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稻漁綜合種養,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田裡挖點水溝,養點魚蝦,可能會增加點收入?其實,稻漁綜合種養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9年,四川淡水養殖產量150萬餘噸,居全國第七位,其中稻漁綜合種養產量40.10萬噸。
「相比產量、經濟價值這些看得到的收益,稻漁綜合種養還有更大的隱性價值。」四川省水產局生產處處長曾開虎表示,糧食生產如果是一棵大樹,稻漁綜合種養則會讓其根系更牢固。
目前四川水稻綜合種養有什麼最新進展?有哪些難題需要克服?接下來有什麼打算?近日,記者走訪四川最新的稻漁綜合種養試點點位。
兼職「養殖尾水處理廠」
每年這兩個月稻田有點忙
8月31日,德陽市什邡市馬井鎮,剛剛收完的稻田裡,還有紮成一束一束的秸稈。在田地的一角長寬約20米的區域裡,放著48個直徑約兩米的白色水缸。走近細看,水缸裡還有魚在遊動。水缸的上面有一排藍色的管子,下方的地裡有一排白色的管子,分別連接著每個水缸。
稻田裡的水被抽到蓄水箱
「藍色的進水管,白色的是出水管。」負責該區域管理的四川溪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安友表示,該處是稻漁綜合種養的一種——稻田節約化工廠養魚系統,「進水管和出水管都是循環相連的,不過中間經過了長約200米的稻田」。魚缸排出的養殖尾水,會通過鋪設在地裡的管道進入稻田。
對於稻田中的秧苗,富含魚糞的養殖尾水是很好的養料。對於整個系統而言,稻田起到了淨化養殖尾水的作用。經過稻田淨化處理的水抽到高位水塔上,通過重力原理再經管道輸送到魚缸旁較低的水塔,為魚缸供水。養殖尾水進入稻田被秧苗吸收利用的同時,還滋養了田裡像輪蟲等許多魚類喜歡吃的水生生物,這些生物作為天然飼料,隨著水循環進入魚缸,作為人工投餵的補充。
高安友正在檢查養殖場
稻田裡的淨化過的水重新被抽到蓄水池養魚
「該技術用地量是常規稻漁綜合種養的八分之一,同時畝產稻田魚100—250公斤,是常規稻漁綜合種養的8倍,節約了有限土地。」高安友介紹說,該系統實現了養殖尾水不進入天然水域,避免了天然水域富營養化。另外除稻穀增產、少用化學肥料等增收節支外,老百姓出租稻田中的水源,每畝還可獲得200元收益,村集體投入部分可獲得3%的年收益率。
高安友指著約兩百米遠的一處白色農舍說,之前那個地方有一個6米高的水塔。整套系統可以拆卸,每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安裝使用。之前稻田不適宜淹水,之後田地可以接著種蔬菜、小麥等秋季作物。「2018年40畝、2019年400畝規模太小不具備參考性,今年試驗了3000畝,如果結果和之前一樣,明年計劃推廣1.5萬畝」。
剛打撈出的鯰魚
稻田邊放魚池魚缸
魚蝦不會被洪水衝跑了
目前,稻田節約化工廠養魚系統已經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與此同時,成都市邛崍市和達州市大竹縣,也有兩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今年年初開始試點。其中邛崍的高低位帆布池稻魚種養循環模式,和稻田節約化工廠養魚系統類似。不同的是,相比玻璃鋼魚池,其採用的帆布桶價格更低,拆卸更方便,更易推廣。
高安友申請的專利
水稻檢驗報告
而大竹縣在田間設置「跑道」,不僅僅是稻田四周一圈類似跑道的水溝。「在跑道裡跑的不是魚,而是水。」負責該項目四川省水產學校副校長龍祥平表示,「跑道」模式主要應用於缺水的地區。除了直觀可見一圈「跑道」,田間還鋪設著很多看不見的管道。通過這些管道,養殖尾水進入到稻田中,經過淨化,再順著跑道回到養殖池區域。
據了解,邛崍採用高低位帆布池稻魚種養循環模式的基地於去年10月底動工,今年4月建成投入運行。目前第一期已建成現代化漁業養殖設施高位池8口,高位池佔地面積約6畝,內循環稻田種植面積約150畝,另外配備綠色蔬菜種植循環溝400米,面積約3畝。主要養殖品種為鱸魚、黃顙魚等,目前預估稻田畝產1200斤/畝,商品魚產量約5萬斤,經過一個生產周期的試運行,養殖效益已初步顯現。該項目擬在今年大春收割後實施二期工程,建成配套完善的現代化養殖設施高位池20口,可內循環稻田400畝,預計年產優質成魚15萬斤,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提高年產值約5000元/畝。
