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榮威想要實現品牌向上的決心。
擺龍門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聊天、閒談的意思,這活兒還有一講究,那就是必須要在茶館裡去擺,這也是四川人一種享樂的生活方式。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說的:茶館日夜開放,茶客多半有閒,時間不成問題,此為「得天時」;茶館環境寬鬆,氛圍隨意,設備舒適,可站可坐可躺,時時茶水伺候,擺者不累,聽者不乏,此為「得地利」;茶客多為龍門陣之「發燒友」,目標一致,興趣相同,擺者有心,聽者有意,一呼百應,氣氛熱烈,此為「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得,龍門陣自然百戰百勝,越擺越火。
這不,就在成都車展前夕,上汽榮威邀請了包括極客汽車在內的眾多媒體,在堯棠公館擺了一出龍門陣,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軟體中心主任、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君、榮威品牌營銷部總監兼市場及公關總監王建峰、上汽榮威營銷部 R 標新零售及用戶運營總監姜輝,四位大佬共同坐陣,一起侃了很多東西:包容榮威的 R 標、接下來的品牌思路、智能化要怎麼走,還有話題熱點特斯拉云云…..
那麼接下來,enjoy。
榮威的硬核時間
在開始不久,我們就直接進入了硬核時間,來聽聽來自李君的分享。李君是誰?上汽榮威智能駕駛和軟體定義汽車領域的老大,地位可見一斑。
在分享開始,李君就拋出了一個很有憂患意識的觀點:到 2025 年,整車價值將有 40%來自於電子和軟體。「如果我們 OEM 不在軟體方面布局,那麼將來我們就是個打工的。」而這也是上汽要開始嚮往電子和軟體方向轉型的原因。
汽車誕生百年以來,一直站在價值鏈的高端,可以說是傲視整個供應鏈體系。但是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格局會發生變化。按照他的說法,到 2025 年,整個汽車的價值將有 40%來自於電子和軟體(現在差不多是 10%-15%)。
上汽也是打造了自己專屬的中央集中式的電子電器架構,包含四個域:ICC 智算域、ICM 智艙域、IPD 智駕域和 IAM 智聯域,分別負責中央運算、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相關項。
李君表示:「我們這個架構跟特斯拉的是非常相像的」。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具體形態不一樣,特斯拉整體都是統一的基於 Linux 打造,而傳統 OEM 則是多家作業系統的融合(比如車控是基於 Linux 系統打造、娛樂大屏則是基於 Android 打造)。「我們會在中間層打造 SOA 軟體平臺,這個軟體架構在 IT 行業應用得廣泛,但這還是第一次引入汽車行業,它能支撐我們將來汽車的服務體驗,都是可訂閱式的汽車體驗,就像訂雜誌一樣的道理,不斷地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李君表示新的架構將會在 2022 年推出。屆時,將會是上汽榮威新變革的開始。
為了支持這個大計,上汽成立了自己的軟體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零束軟體分公司。李君不止一次表達出對於人才的渴求,他說:「我們在打造以人為本的數位化創意團隊,要招攬行業頂尖的領軍人物」,甚至李君表示:「我告訴 HR,如果招進來的一大半人的工資不比我高,軟體中心沒有成功的理由。」
至於招多少人,李君給了一個目標值:年底大概會發展到 500 人。這還不止,李君說明年年底這個數目計劃達到 1000 人,到 2023 年,要達到 2200 人規模。這樣的工作量不可謂不大。「在疫情期間,我有一多半的時間,包括周六周日都在招聘。」
那麼這些人才要做什麼,或者說,上汽在軟體領域要做什麼內容?李君用七個字來總結:「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在反思我們做 OEM 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能全部自己做,商業鏈比較成熟的就外包,我們要打造與品牌調性相關的軟體,人員現在分布在各個事業部,專注於打造底座的軟體技術和兩個垂直業務的交互。」
李君認為搞軟體,圈子文化很重要,要有範兒(有點孟母三遷的感覺),所以他們正在市區內找一些像谷歌一樣的大科技類公司的圈子,去那裡紮根。「現在我們主要的辦公地點還是在安亭,但是我們的創意工廠、軟體平臺、數據架構將來會轉移到市中心,目前還在選址」,「將來我們會有大概 1500 人在市中心」。
「我們的高層也下定了決心。當然我們以前在「新四化」方面也在不斷地投入,這次講的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多的是企業的組織、文化、願景的變革。」李君這樣說道。
這個時候,李君不忘提一嘴特斯拉:「過去是增量市場,車企對於真正地去創新,包括作業系統和晶片的創新,我覺得大家還沒有決心去做這個事情。剛才我也說了,這個事情的投入要幾百個億,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需要一個事件來督促它做這個事情。 從道德角度來講,這個我們應該感謝特斯拉,以前你想做,沒道,現在特斯拉開創了道 ,包括小鵬也在走這個路線,我們上汽也會走特斯拉的路線,這條道是很好的。」
