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啤酒巨頭,年營收35億,早已被嘉士伯收購

2020-12-16 一人評論

在飲料行業,素有「一座城,一種飲料」的說法。比如北京的北冰洋,重慶的天府,武漢的二廠等等。

其實,不僅飲料如此,我國啤酒行業也有類似的說法,北燕京、南珠江、西重啤和東青島。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青島啤酒仍站在頂峰。其它3家雖然不能說是衰落,但行業地位確實比不上青島啤酒。

資料顯示,重慶啤酒創辦於1958年,是全國十大啤酒公司之一。截至發稿前,企業市值達到577.2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重慶啤酒市值達到數百億,但仍舊只能算是區域性啤酒品牌,在西南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此外,其早已被嘉士伯集團收入囊中,算是外資品牌。

那麼,嘉士伯當年為何會發展成為國內四大啤酒之一,又為何會被嘉士伯收購,為了前景如何?

1、曾經的國內四大啤酒之一

時間拉回到上世紀50年代,重慶啤酒廠正式成立,並很快推出了第一款啤酒。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重慶啤酒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大概有幾點原因。一是當時國內啤酒市場競爭不那麼激烈,重啤紮根重慶市場,有著不錯的地域優勢。

二是重啤積極進行營銷,在報紙上登廣告。據悉,它是西南地區最早在報紙上打廣告的啤酒品牌。

三是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重啤逐步構建了多品牌矩陣,比如「山城」、「重慶」、「麥克王」、「國人」、「天目湖」、「大梁山」等系列啤酒品牌。

龐大的品牌矩陣,不僅能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能最大程度覆蓋更多的消費者群體。消費者群體基礎擴大,帶來的營收自然非常可觀。

在上述戰略的支撐下,重慶啤酒成功於九十年代上市,是當時中國啤酒行業僅有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

2、被嘉士伯收購

上市之後,算是重啤的一個高光時刻,在重慶、湖南、四川等省份擁有十餘個生產基地。

然而,雖然重啤在西南市場表現優異,但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卻始終沒能打下全國啤酒市場。

相比之下,青島啤酒、華潤雪花、嘉士伯等國內外品牌,渠道滲透國內大部分區域,成長為全國性的啤酒巨頭。從這方面看,重啤已經處於下風。

最重要的是,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重啤開啟了跨行業的多元化策略。

一般來說,多元化策略有助於企業拓展業務,提高抗風險能力,但會帶來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等問題,尤其是跨行業的多元化,一個不小心就會拖累主業發展。

從結果上來看,重啤的跨行業多元化策略是失敗的,且對啤酒業務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為業績不振,再加上嘉士伯想要進一步布局中國啤酒市場,雙方一拍即合。嘉士伯於2008年開始入股重啤。到2013年的時候,重啤正式成為嘉士伯的集團成員。

簡單介紹一下,嘉士伯集團創辦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是全球領先的啤酒集團。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59.02億丹麥克朗,折合人民幣約702億元。在我國市場上,市佔率位居前五。

背靠嘉士伯,重啤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啤酒業務確實取得不錯的進步。

2020年數據,去年重慶啤酒實現營收近35.82億元,同比增長3.3%;淨利潤近6.57億元,大幅增長約63%。

在對未來的展望中,重慶啤酒將繼續藉助嘉士伯集團的資源,將核心市場從重慶、四川和湖南,擴展至新疆、寧夏、廣東和全國各地,旨在實現全國布局。

筆者認為,從戰略上看,重啤全國布局的打法是正確的。但如今全國啤酒市場競爭激烈,且呈高端化發展趨勢,重啤即使背靠嘉士伯集團,但能否成功在青島、雪花等品牌的壓力下突圍,還有待市場驗證。

