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最近覺得很奇怪,以前快遞員都是問也不問就把包裹放進快遞櫃,這兩天怎麼主動打起電話詢問起來了。
直到有一天他去豐巢拿快遞,才發現原來豐巢要收費了。
原因
豐巢快遞柜上的公告顯示,豐巢將於4月30日推出會員制度。普通用戶12小時內免費保管包裹,超時後0.5元/12小時,3元封頂。而會員用戶每月花5元,或者每季度花12元,可以享受不限保管次數、7天長時存放、寄件折扣優惠等權益。
對此,豐巢上海運營經理李文飛回應稱,此舉是為了保證用戶使用智能櫃的效率以及確定性。隨著中國快遞業務量飛速增長,快遞櫃容量有限的問題日益突出。「一個快遞櫃有150個柜子,但整個小區有500個快遞,有些客戶取出不是很及時,這也影響了一批用戶無法使用豐巢的服務。所以我們這麼做,是為了提高快遞櫃的資源使用效率,鼓勵用戶更快把快遞從快遞櫃取出來。」
實際上,豐巢此前就因為「付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原來不收費嗎?我怎麼每次都付1塊錢?」朱女士有些疑惑。經人指點,她才發現以前取快遞時跳出來碩大的付款二維碼只是「打賞」,同時二維碼底下有一個小按鍵「跳過讚賞」。這個頁面誤導了一些用戶,以為只有掃碼付款才能開櫃取包裹。
但比起引導付費,包括豐巢在內的快遞櫃更多爭議還在於「不問就放」的體驗。
體驗
2019年6月,《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出臺,明確規定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快件投入智能快件箱屬於不規範行為,用戶可以進行投訴或舉報。
但實際上,這幾乎成為了一紙空文。除了京東等電商自營快遞,幾乎所有快遞員都保持了一種「默契」——從不詢問用戶意願,直接將快件扔進快遞櫃。
人們的抱怨從未停止過——
「感覺很差,有時候人明明在家,快遞也不送,碰上颳風下雨天,更要命。」
「我付的快遞費是送貨上門,不是送貨到櫃,如果是老人的快遞,這麼做合適嗎?」
「這個快遞櫃的初衷難道不是為了方便用戶嗎?現在怎麼變成方便了快遞公司。」
儘管如此,針對這種行為卻很少有用戶投訴或舉報。因為一來事情不大,用戶也的確不時有使用快遞櫃的需求;二來不少用戶也害怕地址信息洩露,遭到報復。
在這種體驗下,也難怪「收費」二字會引起用戶的反感情緒。
成本
豐巢收費,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意外,畢竟這項服務需要不小的成本。
豎立在每個小區、每個寫字樓的快遞櫃,一臺櫃體成本在2萬-6萬元之間,還要加上不菲的場地費用、電費、安裝和維護運營費等。
而其收入來源,主要是快遞員的租用費。此前,豐巢執行的是單向的按次數收費。根據櫃格大小的區別,快遞員將包裹投遞到豐巢需要支付不等的費用。一名快遞員介紹,小櫃3毛5,中櫃4毛5,大櫃4毛9。此外,收入還包括屏幕上的廣告費、用戶的寄件費用和打賞費用。
很明顯,依靠這一收費體系很難覆蓋成本。公開數據也顯示,豐巢一直以來都處於虧損狀態。
近來,疫情催生的無接觸配送,讓更多的用戶願意使用快遞櫃來收取快件。所以,這一契機也給了豐巢有選擇收費、減輕成本壓力的機會。
成立於2015年的豐巢,由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領航共同投資創建,此後連續進行了多輪融資,共獲超55億元的投資。不過此前通達系和普洛斯等公司相繼退出豐巢,其註冊資本也由原來約24.50億元變更為約11.67億元。
有意思的是,豐巢的競爭方——背靠阿里巴巴的菜鳥驛站卻在此時宣布,繼續免費保存。
未來
「我倒覺得是好事,可以倒逼快遞企業規範自己的投遞行為。」用戶小張如此覺得。
實際上,快遞員們的確開始改變了。一位快遞員坦言,過去可能會偷懶,但現在開始都會電話詢問用戶意願了。如果不問就放豐巢,很可能會因為費用問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用戶反感的,並不是收費,而是莫名其妙的收費。
收不收費,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對於用戶而言,如果自己在家或者有人在家,快遞員沒有通知自己,卻把包裹放在快遞櫃,這筆明明可以避免的費用為什麼要自己出呢?
對於快遞員而言,用戶不在家或不方便收件時,快遞員主動詢問後,如果用戶自願選擇放在快遞櫃,那麼超時付費,和快遞員毫無關係。但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一味往快遞櫃裡扔,那麼出現了超時收費,就可能需要快遞員自己承擔了。
所以,長久以來已經有些畸形的投遞生態反而有望藉由此次事件,得以轉變。
這看似是豐巢一家的事,實際上,有可能改變不少用戶的快遞體驗。你,會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