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有沒有質量?如果沒有,黑洞為何能夠吸住光呢?

2020-12-12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出的一種天體,根據廣義相對論,凡是存在質量的物體,就會對所在的時空產生影響,使周圍的時空產生不同程度的彎曲,從而這個物體之外的其它物體,就會沿著彎曲的空間進行運動,因此廣義相對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很好地詮釋了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對於人們深入認識宇宙運行和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通過廣義相對論,可以推測出,當物體質量非常大時,就會地周圍的時空產生最大程度的彎曲,以至於光線都被束縛住,從而我們無法通過儀器直接觀測到從黑洞中發出的任何信息。有的朋友不禁心生疑問,光線既然可以達到最高速度,表明其沒有質量,那麼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沒有質量的物體不可能會受到引力作用,那麼為何還會被黑洞吸住呢?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澄清一下這個光線有無質量的問題。在物理學中,質量表達的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其數值並不會因為物體的狀態、形狀和位置而發生改變,是物體的基本物理屬性之一。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時,將物體的質量看作了一個相對的概念,即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運動速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直至物體達到最高的速度-光速,其質量就會變得無窮大,因此對於有質量的物體來說,其運動速度永遠無法突破光速,因為沒有超過無窮大的能量來提供動力來源。那麼,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到的物體的質量,與傳統物理學中的質量的概念就有一個區別,那就是相對性。

在狹義相對論中,運動物體的質量與初始質量之間的關係式為:m=m』/sqrt(1-v^2/c^2),這就是著名的質速方程,通過這個方程,並運用動能定理和定量定理以及微積分變換,可以推導出物體所含有的能量E=m*c^2-m』*c^2,於是得出了另一個著名的定理-質能方程,它所表達的意義是在不同的慣性參照系內,物體所具有的能量與它本身質量之間的關係,在這裡m和m』分別是不同慣性參照系的物體質量,也就是說是物體的運動質量和初始質量(靜止質量),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下物體的這兩個相對質量發生變化,從而對應著物體能量的變化,因此物體的質量和能量是一種對應的關係,而絕非簡單的轉換關係,它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對於光線來說,其是由光子所組成,光子一經產生就具有最高的運動速度,沒有加速過程,因此它沒有相對論中所說的靜止質量,但是在真空中卻有著恆定的運動質量。那麼按照萬有引力定律,另外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和光線之間,勢必也會存在著引力作用,這與它們的運動速度無關,但與它們的運動質量乘積成正比,只不過具體到一般的物體來說,由於單個的光子運動質量非常小,對於光子的引力表現得不甚明顯而已,但是對於質量較大的宇宙天體,比如恆星、中子星以及黑洞來說,這個引力就顯得比較可觀了。

在大質量天體對光線的引力作用下,光線就會沿著彎曲的時空進行運動,科學家們在觀測地外天體時,經常會用到引力透鏡的方法,即被大質量天體遮掩下,從觀測者和這個大質量天體連線以後星體發出的光線,在通過該大質量天體時就會發生彎曲,從而繞過這個天體最後到達地球,我們就會通過儀器觀測到由偏折光線所形成的目標天體的像,因此引力透鏡法被稱為我們觀測宇宙的「放大鏡」,這種效應其實也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既是質量引發時空彎曲的有力證據,同時也是光線具有運動質量的生動體現。

而黑洞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天體,它是在質量非常巨大的恆星在生命末期,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剩餘的核心繼續發生著無限的坍縮作用所形成的,最終形成了一個坍縮到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引力非常高的奇點,在其巨大引力作用下,形成了極高的空間曲率,在此曲率之下光線雖然也在進行傳播,不過卻是沿著無限彎曲的測地線行進的,在光線本身看來一直在直線運動,而實際上卻是圍繞著黑洞的中心在繞行,始終無法突破黑洞的束縛,這個光在黑洞以內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被稱為黑洞的事件視界,對於事件視界以內的任何信息,我們都無法通過任何的手段加以獲取。

因此,無論是從黑洞內部發生的光,還是從外界射入黑洞的光,都會在黑洞極強的引力作用造成時空彎曲的影響下,沿著非常大的曲率在進行著測地線運行。而沒有進入到黑洞事件視界以內的光線,則有一定的機率在較小的時空彎曲下發生偏振到達地球,從而使得宇宙空間中的這片「虛無之地」被我們間接地觀測到。

