也對這款武器寄予厚望,宣稱這款巨炮有著戰略威懾力,還給它取了個黑龍這樣霸氣的名字。
  • 德國面臨二戰後最混亂局面:示威者舉德意志帝國旗幟衝進國會大廈
    這邊美國的示威事件還沒有解決,德國境內的"反防疫"示威卻在逐漸變得嚴重。根據環球網的報導,在上個月末,超過3.8萬人聚集在柏林的街頭,聯名要求德國聯邦政府下臺,並且要求立即停止"必須佩戴口罩"等系列防疫的措施。對於這群憤怒的示威者來說,遊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放開現行的防疫措施。
  • 差點被一頂帽子毀掉的美國國會大廈
    這裡其實還存在著一個誤區,很多人誤以為這一建築就是白宮,事實上,這是美國國會大廈。別看美國國會大廈無數次出現在新聞聯播裡,可是每年眾多赴美旅行的遊客中,難得有人會忙中偷閒地駐足參觀這座巍峨高聳的歷史建築,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和費城的自由鐘。
  • 二戰德軍最後一戰—帝國大廈保衛戰,守軍為何無一人投降?
    1945年春,柏林保衛戰已經不可避免,德國的哥得哈格.海英裡希中將在部署柏林防禦措施時,把國會大廈和總理府設為防禦的中心地區,但是在這個地區並沒有布置大量的守軍和裝備,因為當時德國的兵力和裝備補給都不允許在同一地區布置強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英裡希中將在部署完防線後將剩餘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為零,分為若干的戰鬥小隊,進行對中心地區的協防
  • 從聯合車站到國會大廈:去看看100年前,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樣子
    並規定,新首都作為一個聯邦特區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因此它並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個州。下面這組照片,拍攝於20世紀初,真實記錄了那個年代,美國新首都的城市建築和社會風貌。【圖1】1906年,華盛頓聯合車站,是華盛頓的鐵路樞紐。【圖2】這張照片拍攝於1915-1923年間,一群人正站在華盛頓特區的屋頂上,俯瞰美國國會大廈。
  • 1945年五月一日黨衛軍第11北歐師德國柏林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戰
    而隨著阿登戰役越演越烈,東線蘇聯主力部隊也看到時機,向波蘭首都這麼一衝,兩個月內就殺進了德國境內。阿爾特丹地區防禦戰役,是德國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兵師所做的最後努力,隨著北歐師防線被蘇聯紅軍擊潰,東德通過柏林的大門也徹底蘇聯打開,大約3000名北歐師殘部精銳在師長庫魯肯貝格少將指揮下,退往了柏林城內,最終大多數主力被安排在了德國市中心的國會大廈進行守衛。
  • 衝擊國會大廈事件 一警員殉職 死亡人數增至五人
    Sicknick)因為在1月6日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中受傷,而不幸殉職。至此,衝擊國會大廈事件,共有5人死亡,其中4人為示威者。 美國國會大廈警察局發布的公告稱: 「1月7日晚9點半左右,美國國會大廈警察局警官布萊恩·西克尼克(Brian D. Sicknick)因公受傷殉職。
  • 著名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去世:他包裹過德國國會,還要包裹凱旋門
    位於德國柏林的帝國大廈始建於19世紀末,曾經是魏瑪共和國民主的象徵。1933年,法西斯頭目希特勒一手策劃製造了舉世震驚的「國會縱火案」,使國會大廈更以納粹政治的象徵成為盡人皆知的建築物。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以佔領國會大廈作為標誌,宣告第三帝國的滅亡。戰後,德國政府耗資7500萬馬克修復了這座大廈,並將其作為國家議會的所在地。
  • 美國國會大廈內羅伯特·李將軍雕像被移除
    圖源:維吉尼亞州政府海外網12月23日電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22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21日,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收回了100年前捐贈給國會大廈國家雕像廳的南方聯盟羅伯特·李將軍雕像。這位將軍的雕像自從1909年起,一直作為美國各州有權展示的兩座雕像之一,屹立在美國國會大廈的雕像收藏大廳中。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同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雕像,和維吉尼亞州的其他藏品站在一起。
  • 二戰軍工業的巔峰之作,德國重炮的前世今生
    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克虜伯公司並決定試製這一種巨炮。1939年底,第一門巨炮製造完成並被運送到試射場進行試射。為了把這一個巨無霸運送到試射場,德國特意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在測試之中,其巨大的炮彈成功擊穿了7米厚的混凝土和1米厚的鋼板。希特勒對此非常滿意,於是德國軍方決定購置兩門。1942年初,希特勒親自出席巨炮的出廠儀式。
  • 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中 一女中槍身亡後又三人身亡
    1月6日,衝擊國會大廈的事件中,目前有4人身亡(美國媒體報導) 【美新社訊】1月6日周三美東時間下午2點19分左右,正在進行中的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因為支持川普的示威者的闖入,
  • 美國官員:國會大廈現在是安全的
    美國官員:國會大廈現在是安全的 匯通網  2021-01-07      [ 大 ] [ 中 ] [ 小 ]  列印 地址:中國北京西城區金融大街35號國際企業大廈C座 100033   客服電話:95551或4008-888-888   傳真:010-84042213   電子郵箱:webmaster@chinastoc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