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盲盒,這屆年輕人為什麼「好賭」?

2021-02-07 投中網

「我知道花的太多,我也幾次想要脫坑,但沒過幾天就忍不住再去買。」


上海姑娘小米2018入坑,買的第一個盲盒是泡泡瑪特的Molly星座系列。最初是覺得好看,隨手買一個想看能不能抽到和自己一樣的星座,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花在盲盒上的錢原來越多。小米從2018年的幾百塊、2019年的幾千塊,到今年已經花了超過2萬塊。


小米在自己的出租屋裡買了一個置物架,上面擺著一個又一個裝滿同系列娃娃的收納盒,而像小米這樣的玩家不在少數。在泡泡瑪特的社區App葩趣中,擺滿一面娃娃牆只是「娃圈「的入門操作,入坑3個月花了1萬的土豪萌新和2年砸錢幾十萬的氪金大佬比比皆是。


(圖為葩趣社區「娃圈」玩家的日常分享)


眼瞅「娃圈」的火熱,各行各業的商家紛紛推出盲盒產品,一時間文具盲盒、彩妝盲盒、生鮮盲盒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沒有嘗試過的人們很難理解,小小的盲盒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點外賣都要「湊滿減」的年輕人趨之若鶩。



萬物皆可盲盒



追溯盲盒的起源,一般認為原型是日本的福袋和扭蛋。


福袋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每年新年的時候日本的百貨商店為了處理上一年的尾貨,把不同的商品隨機挑幾种放到一個紙袋裡,以固定的價格銷售,為了取個吉利的名字於是叫做福袋。


扭蛋則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最早的發明者是美國一家口香糖販賣機公司,老闆很有創意的把口香糖和日式小飾品裝在一個小膠囊裡銷售而火爆北美。60年代扭蛋被引入日本,並在當地依託強大的日本製造和IP產業發揚光大。


扭蛋機剛引進日本時,最先流行的是橡皮擦扭蛋,日本商家把一些動漫IP與橡皮擦結合而大受學生們歡迎,直到今天一些稀有的橡皮擦在日本二手市場依然能賣出10萬日元的高價。但很快潮玩成為扭蛋的主流,一家名為萬代的日本公司改變了整個市場。


萬代手握有大量的日本經典動漫IP,70年代推出潮玩扭蛋後,很快成為這一領域最大的玩家,尤其1994年萬代推出面向成年消費者的HG奧特曼系列扭蛋,迅速擴大了扭蛋的消費圈層和並提升了客單價。截至2019年,萬代累計銷售了超過35億個扭蛋,筋肉人、麵包超人等多個熱門系列均銷售超過1億個。


中國盲盒的發展與日本有相似之處,最初是在90年代以集卡的形式引入盲盒的玩法,在學生中風靡一時。1999年KAWS推出首款潮玩盲盒,並在2010年前後隨著泡泡瑪特、IP小站這批新玩家的進入而快速發展。


行動支付時代的到來,解決了盲盒在國內發展的最大難題,國內盲盒開始全面爆發。根據招股書的數據,泡泡瑪特的營收從2017年的1.58億元快速增長至2019年的16.8億元,短短三年間翻了10倍。


就像日本盲盒經歷了從文具、潮玩到萬物皆可盲盒的演變,中國市場在潮玩盲盒快速爆發後,各行各業開始引入這種玩法,其中發展最快的就是文具盲盒。

(圖:晨光文具推出的橡皮擦盲盒、中性筆盲盒、文具福袋盲盒 )


老牌文具製造商晨光文具今年悄然上線文具盲盒,並與另一個盲盒IP品牌Rolife合作,推出了Nanci系列聯名款文具盲盒,此外晨光還將早年推出的海賊王、櫻花祈願等多個系列的文具做成盲盒銷售。


走進晨光旗下的九木雜物社可以看到,貨架上擺著數十種文具盲盒,而得益於盲盒為代表的文創類文具銷售大增,上半年遭受重創的晨光文具在三季度強勁反彈。財報顯示,九木雜物社今年前三季度營收3.6億元,同比增長17%。


在90後00後群體中流行的喪文化,則進一步推動盲盒在過去兩年快速破圈,最終讓押寶的資本們回報頗豐。


根據招股書,2019年4月泡泡瑪特從新三板退市時的市值為20億元。而僅僅8個月後,在2019年底完成新一輪融資時估值已經漲到25億美金(約170億元),目前泡泡瑪特的市值約為1090億港元(約920億元),在20個月裡估值增長46倍。


泡泡瑪特持股最多的機構投資者是紅杉資本。投中數據顯示,紅杉2019年底投資泡泡瑪特約6.5億元,目前持有的股票市值約48億港元(合人民幣40億元),一年的投資回報率超過500%。


