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食已發揚於全世界,地有南北,人無異類,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美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每一道菜都蘊含著人們對於新年的期待和祝福。過年期間,各地有各地慶祝節日的習俗,那每個地方的人們又是通過哪些素食美食來慶祝佳節的呢?
江浙年糕:江浙一帶,過年必吃年糕和湯丸,寓意步步高升和團團圓圓。
浙江米茶:用金桔餅、米海泡,會放白糖。
米海是炒熟的米。
台州五味粥:台州一帶吃五味粥,粥裡有芋艿,另外四樣是白米、紅棗、豆腐、豇豆。據說這種粥最早是寺院僧侶做的,祈求新年「五福」降臨人間。
嘉興粽子:嘉興人吃粽子,新昌也包粽子。
餃子:你懂的,北方人不管幹嘛都少不了它
北京糖瓜: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
北京芥末墩兒: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過年的時候,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清爽、利口,頗受老北京人喜愛。
北京春餅:將萵筍絲、胡蘿蔔絲、黑木耳切絲(也可其他菜類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成為和菜,卷春餅吃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上海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
寓意「年年高」、「步步登高」。
上海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
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上海四喜烤麩:所謂的「四喜」傳統就是指香菇、黃花菜、黑木耳、花生米四種調味,不過如今配料也是越來越隨意,也可以加上筍子或者豆芽、茶樹菇之類的,做成「雙喜」「八喜」等等,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素菜。
上海薺菜圓子:上海人對於野菜,情有獨鍾。除了薺菜,草頭、天綠香、艾草、香椿,也很受上海人的青睞。在上海所屬的縣、區農村中,有一種「薺菜圓子」,別有風味。松江縣的糯米糰子,有湯煮和蒸製兩種,蒸製的多為素餡,薺菜以外還有蘿蔔絲、百果、芝麻等餡料。
天津素餡餃子:餡要素餡,用天津話就是「素素靜靜過一年」,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津味素餡」——醬豆腐加上素麵筋、豆芽菜、香乾等各種素菜,醬香濃鬱。
天津合子:正月裡的天津人頻繁吃合子,有時僅為吃餃子時的點綴。合子以煮食最常見,也有人愛吃烤烙的合子,俗稱「幹烙兒」。人們以美好的民俗心理為合子美食賦予了吉祥與意趣,期盼生活和美、四季發財,事業盛達。
南京糖芋苗:嗜甜的南京人最愛的甜蜜,芋苗入口即化、藕粉濃稠香甜,老藕依舊脆甜、桂花香沁人心脾。
南京什錦菜:南京人過年必吃的,非什錦菜莫屬了。什錦菜不僅製作方便,寓意也好,裡面既有薺菜、菠菜這些綠葉菜,也有胡蘿蔔絲、黃豆芽、黑木耳等進行點綴,色彩繽紛,代表著人們討個好彩頭的心願。
南通薺菜豆腐:南通過年有個傳統,就是要吃薺菜和豆腐,薺菜在南通話裡與聚財諧音,豆腐與頭富諧音,就是頭一個富。
南通蒸糕饅:年節期間,糕、饅是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每「蒸」四十市斤糯米粉,適當拌水,一層一層撒進方形蒸籠,讓水蒸汽穿透蒸熟。上下各有兩薄層染以紅色,落籠時,糕色雪白,兩頭各有兩道鮮紅紋路,紅白鮮明。
蘇州大砂鍋、年糕:蘇州人過年會吃的糖年糕,與其說是大年三十飯桌上的一道菜,不如說是貫穿蘇州春節的一個美食。浸泡糯米和粳米,碾成米粉,摻水和紅糖攪拌蒸煮。蒸熟後,把麵團放在桌上揉搓。抹層油,再取白線綁住一拉,就「割」出糖年糕了。蘇州人講究,年初一一定要吃糖年糕,寓意一年甜甜蜜蜜。
宿遷「忙年」炒果子:從「祭灶」開始,宿遷人在精神、物質兩方面緊張地為過年作準備,叫「忙年」。暖糖、炒果子是忙年的一個重要內容,大都在年三十晚進行。把自產的麥芽糖或山芋糖等加熱溶化黏以炒麵、熟芝麻,切成各種形狀的塊塊,叫「暖糖」(方言「黏」叫暖)或黏以熟黃豆粒叫「暖糖豆」。把瓜子、葵子、秸子、花生等炒熟,統稱炒果子。
徐州油炸麻葉子:徐州人臘月二十五以後,開始專門準備製作一些傳統風味食品。油炸麻葉子(分鹹甜兩種,是用半熟的烙饃切成菱形,晾乾後再炸)、炸油炸果(特製的山芋)、炸丸子(蘿蔔切碎後拌綠豆面製成)等。
潮州腐圓、五果湯: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州煎堆:在廣州過年,一定要吃煎堆,黃蹬蹬的煎堆像個大胖小子,稍微觸動一下,隨即滾動到老遠。因此廣東有句俗語:「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夠為家裡人帶來財氣。
廣州油角:小小的油角長得就像一隻餃子,不同的是油角比餃子多了一條好看的花邊,就像漂亮的荷葉形荷包。同樣是油炸食品,油角裡面的內涵就豐富多了:芝麻、花生白砂糖拌起來,就是香噴噴的油角餡。
寧德糖水:在寧德,大年初一早上是吃素的。初一早上雖是吃素,但菜品很多,每道菜都有寓意。年糕、黃粿、菠菜、豆腐、長壽麵、金針菇、南瓜……全家人要早起,而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杯用紅棗、花生等泡好的糖水,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壽寧長壽麵:福建壽寧大年初一一定要吃長壽麵,還要吃素。要泡桔子皮茶。吃飯時還要吃「長命菜」,就是青菜不能切斷,要整株燒熟。早上是一定要吃素的,長壽麵和長命菜都不能用葷油,要用香油做。這樣,就代表吃素吃一年。
黃梅粑糖:糖粑是黃梅人迎接新年不可少的一樣美食。臨近農曆臘月,集市上的年貨攤都擺出來了,糖粑現做現賣,供不應求。酥鬆香脆的糖粑,一口咬下去,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裡溶化,年味油然而生。
恩施手工餈粑:每到春節臨近,位於湖北西部山區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土家族、苗族群眾家家戶戶開始手工製作餈粑,數百年來用這種傳統習俗慶祝新春佳節。餈粑是將糯米、高粱、小米等原料浸泡後放入木甑蒸熟,並在石槽裡搗成泥狀,揉捏成團,經壓制製作而成。作為土家人過年必備食品,餈粑可炸可烤可蒸,香糯可口,回味無窮。
廣西粽子: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昭平糖環:糖環是昭平農村著名小食,也是春節不可缺少的「年果」之一。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裡面像五角星,寓以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
河南蒸花饃:河南北部地區,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製花饃。
山東棗餑餑:將紅棗蒸入饅頭中做成的棗餑餑是山東人過年必吃的點心。
生蘿蔔: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什錦菜:在安慶,一般人家不外乎選用薺菜、白菜、胡蘿蔔、黃瓜、芹菜、黃豆芽、黃花菜、筍尖、藕、山藥、香菇、豆腐乾、千張、腐竹、粉絲等
臺灣長年菜:「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裡加 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臺灣紅白米糕:進入初一,人們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臺灣春飯: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要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贛州黃元米粿:是贛南客家食品之一。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於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乾,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薰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陝西黃饃饃:用黃米和軟米磨的面,包上豆棗餡,甜中帶酸,軟而不粘,黃饃要做夠一個月的量,正月裡就幾乎不用再做飯,熱著吃就行。
-END-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北京素生活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