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相信這個節日也一定曾帶給屏幕前的你不少難忘的記憶,或有喜悅,或有遺憾。六·一兒童節,是兒童的專屬節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童年總意味著無憂無慮,但也有不少孩子,在童年便飽嘗辛酸。
下面小編為大家精挑細選的這7部由兒童主演的電影,它們的立意、情調、氣氛,都各不相同,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一邊可以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一邊可以以成人的視角反思這個世界,下面就跟著小編看一看吧。
《一 一》
第一部要向大家推薦的電影就是著名導演楊德昌的《一 一》。
楊德昌的電影一直以冷峻的視角剖析時代病而聞名,但是在這部《一 一》,楊德昌卻為其鍍上了一層暖色的光芒,大概是因為片中小主演的原因,以一種兒童的視角看這個世界,多半具有純真的色彩。
嚴格地來講,《一 一》算是一部家庭片,並不算是圍繞「兒童」這個中心來拍攝的,但影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導演以小男孩的視角拍攝出來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他對於世界的理解,一知半解,偶爾說出三言兩語看似純真的不搭邊的話,卻充滿禪機。
小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以最誠懇的方式,道出這個世界的真相。比如小主演在她奶奶葬禮上說的一段話,他小小的身體,站在靈堂裡致悼詞。
他說:「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也老了。」
《小鞋子》
提到兒童片,《小鞋子》這部電影絕對不能錯過。
《小鞋子》的導演是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由於伊朗特殊的政治環境,很多題材都無法進行拍攝,唯獨兒童片可以在電影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導演馬基德·馬基迪螺螄殼裡做文章,拍攝了多部兒童電影,在國際上反響都很熱烈。
他的兒童片裡,最有名的要數這部《小鞋子》。
故事圍繞著伊朗的一家窮人展開,這一家窮人養有兩個孩子,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因為家裡太窮,買不起鞋子,一雙運動鞋只能兩個孩子輪換著穿,這一天,哥哥的學校裡舉辦跑步比賽,三等獎是一雙運動鞋,為了這一雙運動鞋,哥哥拼盡全力參加比賽……
小編就不再劇透了,但是必須要說的是,這部電影相當溫馨催淚,兄妹之間那種純粹的情誼讓人動容,看完電影之後小編一直在想,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依舊有無數這樣的孩子為了一雙運動鞋而苦惱著,沒什麼別的辦法,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是2018年導演拉華加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上映時被譽為「中國版《小鞋子》」。
在上面的文章裡,小編已經為大家介紹了電影《小鞋子》,這部《旺扎的雨靴》,其實也是圍繞一個孩子對「鞋」的期盼來描寫的。
不過與《小鞋子》有很大不同,《旺扎的雨靴》旋律要輕鬆很多,雖然講的也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孩子對某些物質生活的期盼,但相比《小鞋子》,小主人公旺扎則更多地體現出「童心」二字。
旺扎很期待有一雙自己的雨靴,當他終於得到一雙自己的雨靴時,就天天期盼著下雨可以穿上,走起路來每一步都是滿足。
什麼是童年呢?某些程度上,童年就意味著小小的虛榮。那什麼是快樂的童年呢?某些程度上,快樂的童年就意味著你小小的虛榮得以滿足。《旺扎的雨靴》,講的或許就是這個道理。
《小鬼當家》
《小鬼當家》這部電影,對於小編來說,真的是滿滿的童年回憶。
《小鬼當家》第一部,拍攝於1990年,這部電影故事也很簡單,講的就是小主人公凱文在一次聖誕假期中被遺忘在家,隨後在聖誕之夜與闖入家中的兩位竊賊鬥智鬥勇的故事。
該電影在上映的時候,可謂是風靡全球,故事很簡單,類型是喜劇片,看起來一點都不沉重,相當輕鬆,笑料不斷,可謂一個高質量喜劇電影,很適合逢年過節家裡的人擠在一起觀賞。
《小鬼當家》成績不錯,緊接著又拍攝了《小鬼當家》系列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鬼當家2》當中,出現了唐納·德川普的客串鏡頭,是的,他那時候,還沒有當上美國總統。
《佛羅裡達樂園》
《佛羅裡達樂園》拍攝於2019年,是一部新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個六歲的早熟女孩和她的母親一起居住在佛羅裡達州廉租房的故事。
剛看這部電影二十分鐘時,小編感覺自己患上了深深的「恐孩症」,講真,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什麼叫「熊孩子」,那就去看這部電影,絕對不會錯的。
這個六歲的小女孩演技驚人,深刻地詮釋了什麼叫「早熟」,由於居住在貧民區,也沒錢上學,便天天和另外兩個熊孩子在外面「胡作非為」,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
但看到40分鐘時,小編意識到這部電影絕對不是講「熊孩子」這麼簡單,在「熊孩子」的背後,導演試圖用電影告訴我們的是,為什麼這個社會上會有這樣的「熊孩子」,他們的父母不靠譜,每個月賺的錢房租都交不上,更不用說教育。或許對他們而言,「早熟」才是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
《何以為家》
同樣是一個早熟的孩子,我們把視線從上面的佛羅裡達州女孩移動到黎巴嫩男孩身上。
2018年,這部《何以為家》絕對是最熱門的電影之一,豆瓣評分9.1,豆瓣TOP250榜單中排名第34。它為什麼得分這麼高?一句話——誰看誰知道。
電影開篇,身世悲慘的12歲黎巴嫩男孩站在法庭上,向法官控訴著他父母的罪狀,他認為他父母最大的罪就是——將他生下來。
這個12歲男孩生在極其貧困的家庭中,有一大串兄弟姐妹,他作為家中的老大,幾乎扛起了家庭裡的所有重擔,帶著兄弟姐妹上街賣飲料、零食為生,可是他只有12歲。在一個妹妹被迫嫁人後,他終於忍無可忍,離家出走。
離家出走後,他遇到重重困難,在一次不得不回家取東西的過程中,他得知被迫嫁人的妹妹已死,接著母親又興奮地告訴他,自己又懷孕了。他很絕望,也很吃驚,不明白這個孩子生下來有什麼意義。
或許他已經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孩子的出生,不是由孩子決定,而是由父母決定,可是卻無人能判斷這個父母有沒有資格作為父母。因此他控告他的父親母親——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城南舊事》
前面說了那麼多經典的兒童片,但小編最喜歡的兒童片,還要數這部吳貽弓導演在1983年拍攝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根據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和小說一樣,影片以小女主角林英子的視角看世界,她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看著這個世界,哪怕是「小偷」這樣的「壞人」,心中也總有一片溫暖朦朧。
這部電影中有一首著名的主題曲,那就是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送別》,這首歌貫穿全片,也意味著林英子的童年,就是一個在和無數人告別的過程。
告別的哀愁,也是淡淡的,淡淡的哀愁中,有著沉沉的相思。電影像一個小散文,美麗的楓葉景色和《送別》的和緩樂曲不斷重複出現,很讓人沉醉。
影片的最後,林英子也和童年告別,告別的儀式讓人傷感,英子的爸爸去世,正如書中所寫的那般——「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小編看來,這個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的童年不是完美的,但也不是全然不幸,在回首童年時,我們會用一種主觀的回憶視角,把童年塗上一層柔光。
童年對於一個人而言非常重要,有些人用一輩子來癒合童年的創傷,也用人一輩子都在用童年安慰自己成年後的痛苦。
無論童年好或不好,都過去了,活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兒子或女兒,請好好陪伴他們,給他們一個溫馨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