相關焦點

  • 被認作國貨的奪命烏蘇、重啤,早被外企收購幫嘉士伯年入35億
    這位在中國西部市場無人能敵的國際啤酒巨頭,似乎正意圖通過重慶啤酒作為東進的跳板。 但此番它能否如償所願呢? 嘉士伯啤酒1847年誕生於丹麥哥本哈根。一百年前,嘉士伯的創始人雅各布森為丹麥捐獻了著名的《海的女兒》小美人魚像,如今這座雕像已經成為當地的象徵。
  • 網紅「烏蘇」亦有「風花雪月」,嘉士伯「精釀」重慶啤酒箭在弦上!
    9月11日晚,重慶啤酒披露《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購買及共同增資合資公司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顯示,重慶啤酒大股東嘉士伯擬出售、轉讓重慶嘉釀股權,並將其中國業務注入該平臺,成為未來中國地區業務開展平臺,來兌現其同業競爭承諾。
  • 嘉士伯要花5億在中國推廣高端啤酒
    據Finans報導,嘉士伯集團將花費約5億丹麥克朗(約合5.2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推廣樂堡(Tuborg)、嘉士伯(Carlsberg)以及凱旋1664(1664 Blanc)等高端品牌。早在2016年嘉士伯發布年前業績展望時就曾表示,未來將聚焦於精釀啤酒、特色啤酒以及無酒精啤酒,並持續加碼在亞洲市場的影響力。
  • 嘉士伯上半年營收增長6.5% 核心啤酒業務在亞洲增長強勁
    中國網財經8月19日訊(記者 陳瓊)得益於核心啤酒業務在亞洲的強勁增長,以及其它飲料在歐洲部分市場的良好銷售,丹麥啤酒巨頭嘉士伯業績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丹麥啤酒巨頭嘉士伯日前發布財報顯示,上半年營收增長6.5%,至329.9億丹麥克朗(約合49.3億美元);實現營業利潤51.71億丹麥克朗(約7.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有機增長17.7%);實現淨利潤30.79億丹麥克朗(約4.60億美元),同比增長24.6%,調整後淨利潤28.8億丹麥克朗,同比增長15.1%。
  • 1644、烏蘇啤酒加持,遲到七年的嘉士伯能否讓重慶啤酒東山再起
    來源:北京商報全文共2019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歷時7年,重慶啤酒被嘉士伯收購的高光時刻或將得以兌現。7月1日,酒股延續漲勢,開盤持續走高,重慶啤酒股價最高達76.23元。投資者指出,重慶啤酒或將突破百元。這一漲勢或與嘉士伯注資塵埃落定有關。
  • 重慶啤酒將獲嘉士伯注入16項資產 相當於「再造」一個重啤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3年,啤酒巨頭嘉士伯就通過嘉士伯香港和嘉士伯重慶有限公司間接控制重慶啤酒(600132,SH),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彼時,嘉士伯承諾,在4到7年內向重慶啤酒注入存在競爭關係的中國國內啤酒資產和業務。7年後,這場資產注入大幕開啟。
  • 重慶啤酒玩跨界,股市大鬧一場券商狂薦被打臉,嘉士伯接手能行?
    全球第三大啤酒商的嘉士伯,早在1978年就進入中國,不過,在慘烈的競爭中並沒有拼得一份令其滿意的市場份額。經過一番搶奪,嘉士伯將市場鎖定在了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雖然看起來像是「支援」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但是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而且還盤踞著華潤雪花等巨頭,因此,嘉士伯的市場份額多年來掙扎在5%,只排在了第五位。
  • 大魚吃大魚,五大巨頭或掀中國啤酒史上最大戰爭
    隨後幾年,更多外資啤酒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僅1993年,就有60多家跨國公司挾巨資、技術以及國際知名品牌,來開墾中國這塊「釀造業最後的處女地」。 據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先後在中國生產的外國啤酒品牌多達28個,中外合資更是近百,嘉士伯、藍帶、百威等全球啤酒巨頭,幾乎齊聚中國。
  • 啤酒巨頭重慶啤酒漲停 突然收購網紅大烏蘇等啤酒廠
    這家啤酒巨頭火了,突然收購「網紅大烏蘇」等啤酒廠…見習記者 楚深重慶啤酒在上周五晚間發布了重組方案,方案顯示,其將向嘉士伯香港購買無任何權利負擔的重慶嘉釀48.58%的股權,並將通過重慶嘉釀獲得嘉士伯啤酒廠方面的11家啤酒廠。這也意味著重慶啤酒的控股股東在消除同業競爭問題上邁出關鍵一步。
  • 重慶啤酒與嘉士伯的這杯「交杯酒」,能給二者帶來怎樣的未來?
    這位在中國西部市場無人能敵的國際啤酒巨頭,似乎正意圖通過重慶啤酒作為東進的跳板。但此番它能否如償所願呢?嘉士伯啤酒1847年誕生於丹麥哥本哈根。一百年前,嘉士伯的創始人雅各布森為丹麥捐獻了著名的《海的女兒》小美人魚像,如今這座雕像已經成為當地的象徵。
