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韌性城市」是種能力 重慶應把「水」作為重要課題
今(25)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孟建民在「2020韌性城市第三屆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做了《後疫情時代下的韌性醫院設計思考》的主題演講。在接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採訪時他談到,「重慶作為一座山水之城,在城市建設方面應該把『水』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
究竟什麼是「韌性城市」,孟建民將它定義為能夠抵禦災害、減輕損失,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並且能夠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提升對抗災害能力。「韌性城市系統與人體生命系統類似,人體系統有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等,對應的就是城市系統的信息系統、水循環系統、能源系統、生態系統、醫療衛生系統等。」孟建民談到,重慶作為一座山水城市,兩江匯集,更應該重視「水」的問題,在建設規劃的時候考慮旱澇、洪水、極端天氣對城市的影響。
「比如面對洪水,是不是有分級的應對預案,措施是什麼,損失的預判大概多少,洪水發生後對於災區的救助、保障怎麼做,這些都屬於城市的韌性規劃。」孟建民直言,韌性城市需要站在全周期、全要素來看待,需要有統籌多部門合作,不能是割裂單一的看待。
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更加重視醫院的設計建設。孟建民解釋,在城市設計中,醫療衛生系統發揮著重要的城市職能作用,是維持城市健康系統的關鍵。在醫療系統中各層級的功能衛生機構,其中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基層設計院等等,各種機構形成城市的醫療衛生生態體系。醫院在遭受各種災害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與恢復醫療功能。總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韌性醫院主要在疫情來臨的時候需要作出更迅速的反應,疫情期間需要更高效應對,疫情之後需要更快的恢復。
孟建民表示,韌性醫院建設應滿足於前瞻性規劃、可變性設計、適應性運維三個方面,分別從總體規劃、單體設計、運行管理三個方面來給予韌性醫院給予建設指導意見。在前瞻性規劃方面,這是在初期就要考慮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災害,進行分析。可變性設計是指在災害應急與未來改造時提供功能轉換的空間。最後是適應性運維,是指醫院在建設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可應對外部衝擊,進行學習演進,來逐步提高韌性能力。
(文章來源:華龍網)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