道確定了,但是怎麼轉呢?在李君看來,做好利益和變革平衡是一件很複雜和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一點其實已經有一個很明顯的案例,那就是大眾,在全面向電動化、自研方面轉型過程中,首款電動車 ID.3 在量產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軟體問題,甚至直接導致 CEO 迪斯的辭職。
對於大眾的轉型之舉,李君也是看在眼裡。在他看來,大眾的體量很大,他們選擇策略是從自身現狀出發的。而上汽借鑑了行業內很多經驗教訓之後,目前的整體策略還是小步快走,爭取每走一步都是堅實的。「就像蓋房子要先搭好基礎再起高樓,不會轉型轉得那麼快。」
與此同時,這兩年的技術路線、產品形態都已經逐漸清晰,剩下的很大程度就是看每個企業怎麼有效地整合資源,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人才以及團隊去操盤這件事。
在李君看來,進入到軟體時代,汽車企業、供應商、友商都應該抱著共贏共生的理念合作,因為軟體汽車時代並不是一家企業能做成的,需要生態圈和供應鏈,只有開創一種新的合作關係、獲取共同的利益、實現價值共創,才能打造出大家共同創造的、健康的藍海市場。
榮威的煥新
不過即便如此,轉型的成本很高,需要有新的營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支撐這件事情。「我們看到了目標,看到了一座山在那裡,但走過去才是重點。」
這裡就要提到榮威新的營銷和商業模式。
R 標的推出將榮威品牌做了一個很好的區分,植入更多年輕科技的元素進來。而在運營模式上同樣如是。
R 標車型會採用全新的商業模式,不再採用 4S 店的傳統營銷模式,而是推出 R-Super Center 城市旗艦店、R-Center 城市中心店、R-Store 城市商超店,以及離用戶更近的、專注售後服務的 R-Station,這些模式,把整個銷售環節當中產品的展示、下定、交付,以及售後服務和一些體驗連接在一起。
全新 R 標新零售服務模式是公開透明,價格全國統一,用戶不用擔心不明收費問題,同時推出直營交付模式。針對一二線城市以及前期擴展的城市,無論用戶在哪裡訂購車輛,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終的交付都在廠商直營的交付中心完成,這樣確保給所有的用戶提供統一標準的服務和統一品質的產品。
而在產品層面,姜輝表示,明年會在全新架構的基礎上,實現電池「可充可換可升級」,這又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點。
顯然,榮威完全是按照獨立品牌的模式來定義和運營 R 標車型。
榮威接下來要做什麼?
至於榮威的下半年,俞經民表示:「不敢說整個市場,至少榮威下半年比上半年翻一番是基本有把握的。」
同時他說,下半年會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由於 R 標車型採用直銷模式,沒有傳統 4 店,所以要加快建設 To C 的平臺以及新車交付後的服務平臺,同時進行更多品牌和用戶端的創新。
雖然兩個新標都更多的向年輕化傾斜,但是就像王建峰說的那樣:「這並不是說忽視老年用戶群,而是像李君總說的『我們只是把概念變了』,以此更凸顯出整個品牌的意義。」
其次,進一步深入與戰略合作夥伴的合作。斑馬自不用說,從 16 年就一直在合作了;當然還有 5 月剛剛宣布戰略合作的華為,共同推進 5G 等領域的發展。
此外,榮威還有與故宮博物館的合作,俞經民表示,這個合作會是長期的。「今年是「紫禁城 600 年」,明年是和大英博物館的合作,榮威都會深度參與。」
下個月,榮威 ER6 上市,如果北京車展如期舉行,則還有 MARVEL R 開啟預售,年底還有智能座艙 2.0;明年 MARVEL R 的 5G 版本也將來到大家身邊;再進一步,明年 4 月份到 6 月份,隨著軟硬體的整合,智能駕駛的相關成果也將呈現,當然,還有 R 標系列的其他車型產品。這個時間安排的是,滿滿當當。
小結
到這裡,龍門陣也接近尾聲了。
從這次上汽諸位高層交流的內容中,你能夠看到,榮威在智能化、電動化轉型上的思考,同時也有想要實現品牌向上的決心。
只是,在新的轉型過程中,榮威依然會面臨很多的難題,諸如新零售渠道的搭建,如何平衡新老利益之間衝突、如何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如何進行用戶運維,具體怎麼操作榮威還需要摸索一番。
在聽完龍門陣之後,我還是會感嘆一句:中國車企想要實現品牌向上真的是很不容易。在和這些外資以及合資車企相比,自主品牌在技術、口碑、用戶運營上都要需要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才能實現那麼一點點的突破。
不過,電動車的出現為車企品牌向上提供了另外一個新的機會和思路,賣到三四十萬的蔚來是一個成功案例。如今,品牌煥新、推出 R 標的榮威也開始了自己的嘗試,期待榮威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本文作者:楊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