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手讀書的秘訣,讓讀過的書變成加分項,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2020-12-23 有餘力就學文

自我記事起,沒有見老爸讀過書,但我的床底下卻堆了幾紙箱的書,那些都是老爸年輕時候讀的書。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們扒拉出來,看看書名。長大後,偶爾我會拿出幾本隨便翻翻,就是因為這隨便翻翻,讓我記住了一些故事情節,記住了一些名言名句,與人聊天時有時候會引用裡面的句子或詞語,身邊的人就會調侃說我是文化人。我自己知道自己肚子沒有貨,僅僅是因為看過了一些書而已。但就是這隨便翻翻,讓我知道了世界之大,知道了多種活法。這就是我對書的全部想法,至於說書中的「黃金屋」我是沒有找到。可能老爸也沒有找到,所以後來不讀了。

有了孩子之後,我想引導孩子看書,我在潛意識裡認為,看書肯定有好處,最起碼孩子以後寫作文不愁,孩子說話會有水平,眼界會變寬。總之看書就是為了「長知識、長經驗、長見識」。

從孩子一歲的時候,我抱著孩子看侄子幼兒園時期的繪本,讓孩子玩書,反正也是廢書,孩子弄壞了不心疼。

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辦了一個繪本借讀卡,只要一有空就帶著孩子去看繪本,最後到繪本館關門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把那裡的繪本都看完了。不幸的是孩子長大後也忘了差不多。

孩子上了小學,我直接辦了借書卡,每天晚上睡前都會陪孩子看書。

孩子書看是了不少,可當孩子依然寫作文發愁、當孩子每次看完書不知所以然、當老師讓講書的內容孩子講不出來之後,我發現孩子看了那麼多的書,知識、經驗、見識都沒有漲。我開始反思了,一定是哪裡出錯了,孩子明明看了那麼多書,有的還是我陪著一起看的,看的東西都跑哪裡了,孩子的大腦裡怎麼一點都沒有留存。讀書是否真的有用,還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在這種迷茫之下我翻開了《高分讀書法》。因為作者西岡一誠是通過正確的讀書改變了命運,考上了東京大學。

西岡一誠高中時候上的是一所無名學校,到高三的時候分數還在中下等,但是他卻想考東京大學,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年復讀的時候,他分析了東大以往的入學試題,才明白東大注重的不是你讀過多少本書,而是關注你是否會思考、活用這些從書中獲取的知識。改變對讀書的認知以後,西岡一誠迅速崛起,順利考上了東京大學。

《高分閱讀法》就是西岡一誠總結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和東京大學的學生的讀書經驗,讓讀者都能從被動讀書變成主動讀書者,與書對話,提高我們的讀解能力;把書讀透,鍛鍊我們的思考能力;學會輸出,把書中的信息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並運用起來。如此,才算沒有白讀一本書,而這也是高手讀書的秘訣。

一 讀書前,你錯過了哪些重要線索

我經常給女兒提背英語課文。每次翻開課本,我都會問,這一單元重點學了哪些句型,女兒就會哇啦哇啦地把課文裡的句子都說一遍,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說,為什麼不看標題,每個標題就是這個模塊要講的重點句型,可是孩子每次都看不到。

同樣,孩子做閱讀理解也是這樣,拿起一篇文章直接就讀,讀完以後做題的時候遇到這篇問題講述了什麼,她就開始去課文裡逐句尋找,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提醒,你可以看看題目啊!你寫作文怎麼起題目,題目不就是對一篇文章最精華的總結嗎?

