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料行業,素有「一座城,一種飲料」的說法。比如北京的北冰洋,重慶的天府,武漢的二廠等等。
其實,不僅飲料如此,我國啤酒行業也有類似的說法,北燕京、南珠江、西重啤和東青島。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青島啤酒仍站在頂峰。其它3家雖然不能說是衰落,但行業地位確實比不上青島啤酒。
資料顯示,重慶啤酒創辦於1958年,是全國十大啤酒公司之一。截至發稿前,企業市值達到577.2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重慶啤酒市值達到數百億,但仍舊只能算是區域性啤酒品牌,在西南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此外,其早已被嘉士伯集團收入囊中,算是外資品牌。
那麼,嘉士伯當年為何會發展成為國內四大啤酒之一,又為何會被嘉士伯收購,為了前景如何?
1、曾經的國內四大啤酒之一
時間拉回到上世紀50年代,重慶啤酒廠正式成立,並很快推出了第一款啤酒。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重慶啤酒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大概有幾點原因。一是當時國內啤酒市場競爭不那麼激烈,重啤紮根重慶市場,有著不錯的地域優勢。
二是重啤積極進行營銷,在報紙上登廣告。據悉,它是西南地區最早在報紙上打廣告的啤酒品牌。
三是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重啤逐步構建了多品牌矩陣,比如「山城」、「重慶」、「麥克王」、「國人」、「天目湖」、「大梁山」等系列啤酒品牌。
龐大的品牌矩陣,不僅能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能最大程度覆蓋更多的消費者群體。消費者群體基礎擴大,帶來的營收自然非常可觀。
在上述戰略的支撐下,重慶啤酒成功於九十年代上市,是當時中國啤酒行業僅有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
2、被嘉士伯收購
上市之後,算是重啤的一個高光時刻,在重慶、湖南、四川等省份擁有十餘個生產基地。
然而,雖然重啤在西南市場表現優異,但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卻始終沒能打下全國啤酒市場。
相比之下,青島啤酒、華潤雪花、嘉士伯等國內外品牌,渠道滲透國內大部分區域,成長為全國性的啤酒巨頭。從這方面看,重啤已經處於下風。
最重要的是,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重啤開啟了跨行業的多元化策略。
一般來說,多元化策略有助於企業拓展業務,提高抗風險能力,但會帶來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等問題,尤其是跨行業的多元化,一個不小心就會拖累主業發展。
從結果上來看,重啤的跨行業多元化策略是失敗的,且對啤酒業務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為業績不振,再加上嘉士伯想要進一步布局中國啤酒市場,雙方一拍即合。嘉士伯於2008年開始入股重啤。到2013年的時候,重啤正式成為嘉士伯的集團成員。
簡單介紹一下,嘉士伯集團創辦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是全球領先的啤酒集團。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59.02億丹麥克朗,折合人民幣約702億元。在我國市場上,市佔率位居前五。
背靠嘉士伯,重啤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啤酒業務確實取得不錯的進步。
2020年數據,去年重慶啤酒實現營收近35.82億元,同比增長3.3%;淨利潤近6.57億元,大幅增長約63%。
在對未來的展望中,重慶啤酒將繼續藉助嘉士伯集團的資源,將核心市場從重慶、四川和湖南,擴展至新疆、寧夏、廣東和全國各地,旨在實現全國布局。
筆者認為,從戰略上看,重啤全國布局的打法是正確的。但如今全國啤酒市場競爭激烈,且呈高端化發展趨勢,重啤即使背靠嘉士伯集團,但能否成功在青島、雪花等品牌的壓力下突圍,還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