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就好,實用小兒推拿穴位及手法大全(值得收藏)

2021-02-12 針刀圈


非常實用的小兒推拿穴位及手法

註:以下內容均以左手為例講述。

1.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呈一直線。

作用:瀉心火,安神,除煩,利尿,化熱痰,退心火引起的發熱等。此穴性涼,虛寒證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10分鐘。

2.總筋穴

位置:掌後腕橫紋中點處。

作用:清心火,除心煩,消口瘡,降血壓,鎮靜安眠。此穴性涼,虛寒忌用。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3~5分鐘。

3.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經絡,清心火,發汗祛邪,安神,止驚,促進睡眠等。

手法:順時針揉3~10分鐘。

4.陰陽穴

位置:手掌根部,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兩側分推,為陰陽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魚際側的為陽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魚際側的為陰穴。

作用:平衡陰陽,消積食,化痰,幫助消化等。分推陽穴適用於體內「寒大」者;分推陰穴適用於體內「火大」者。

手法:分推陰陽,用雙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操作2~5分鐘。①分推陽穴: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大魚際分推2~5分鐘。②分推陰穴: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小魚際分推2~5分鐘。

5.新板門穴

位置:在大魚際手掌與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際處。

作用:清脾胃熱,調理氣滯,化積食,止胃熱引起的吐瀉和發熱等。

手法:來回推(清法)5~10分鐘,用於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離心推(瀉法)5~15分鐘,用於胃熱或胃氣上逆者。

6.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

作用:增脾陽,化脾溼,散脾寒,增進食慾,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發熱,止寒咳、寒喘。脾土是個熱性的穴位,體內有熱者忌用。

手法:拇指彎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為補法。脾陽虛時,用補法3~10分鐘。

7.內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周,八卦即在此圓圈上,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區。

作用:逆運左手內八卦可降氣,消導,化痰,止咳,平喘;順運左手內八卦可提氣,用於陽氣不足、食慾亢進、氣陷而致臟腑下垂等。

手法:做圓形運法。①順運左手內八卦:由乾卦起,順時針方向連續運轉,最後停止在兌卦,操作2~10分鐘。②逆運左手內八卦:由兌卦起,逆時針方向連續運轉,最後停止在乾卦,操作2~20分鐘。

8.新四橫紋穴

位置: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根部橫紋處。

作用:通氣,化積食,消腹脹,清脾胃之熱,促進食慾等。

手法:推法。用拇指指腹上下來回推,推的順序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9.新小橫紋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關節間的縫隙處。

作用:通肺氣,化痰,退熱,消腹脹,疏肝鬱等。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5~10分鐘。

10.腎水穴

位置:整個小指掌面。

作用:補肝明目,補腎益腦,止腎虛喘。與熱性穴位搭配可補腎陽,與清熱穴位搭配可補腎陰。沒事不要過度補腎水,否則會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鐘,腎水只能補不能瀉。

11.新腎頂穴

位置:小指末節的整個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腫或囊腫,收斂元氣。

手法:順時針揉2~10分鐘。

12.肺金穴

位置:整個無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熱,利咽止咳,降氣化痰,通便。

手法:來回推(清法)3~10分鐘,用於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離心推(瀉法)3 ~ 1 0分鐘,用於肺火旺者;向心推(補法)3~10分鐘,用於肺氣虛、肺寒者。

13.上三關穴

位置:前臂橈側,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作用:補陽氣,活血化瘀,散寒氣,發汗,退熱(寒邪引起)。此穴性熱,體內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鐘。

14.大腸穴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線。

作用:止瀉,清大腸熱。

手法:來回推(清法)3 ~ 1 5 分鐘, 用於有些腸熱,但腸熱不是很明顯者;離心推( 瀉法) 3 ~ 1 5 分鐘,用於腸熱很明顯者。

15.小腸穴

位置:小指尺側緣,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線。

作用:止腹瀉,利尿,去心火。

手法:離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鐘。

16.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側,從肘橫紋至腕橫紋呈一直線。

作用:涼血,止血,解毒,退實火引起的發熱,消炎,消腫,化熱痰等。此穴性寒,虛寒證者忌用。

手法:離心推3~10分鐘。

17.一窩風穴

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作用:發汗退熱,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鐘。