對待一本書也是這樣,但是書的內容更豐富,除了看書名,我們可以看看封面、封底、腰封,這裡有對書名的補充信息,也有書裡重要信息的透露,通過看這些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另外書的勒口上一般會有作者簡介或者本書內容的簡介,看完這些你可以知道你讀這本書能知道哪些信息。再有就是開頭的序言,看過序言一般就會大概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看完這些緊接著就會出現書的目錄,目錄千萬不能錯過,好比我們上山,看目錄就相當於我們登山之前先查看了地圖一樣,讓我們對書的排兵布陣有了一個大致了解,進入山中之後我們才不會盲目,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也知道下一站和終點在哪裡。

每篇文章,每本書,作者寫出來就是讓人讀,並且能讀懂的,所以都會在顯眼的位置留下好多線索,如果你選擇視而不見,上山前不看看路徑,不找入口、出口,而是選擇一頭扎進文字裡,那樣的讀書只是讀字而已。

二 讀書時與作者對話

讀書前的基本工作完成後,你心裡對這本書要講什麼會有大致了解。具體作者是怎樣講的,或者針對這一問題作者有什麼高明的建議或方法,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在書中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發現了一本好書——《親愛的漢修先生》,不想讓孩子錯過,覺得好主要是內容好,通俗易懂,字不多,孩子不容易反感;形式好,通篇就是一個小孩子寫給一位叫漢修的作家的信和自己的日記;作者的謀篇布局好,想成為作家的雷伊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了一封信,想知道成為作家的方法,而作家的回信卻是一連串的問題。在這些「有心」的提問下雷伊開始回答作家一個一個的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很有趣,為了寫回信,讓孩子開始主動思考許多事情,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寫作能力。而這個過程就是成為作家的過程——多觀察、多思考、多寫。這也是書中沒有出現的「漢修」先生想讓雷伊知道的。

覺得這本書好,於是借來讓老二讀,老二每天在家裡讀,一天20分鐘,讀了5天,

第一天:「媽,這就是一本日記,我也每天寫日記,有啥可讀的。」

你接著往下讀,沒準會有新發現。

第五天,老二終於讀完了。

我問:「這本書寫了些什麼?」

「就是一個叫雷伊的小孩給一個叫漢修的作家寫的信,還有自己寫的日記。」

「那書中的雷伊是怎麼開始寫日記的?他為什麼要寫日記?」我問。

「老師讓每個孩子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封信,雷伊給漢修先生寫了一封信,漢修回了信同時在回信中問了許多問題。雷伊的媽媽非得讓雷伊回答那些問題,所以漢修就開始寫信了。可是我一直想知道漢修給雷伊的回信到底寫了什麼,可始終沒有,書裡全部都是雷伊一個人寫的話。」

這就是孩子的讀解力。實際上好多大人也存這樣的問題,看書的時候一頭扎進情節裡,只顧著讀書裡的故事情節,而對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卻視而不見。

因為這本書字不多,所以當我說陪孩子再看一遍的時候她沒有拒絕。看第二遍之前,我說既然你心中有疑問,你就找一找漢修先生信中所講的內容吧!漢修為什麼讓雷伊回答那麼多的問題?

就像西岡一誠所講,如果把書比作一條魚,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就是魚的骨頭,而魚肉雖然鮮美,但那只是作者為了吸引人、用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裝飾,而有的讀者就完全被魚肉吸引,忽略了魚骨,所以也看不到書的全貌了,當然也不會知道作者的真正目的。

與作者對話,就是站在記者的角度,帶著對書的疑問去讀書,在書中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 書讀完了,你獲得了知識還是得到了信息

沒有得出自己的結論,讀書無非是瀏覽一百年信息而已。只有自己主動得出結論,這樣才能把書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讀完了書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作者是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啊!可是讓你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了的時候,也許你含含糊糊說不清。這就是因為我們只是獲取了一些信息而已,知道了作者講了什麼。

要想讓一本書的價值最大化,真的做到讀透一本書,通過一本書想獲得知識,那我們不僅需要知道作者講了什麼,還要知道作者是怎樣講的,我們要找到作者的態度,觀點。並且學會辯證地看待這些答案,畢竟這些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對作者的答案我們可以思考、驗證,最好就是讀同主題不同作者的書,從不同的側面再了解這個問題,然後你就會知道作者所站的角度。同時也會形成自己的見地。

