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豐巢快遞櫃開始對存放12小時後的快遞收保管費,同時還推出開通會員免保管費,但這一舉措卻受到了大批用戶的吐槽。本文以豐巢快遞為討論主題,對豐巢快遞櫃這一商業模式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模式的可能性展開了分析探討,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4月30日開始,豐巢快遞櫃改變收費策略,在快遞櫃超時12小時存放的快遞將被要求收費。從免費到收費,佔據了快遞櫃市場44%份額的豐巢櫃,遭到了大量用戶的攻擊。迫於各方壓力,豐巢在5月15日調整了收費策略,徵得用戶同意才可入櫃、免費時間延長到18小時、已付費用戶補償1個月會員。
本文旨在討論豐巢商業模式,及創收方式。
在文章最前面我們從快遞派送方式上來看下這幾年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
這段發展歷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快遞櫃免費/便利/安全的特性也正是它得以大規模推廣使用的原因。但此次宣布收費後,用戶在已支付一次郵遞費用後還增加了額外取件成本,導致了用戶大面積站到了豐巢的對立面。這其實也告誡了所有企業,用戶習慣培養不是一蹴即就的,改變用戶習慣也是。
我們再來看看快遞櫃的市場規模。
隨著網購的興起,快遞行業的體量規模也逐步擴大。下圖為近幾年中國快遞行業業務總量及收入走勢圖,從2014-2019年,我國快遞行業收入保持了平均29.92%的告訴增長。
2017年我國智能快遞櫃市場規模突破100億元,到2018年將近200億元。按照我國快遞業務不斷增長態勢,以及智能快遞櫃的迅速發展,預計2019年智能快遞櫃市場規模將近250億元。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超300億元。
我們再來看一個數據,是2020年5月,微信公眾號行業月榜,豐巢智能櫃位列第五。
從豐巢快遞櫃的當前發展來看,在廣闊的市場中已擁有了非常龐大的用戶群體,本身已是行業的佼佼者。而如何在當前規模下合理的實現創收,更是需要謹慎評估。
我們從各路報導再看下豐巢相關成本數據:2019年營收達到了16億元左右,但虧損近8億元,主要成本構成如下:
在還未擴展更多盈利方式前,為了大規模拓展市場,豐巢勢必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來用於機櫃的購置,維護等。對重資產行業來說,大規模的採購,往往會導致企業初期處於虧損狀態。但按經驗,智能快件箱使用壽命或可達10年以上,折舊期遠小於使用期,針對此類使用期長的設備,在後續不考慮折舊的情況下,目前即使在一線城市,快件箱的運營收入都可覆蓋成本。
我們再來看看和豐巢相似的企業,例如共享單車,在最火的時候僅我國就幾十家公司投身這一行,但是到現在,你會發現市場上只剩下了那麼零星幾家很多還拖欠著大量押金未退。曾經市場佔有率高達60%穩坐第一的摩拜,也被指出在2018年虧損45.5億元。再例如雲計算,目前一把手AWS是在運營7年之後盈利的,而國內巨頭阿里雲,2020財年收入超400億情況下仍未實現盈利。
所以,重資產企業也可以被稱為有錢人的遊戲,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大手筆的投入資金到基礎設施中的。資產的採購本身就是一件持續的事情,若企業的折舊成本並沒有辦法在中短期內減少,那企業的盈利周期也將逐步放大。
所以豐巢假如以當前虧損來作為他向用戶收費的理由,委實有點說不過去。
豐巢櫃已有的業務:
眾所周知,豐巢和順豐幕後的老闆其實是一個人,王衛。王衛這幾年一直致力於自營電商業務的布局,但無論是當年的嘿客還是豐巢商城,發展的都不盡如人意。
當前市場上也有同樣以流量基礎發展自營電商的公司,比如小紅書。但小紅書和順豐/豐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小紅書作為一個超過一億用戶、月活超過3000萬的社區平臺,用戶在瀏覽筆記時可直接觸達介紹的商品,完成看/買/使用/分享的閉環。
但豐巢/順豐作為工具型產品,本身用戶粘性不高,且用戶使用頻率低使用時間短,並沒法為自營的商場進行有效的導流。
我們前面也講過,豐巢快遞櫃當前已擁有了龐大的用戶群體,換句話說,豐巢就是一個流量主。在當前流量為王的時代,豐巢已優先站在了不敗之地。所以豐巢不應該和他的用戶站在對立面,而應通過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儘快做到流量變現。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廣告業務,廣告成就了免費的谷歌,百度,也必將幫助豐巢完美進行轉型。同樣作為工具性產品的代表,獵豹移動旗下產品,2019年總營收15.73億元,第四季度公共事業部80.4%的收入來自於廣告業務。
我們再來看看別的企業的創收之路:共享單車平臺ofo已轉型為電商返利平臺,用戶通過平臺購買返利商品後,需要賺取同樣金額後,才能夠兌換自己的押金。
阿里雲「被集成」戰略,做強生態,與合作夥伴已發布500多款聯合解決方案,覆蓋30多個重點細分行業,一批夥伴在阿里雲上已營收過億。
所以豐巢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身流量入口的優勢,多路開花,從一個單一的快遞收發工具,變成一個綜合的大平臺,打出一手好牌。
本文由 @Phyllis_W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