18.新陽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窩風穴上1寸多,橈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簡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間指節從手腕關節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陽池穴距離一窩風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間指節的長度。

作用:利水腫,清腦,止頭暈、頭痛,降顱內壓,降血壓,通便。

手法:順時針揉2~10分鐘。

19.外勞宮穴

位置:手背中,與內勞宮相對,手背第3掌骨的1/2處。

作用:補陽氣,止腹痛或關節寒痛,收斂陰水。此穴性熱,體內有火者忌用。

手法:順時針揉3~10分鐘。

20.二人上馬穴

位置:手背無名指、小指掌指關節間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溼,補腎陰,能把「火」往下引。與熱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補陽利尿;與涼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熱利尿。

手法:順時針揉或上下揉3~15分鐘。

21.二扇門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節(中指掌指關節前方)兩側的凹陷處。

作用:發汗,退熱,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動2~10分鐘。發熱的同時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22.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易取穴法:將拇指和食指併攏,骨縫處的肌肉最高點處即是該穴。

作用:降肺胃之氣,清咽,止喉痛、牙痛, 止嘔吐, 增進食慾, 清腸熱,通便。

手法:順時針揉或上下揉2~10分鐘。

23.腎紋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間關節橫紋處。

作用:清心熱﹑肝熱,明目,消除眼睛紅腫、熱痛、乾澀,化熱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熱,可用於真熱假寒證。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5~10分鐘。

24.精寧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縫間。

作用:化熱痰,活血,破血,散瘀結,用於眼睛出血﹑紅腫疼痛﹑胬肉﹑白內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鐘。

