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2020-12-21 騰訊網

你買盲盒了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開始慢慢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

在微博熱門話題上,「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閱讀量達到4.6億,有1.3萬討論。從小眾到大眾,有人說,盲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收藏欲和賭博心不僅不會缺席遲到,還會愈演愈烈。

12月1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泡泡瑪特市值則突破了1000億。據媒體報導,在最近的一年裡,有20萬人為了購買盲盒,平均每人花費2萬元,年齡集中在15-35歲之間,很多人無法罷手,稱入了盲盒的坑,只有一次和無數次,其中最大的謊言是:「這是我最後一次買盲盒了」。就在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夫婦賣盲盒身家近百億時,還有不少年輕人正在負債買盲盒。

盲盒,其實是一則現代人的精神性消費寓言。

不知道你還能否記得前幾年出現在日本的「福袋」,一般集中在年末年始,日本商場外一大早就會排起長龍,民眾為的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搶到新年福袋,福袋裡裝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大概率是幾種商品組合,如同買彩票一樣,顧客可以收穫驚喜,也有可能失望。但福袋也就成了今天「盲盒」的雛形,成了年輕人的「彩票」。

這種具有猜測性的商品,逐漸拓展到了二次元文化和玩具行業,再加上限量銷售等商家的營銷策略,在消費者獵奇心理的烘託下,盲盒就這麼成為年輕人消費世界裡的又一爆款。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就曾經想把潮玩做成一個附帶U盤的產品,讓盲盒看上去有一點功能性。但是很快,他發現消費者會覺得U盤是多餘的,當消費者把產品定位為有著各種造型的U盤而非玩具娃娃時,就會想到自己已經有一個U盤,不會有購買的衝動。盲盒的吸引力,正在於它的「無用性」,消費者不為功能,只為喜愛買單,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純粹的精神層面的消費。

玩盲盒,玩的還是一種有優越感的遊戲,比如每個月推送一個新品,讓某些特定的玩家在市場發行之前先拿到盲盒,抽到隱藏款的玩家運氣爆棚,會引來眾人「吸歐氣」。

湖綠色眼睛和金黃色捲髮的小女孩就是Molly,是個傲嬌又才華橫溢的小畫家,是泡泡瑪特的發家娃娃。

在大眾印象中,潮玩是一項小眾的亞文化文化,作為潮玩中的一員,較低的價格無疑使得盲盒最容易入門的一款。跟潮玩玩家一向以男生為主不同,泡泡瑪特將消費目標投向了女生,設計的娃娃更可愛,顏色造型更加豐富,可以說盲盒緊緊抓住了可愛和萌經濟的大潮。

除了輸出符合潮流的娃娃造型,盲盒商家還邀請很多設計師和熱門IP入駐,也是抓住了年輕人追IP的心理。比如當年優衣庫搶T恤大戰,搶的也是KAWS這個IP。

有人把買盲盒歸結為風險可控的賭注型的消費:相比昂貴的潮玩,盲盒100元以內的均價幾乎讓人心動,只需花費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個可愛的產品。

這個遊戲抓住了人類的賭博心理,早在十幾年前流行的乾脆麵集卡,就是一種盲盒。可以說盲盒埋了更多賭博的關卡和趣味:開盲盒拆箱的過程,會帶來一種神秘感和期待感;遊戲裡的「開箱」 、「隨即掉落」系統也讓人非常容易上癮,製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持續激發著消費者的好奇心;把很多新品放在一起的盲盒試用體驗,成套的產品邏輯和隨機盲猜等等玩法,為了抽到最喜歡的一個,也會成為買家購買的動力。

賭博遊戲通常都有一個特點:容易入門,不易得手。像Molly系列有12款常規娃娃,分為「隱藏」、「熱」、「雷」三種,每款系列只有1個隱藏款,通常是最神秘的產品,也最難抽到,抽中概率低於1/144。

有人做過統計,集齊一套泡泡瑪特的產品,需要花費八千多塊錢。也就是說在一次只需要幾十塊錢的「誘導」下,買家往往會忍不住消費一把。

在這種低價多次誘惑下,拆盲盒成了一種癮。各種拆箱視頻裡,最火爆的就是拆盲盒視頻,「一口氣拆60個盲盒」成了最潮的生活解壓手段。

能讓玩家一直投錢進去的,還有盲盒的新鮮感。除了娃娃,還有圍繞系列的徽章等等的衍生品,除了系列裡的娃娃,還有升級款的,價格更貴的BJD,不同娃娃可以更換打扮,搭配不同的場景,諸如此類延伸的消費非常多。