此外,華強資本、正心谷資本、蜂巧資本等機構投資者也隨著泡泡瑪特上市,獲得數十億港元的投資回報。


(圖為美圖公司申請美妝盲盒商標)


嘗到甜頭後,更多消費品類也在嘗試推出自己的「盲盒」。天眼查顯示,美圖公司近日註冊了數個美妝盲盒商標,希望藉此再次衝擊美妝行業;菜鳥與哈羅也在今年聯手推出了生鮮盲盒;中國聯合航空甚至與京東合作,推出盲盒隨心飛,每月推送給購買者一個隨機國內城市可供選擇,往返只需不到400元……


萬物皆可盲盒背後其實藏著一門心理學,這其中最有名的是斯金納箱實驗。



斯金納箱實驗和神秘按鈕



1938年,新行為主義者、哈佛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斯金納為了驗證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引導控制的,發明了斯金納箱。

 

這個箱子裝置其實很簡單,裡面有一個可以按壓的槓桿,槓桿旁邊有一個放著食物的小盒子,動物只要在箱子裡面按壓槓桿就會有食物從小孔掉入。


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置在箱子裡面,最開始它會比較隨意的摸索,不經意間按壓到了槓桿發現有食物掉入,然後逐漸發現規律,它就會找到獲得食物的妙招。


為了進一步尋找獎懲對於行為的影響,斯金納改進了實驗方法,加入了獎懲機制來規範行為。


先是獎勵實驗。他把一隻餓了很久的小白鼠放到箱子裡,裡面放了一個按鈕,每按一次就會掉落食物,很快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來獲取食物。就算實驗人員不再獎勵食物,已經嘗到「甜頭」的小白鼠還會再按一段時間按鈕。


接著是反向懲罰實驗。小白鼠如果不連續按按鈕就會遭到電擊,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但在電擊停止後很快就停止按按鈕。


實驗進一步升級——概率型獎勵。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小白鼠和鴿子們竟然在實驗過程中產生了迷信行為。


斯金納把鴿子放進斯金納箱之中,每隔一段時間隨機獎賞一次食物,很快一些鴿子開始產生奇怪的行為,比如撞箱子、轉圈、搖頭等等,這是因為鴿子之前在做這些動作時,恰巧食物掉落,鴿子就會將二者聯繫在一起,並持續做相同的動作。


最極端的一隻格子,在實驗人員停止投餵事物的情況下,這隻鴿子轉了一萬多圈,持續了整整15個小時。


當這個實驗環境用到人身上的時候,一定條件設置的刺激誘發了成癮性,後期的斯金納箱實驗一定程度上模擬了「賭博」行為。


基於實驗結果,斯金納得出了一系列引導人們行為的實驗結論,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與斯金納箱實驗相關的心理學被廣泛用於遊戲和博彩行業。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好賭」?



現代消費行為裡最典型的是手遊抽獎。一般的遊戲會在第一次抽獎往往會確保得玩家到稀有獎勵,比如陰陽師第一個10連抽必出SSR,就是為了讓玩家建立「按鈕—食物」間的聯繫。超級獎勵的掉落概率往往被設置在1%-2.5%(FGO中SR概率是2.5%、SSR是1%),是因為這是建立用戶行為所需要的最低概率。


跟斯金納箱裡的小白鼠和鴿子一樣,遊戲設計者還得給用戶留出形成玄學的習慣,比如陰陽師遊戲抽符前需要畫符咒,以此來加強用戶抽獎的行為……


很多高度沉迷的遊戲,都利用了斯金納箱的原理。比如魔獸世界等RPG遊戲設置的隨機裝備掉落的玩法,讓用戶反覆去打相同的怪物,最終在遊戲樂趣本身已經消失的情況下,遊戲設計者仍然能夠通過控制用戶的行為讓他們繼續沉浸在遊戲中。


從抽卡到盲盒,本質也是如此。商家在這場遊戲中設定了三個不同程度的目標:好看的玩偶、集齊一個系列的成就感和得到隱藏款的超級獎勵,分別對應盲盒的輕度、中度和重度用戶。通過購買盲盒這個簡單的行為,一步步的將消費者培養成為重度用戶。


