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讓越來越多的城市深切體會到「韌性」的重要性。面對風險,城市要像彈簧一樣,能伸能縮,富有彈性和韌勁。做到這一點,必須為城市披上一件高強度、高韌性的現代化「金絲軟甲」。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中國人很早就有風險意識。歷經抗震、抗洪、抗擊非典後,一些城市的風險防範意識與能力提升很快,但短板也不少,需要因「疫」而思、因「疫」補短。比如,有的城市人口過百萬,但防疫設施建設水平卻遠低於城市擴張規模。再如,面對管控,一些城市糧食、蔬菜、副食品供應充足,可應急物資卻捉襟見肘,儲備不足。又如,有的城市老小區長期管理粗放,為了封閉,倉促之下或扎籬笆,或拉長繩,或堆紙箱,五花八門。可見,提升城市韌性,不僅是個熱門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
最近,許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強調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統」。此前,許多城市還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抗震城市」。這些固然讓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設韌性城市,要謹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注意從概念化走向實質化,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從應急化走向常態化,從被動、靜態、單一的「衝擊-反應」型風險應對,走向建設主動、動態、系統的城市韌性體系。要跳出簡單的防災、救災思維,確立系統、多元的風險防控理念。
這次疫情,折射出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的韌性還存在不足。改變這一點,要加大城市公共衛生供給、加強城市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公共防疫體制,加快構建指揮統一、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與此同時,除了公共衛生韌性,城市韌性還包涵發展韌性、安全韌性等廣泛和豐富的內容。為城市披好現代化的「金絲軟甲」,必須強化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和歷史思維,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戰時與平時、目標與現實、局部與整體、快與慢、大與小的關係,提升城市建設的系統性、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專家提出,建設韌性城市,既要關注自然災害、常態風險、「韌性」指標、硬體體系建設,又要關注社會事件、特質隱患、「韌性」應對、軟體實力提升,這種觀點給人啟示。
為城市披上現代化「金絲軟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風險意識,不注重城市韌性建設是任性的,把韌性城市建設「概念化」「口號化」「形式主義化」,同樣也是任性的。建設韌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劍」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葉公好龍」式的表面文章。要跳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弘揚真實細作風,持之以恆、一抓到底,以工作韌勁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韌性城市是一道新考題、新課題。身為管理者,要虛懷若谷,群策群力,廣聚眾智,來幾場「頭腦風暴」,搞一些「大調研」,把藍圖規劃的「大寫意」寫好,把實現路徑的「工筆畫」畫好。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程,既要注重顯性工程建設,又要注重隱性內涵建設,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既要有繡花的功夫,又要有繡花的耐心。只有真刀真槍、實抓實幹,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真心為城市披上一件現代化的「金絲軟甲」,城市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