最後,試著用一篇文章把感想寫出來,或者寫一篇書評客觀地評價一下這本書。到了這部分,你才是真的讀懂了這本書。

一本書的好壞,是由讀那本書的人決定的。

孩子也看完了第二遍,看完之後,女兒說這本書真好。因為她發現了「漢修」是建議讓「雷伊」多寫,「漢修」也是通過讓「雷伊」回答問題引導雷伊開始寫日記的。而在「雷伊」寫日記的過程中也開始了思考很多事情。女兒說她自己也要繼續寫日記。

只知道寫作講究方法,原來讀書也是有方法的。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引導孩子讀讀讀,根本沒有想過閱讀目的、閱讀方法,所以即使看了那麼多書也只不過是徒勞地浪費了時間而已。

西岡一誠的《高分閱讀法》就是讓我們讀書的時候可以擁有5種能力,讀解力、理論思考能力、歸納能力、客觀思考能力、應用能力,有了這些能力,讀書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加分項,才能讓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讀書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這裡就不說那些擴大格局、改善思維能力那些抽象的好處了。可見,讀書能改變命運。我每天都看劉媛媛的視頻,她生於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農民,因父母勤勞,家境在當地算一般。她母親一天學都沒有上過,無論自己吃多少苦,但是卻鼓勵孩子們上學讀書。
  • 讀過很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的大家都在不斷談論著讀書的意義和重要性。高爾基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莎士比亞認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大文豪蘇軾發願要「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 讀書慢?一讀書就犯困?不是你不適合讀書,是方法出了問題
    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為了找到成為讀書高手的秘訣,找來了一些閱讀速度超過1500字每分鐘還能保證閱讀效果的讀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研究人員發現閱讀高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眼球運動方式不一樣。下面這張圖,是1分鐘低於300字的人,眼球運動的情況。
  • 讀書改變命運
    26年過去了,那個感動中國的"大眼女孩"咋樣了,讀書改變命運。案例有一張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應該有許多人有深刻的印象,雖然很多人不認識這個女孩卻一定認得那張感動中國的照片。這張照片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標誌,也是因為這個記者的報導,蘇明娟的人生開始發生了轉變,不少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得知這個女孩後紛紛給她籌錢讓蘇明娟讀上了書。後面憑藉自己的努力,蘇明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後也長到了好的工作,這就是實在的讀書改變命運的典例。
  • 聚焦二本學生出路: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
    近期,多家媒體聚焦了當前大量二本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都將目光匯聚在這些心懷壯志卻面對重重現實困難的年輕人身上。身在高校任職的黃燈老師,在《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中,也書寫了那些鮮活而動人的故事,這些輿論視線之外的「隱匿群體」的心聲,還有待外界更多的重視。
  • 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你覺得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首先呢,我個人很喜歡看書,更喜歡看我自己感興趣的書,為什麼我這裡要強調感興趣呢?因為看你不感興趣的書,你是看不進去的。看書呢,它可以使我安靜,使我沉浸在其中,不受瑣事困擾,在書的世界裡,我只想去感受每個文字的獨特「雕刻美」,感受它給我帶來的舒適,感受它給予我的優待,它也是我的不良情緒化解師!但是,並不是我們讀過的書,都會完全的記得,當你過了幾年,再去翻閱你的書櫃時,隨手拿出一本書,你仍然覺得它好像陌生,翻開再去閱讀時,會發現,噢,原來我曾讀過它!
  • 24幅「讀書」漫畫打油詩,幽默風趣,又充滿哲理!
    06 讀書入肚體自香,握筆能寫何須槍。天天捧讀勤修煉,萬捲成禪可渡江。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07 讀書非藥能醫俗。學養有幸可養顏。天天脂粉臉上抹,不知幾卷腹中填。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留下來的,才是你的容顏。
  • 「讀書無用,不如賣煎餅」: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絕對是不一樣的!
    三毛說:「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所以,讀書與不讀書的差距,不僅僅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這些方面,也影響了一個人的見識、領悟力和素養。再精緻的花瓶都會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顏都有老去的一天。
  • 26年過去了,她通過讀書改寫命運
