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理論!葉表皮細胞形狀不是由膨壓決定的!

2021-03-02 iPlants
目前普遍認為,植物細胞的生長是由膨壓所驅動的,膨壓會造成細胞壁壓力從而導致變形。在分子水平上,這個過程是由纖維素微纖絲的重排所介導的,即細胞壁重塑,細胞的生長方向與纖維素的排列方向平行。但有證據表明,利用纖維素的排列方式來解釋細胞各向異性生長是不充分的。植物細胞各向異性生長的機制仍然是複雜而未解決的問題。2020年2月28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Alexis Peaucelle實驗室,題為「Pectin homogalacturonan nanofilament expansion drives morphogenesis in plant epidermal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擬南芥為模式植物,利用3D-dSTORM超高分辨顯微技術觀察了葉片表皮細胞細胞壁的果膠分布,發現果膠(Pectin)只積累在垂周壁,即與葉片表面呈垂直方向的細胞壁,果膠呈現納米纖絲狀態排列,改變果膠的甲酯化程度會影響細胞生長。作者還利用計算機建模模擬試驗觀測結果。所以,作者認為細胞壁中的果膠納米纖絲決定了葉片表皮細胞的凹凸形狀,該過程不依賴於膨壓。

該研究的關注點為果膠的主要組分Homogalacturonan (HG),其中甲酯化HG的抗體是LM20,去甲酯化HG的抗體是2F4。作者利用免疫螢光的方法對4微米厚擬南芥葉片表皮切片中的果膠進行定位,並且利用3D-dSTORM超高分辨顯微技術,使其解析度達到幾十納米的水平。

他們發現果膠(Pectin)只積累在垂周壁,即與葉片表面呈垂直方向的細胞壁,果膠呈現納米纖絲狀態排列(上圖B-D)。而在平周壁未檢測到果膠分布。這種納米纖絲也能利用冷凍掃描電鏡(cryo-SEM)觀察到(上圖F)。作者利用誘導表達PECTIN METHYLESTERASE 5 (PME5oe)促進HG去甲酯化,誘導表達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 3 (PMEI3oe)抑制HG去甲酯化,來改變果膠甲酯化狀態,發現前者的納米纖絲長度是後者的1.4倍。

作者測量了PME5oe和PMEI3oe中果膠甲酯化的變化規律(下圖A),代入相應參數,利用3D nonlinear FEM model進行計算機建模,模型輸入HG甲酯化的不對稱分布,輸出沿垂周壁上細胞壁的厚度。

但模型不能夠充分模擬cryo-SEM的觀測結果(下圖D, E),暗示HG納米纖絲的排列對表皮凹凸形狀的形成是重要的。

作者利用葉片脫水復水試驗,發現脫水後,平周壁皺縮而垂周壁無明顯變化。暗示與平周壁不同,改變膨壓不會對垂周壁產生壓力,以上結果與模型預測一致(下圖D)。通過施加PME酶或提高pH使HG全部甲酯化,組織長度擴大1.42倍,表明細胞壁果膠甲酯化影響細胞生長(下圖E)。綜上所述,該研究表明細胞外細胞壁也是是塑造植物細胞的積極參與者,可以在不依賴於膨脹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塑造其中的細胞(如下圖)。Remark: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和計算機建模是本文的主要技術手段,可見,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學、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對生命科學的推進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1/1003

