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闖蕩,我們身上的烙印都是溫嶺;而在溫嶺,我們的來源大多與村莊有關。村莊裡,往往埋藏著我們最為厚重的記憶,凝結著最為濃鬱的情緒。
2018年8月11日起,「溫嶺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百村行》系列報導,以最簡單的筆觸,寫最深情之故鄉。
小山村飛出「金鳳凰」:
「中國新聞油畫第一人」張晨初
城南鎮西坑村。
知道城南鎮西坑村,是因為西坑村飛出的「金鳳凰」——青年油畫家張晨初和他的胞兄張晨樺先生。
知道張晨初大名,最早是在1998年,記者在編副刊時,曾編發張晨樺寫他哥倆生活的一篇《畫室內外》。在那篇文章中,張晨樺回憶,他在溫嶺師範讀書時,原先對美術課很喜歡,刻苦學習了一年後,興趣卻轉向了文學,但是他沒有堅持到底的愛好卻對弟弟的一生產生了影響:
「暑假裡的一次賣弄,那是我即興對家鄉的一座大山進行了粗糙的水粉寫生,卻深深地影響了張晨初,他要學畫畫,堅決報考了溫嶺師範。我終於把這個疲倦的球踢給了他,讓他去躲避障礙、去射門。此後,我一直擔任後衛的角色。他當上了美術課代表,能出入諸位老師的私人畫室且得到悉心的指導。他沉默寡言,老實刻苦,畫畫的靈氣隨著勤奮一層層剝露出來,畢業時被學校推薦報考中國美院(記者按:當時稱浙江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成為溫嶺師範目前考上中國美院惟一的學生。」
1992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後,張晨初繼續跋涉在藝術之路上,2001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師從靳尚誼、孫為民教授,2003年在美國韋伯大學進修。
如今,張晨初是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肖像創作中心主任;中國美協會員,上海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上海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張晨初經常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的畫作。
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新浪微博大V。自從2011年註冊新浪微博後,張晨初便時常將自己的畫作發布於微博上,他經常將焦點新聞人物,呈現於其油畫筆下,在網友的圍觀和參與下,開始了「中國歷史人物」和「中國角色」兩個系列的新聞人物油畫創作。
作品對象馬雲。
張晨初後來將「中國角色」系列的人物油畫肖像畫精選後,彙編為《時代微影:中國角色》一書,2016年3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將所畫對象,按出生年代先後排序,從10後、20後、30後,一直到80後,包括周有光、邵逸夫、楊振寧、鍾南山、張藝謀、趙本山、馬雲……一一亮相。每幅油畫像配一篇短文,試圖以一個畫家的視點及作品,記錄由108位代表性人物組成的當今中國真實而又荒謬、前進而又撕裂、精彩而又複雜的傳奇社會。因為張晨初的這種嘗試,他被譽為「中國新聞油畫第一人」。
張晨初近年來還展示了他的「晨初畫字」系列和紙本作品系列(紙本丙烯畫)。「晨初畫字」系列是將一個或數個漢字,通過變形的手段,形成別具意味的一幅字「畫」。紙本作品系列包括《雪域聖境》《峰巒溪谷》《花草樹林》等系列,拓展了其藝術創作的空間。
張晨初紙本風景作品集《醉美天地間》。
2019年12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張晨初紙本風景作品集《醉美天地間》。
窮則思變
西坑人帶出了橫山「建築大軍」
7月8日,記者專程走進西坑村進行「百村行」採訪,想看看這個小山村為何會飛出「金鳳凰」。
井頭坑,當地村民用水水源地和洗衣場所。
從《溫嶺市行政區劃圖集》所收地圖上可看到,西坑村境地,基本上都在澤坎線南邊,村裡有4條大大小小的溪,採訪後得知,從東至西分別是東坑、廟坑、井腰坑、井頭坑,地圖上僅標出井頭坑,井頭坑是當地村民用水水源地和洗衣場所。
說來也巧,村民們告訴記者,西坑村的後山,就叫鳳凰山。關於西坑村的地理形勢,當地還有「兩龍抱鳳」「雙馬回槽」之說,所謂的「兩龍」,是指夾著鳳凰山的兩個山崗,雙馬則指像馬的山巖,總而言之,西坑村的地形極佳。
