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記事起,沒有見老爸讀過書,但我的床底下卻堆了幾紙箱的書,那些都是老爸年輕時候讀的書。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們扒拉出來,看看書名。長大後,偶爾我會拿出幾本隨便翻翻,就是因為這隨便翻翻,讓我記住了一些故事情節,記住了一些名言名句,與人聊天時有時候會引用裡面的句子或詞語,身邊的人就會調侃說我是文化人。我自己知道自己肚子沒有貨,僅僅是因為看過了一些書而已。但就是這隨便翻翻,讓我知道了世界之大,知道了多種活法。這就是我對書的全部想法,至於說書中的「黃金屋」我是沒有找到。可能老爸也沒有找到,所以後來不讀了。
有了孩子之後,我想引導孩子看書,我在潛意識裡認為,看書肯定有好處,最起碼孩子以後寫作文不愁,孩子說話會有水平,眼界會變寬。總之看書就是為了「長知識、長經驗、長見識」。
從孩子一歲的時候,我抱著孩子看侄子幼兒園時期的繪本,讓孩子玩書,反正也是廢書,孩子弄壞了不心疼。
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辦了一個繪本借讀卡,只要一有空就帶著孩子去看繪本,最後到繪本館關門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把那裡的繪本都看完了。不幸的是孩子長大後也忘了差不多。
孩子上了小學,我直接辦了借書卡,每天晚上睡前都會陪孩子看書。
孩子書看是了不少,可當孩子依然寫作文發愁、當孩子每次看完書不知所以然、當老師讓講書的內容孩子講不出來之後,我發現孩子看了那麼多的書,知識、經驗、見識都沒有漲。我開始反思了,一定是哪裡出錯了,孩子明明看了那麼多書,有的還是我陪著一起看的,看的東西都跑哪裡了,孩子的大腦裡怎麼一點都沒有留存。讀書是否真的有用,還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在這種迷茫之下我翻開了《高分讀書法》。因為作者西岡一誠是通過正確的讀書改變了命運,考上了東京大學。
西岡一誠高中時候上的是一所無名學校,到高三的時候分數還在中下等,但是他卻想考東京大學,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年復讀的時候,他分析了東大以往的入學試題,才明白東大注重的不是你讀過多少本書,而是關注你是否會思考、活用這些從書中獲取的知識。改變對讀書的認知以後,西岡一誠迅速崛起,順利考上了東京大學。
《高分閱讀法》就是西岡一誠總結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和東京大學的學生的讀書經驗,讓讀者都能從被動讀書變成主動讀書者,與書對話,提高我們的讀解能力;把書讀透,鍛鍊我們的思考能力;學會輸出,把書中的信息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並運用起來。如此,才算沒有白讀一本書,而這也是高手讀書的秘訣。
一 讀書前,你錯過了哪些重要線索
我經常給女兒提背英語課文。每次翻開課本,我都會問,這一單元重點學了哪些句型,女兒就會哇啦哇啦地把課文裡的句子都說一遍,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說,為什麼不看標題,每個標題就是這個模塊要講的重點句型,可是孩子每次都看不到。
同樣,孩子做閱讀理解也是這樣,拿起一篇文章直接就讀,讀完以後做題的時候遇到這篇問題講述了什麼,她就開始去課文裡逐句尋找,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提醒,你可以看看題目啊!你寫作文怎麼起題目,題目不就是對一篇文章最精華的總結嗎?