葩趣交易頁面

不斷買到重複的,不想要的盲盒該怎麼辦?盲盒的二級市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泡泡瑪特搭建的葩趣社區,可以讓玩家在上面進行二手交易和交換,某魚上的盲盒交易社區,也是逐漸壯大的交易品類。這些二手平臺就像盲盒的大後方,為玩家降低買盲盒的風險。

盲盒社群交流加深,還會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和社群依賴性,比如盲盒玩家發展出一套盲盒術語:買全一套叫「端盒」,像股票買賣一樣有「回血」、「平倉」,吸好手氣叫「吸歐氣」,手氣不好叫「非」……像葩趣的社區成員除了可以參與抽號,還有專門的盲盒改造展示區,讓玩家、藝術家和商家同臺展示,有的抽籤發售的營銷策略,買了娃娃的玩家才能進入社群。玩盲盒不再是小圈子的遊戲,讓更多圈外的人圍觀,有興趣也會加入到盲盒大軍裡。

玩家的「改娃」展示

知乎上有個用戶說:「別說年輕的了,我這快40的人,我都覺得生活無趣,必須玩點什麼。玩啥不是玩?他不玩這個,也玩別的,玩別的更燒錢。像我這種比較隨風的,什麼火就玩什麼。」盲盒不再是自娛自樂的小圈子遊戲,而是具備了更靈活的社交功能,比如送禮的時候可以送盲盒。

除了社交和私人收藏,買盲盒或者說展示盲盒,折射的是現代人對存在感的焦慮,買盲盒可以標榜自我的社交身份:我為何喜歡這個娃娃,因為它代表了我的某種審美和人格特點。

買盲盒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桃花源,本質上也是現代人的「奢侈夢」,所通向的都是購買衝動的橋梁。人類的本能裡就自帶著追求不確定獎勵的屬性,越是不確定自己會得到什麼獎勵,就越讓人慾罷不能,這種徵服欲,會順著人們手中的社交網絡延伸出去,成為炫耀欲。在社交網絡的加持下,盲盒的價值也在飛漲。

王寧曾在訪談中說到:為什麼大家在奧特萊斯看不到LV的打折店,包括LV全球的門店也很少出現打折的情況?一個女孩花幾萬塊錢買了一款LV包,如果有一天你告訴她這個包原來5萬塊,現在降價促銷500塊,你覺得這個女孩還會買嗎?很有可能突然就不想買了。還是同樣的設計師、設計、品質,為什麼一打折就不買了呢?因為打折不僅只是一個包包的事情,而是打折等於打碎了消費者的一個夢。

在今敏的動畫片《妄想代理人》裡,人們因為瘋狂迷戀可愛的IP「馬露美」,逐步陷入了精神麻醉和精神失控的世界——在小小的玩偶身上寄託精神烏託邦的寓言已經實現,唯一不變的基礎是拉動消費。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隨手買一個盲盒,還是想要集齊盲盒的狂熱玩家,玩盲盒都是為了讓人從現實中暫時逃離,在彩色泡泡裡喘一口氣。