因此,我們通過狹義相對論中關於質能方程的理解、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空彎曲的理解,都能充分說明光線具有運動質量的事實。也正是光線具有運動質量,才讓我們通過間接的方法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光沒有質量,黑洞是怎樣把它吸住的?答案其實很有趣
    那麼,黑洞是如果吸住零質量的光的呢?光也有質量按照狹義相對論,光沒有靜止質量,凡是具有靜止質量的東西都無法達到光速。不過在發表狹義相對論兩年後,愛因斯坦就發布了一條光的能量計算公式:E=hv。公式裡E是光子的能量,h是普朗克常數,v是光子的頻率。
  • 光子有沒有質量,為何被黑洞吸引?
    地球是個球體,如果石頭初速度足夠大,那麼石頭就有可能飛離地球,就像下面這樣。圖:石頭能夠飛離地球的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也叫地球的逃逸速度。能否逃逸只和石頭的初速度有關,和石頭質量大小無關。
  • 如果光線能被引力所扭曲,那是否意味著光也有質量?
    圖解:空間概念圖從牛頓的觀點出發,引力是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對其他有質量物體產生的一種線性方向的力。他的研究分析表明,其力的強度與兩個相互吸引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兩者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既然光線(此處被理解成一種射線或光子)沒有質量,基於牛頓的方程式,它自然就不會因引力被任何物體吸引,無論對方有多巨大。圖源:baidu而對於所有研究者來說始終如一的是,想要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就必需從原來固有的一些獨立參考架構中脫離。
  • 恆星能夠發光,但宇宙中最亮的光卻不是恆星發出的,而是黑洞
    在超新星爆發過後,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恆星物質向中心的無限坍縮,於是一個黑洞誕生了。大質量恆星生命末期所出現的超新星爆發就是宇宙中黑洞形成的一個主要方式。顯然,黑洞並不是一個洞,而是宇宙中一種客觀存在的天體,那麼最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天體,黑洞到底與其它的宇宙天體有著怎樣的區別呢?區別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強大。
  • 天文科普|No.22 深空黑鏡(二)——黑洞是怎麼把光「忽悠瘸了」的?
    相比於接近其他星體,黑洞的高密度使得這些物質能夠更靠近星體中心,於是能被加速到更大的速度——甚至接近光速。而這樣大的速度將帶來相當顯著的「時間延緩效應」,我們從遠處將有機會看到這些物質在黑洞周圍環繞積聚的「慢動作」過程。於是,逐漸積累起來的物質便在黑洞的赤道面上形成了一個厚厚的物質環——吸積盤。
  • 如果你一不小心掉進了黑洞……
    模擬的黑洞經過時的引力透鏡效應,背景是被扭曲的星系。根據廣義相對論,當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在引力場(比如星系、星系團及黑洞)附近經過時,光線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這是黑洞的外部邊界,而正是到了「事件視界」這個地方,黑洞的引力恰好抵消了光線逃離黑洞的能力。也就是說,這個邊界以內,光就逃不出去了。「事件視界」充滿著能量、十分耀眼。在黑洞邊緣的量子效應產生的熱粒子會被輻射回宇宙。我們稱這個效應為「霍金輻射」,以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命名。霍金教授還預言,只要時間足夠長,黑洞也會將自己的質量輻射殆盡並最終消失。這樣看來,黑洞也有弱點啊。
  • 哈勃捕捉到超大質量黑洞的「影子光束」,其延伸至少有36000光年
    IC5063星系中心處應該有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個巨大的陰影就像被某種物質遮擋住了其中的光線一樣,這說明IC5063星系中心處有個活躍的核球,位於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正不停地吞噬吸積盤及其周圍的塵埃和氣體環狀物質。
  • 美媒解釋:為什麼黑洞照片是橙色光環?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史上首張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圖像已經發布,一個發光的橙色環狀物圍繞著一個黑色核心。這幅圖像顯示的究竟是什麼?這不規則的環狀物為何是橙色的?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10日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聲明稱,黑洞是緻密天體,其質量非常大——M87星系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該基金會稱,由於質量巨大,黑洞會扭曲時空,將周圍的塵埃和氣體加熱至極端溫度。報導稱,顧名思義,黑洞是不可見的,因為沒有光能從中逃逸。
  • 人類發現「中等質量黑洞」!黑洞理論被打臉是肯定的了
    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得到這種驚人的推論呢?因為這次LIGO發現的是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不僅如此,這個黑洞還是由更小一點的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一個是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是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令科學家們奇怪的就是這顆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根據我們現有的「黑洞理論」,宇宙中是不應該存在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
