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出的一種天體,根據廣義相對論,凡是存在質量的物體,就會對所在的時空產生影響,使周圍的時空產生不同程度的彎曲,從而這個物體之外的其它物體,就會沿著彎曲的空間進行運動,因此廣義相對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很好地詮釋了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對於人們深入認識宇宙運行和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通過廣義相對論,可以推測出,當物體質量非常大時,就會地周圍的時空產生最大程度的彎曲,以至於光線都被束縛住,從而我們無法通過儀器直接觀測到從黑洞中發出的任何信息。有的朋友不禁心生疑問,光線既然可以達到最高速度,表明其沒有質量,那麼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沒有質量的物體不可能會受到引力作用,那麼為何還會被黑洞吸住呢?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澄清一下這個光線有無質量的問題。在物理學中,質量表達的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其數值並不會因為物體的狀態、形狀和位置而發生改變,是物體的基本物理屬性之一。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時,將物體的質量看作了一個相對的概念,即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運動速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直至物體達到最高的速度-光速,其質量就會變得無窮大,因此對於有質量的物體來說,其運動速度永遠無法突破光速,因為沒有超過無窮大的能量來提供動力來源。那麼,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到的物體的質量,與傳統物理學中的質量的概念就有一個區別,那就是相對性。
在狹義相對論中,運動物體的質量與初始質量之間的關係式為:m=m』/sqrt(1-v^2/c^2),這就是著名的質速方程,通過這個方程,並運用動能定理和定量定理以及微積分變換,可以推導出物體所含有的能量E=m*c^2-m』*c^2,於是得出了另一個著名的定理-質能方程,它所表達的意義是在不同的慣性參照系內,物體所具有的能量與它本身質量之間的關係,在這裡m和m』分別是不同慣性參照系的物體質量,也就是說是物體的運動質量和初始質量(靜止質量),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下物體的這兩個相對質量發生變化,從而對應著物體能量的變化,因此物體的質量和能量是一種對應的關係,而絕非簡單的轉換關係,它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對於光線來說,其是由光子所組成,光子一經產生就具有最高的運動速度,沒有加速過程,因此它沒有相對論中所說的靜止質量,但是在真空中卻有著恆定的運動質量。那麼按照萬有引力定律,另外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和光線之間,勢必也會存在著引力作用,這與它們的運動速度無關,但與它們的運動質量乘積成正比,只不過具體到一般的物體來說,由於單個的光子運動質量非常小,對於光子的引力表現得不甚明顯而已,但是對於質量較大的宇宙天體,比如恆星、中子星以及黑洞來說,這個引力就顯得比較可觀了。
在大質量天體對光線的引力作用下,光線就會沿著彎曲的時空進行運動,科學家們在觀測地外天體時,經常會用到引力透鏡的方法,即被大質量天體遮掩下,從觀測者和這個大質量天體連線以後星體發出的光線,在通過該大質量天體時就會發生彎曲,從而繞過這個天體最後到達地球,我們就會通過儀器觀測到由偏折光線所形成的目標天體的像,因此引力透鏡法被稱為我們觀測宇宙的「放大鏡」,這種效應其實也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既是質量引發時空彎曲的有力證據,同時也是光線具有運動質量的生動體現。
而黑洞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天體,它是在質量非常巨大的恆星在生命末期,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剩餘的核心繼續發生著無限的坍縮作用所形成的,最終形成了一個坍縮到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引力非常高的奇點,在其巨大引力作用下,形成了極高的空間曲率,在此曲率之下光線雖然也在進行傳播,不過卻是沿著無限彎曲的測地線行進的,在光線本身看來一直在直線運動,而實際上卻是圍繞著黑洞的中心在繞行,始終無法突破黑洞的束縛,這個光在黑洞以內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被稱為黑洞的事件視界,對於事件視界以內的任何信息,我們都無法通過任何的手段加以獲取。
因此,無論是從黑洞內部發生的光,還是從外界射入黑洞的光,都會在黑洞極強的引力作用造成時空彎曲的影響下,沿著非常大的曲率在進行著測地線運行。而沒有進入到黑洞事件視界以內的光線,則有一定的機率在較小的時空彎曲下發生偏振到達地球,從而使得宇宙空間中的這片「虛無之地」被我們間接地觀測到。
因此,我們通過狹義相對論中關於質能方程的理解、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空彎曲的理解,都能充分說明光線具有運動質量的事實。也正是光線具有運動質量,才讓我們通過間接的方法證實了黑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