因為某種程度上,盲盒代表著一種驚喜和滿足,在996和高房價的現實社會裡,生活中缺乏驚喜感的人們,也可以從盲盒中獲得收穫。

當然,也有一些玩家賣掉玩具,全身「退坑」,因為最後發現夢境終究是昂貴的,而做夢的人永遠不會滿足。

撰文:Jonas、Shumao

編輯:Sebastian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盲盒出口增速超400%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相信大家對於盲盒都不陌生了,自從盲盒的出現,在市場上就非常火熱,特別是在很多人流量多的地方也是能夠看到一些抽盲盒的機器了,於是不少人也好奇,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呢?盲盒靠什麼吸引顧客?
  •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上市
    相信大家對於盲盒都不陌生了,自從盲盒的出現,在市場上就非常火熱,特別是在很多人流量多的地方也是能夠看到一些抽盲盒的機器了,於是不少人也好奇,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呢?盲盒靠什麼吸引顧客?
  •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盲盒又有什麼是吸引你的?什麼是盲盒?盲盒是一種潮流文具,指裝有動漫、遊戲、影視作品的周邊(玩偶、手辦)的盒子,或裝有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盒子,但購買時不確定會買到哪一款,只有拆開盒子才知道。簡單點來說,就是購買到的玩具完全是隨機的。
  • 盲盒讓年輕人上癮?終究逃不過消費陷阱!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這個年輕人,我覺得是特指的。給我身邊買盲盒的人打個標籤,普遍是:城市家小孩、擁有一份不上不下的工資收入、家庭環境小康往上富裕未滿、普遍喜歡追潮流(韓流、綜藝)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
  • 「盲盒」為什麼讓人上癮?
    編輯導語:近幾年,開盲盒突然又火熱了起來。不僅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品牌,開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門。本文作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開盲盒的人是什麼樣的心理,以及盲盒為何會讓這麼多人上癮,希望看後對你有所幫助。
  • 盲盒魅力難擋,許多年輕人忍不住「剁手」!專家:上癮、炒作應該警惕
    盲盒玩法也延伸到多個行業,頻頻出現跨界產品:啤酒的限量版盲盒,包含太空人、包租公等行業角色的旺仔牛奶職業罐,藏有小龍蝦、花椒雞或饞嘴牛蛙的生鮮盲盒……都逐步成為不少消費者的新寵。「盲盒熱」席捲市場,其背後的新經濟邏輯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迷戀?盲盒生意有多火?晚報記者對島城市場做了調查。
  • 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為何讓年輕人上癮?
    問卷調查:是否購買過盲盒?盲盒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可以讓年輕人上癮?1、神秘感盲盒的核心就在「盲」字,對未知的期待和不確定的刺激造就了它的吸引力。3、沉沒成本高,引起瘋狂復購年輕人對於盲盒投入了不止是金錢,還有時間和情感。90後記不記得小時候為了集齊水滸卡,瘋狂購買小浣熊乾脆麵?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你上癮的?
    盲盒這一驚喜盒子從社交的方方面面露臉,顏值高且款式多的盲盒讓不少年輕人的錢包日漸消瘦。不少95後年輕人直呼:「一入盲盒深似海!」小小的玩具,到底為何讓年輕人頻頻上癮,魔力到底從何而來?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熱款的出手價高於原價,雷款的出手價會遠低於原價,而抽到隱藏款轉手出去可翻幾十倍,Molly的隱藏款原價59元,在閒魚上均價1350元,漲幅達22倍。不少年輕人在抽盲盒的時候都抱有「反正就幾十塊,萬一抽中了隱藏款呢?哪怕抽中熱款倒手出去也可以回本。」
  • 盲盒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市場呢?
    這幾年很多年輕人喜歡買盲盒來拆,特別是泡泡瑪特。大多數買家是95、00後的年輕人為主,去年光Molly系列的銷售額就高達4.56億。泡泡瑪特也因此被稱為印鈔機。那麼,盲盒為何如此暴利,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呢?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人上癮的?
    不少95後年輕人直呼:「一入盲盒深似海!」小小的玩具,到底為何讓年輕人頻頻上癮,魔力到底從何而來?在中國,提到盲盒,自然繞不開泡泡瑪特,在盲盒市場中,泡泡瑪特絕對是巨頭。與泡泡瑪特的合作品牌就近50個,其中為人熟知的品牌有Hello Kitty、羅小黑以及迪士尼等。在如今盲盒市場中,盲盒娃娃的形象主要可分為商業IP以及原創IP。