各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各有所長,其本質有何意義呢?四川省水產局生產處處長曾開虎表示,因為要養魚養蝦,所以農戶不會用農藥,糧食安全質優;同時養魚養蝦產生的魚糞等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有益於生態環境。而實實在在的增收,也提高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而在稻田邊設置集中魚池魚缸的方法,更是解決了之前傳統稻漁綜合種養的一大痛點。「之前洪水一來,田裡的魚蝦基本都被衝走了,農戶的損失很大」。現在既有了一定的防洪能力,收穫時也更方便了。
抱團發展提升
3年到5年發展稻漁綜合種養500萬畝以上
「之前基本是各地各家單打獨鬥。」曾開虎介紹說,之前大約十餘年的時間,四川稻漁綜合種養還處於單打獨鬥的摸索階段,現在已經進入發展提升階段。目前已經有像內江市隆昌市整縣推進稻魚種養模式的例子了。另外上述試點的模式,在技術創新填補了之前的空白。「之前大家關於水稻面積減少產量受影響的擔心,經驗證,土壤改良單位面積增收以及邊際效應等可彌補」。
9月2日至3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暨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高峰論壇在內江市隆昌市舉行。一場「國字號」會議緣何選擇在隆昌召開?這與當地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稻漁綜合種養密切相關。該市入選了「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當地的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是全省首批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之一。
同時當地注重產業鏈條延伸,積極建設稻漁產業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設施設備,稻漁產品初加工率達95%、精深加工率50%,產值達25億元;大力發展休閒觀光、垂釣、農耕體驗等農旅新業態,打造「春季稻蝦看四川,四川吃蝦到隆昌」迭加聚集效應。
成熟的稻穀
今年隆昌市被納入四川省整縣推進「魚米之鄉」示範縣建設,以15萬畝稻漁產業為龍頭,發展35萬畝特色農業產業,截至今年7月,該市已發展稻漁產業14萬畝,稻田蝦產量7200噸,約佔全省21%。
四川是西部水產大省,稻田養魚歷史悠久。2019年,四川淡水養殖面積19.31萬公頃,居全國第十位,淡水養殖產量150萬餘噸,居全國第七位;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逾500億元,稻漁綜合種養產量40.10萬噸。「目前的需要包括資金和技術,以及大家認知上的統一,引導更多小田並大田,更多農戶願意主動參與其中。」曾開虎表示,以小龍蝦為例,四川每年消費10萬噸左右,去年產量3萬4千噸左右,還有很大的空間。而稻漁綜合種養正好是很好的發力點。
剛剛收割完的稻田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動水產高質量發展,四川計劃用3年到5年時間發展稻漁綜合種養500萬畝以上,並在今年培育7個現代水產園區。為實現該目標,四川將整合農業發展項目資金,大幅度向「魚米之鄉」建設集中,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安排專項資金、整合項目投入、吸納社會資本等方式支持「魚米之鄉」建設。同時,四川將通過政策扶持,引導水產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漁場等水產新型經營主體入駐現代水產園區,逐步構建起以水產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的現代水產經營體系,推動水產適度規模經營。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攝影記者 呂國應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