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所公營博物館誕生,滋養了香港的藝術交流;1979年,一人對文物的捨命守護,轉化成文人筆墨的世代相傳;1986年,一個國際大型展覽,展開了銜接世界的藝術合作;1991年,一次舉館遷移,催生出香港藝術文化新貌;2002年,一個策展團隊,感動了著名畫家貢獻畢生傑作;2019年,香港藝術館暌違四年重開,煥發了香港多元的藝術世界……
每一個香港藝術館事跡,洞見跨時代的香港藝壇發展歷程;每一件藝術珍品,演繹著承接千年、貫穿中西的香港故事。「這個由藝術寫就的香港故事,勾勒出香港藝術發展圖騰,傳承著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系譜。」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道。
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回望來路 勾勒香港藝術圖騰
藏品是藝術館的靈魂,一個特有的收藏體系成就一個藝術館的獨特魅力。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營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的收藏歷史已達58年,以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四大館藏享譽盛名。置身藝術館的藏品間,便可探尋香港藝術的發展脈絡,譜寫香港故事的點滴傳奇。
五十多年來,香港藝術館構築了一個與香港有關的「DNA」。莫家詠表示,香港藝術館的「DNA」一直藏在館藏之中,中西、新舊、本地及國際的藏品,碰撞出一個多元藝術世界,極具香港特色。2019年11月底開館時的11個展覽中,便有6個以不同形式摻進香港藝術成分,其間更有《香港經驗·香港實驗》展覽,雲集跨時代香港藝術家的精選之作。
「以新看舊,以舊看新,這是香港藝術館與其他博物館不同的地方。」莫家詠舉例說,香港藝術館會不停變換新的角度,同時會令展廳的藝術作品時常更新,將一些傳統和歷史記憶,以獨特多元視角演繹全新的香港視點。
莫家詠最想做到的是,每一次都採用一個特別的主題和策展角度,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感覺,「觀眾每次來,都有新的參觀體驗。」
香港藝術館內景。人民網 沈婧婕 攝
暌違四載 架設連接觀眾心橋
觀眾是藝術館的生命力,一場沉浸式體驗成為一個藝術館的遠大使命。
2019年11月,閉館四載、久別重開的香港藝術館,帶來硬體與軟體的雙重改變。莫家詠團隊歷經四年沉澱,透過展品鋪排、展場設計、文字、燈光等多方面,精心設計、布局參觀體驗,力圖「造就一個有溫度的藝術館」。
硬體方面,莫家詠提到,「拓建遇到很多複雜的問題,所幸最後不超時、不超支地完成了。」如今,香港藝術館外牆翻新後更見醒目,落地玻璃接納自然光線,令室內光線分明。同時主建築增至五層,擴建新翼大樓,展覽空間約1萬平方米,較之前增加40%,合計共設12個展廳,館藏超過1.7萬件。
軟體方面,除卻展覽令觀眾驚呼「走了五個小時都沒看完」,還有令藝術館引以為傲的年輕化、時尚感與有溫度的沉浸式體驗。首先是品牌重塑工程,將簡稱改為「HKMOA」提升網絡的搜索量,並透過不同的海報、不同的角度,宣傳統一的全新品牌形象;其次是透過「視微知著」的細節理念,與觀眾交流與溝通,從公眾入口指示、到作品旁、地面上提綱挈領的字字句句,均見藝術館的新形象新風格;還有循著藏品而異的音樂,配合中國文物的陶瓷聲,契合外銷藝術的中西音樂,創造出一個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
莫家詠認為,團隊有一個使命,就是覓到一些既感動策展人也感動觀眾的藝術珍品,再透過沉浸式體驗將藝術與生活有機融合。
香港藝術館內展品。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展望未來 傳承中華文化系譜
合作是藝術館的方向,與外界的交流助推一個藝術館邁向國際舞臺。
上世紀80年代,香港藝術館引進一系列國際展覽,就此拉開香港藝術館銜接世界藝術的序幕。此後,香港藝術館與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羅浮宮、蓬皮杜中心……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地博物館開展合作,為香港國際化注入新活力,也將中華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呈現給世界。
故宮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與內地博物館一次次互動與交流,香港藝術館深入地梳理香港藝術脈絡,也更堅定地傳承中華文化系譜。莫家詠說,香港藝術館有大量中華文化傳統藝術,譬如至樂樓和館藏中國書畫展,從作品題材、筆墨技法及書畫家字號等不同方面,詮釋書畫中傳統文人的氣節風骨;而館藏外銷藝術藏品,大部分則描繪了18、19世紀珠江三角洲及中國沿岸商埠的繪畫,照片及地圖。
從粵商傳奇,到享譽全球的粵曲粵菜、詠春拳;從一碗涼茶艇仔粥,到粵語鄉音,無不訴說著三地的文脈相連、血脈相親。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又將為香港藝術館帶來新的機遇,12月4日開幕的《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就由粵港澳三地聯合策劃,將在三地巡展,今後藝術館還會鞏固三地的緊密合作與交流。
印照著維多利亞港的粼粼波光,披著波浪圖案的香港藝術館,攜著跨時代藝術藏品,無言地訴說香港故事,演繹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