  • 年收入16億,20萬人一年消費超2萬元,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持續低迷的市場和突如其來的這次疫情使得更多的朋友重新審視對自己的消費觀。哪怕在二次元圈子中,很多人對於自己很喜歡的貴重的手辦也是逐漸望而卻步。很多原本對愛好極捨得花錢的漫迷朋友紛紛開始變身省錢大戶,沒事不敢輕易消費。然而在這之中,盲盒消費卻猶如一隻天降奇兵,硬生生扭轉了本應低迷的消費市場局面。
  • 上癮的年輕人:我有預感,這盒肯定出隱藏!
    盲盒的初衷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儀式感和驚喜,收到很多人的追捧,大部分是年輕人,而它也如名字一般,給許多人帶來了幸運,網上時常有人爆料出從盒子裡拆出了手機,ipad,大牌口紅,正是因為如此它吸引到一大批想碰碰運氣的人。正如玩家所說:你永遠猜不到盒子裡面是什麼!
  • 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成「盲盒第一股」 為何讓年輕人如此上癮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的錢包被「掏空」?盲盒真的火了。故宮、星巴克、匡威等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盲盒賽道,盲盒出圈了。而最初在國內引入盲盒玩法的泡泡瑪特,也將於近期登陸港交所,被稱為「盲盒第一股」。
  •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1月10日電(黨田野 張一辰)「咔」的一聲,西安白領馮嘉拆開了盲盒。發現不是心儀的玩偶後,她有些失望。書桌上擺放的大大小小數十個玩偶,都是最近的「戰利品」。  「盲盒就是這樣,所有的期待和新鮮感會在打開的一瞬間蕩然無存,雖然很多時候都無法『如願以償』,但這種期待感讓人很上癮。」
  • 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
    盲盒過去還是流行於二次元世界,主要以抽一些熱門ip的玩具模型來運營,隨著盲盒的發展,如今越來越的行業,也開始利用盲盒營銷來做品牌,做推廣,那麼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一個類似盲盒的東西,扭蛋機。也就是一個機器,投幣後轉動下搖杆,然後你就可以獲得一個隨機的玩具,和今天的盲盒玩法基本一樣。從百度指數上來看,在過去的一年中,盲盒的百度指數和年輕人喜歡玩的密室逃脫、KTV、網咖都處在同一個數量級。也即是說,盲盒雖然對中國人是個新事物,但它在整個社會的討論程度,一點都不比舊事物低。
  • 萬物皆可盲盒,這屆年輕人為什麼「好賭」?
    沒有嘗試過的人們很難理解,小小的盲盒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點外賣都要「湊滿減」的年輕人趨之若鶩。萬物皆可盲盒追溯盲盒的起源,一般認為原型是日本的福袋和扭蛋。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置在箱子裡面,最開始它會比較隨意的摸索,不經意間按壓到了槓桿發現有食物掉入,然後逐漸發現規律,它就會找到獲得食物的妙招。為了進一步尋找獎懲對於行為的影響,斯金納改進了實驗方法,加入了獎懲機制來規範行為。先是獎勵實驗。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
    年輕人對盲盒的狂熱已經形成一種風潮。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單是在天貓上,就有近20萬消費者每年花費2萬多元在盲盒上,甚至有人一年耗資百萬。 家中客廳裡整齊擺放著400多隻娃娃,有時大熊的母親不理解,為什麼一個男生會喜歡這么娘的東西?大熊無奈,「房子、車子並不是我的愛好。」 在大熊看來,娃娃的世界更讓人快樂。沒有成年人的規則,沒有社會上的無奈,娃娃不會催著人還房貸,不會去想同事和老闆的壓力。「類似我嫁不嫁得出去,我出門有沒有化妝,夠不夠漂亮?這些問題,寶寶不會問你。」
  • 泡泡瑪特molly為什麼火,可能是想抽「盲盒」
    王寧曾說過:「會讓我們感到困擾,賣的都是一些雜貨,這是一個非常空洞的概念,人們只會認出商品品牌,而不是渠道品牌。」85後王寧決定來一場豪賭,砍掉無利可圖、管理複雜的品類,大大減少商店的SKU。泡泡瑪特molly為什麼火抽的越多越上癮泡泡瑪特在年輕人中的流行也讓「盲抽」一詞成為熱搜詞。
  • 明知故問 | 盲盒經濟為什麼會火,盲盒市場有多大?
    盲盒中的物品多是玩具,偶爾會有其他品類。如同前瞻經濟學人APP在上一篇文章《明知故問 | 炒房、炒股、炒幣之後,為什麼「炒鞋」火了起來?》中所提到的,炒鞋在買方、賣方以及平臺方的多方攪局下,形成了一類熱門經濟現象,如今的「盲盒經濟」,已然也值得解讀與探討。因此,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重點關注:盲盒經濟為什麼會火?盲盒市場究竟有多大?
  • 海南:年輕人花2萬元「豪賭」的盲盒,拆開卻是一堆娃娃……
    海南:「入坑盲盒三個多月收集了50多個盲盒潮玩,花費三千多元」、「一年花2萬買一堆娃娃」……這些新聞屢見不鮮。「拆開盒子那一刻真的很上頭」,這是很多年輕人自述痴迷盲盒的原因。所謂盲盒,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一般售價在幾十元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就這點來看,盲盒和買彩票頗為相像,都有賭運氣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