相關焦點

  • 葉片的結構:葉片的主要由表皮、葉肉和葉脈構成
    1 表皮包在葉的外面,通常為一層,在上面的叫上表皮,在下面的叫下表皮表皮是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構成。表皮細胞一般為形狀不規則的扁平體,側壁凸凹不齊彼此互相嵌合,連接緊密,沒有細胞間隙,在表皮細胞的外壁上有一層也是透明的且不易透水的角質層。表皮上這些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叫做保衛細胞。通常上表皮的保衛細胞少於下表皮。保衛細胞中綠色的顆粒是葉綠體。葉綠體在保衛細胞及葉肉細胞裡有,在表皮細胞裡卻沒有。保衛細胞之間的空隙叫氣孔。
  • 化妝品科普——表皮由哪些基本結構組成?
    基底層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一列一列向上移行至表皮的最外層即角質層,新生細胞在向上移行過程中,在不同的層次,其大小、形態均發生了變化,因而先後形成了表皮的各層,從內到外依次分為五層,即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和角質層。表皮各細胞層各具不同的特點。
  • Science:在擁擠不堪的組織環境裡,細胞如何擺脫壓力?
    人體細胞,亦復如是。 細胞在組織中不斷經歷各種挑戰。緻密組織的空間限制、體力和損傷都會導致細胞形狀的改變。那麼細胞是如何做到自檢、變形並逃脫壓力,以確保正確的組織發育和體內平衡呢?
  • 洋蔥表皮細胞的製作與觀察
    一、回憶庫: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  二、 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 表皮細胞生長因子面膜
    一、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1、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基礎研究「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是1962年,義大利科學家蒙塔爾奇尼和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Cohen博士發現的,並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EGF的缺失,是導致皮膚衰老的根本原因,故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又稱「美麗因子」,實驗證明給皮膚補充EGF,可以使衰老的皮膚再年輕。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獎。
  • 整枝膨果王在短枝富士蘋果園試驗報告
    以下是2019年在甘肅省慶陽地區40畝果園內闢出1畝進行整枝膨果王生產性試驗對照區進行對比試驗。材料與方法1、試材 試驗用整枝膨果王,由陝西渭南高新區豐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設甲、乙兩個處理區,栽植密度都是3米x4米,試驗區和相應的對照區各為1畝,樹各為56株。
  • 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肌膚逆齡的秘密
    EGF就是從人體中提取的表皮生長因子,能刺激肌膚的膠原蛋白和多糖生成,修復新生痘疤,撫平毛孔皺紋,加速受損皮膚癒合。有人之前在雷射點痣後,醫生也會開表皮生長因子來促進傷口的修復結痂。它還被《VOGUE》雜誌評選為2011年十大美容發現之一,被譽為「成人幹細胞,拉皮整形不用刀」。一句話,有了EGF,臉上各種瑕疵直接揮手再見!
  • 室旁下丘腦細胞類群的分子組成決定行為狀態
    室旁下丘腦細胞類群的分子組成決定行為狀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3:01:34 室旁下丘腦細胞類群的分子組成決定行為狀態,這一成果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 Science: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2020年8月28日,來自英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Seeing around corners: Cells solve mazes and respond at a distance using attractant breakdown」,該研究揭示了細胞在複雜環境中進行長距離遷移的機制
  •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已有的研究顯示,端粒的DNA成分隨著細胞的每次分裂而縮短,最終會引發細胞衰老。血液細胞中的端粒長度(TL)作為人類衰老的生物標誌物和年齡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已被廣泛研究。然而,至今為止,全血中的TL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疾病相關組織類型中的TL是未知的,而且關於不同人類組織中TL的變異性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描述。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夢思美容】表皮細胞「胞生」有四個不同階段!
    在基底層,每一個表皮細胞都是寶寶,被表皮幹細胞媽媽剛剛「生」出來——就像所有新寶寶一樣,這時候的表皮細胞是一張白紙但是活力無限。終於,在最後表皮細胞終於走到了「胞生」的終點:角質層——這時候的表皮細胞已經死亡,失去了細胞的活力。
  • 表皮生長因子不是神!對症下藥是正道!
    請美業同仁不要再騙人!表皮生長因子不是神!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十鹼性呈纖維生長因子 十細胞調控因子53個胺基酸組成的胺基酸鏈,合成蛋白質,是細胞組成的重要物質。作用:促進細胞生成。無菌環境下抽乾水分,零下40~60度低溫驟然冷凍形成的高活性粉末。凍乾粉只是一種劑型,成份及含量單位決定價格與藥效 。治療疤痕清易修膚套是八萬活性單位鹼性呈纖維生長因子,而表皮生長因子是低效的。
  • 蘭葉的組成與作用
    一、葉片1.表皮: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構成。表皮細胞的外壁上有一層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臘質層,表皮的作用主要是保護葉肉細胞。表皮上有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又稱保衛細胞,保衛細胞裡有綠色的顆粒稱為葉綠體,一對保衛細胞之間的間隙稱為氣孔,氣孔是葉片與自然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的開閉,由保衛細胞控制。2.葉肉:葉肉由大量的葉肉細胞組成。
  • 2020年12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新開發的高解析度植入物使得視覺皮層識別人工誘導的形狀和感知對象成為可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hape perception via a high-channel-count neuroprosthesis in monkey visual cortex」。
  • 2020年7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揭示HIV-1起始型變體的數量由傳染源伴侶的感染階段決定doi:10.1126/science.aba5443在性傳播過程中,HIV-1在個體內的高遺傳多樣性經常會減少到一個可引發感染的起始型變體(founder variant)。了解這一瓶頸的驅動因素有助於開發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最令生物學煩惱的任務之一是弄清楚蛋白---這些承擔細胞工作重任的分子---是如何完成它們的工作的。每種蛋白的表面都有各種旋鈕、褶皺和裂縫,決定了它能做什麼。科學家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在單個蛋白上可視化觀察這些特徵。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
  • 【Science Advances】解開酒精成癮之謎,飲酒會改變大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遞質擴散
    之前的研究表明:酒精可以改變大腦灰質細胞外空間(ECS)中的擴散,這一現象對酒精的成癮作用十分重要,並且已知是由穀氨酸、單胺和肽神經遞質介導的——通過與受體相互作用在在大腦中形成一種類似激素的信號傳導機制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單個鳥苷酸決定著HIV RNA基因組的命運
    一項針對HIV病毒結構的新研究揭示出一個有前景的新藥物靶標可用於靶向HIV感染。它發現HIV感染的細胞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讀取這種病毒的遺傳密碼。結果就是被感染的細胞製造出這種病毒RNA的兩種不同形式。
  • 膨膨冰兩周年升級蛻變~
    店裡以雪花冰、甜品為主升級裝修後新增加了飲品(酒精類和無酒精類)還有簡餐小食和要特別說明一下店裡用的青汁粉可是日本進口的大麥若葉青汁粉是大麥嫩苗的精華富含細胞健康生長所必需的天然營養素防止細胞衰老,認真生活的人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