村委會主任嚴金懷告訴記者,西坑村其實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地方,過去人口多時,村民有1300多人,卻只有不到400畝的耕地,人均只有三分左右的地。
窮則思變,西坑人並沒有被缺少資源的先天不足所難倒,在民國時候,西坑村就出過六七位鄉紳,有的還到玉環縣買田。
村裡的紳士張嚴驥,畢業於浙江法政專門學校,曾任白石鄉鄉長。
張嚴鑣(當地人稱張卓民),也是溫嶺民國時代有名的大律師,在《溫嶺民國組織簡史》一書中,能查到他的多個任職記錄,如溫嶺縣兵役協會修補幹事、溫嶺縣動員委員會經濟組副主任、溫嶺縣律師會第三屆副會長及第四屆和第五屆理事。
俗話說「有鐵有炭,拔起亂摜」,西坑村資源少,沒有亂摜的資本。因此,村民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嚴金懷的嶽父張濟連也是西坑村人,生前是一位石匠,他是橫山最早闖出去從事建築業的人之一,和村裡另一戶兩兄弟等人,早在1960年起,就走出家門,到衢州開化、舟山沈家門、安徽等地包工地,從事建築業。不過遺憾的是,他59歲時就因車禍去世了。
橫山人在張濟連這些最早出外從事建築業的人的帶動下,走出了一支「建築大軍」。過去,溫嶺縣的六建、七建公司都是橫山人創辦的。如今,西坑村村民外出經商或從事建築業的仍較多,村裡從事建築業的老闆,大大小小的就有十幾人。
鄉賢厚德流芳
嚴建榮為村建設捐款200多萬元
這些在外辦建築類企業或從事其他行業的西坑村鄉賢,致富後不忘家鄉發展,為集體經濟薄弱的西坑村排憂解難。
在澤坎線路邊有一塊「厚德流芳」碑,記載了嚴建榮、嚴振良、陳行忠、金賽波等鄉賢和溫嶺市菸草專賣局為村裡捐款的事,其中嚴建榮捐了12萬元。
「流芳百世」碑。
而在經過老村部(村郵站)邊上、2019年元旦通車的環村路路邊,有一塊攤開的書本形狀的「流芳百世」碑,刻的是歷年來為西坑村建設捐款的成功人士名單:嚴建榮258萬元,嚴招才20萬元,張恩良和嚴華金各10萬元,嚴金才3萬元,張朝棟、嚴明祥、張濟春各1萬元。
嚴建榮是嚴金懷和村民們提到次數最多的鄉賢,據說他在江蘇、寧波、溫嶺本地都有公司,企業可能不是辦得最大的,但他是「最大度、最慷慨的一個,村裡有什麼建設需要,他都帶頭捐獻」。
2019年元旦開通的環村路。
比如,村裡新修的這條880米長、6米寬(另有人行道、環山溝)的環村道,2016年開始商議造路,2017年徵地,2018年築路基,2019年元旦通路,就是在嚴建榮等鄉賢大力支持下修建的。
嚴張金為西坑村三大姓
村東入村口小公園。
西坑村的姓氏,主要有嚴姓、張姓(民國時還有「張嚴」雙姓)、金姓三個姓,其中嚴姓人口最多。
西坑村從東到西,分為上片、中片、下片三部分。張姓,主要分布在上片,葉姓也有幾戶,嚴姓主要在中片、下片,金姓、陳姓則在下片,另外村裡還有鄭姓。
西坑村嚴姓
嚴姓是寒溪嚴氏分支,嚴氏祖地在溫州樂清虹橋鎮橫山嚴宅村,橫山的嚴氏最早住在寒溪(今龍潭村沿坑),後來散發到西坑居住。據說到西坑定居有400多年歷史了。嚴氏輩行用字,從37世開始有「良宗德大文尚正直儒懷守本」,嚴金懷本人就是46世懷字輩,不過,他將輩分「懷」字置於名字最後。
西坑村張氏
西坑村張氏,則是箬橫坊邊張氏後裔,坊邊張氏祠堂在箬橫鎮西匯頭村,坊邊張氏祖先世居福建建寧府建寧縣建溪裡,遷臺始祖是曾任臨海縣尉的張士徽,遷移太平(溫嶺)的始祖是張士徽的小兒子。坊邊張氏的輩行用字,從13世起為「繼世必大,萬載齊昌,人才濟美,鍾毓發祥」。據西坑村張氏後裔介紹,現在,西坑村張氏,人字輩的還有幾個,最小的是發字輩的,發字輩中最大的人是7歲。2019年上半年,張氏後裔重修了後山萬字輩太公的祖墓。
西坑村金氏
西坑村金氏,則是石橋頭鎮下宅金村的夏澤金氏分支。在外的鄉賢有中華全國律師協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金賽波,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出版法學著作多部。在西坑村本村的,有巧匠金根順、愛好書法的金雲法(筆名金石),村入口村名即為金石所書。
老村部後面的大樟樹。
西坑村有座平水禹王廟,老廟位置原來在老村部(村郵站)這裡,老村部後面還有一株210年樹齡的大樟樹,就是原來廟裡的。現在的平水禹王廟遷移至鳳凰山半山,有禹王宮、三清宮、觀音殿等,祀奉平水禹王(大禹)、塗山娘娘、大元帥、太子、送子娘娘、陳十四娘娘、財神、土地、三清祖師、觀音等,平水禹王壽誕日為八月十四。
- End -
文圖丨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曉慧
部分圖片來自張晨初微博
編輯丨蔣路婭 審核丨王妙德 校對丨季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