  • 重慶啤酒重組仍待落地 嘉士伯加速釐清同業競爭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此次資產重組主要是嘉士伯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嘉士伯更多的是將重慶啤酒作為一個資產包、一個平臺考慮,推進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重組資產包高負債被問詢2013年,嘉士伯通過其全資所有的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士伯香港」)以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重慶啤酒部分股份。
  • 從首家入華到被反超 嘉士伯中國市場進化論
    在重重競爭中,似乎人們早已忘記了嘉士伯曾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啤酒商。兩進兩退中國市場嘉士伯最早在1876年作為進口啤酒品牌首次出口至中國市場,並逐漸被國人熟知。這一階段,嘉士伯在不斷擴大中國市場時,燕京啤酒以及青島啤酒的前身分別於1980年、1903年成立,這也給當時的嘉士伯造成了巨大的壓力。「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間,中國啤酒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產啤酒公司的成立,以及產品的推出,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由於當年啤酒消費較為平民化,且以居家消費為主,因此進口啤酒品牌嘉士伯並沒有佔到『便宜』。」業內人士指出。
  • 嘉士伯向重慶啤酒注入多家啤酒廠,網紅「烏蘇」牌啤酒在列
    隨著重組方案的正式敲定,優質資產注入也行將落地,嘉士伯中國啤酒資產迎來全面整合。  19日晚,重慶啤酒披露重組預案,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控股股東旗下資產重慶嘉釀的股權轉讓,二是對重慶嘉釀增資,三是購買控股股東其他資產。
  • 9年輪迴!「關燈吃麵」典故翻篇,徐翔封神之戰賣在山腳!重慶啤酒4年...
    2012年4月,重慶啤酒正式宣告疫苗失敗,股價從此一蹶不振,公司業績也一路滑坡,並在2015年出現了首次虧損。在此之前的2013年,重慶啤酒獲得全球第三大啤酒商嘉士伯要約收購,前者也以100萬元價格賣掉了疫苗項目,啤酒主業逐漸回歸正軌。
  • 重慶啤酒、嘉士伯「馬拉松重組」落地!30年夥伴為何此時反目?
    作者|王洪臣來源|野馬財經重慶啤酒與嘉士伯拖了7年之久,堪比「馬拉松」的重組,終於在最後期限到來前完成了。但是,靴子落地聲還在迴響,剛剛「過門」的子公司就有1.5億銀行存款被凍結,從而換取母公司部分銀行帳戶與26個商標的解凍解封。
  • 「夜場王子」嘉士伯渠道乏力 第三大啤酒商撼動國內地位有多難?
    對於此次重組的原因,主要繫於七年前,嘉士伯香港收購重慶啤酒30.29%股份時,嘉士伯曾承諾稱在要約收購完成後4-7年內,將其與上市公司存在潛在競爭的國內啤酒資產和業務注入上市公司。此次重組也是該承諾兌現的具體表現。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界面記者指出:「通過此次重組可以看出,嘉士伯對於中國整體宏觀經濟是看好的。
  • 被嘉士伯收購的重慶啤酒,口味越來越淡,山城再無知心朋友?
    1958年可能是重慶兩個著名品牌的重要一年。一個是重慶百貨公司。當年,位於民權路的西南百貨(重白的前身)開始實行「員工女性化」,並將店名改為「重慶38百貨中心店」。上世紀的三八店是重慶解放碑的「風景名勝區」,也是進城不可錯過的「風景名勝區」。
  • 嘉士伯被東部市場擠在門外 曾為「關燈吃麵」原始主角
    6月19日,嘉士伯中國將其旗下的絕大多數品牌,如嘉士伯中國、烏蘇等品牌全部注入重慶啤酒。這令股民們看到了重慶啤酒的未來想像空間。畢竟嘉士伯及其旗下品牌,在新疆、雲南、寧夏的市佔率高達75%、50%、80%以上。嘉士伯在西部市場早已無人能敵,如今重慶啤酒被看成了嘉士伯東進的跳板。但被東部市場擠在了門外的嘉士伯,真的能如償所願麼?
  • 全球排第二,擁有150多年歷史的歐洲啤酒巨頭,收入是青島啤酒7倍
    全球排名前三的啤酒巨頭分別是百威英博、喜力、嘉士伯,這三家企業佔據全世界啤酒產量的近一半。今年6月,喜力在中國推出了主攻夜場和高端餐飲的「蘇爾SOL」產品,再加上此前上新的清淡型全渠道產品「喜力星銀」,滿足時尚年輕人的需求。公開資料顯示:喜力啤酒(heineken)創辦於1864年,迄今已有超過150年歷史,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 精釀啤酒能造就5500億啤酒市場的「醬酒熱」嗎?|雲酒獨家
    5500億啤酒市場醞釀結構性爆發在中國,啤酒是同白酒一樣具有相同體量的龐大市場,消費規模在5500億左右。但是與白酒市場不同,啤酒市場一方面更加開放,與國際市場融合度很高;另一方面還呈現寡頭壟斷競爭格局——青島、華潤、百威、嘉士伯、燕京五大巨頭佔據近8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