相關焦點

  • 盤點 | 28個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值得收藏!
    盤點 | 28個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值得收藏!小兒推拿,屬於中醫推拿的一種,通過對寶寶身體的穴位進行推拿,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
  • 小兒推拿一指禪推法和傳統的小兒推拿手法的區別
    首先,小兒臟腑嬌弱,耐性也相對不好,應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良好效果。如用揉臍治療小兒洩瀉,通過腕關節的協調擺動帶動揉臍,使整個動作輕巧靈活,達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的效果,使力量滲透到小兒臍腹部的深部。其次,傳統小兒推拿在手法上與一指禪有所區別。傳統小兒推拿常用拇指或前臂發力,如果動作過於僵硬,則很快會導致前臂或者手部的酸困,產生疲勞。
  • 小兒調理脾胃推拿手法有哪些?(一)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小兒調理脾胃推拿穴位和手法,先看一下其中的一部分穴位:1 、小兒調理脾胃推拿手法一摩腹:專門解決腹部問題手法:將掌心放在孩子腹部,做順時針摩腹50次,再做逆時針摩腹50次。2 、小兒調理脾胃推拿手法二捏脊:食欲不振就找它位置:位於後背正中,整個脊柱。手法:由下而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旁3-5遍,力度適中。作用:捏脊可促進孩子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問題。溫馨提示:堅持睡前給寶寶背部,好處多多哦~
  •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點,現主要介紹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兒推拿臨床應用相當廣泛
  • 【媽咪愛推拿小課堂】小兒胸腹按摩穴位及手法
    (點擊圖片放大)父母掌握好小兒腹部推拿手法,就能很好地
  • 小兒推拿大全(動畫版)
    高學踐:中國針灸推拿協會《小兒推拿手法臨床應用精華班》主講專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學者、中醫小兒推拿學特約講師、高級經絡推拿師。學習中醫二十餘載,師出張寄崗派小兒推拿法。先後作為中央電視臺法制頻道節目組特約按摩師、北京品三堂少兒推拿研究會、望京西誠企業兒推俱樂部推廣講師兼推拿師。
  • 一推就好:非常實用的小兒按摩手法
    新來的朋友,點擊上方 藍字 即可快速「添加」本公眾號 作者:小兒推拿專家 張宇 註:以下內容均以左手為例講述
  • 小兒推拿何以只推左手
    小兒「百脈皆匯於兩掌」。大凡小兒重要穴位都在手上。左手有,右手也有。那麼,小兒推拿到底應該推左手,還是推右手,或兩手都推呢?
  • 小兒推拿穴位--小天心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小兒推拿科普穴位--小天心穴。
  • 小兒推拿中,這幾個穴位最為常用
    小兒推拿穴位:4、四橫紋(四縫穴)四橫紋,出自《小兒按摩經》,其記載「推四橫紋,和上下之氣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頭偏左右,腸胃溼熱···」,現在應用與其記載大體相同,多用於治療食積積滯、厭食等症。對於小兒厭食,可參考下面的穴位:
  • 小兒推拿26手法【圖示】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稱補脾經(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或清補脾經)。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方向為補,逆時針方向為瀉。一般用300~500次。
  • 寶樂齊小兒推拿李波:八個小兒推拿穴位對小兒咳嗽治療非常有幫助
    下面山東小兒推拿培訓李波老師就給大家分享幾個小兒推拿穴位,對於小兒咳嗽的治療非常有幫助。尤其在剛發現時就給予一定的穴位按摩,有非常好的效果。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親測非常有效,不能說靠這個完全治癒,但是孩子咳嗽靠穴位按摩和吃藥就可以解決的,沒讓孩子打針和輸液對於我這個做父母的來說,已經是很成功了!與咳嗽相關的兩個大穴分別為肺腧穴和羶中穴。
  • 小兒推拿流派考究
    張振還從臨床實際出發,對以往手法進行梳理,刪其重複,正其錯誤,補其闕漏,將小兒推拿單一手法歸納為按、摩、掐、揉、推、運、搓、搖8種,複式手法歸納為鳳凰展翅、二龍戲珠、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飛經走氣、蒼龍擺尾、赤鳳搖頭、水中撈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門入虎口、運水入土、運土入水13種,切合臨床實用。
  • 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媽媽們可學會這四種手法
    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媽媽們可學會這四種手法小兒感冒鼻塞是最常見的事情,但也是非常痛苦的,其實推拿能有效緩解小兒鼻塞,那麼到底小兒鼻塞怎麼推拿,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是怎樣的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詳細了解了解吧~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 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三部小兒推拿專著的相繼問世。以後,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因為時間、地域、治療風格的不同和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發揮不同,所以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成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
  • 實用小兒推拿,高清真人版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操作:將小兒食指固定於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位置:在前臂尺側緣,自肘橫紋至腕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令小兒掌側位,掌心向內。術者左手握住小兒橈側腕關節,以右手拇指或併攏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側,由肘橫紋起推至腕橫紋,稱退六腑。100~300次。
  • 小兒推拿
    穴位:脊柱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約推100~300次。主治:脫肛,便秘,洩瀉等。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複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症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日溫差也較大時,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注重合理餵養,不可過食肥膩食物,以免傷食積滯,從而引起發燒。發燒時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
  • 小兒推拿手法系列——直推法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推拿手法以手和肢體動作為基礎,但手和肢體的動作不等同於手法,所謂手法者,乃手之技法也,是指有特定要求的動作,需按規定訓練,久而久之方能熟能生巧。♛推拿手法為推拿之首務,對防治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推拿手法看似簡單,但要達到規範,這要經過刻苦訓練和實踐。學習和提高推拿手法,可以說有三個階段。初步學習時以摹仿為主,在手法動作上達到「形似」;中級段要求做到手法正確和熟練應用,做到「神似」,形變神不變;高級階段則不僅要求手法形神兼備,更要求能變化出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所發展。
  • 20個小兒推拿手法,爸爸媽媽們快收藏吧!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稱補脾經(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或清補脾經)。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方向為補,逆時針方向為瀉。
  • 小兒推拿穴位圖和穴名釋義
    小兒推拿穴位圖和穴名釋義    小兒推拿按摩穴位圖(正面)  小兒推拿穴名釋義  一、頭面頸部穴位  四白  「四」,意為廣闊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複式手法是穴位與手法的組合應用方法,是具有特定姿勢、特定名稱和特定主治功用的推拿手法。有的是一個穴位施行幾種不同的手法;有的是一種手法同時或依次在幾個不同的穴位上施術;也有的是幾個穴位(或部位)幾種手法的綜合應用。複式手法的名稱都是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