與購買玩具這種簡單的消費行為相比,盲盒的消費更加複雜。當消費者開始追求集齊一個系列為目標,成為娃圈的一員後,就變成了斯金納箱子裡的小白鼠。


為了得到特定的娃娃,娃爹娃媽們反覆消費越買越多,最終「為買而買」,享受抽中盲盒,而不止是得到娃娃的快感。


不過,在盲盒模式火速破圈之後,斯金納箱實驗的副作用越來越凸顯。


有遊戲設計師在YouTube上發視,頻怒噴只會用斯金納箱原理控制玩家的同行,呼籲業界應當用有挑戰性的玩法、引人入勝的劇情吸引玩家,而非把玩家變成死板的按鍵機器。


文具盲盒爆火之後,近日也有媒體提出質疑,這種模式是否控制著小孩子,讓他們在文具上做出了太多不必要的消費。


而就在幾天前新華社更是刊文直指盲盒需要規範經營,驚喜和期待的背後,「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費,不少盲盒愛好者每月花費不菲,正所謂「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範盲盒經營模式,避免其畸形發展,給社會和青少年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萬物皆盲盒?
    關於盲盒,她肯定揣摩不到大人世界所設計的複雜心理,但是她急吼吼地用小手撕包裝的樣子出賣了她:好奇心不分年齡。 盲盒到底有什麼吸引力?是不是萬物皆可盲盒?盲盒營銷將走向何方?
  • 萬物皆可奧利奧丨這屆年輕人的腦洞你想像不到
    餅乾盒別扔,放下,還得用來放垃圾袋;罐頭瓶別扔,放下,還得用來放辣椒油;看啥都有緣,看啥都有用,我管這叫做「萬物皆可症候群」其實不光是父母,這屆年輕人呀,在挖掘身邊事物價值這件事上,同樣都很有執念。
  • 萬物皆可盲盒,南京先鋒書店的「圖書盲盒」重在驚喜還是內容?
    編者按:本文來自江蘇商報,原文標題《「圖書盲盒」重在驚喜還是內容》,記者 宗禾,36氪經授權發布。 「萬物皆可盲盒」已經刮入了圖書銷售行業,是實體書店「花式自救」的一種方式。說到底,「圖書盲盒」賣的是好奇心,那麼吸引力能否持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近兩年,「盲盒經濟」突然「火了」起來。何謂「盲盒」?
  • 市場規模超百億,「萬物皆可盲盒」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小小的盲盒,捧出了一家市值千億港元的「新實體」企業,掀起了潮玩消費巨浪,美妝、餐飲、家居、娛樂、零售等不同業態,紛紛捲入這股抽取「驚喜」的潮流中,形成了「萬物皆可盲盒」現象級消費風潮。盲盒在消費市場持續火熱,也引來無數面放大鏡。在一些放大鏡下,「燒錢」「成癮」等質疑與爭議不斷,被指助長了非理性消費,監管存在「盲區」。
  • 萬物皆可盲盒!小學生文具開始以盲盒的形式售賣了,你家娃入坑了嗎?
    現在年輕人之間流行著萬物都是盲盒這個詞。這幾十張小玩具著火後,盲盒從產品變成概念,文具也開始以盲盒的形式銷售。米菲盲盒柯南盲盒。 那麼,這些文具的盲盒賣得怎麼樣,孩子們會陷入其中,影響學習嗎?在一些學校周圍的小商店裡,文具盲盒佔整個文具區的三分之二以中性筆為主,筆用小盒子包裝,封口貼膠帶不打開,購買者多為小學三六年級學生。 店主告訴我們,文具盲盒很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有些學生一天買幾次。在另一家文具店,店主透露,文具盲盒是他們目前最暢銷的產品。 先抽兩根,沒抽,又來兩根,有錢,把口袋裡的錢抽光。 家長現在大部分小學生都熱衷於這個。
  • 2.99元可樂盲瓶走紅網絡,真是「萬物皆可盲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已經成為了品牌做營銷的選擇之一。 你不僅能從盲盒自動販賣機裡開出一隻小手辦,你還能得到一瓶……冰露。 可口可樂出盲瓶? 最近,一臺名為「可口可樂盲瓶」的自動販賣機走紅網絡。
  • 貓咪經濟、顏值經濟、悅己經濟、盲盒經濟……這屆年輕人在消費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吸貓養貓?除了貓,他們還愛消費什麼?他們消費的原因和目的有什麼共同點? 養貓,或許是一種單身/孤獨經濟 有分析認為,養貓、養寵物應該屬於「孤獨經濟」的延伸——許多年輕人覺得找個合適的伴侶太難,寧可「花重金」與貓為伴,緩解孤獨。
  • 萬物皆可盲盒,酒呢?
    在盲盒概念逐漸被引入葡萄酒領域的過程中,比「葡萄酒盲盒」先出現的,是「葡萄酒福袋」——早在3、4年前,就已經有葡萄酒電商推出過葡萄酒福袋的營銷活動,主要用於清理商品庫存。即便葡萄酒盲盒面市已有數年,但就目前來看,這類商品仍未聚勢。
  •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近些年盲盒風靡,讓不少年輕人「入坑」。在一項調查中顯示,最近一年,有20萬人為了購買泡泡瑪特的盲盒消費超2萬元。
  • 萬物皆可嗩吶:這屆年輕人有多野?
    人們不再滿足於傳統樂曲,翻新、解構,「萬物皆可嗩吶」成了新的Slogan。林大力和何卡卡的無心插柳,恰好趕上了這股潮流,讓他們從普通網友一躍成為勇立潮頭的人物。這讓她有了一種從民樂學習者到民樂整體的印象投射,「當時什麼都不懂,就覺得民樂怎麼都去了C班啊」。四年的系統音樂學習讓何卡卡更篤定了音樂這條路。雖然最後按照父母規劃的路徑去美國讀了政治學專業,但何卡卡還是憋著一股勁兒,入學時選了政治學和鋼琴雙學位。