  • 宇宙最飢餓的黑洞是太陽質量的340億倍
    對增長最快的黑洞的質量的測量證實了早期宇宙理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即使質量是太陽的340億倍,這個天體並不是測量到的最大質量的黑洞,但這樣的質量在它的年齡本應該是不可能的。黑洞通過吞噬周圍的物質而生長,但它們的質量為它們吞噬的量設定了上限,因為它們的引力必須克服它們吞噬新物質時發出的光產生的外向壓力。
  • 為什麼光沒有質量?它的質量都去哪了?
    當你認為由某物組成就一定有質量時,你基本上是在做一個錯誤的假設。你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周圍的物體都是有質量的。但這並不能推廣到所有物質。問題是,任何沒有質量的物質只能以光速單向運動。所以許多物質都不是你所以為的那樣,因為在你注意到它們之前它們就已經消失了,或者,在你意識到它們存在的那一刻它們就被摧毀了(就像你正看著的屏幕上到達你眼睛的光)。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拿我們居住的地球來說,如果變成黑洞,那麼直徑12700多公裡的地球,會把自己壓縮成一分錢硬幣大小。八地望遠鏡聯手拍攝 黑洞照片也「美顏」眾所周知,黑洞連光都能吞噬,那麼這張照片又是如何拍攝的呢?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國科大天文學教授 苟利軍:黑洞是全黑的,通常意義下很難直接看到黑洞本身,我們需要有一些間接的方式,到目前為止,幾乎大多數(都是使用)電磁波的這種探測方式。
  • 為什麼黑洞必須以幾乎接近光的速度旋轉?
    這是一個活躍黑洞的例子,它通過兩個垂直的噴流將物質吸積並使一部分物質向外加速。正態物質經歷這樣的加速度,說明類星體的工作原理非常好。所有已知的、測量良好的黑洞都有巨大的旋轉速度,而物理學定律幾乎確保這是強制性的。看看外面的宇宙,雖然星星可能會發出你最先注意到的光,但更深入的觀察表明,外面還有更多。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壽命最短,因為它們燃燒燃料的速度遠遠快於質量較小的恆星。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原標題: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導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發現藏身宇宙塵埃中的特大質量黑洞
    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了隱藏於我們視線中的五個特大質量黑洞。這一發現導致科學家們推測,宇宙可能隱藏著數百萬個神秘的黑洞怪獸,它們會吞噬掉任何接近它們的東西。特大質量黑洞位於大多數大型星系的中心,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離它的萬有引力,即使是光線也不行。
  • 超大質量恆星被黑洞吞噬,撕裂成了細長的麵條
    一個黑洞享用了一頓義大利麵條晚餐,天文學家能夠在2.35億光年遠的Eridanus星座的螺旋星系中見證這一事件。 天文學家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發出的光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吞噬並撕裂。儘管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該事件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所見過的最接近的爆發性死亡。
  • 光都不能逃脫我的掌控——遊戲中的黑洞
    然而真正的「黑洞」卻不同。儘管被稱作「洞」,但黑洞卻是名正言順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它將成為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吞噬鄰近宇宙區域的所有光線和任何物質,然後再向外蒸發粒子。即便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也無法逃脫黑洞的引力——也就是說,徵服了光線,就等於徵服了這個宇宙。
  • 如何排出一張高清黑洞照片,請看此攻略
    這是迄今為止拍攝到的最高解析度的黑洞照片,它展示了一個奇異的、發光的、中心有一個黑點的模糊的物質環。其實這並不是黑洞真正的樣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它的影子,因為黑洞周圍不存在軌道穩定的大體積空間,甚至是光本身也無法逃離黑洞。 第一張關於超大質量黑洞事件視界的影像。
  • 庫格爾布利茨引擎,由光構成的黑洞提供能量
    這個神秘的外來詞指的是一個看似弄巧成拙的過程產生的黑洞。以高能伽馬射線形式存在的大量光集中在一個比質子還小的空間裡。高濃度的輻射與高濃度的物質有同樣的效果。也就是說,它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密度和引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洞。但它是一個由光構成的黑洞——一個吞噬其創造者的創造物。由於能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這種黑洞在理論上是可能存在的。
  • 他說,微型黑洞將能負擔全球電力,其質量相當於一座山!
    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嘗試尋找此類微型黑洞,但一直沒有取得進展。他說:「這真是令人感到遺憾,因為如果你能夠成功找到這樣的黑洞,你就能獲得諾貝爾獎。」黑洞發電站?物理學家們此前已經發現,黑洞會向外發出粒子和輻射,其強度與黑洞的質量大小直接相關,兩者之間呈反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