    父母給孩子報一堆堆的補習班,不斷的壓縮孩子玩樂的時間,只為孩子能多讀點書,將來能有所作為。正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孩子們所讀的書也不再局限於學校發的課本。父母給他們買了很多課外書,亦或者讓他們提前學習未來要學的知識。還記得"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嗎?26年過去了,她通過讀書改寫命運。
  • 讀書的女人和不讀書的女人,有哪些本質的差別?
    但是,如果人生有另一種可能,有一種改變,可以通過讀書去改變,那么女人,為什麼不多讀點書呢?人與人終究是不同的,有些人精神世界嫉妒的貧瘠,必須「從眾」才能感受到自己正活著,而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卻一場的豐富,即便孤獨一人,也不感到害怕彷徨。
  • 知識改變命運永遠都是真理,別讓讀書無用論害了你
    我寫此文並不是只想泛泛而談,說讀書多一定過得好,不讀書一定過得不好,那麼我們來將此文核心思想做一個升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知識是不是能改變命運。 首先大的方面我們來看看中國目前那些富豪大佬,哪些不是名校畢業的。
  • 張桂梅女校長:女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窮人翻身,唯有讀書最快
    校長的唯一心願就是女生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然而這個命運是指將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學有一技之長,能夠生存,而不是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更不是讓她嫁個男人,依靠他生存,從此碌碌無為度過餘生,成為一個伸手向男人要錢的家庭主婦。
  • 讀書不能改變命運?相信這話的,都是底層打工人
    是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在宣揚讀書無用論,說即使讀了再多書,也還是出來打工。既然如此,為何不早點掙錢呢,沒什麼區別嘛!其實,這是一個謊言,起碼在可以看到的將來,讀書還是改變普通人命運的最好方式。1、賺錢少的原因在哪裡?
  • 「我羨慕那些不讀書的人」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讀過1000本書是什麼感覺?有人說,「夜裡淚流滿面,深深的覺得自己渺小,對命運、時代無能為力」,也有一個溫暖的答案說:「讀了1000+本書,遇上了愛讀書也讀過1000+本書的藍(男)朋友,我們一直聊天、聊天、聊天。很多年了,一直沒有停下來,也從來沒有相視無話的感覺,我們最安靜的時候,是依偎在一塊兒看書。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不僅如此,閱讀也改變了很多普通人的命運:洋蔥閱讀法的創始人彭小六從一名公司的小文員,因為讀書,成為青年暢銷書作家;火爆全網的說書人上官文露在事業低谷處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呢?《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作者二志成用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卻欠下了400萬的債。但他堅持不懈,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用「心」讀書,用「身體」實踐書中內容,一舉還清所有債務,還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是改變家族命運最好的風水
    然而並不是,只是這個小山村裡所有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讀書才有出路。如果不想這一輩子都待在小山村裡,那麼就努力讀書,只有把書讀好了,才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不然,窮極一生,都走不出這個小山村。
  • 愛讀書的女人到底有多美!
    ——三毛歲月會把你變成婦女,經歷卻讓你成為富女。女生就得多見世面,旅行、讀書、但凡能讓內心更豐富的事情,都要去嘗試。其實,愛讀書的女人是最為美麗的,尤其是看到手捧書籍的坐在那裡安靜看書的女人,絕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一個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於特有的氣質。這種氣質對同性和異性都有吸引力,這是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
  • 會讀書與不會讀書,差的是整個人生
    我也希望你能明白:會讀書,讀懂書,你將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讀社交類書籍,卻被說話之道所束縛,一字一句過於小心謹慎,遭到同事朋友厭惡……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是這些書不夠好嗎?當然不是,其實是我們讀過了書,卻不知道怎麼實際應用在生活上。 書中所講往往都是體系化的能力,而體系化的能力只有通過體系化的學習才能獲得。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讀書,是世上第一等好事
    林清玄有自己的想法,他曾說:「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即改變氣質,多讀書.」曾國藩也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在凡事看「臉」、整容成風的今天,多少人傾盡所有追求一張好看的皮囊,卻忘了給自己的精神長相「上上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