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農民看來種植的農作物總希望收穫的越多越好,產量高就可以賣更多的錢,這對於一些度過饑荒年代的人們來說,都有這樣的一個希望,當他們經歷過豐收的年份後,對於一些東西卻開始產生了反感,種植農作物的時候開始挑挑揀揀了。有一些農作物被嫌棄,甚至不願意種植了,這是為何?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植物,它4棵能產1噸,城裡賣3元一斤,農民卻不願意種植,這是為何。
這就是佛手瓜,是一種多年生的宿根草質藤本植物,它原產於中美洲,在19世紀的時候,傳入到我國,在我國的江南一帶有著比較長的種植歷史。它的果實如兩掌合十,寓意特別的好。在饑荒的年代,這種佛手瓜可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是因為它的產量特別的高,種植一棵就可以收穫500斤的佛手瓜,這樣算下來,種植4棵就可以收穫一噸,這樣的產量比起其它的瓜果類蔬菜來說,相當的高,饑荒年代就成為人們首先選擇的蔬菜品種。
它的產量高,嫩瓜吃起來又十分的甜,尤其適合饑荒年代食用。種植也很簡單,只要從別處挖一棵粗壯的根莖埋入地裡就可以,每年都會生長出很多的藤蔓。如今的佛手瓜在城市也是十分的常見,小編看到超市裡一般賣3元一斤,按理說這樣高的產量以及價格,農民應該多種植才對,可是農民卻不願意種植,這是為什麼呢?
小編覺得這不是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原因。
第一,佛手瓜的產量實在太大,又耐存儲,被人漸漸不喜歡了
佛手瓜只要埋入地裡一棵,就能連續豐收,管理上也不用太用心,每年都能生長這麼多,產量非常大,因為如今人們不再是簡單解決溫飽問題了,偶爾吃下還可以,天天吃肯定不喜歡。每年秋末的時候是佛手瓜的收穫期,收穫的佛手瓜可以儲存到明年的3月,十分耐儲存,有人說常年吃都吃膩了,所以漸漸被人不喜歡了,農民也不願意種植了。
第二,佛手瓜只能吃嫩的瓜,老瓜不好吃,還有很多的黏液
佛手瓜在嫩的時候可以連皮一起吃,可是這麼大的產量完全吃不完,老了的佛手瓜必須去皮後才可以吃,可是佛手瓜的外皮上有一層黏液,在去皮的時候很容易殘留在手上,去除十分的難,有人開玩笑說就像502膠水一樣黏糊。
第三,有傳聞誰吃佛手瓜會會致癌
這只是一個傳聞,畢竟很多人已經吃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就像蕨類野菜一樣,也有傳聞說會致癌,可還有那麼多人去吃。
歸根結底,小編覺得還是佛手瓜的產量太高了,要是真正種植起來,很容易市場飽和,那樣收購的價格就更低了,這可能才是農民不願意種植的真正原因。
不知道您家有種植過佛手瓜嗎?您是怎麼吃佛手瓜的,期待您的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