  • 萬物皆可扭,揭秘盲盒機裡那些花樣百出的產品
    線上扭蛋機【蛋頑之地】更是打破了地域與體型的限制,讓萬物皆可「扭」。北京鮮行者與多個不同商家合作,不僅上新了種類豐富的產品,這些產品在設計上也是花樣百出。這款索隆手辦,不僅胳膊關節可以轉動;其中頭(表情pose)4種,可以隨意安裝切換;配刀3種,可以隨便為他定製不同的姿勢,又酷又帥氣,喜歡索隆的朋友,這款手辦絕對不能錯過!這款雪初音外包裝有一個盒蛋,拆開後手辦是需要拼接的,整體製作非常精美,手感也非常好。
  • 「萬物皆可分期?」——年輕人被透支的未來
    被消費主義綁架的年輕人2014年,校園貸、網貸平臺瞄準了初入校園的年輕人,並且用「提前消費」等等的概念給「年輕人」洗腦,所謂「萬物皆可分期」,他們從iPhone等大學生鍾愛且有點「買不起」的商品切入,結合電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優勢,在全國的大學蔓延。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你買盲盒了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開始慢慢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 在微博熱門話題上,「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閱讀量達到4.6億,有1.3萬討論。從小眾到大眾,有人說,盲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收藏欲和賭博心不僅不會缺席遲到,還會愈演愈烈。
  • 中國盲盒出口增速超400%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相信大家對於盲盒都不陌生了,自從盲盒的出現,在市場上就非常火熱,特別是在很多人流量多的地方也是能夠看到一些抽盲盒的機器了,於是不少人也好奇,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呢?盲盒靠什麼吸引顧客?
  • 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上市
    相信大家對於盲盒都不陌生了,自從盲盒的出現,在市場上就非常火熱,特別是在很多人流量多的地方也是能夠看到一些抽盲盒的機器了,於是不少人也好奇,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呢?盲盒靠什麼吸引顧客?
  • 「萬物皆可盤」OPPOx站酷錶盤設計大賽即日啟動
    從二次元手辦到家裡的二狗子,從AJ鞋到手作帆布包,從街頭滑板到古早味的CD……在「多元化」的語境之下,這屆年輕人對於潮流有一萬種理解,他們用實力「盤一切」,甚至可以把張揚的個性符號「穿上身」。3月16日,OPPO攜手國內人氣設計師互動平臺站酷,正式啟動「萬物皆可盤」錶盤設計大賽,針對OPPO的第一款智能手錶——OPPO Watch,號召聚集在站酷的1000餘萬創意從業者參與進來,在這一方小小的錶盤上發揮無限的巧思,讓更多有趣的、有態度的設計可以隨著手錶一起「戴」在身上。
  • 菜場盲盒:看得見的創意,看不見的風險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南京玄武區,月苑農貿市場。94年的小夥子王笑宇是一位菜攤攤主,他發現很多年輕人在菜場不知道買什麼,於是結合時下很火的盲盒,推出了「菜場盲盒」,分分鐘解決了「今天吃什麼」的世界性難題。
  •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意思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最近有網友整理了一段土味視頻合集,原本土的掉渣的視頻,加上了supreme的水印之竟然有一絲絲高大上。一個是時尚界的潮流風向標,一個是土味合集,網友將兩者結合,其實就是想表達一種土到極致也可以潮流的含義。
  • 「萬物皆可拼」的拼多多,為什麼拼不成特斯拉?
    一年多以前身邊朋友用拼多多的還不是很多,經常是家裡親戚長輩讓幫忙砍一刀,到了今年,突然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們基本都用上了拼多多,連自己也習慣在拼多多上買一些生活用品,基本想買什麼都能在拼多多上搜的到,拼多多被稱為「萬物皆可拼」。
  •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  盲盒是指在盒子中隨機放置物品,消費者只能在購買後拆開才能一睹真容的商品。從內地「80後」「90後」熟悉的集卡、扭蛋,到如今口紅、玩偶,甚至書籍、考古等領域也在推出盲盒,「一切皆可盲盒」成為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口號。  記者了解到,盲盒單價基本在數十元人民幣左右,但要抽到心儀的樣式或集齊一套,卻並非易事,不少人甚至選擇去二手平臺高價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