對待一本書也是這樣,但是書的內容更豐富,除了看書名,我們可以看看封面、封底、腰封,這裡有對書名的補充信息,也有書裡重要信息的透露,通過看這些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另外書的勒口上一般會有作者簡介或者本書內容的簡介,看完這些你可以知道你讀這本書能知道哪些信息。再有就是開頭的序言,看過序言一般就會大概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看完這些緊接著就會出現書的目錄,目錄千萬不能錯過,好比我們上山,看目錄就相當於我們登山之前先查看了地圖一樣,讓我們對書的排兵布陣有了一個大致了解,進入山中之後我們才不會盲目,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也知道下一站和終點在哪裡。
每篇文章,每本書,作者寫出來就是讓人讀,並且能讀懂的,所以都會在顯眼的位置留下好多線索,如果你選擇視而不見,上山前不看看路徑,不找入口、出口,而是選擇一頭扎進文字裡,那樣的讀書只是讀字而已。
二 讀書時與作者對話
讀書前的基本工作完成後,你心裡對這本書要講什麼會有大致了解。具體作者是怎樣講的,或者針對這一問題作者有什麼高明的建議或方法,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在書中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發現了一本好書——《親愛的漢修先生》,不想讓孩子錯過,覺得好主要是內容好,通俗易懂,字不多,孩子不容易反感;形式好,通篇就是一個小孩子寫給一位叫漢修的作家的信和自己的日記;作者的謀篇布局好,想成為作家的雷伊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了一封信,想知道成為作家的方法,而作家的回信卻是一連串的問題。在這些「有心」的提問下雷伊開始回答作家一個一個的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很有趣,為了寫回信,讓孩子開始主動思考許多事情,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寫作能力。而這個過程就是成為作家的過程——多觀察、多思考、多寫。這也是書中沒有出現的「漢修」先生想讓雷伊知道的。
覺得這本書好,於是借來讓老二讀,老二每天在家裡讀,一天20分鐘,讀了5天,
第一天:「媽,這就是一本日記,我也每天寫日記,有啥可讀的。」
你接著往下讀,沒準會有新發現。
第五天,老二終於讀完了。
我問:「這本書寫了些什麼?」
「就是一個叫雷伊的小孩給一個叫漢修的作家寫的信,還有自己寫的日記。」
「那書中的雷伊是怎麼開始寫日記的?他為什麼要寫日記?」我問。
「老師讓每個孩子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封信,雷伊給漢修先生寫了一封信,漢修回了信同時在回信中問了許多問題。雷伊的媽媽非得讓雷伊回答那些問題,所以漢修就開始寫信了。可是我一直想知道漢修給雷伊的回信到底寫了什麼,可始終沒有,書裡全部都是雷伊一個人寫的話。」
這就是孩子的讀解力。實際上好多大人也存這樣的問題,看書的時候一頭扎進情節裡,只顧著讀書裡的故事情節,而對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卻視而不見。
因為這本書字不多,所以當我說陪孩子再看一遍的時候她沒有拒絕。看第二遍之前,我說既然你心中有疑問,你就找一找漢修先生信中所講的內容吧!漢修為什麼讓雷伊回答那麼多的問題?
就像西岡一誠所講,如果把書比作一條魚,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就是魚的骨頭,而魚肉雖然鮮美,但那只是作者為了吸引人、用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裝飾,而有的讀者就完全被魚肉吸引,忽略了魚骨,所以也看不到書的全貌了,當然也不會知道作者的真正目的。
與作者對話,就是站在記者的角度,帶著對書的疑問去讀書,在書中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 書讀完了,你獲得了知識還是得到了信息
沒有得出自己的結論,讀書無非是瀏覽一百年信息而已。只有自己主動得出結論,這樣才能把書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讀完了書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作者是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啊!可是讓你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了的時候,也許你含含糊糊說不清。這就是因為我們只是獲取了一些信息而已,知道了作者講了什麼。
要想讓一本書的價值最大化,真的做到讀透一本書,通過一本書想獲得知識,那我們不僅需要知道作者講了什麼,還要知道作者是怎樣講的,我們要找到作者的態度,觀點。並且學會辯證地看待這些答案,畢竟這些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對作者的答案我們可以思考、驗證,最好就是讀同主題不同作者的書,從不同的側面再了解這個問題,然後你就會知道作者所站的角度。同時也會形成自己的見地。
最後,試著用一篇文章把感想寫出來,或者寫一篇書評客觀地評價一下這本書。到了這部分,你才是真的讀懂了這本書。
一本書的好壞,是由讀那本書的人決定的。
孩子也看完了第二遍,看完之後,女兒說這本書真好。因為她發現了「漢修」是建議讓「雷伊」多寫,「漢修」也是通過讓「雷伊」回答問題引導雷伊開始寫日記的。而在「雷伊」寫日記的過程中也開始了思考很多事情。女兒說她自己也要繼續寫日記。
只知道寫作講究方法,原來讀書也是有方法的。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引導孩子讀讀讀,根本沒有想過閱讀目的、閱讀方法,所以即使看了那麼多書也只不過是徒勞地浪費了時間而已。
西岡一誠的《高分閱讀法》就是讓我們讀書的時候可以擁有5種能力,讀解力、理論思考能力、歸納能力、客觀思考能力、應用能力,有了這些能力,讀書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加分項,才能讓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