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海域和無居民海島視為整體 國土用地用海分類實現全域覆蓋

2020-12-2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12月10日,自然資源部舉行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南》)有關內容。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在發布會上介紹,原《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分為12個一級類和73個二級類;原《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的城鄉用地分類分為2大類、9中類、14小類,城鎮建設用地分為8大類、35中類,42小類;原《海域使用分類》分為9個一級類和31個二級類。

他說,《分類指南》在上述分類基礎上進行了整合歸併,依據國土空間的主要配置利用方式、經營特點和覆蓋特徵等因素,對國土空間用地用海類型進行歸納、劃分,採取三級分類體系,共設置24種一級類、106種二級類及39種三級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適用於自然資源管理全過程。《分類指南》全面採用統一的用地用海分類,適用於國土調查、監測、統計、評價,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耕地保護、生態修復,土地審批、供應、整治、執法、登記及信息化管理等自然資源管理的全過程各環節工作。在具體使用中,不同環節的工作可以使用不同的分類層級。

第二,實現國土空間的全域全要素覆蓋。《分類指南》遵循陸海統籌原則,將用海與用地分類作為整體考慮,將陸域國土空間的相關用途與海洋資源利用的相關用途在名稱上儘可能進行統籌和銜接;由於無居民海島多與周邊海域一併開發利用,其現行用途分類與海域基本一致,因此將海域和無居民海島視為整體進行分類。

《分類指南》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用地分類銜接土地利用現狀,並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最新成果,對含義進行了修改完善,將「溼地」正式納入用地用海分類,體現生態空間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性;建設用地設置了「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等一級類,涵蓋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類用地的基本功能。

第三,《分類指南》首次明確將「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單獨列為一級類,下設「鄉村道路用地」、「種植設施建設用地」、「畜禽養殖設施建設用地」和「水產養殖設施建設用地」四個二級類,將破壞耕作層的農業設施相關用地單設一類,切實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適應了目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
    今年以來部長專題會多次研究,決定將分類名稱改為《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從打通「兩規」、打通陸海、到打通調查、規劃和用途管制等國土空間各環節管理。經過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地方和專家意見,反覆試點總結提升,不斷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覆蓋全域全要素全過程的統一的用地用海分類。
  • 自然資源部發布會解讀《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
    經過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地方和專家意見,反覆試點總結提升,不斷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覆蓋全域全要素全過程的統一的用地用海分類。在具體使用中,不同環節的工作可以使用不同的分類層級。《分類指南》也對此做了原則性規定。(二)全覆蓋:實現國土空間的全域全要素覆蓋首先,在全域實現陸海全覆蓋。
  • 陸海全覆蓋 中國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南》」)有關內容。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莊少勤指出,「多規合一」改革前,相關部門在各自業務領域對用地、用海分類都有各自的標準和實踐基礎。
  • 我國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將採用統一分類標準
    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舉辦的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將採用統一的分類標準。《分類指南》的頒布,為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實施全國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基礎。
  • 我國統一用地用海分類標準
    改革後將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據悉,「多規合一」改革前,各部門對用地用海都有各自的標準。城鄉規劃管理部門有《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土地管理部門有《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海洋管理部門有《海域使用分類》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 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常欽)10日,自然資源部舉行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有關內容。《分類指南》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為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礎。
  • 全國統一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是如何建立的?自然資源部詳解
    封面新聞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了解到,《分類指南》整合了原《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海域使用分類》等分類標準,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為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礎。
  • 自然資源部履行「兩統一」和「多規合一」職責
    的實施,今後國土空間管理全過程將採用統一的用地用海分類標準。莊少勤說,自然資源部決定將分類名稱改為《分類指南》,從打通「兩規」、打通陸海、到打通調查、規劃和用途管制等國土空間各環節管理,最終形成了覆蓋全域全要素全過程的統一的用地用海分類。據介紹,《分類指南》適用於從國土調查、國土空間規劃到用途管制,並延伸到土地審批、不動產登記等工作。
  • 我國最新用地用海分類指南和三調分類是什麼關係?
    自然資源部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今天召開,會上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有關內容。《分類指南》如何與《三調分類》有機銜接與融合統一?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司長苗前軍應詢回應稱,目前,按照《三調分類》確定的分類標準,已經查清了全國國土空間土地的利用現狀,初步形成了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基礎數據成果。他表示,自然資源部堅持《分類指南》與《三調分類》的統籌銜接。
  • 自然資源部在浙江調研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工作
    12月12日至13日,自然資源部海域海島管理司司長高忠文率調研組來浙調研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工作。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阮飆等陪同調研。調研組一行乘船巡察了舟山市東寨峰山島、西寨峰山島、烏賊山嶼等無居民海島,並登島考察了銅錢山嶼,與用島業主單位進行現場交流。現場考察後,調研組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省自然資源廳和市縣海島管理基層同志對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的建議。
  • 全域無垃圾 金城更美麗 蘭州市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亮點紛呈
    同時從城市出入口、城鄉接合部、交通沿線、景區周圍、河道兩岸等垃圾集中區抓起,從陳年垃圾、重點汙染源清起,城鄉環境得到持續優化,基本實現了視野之內無垃圾。建立機制 強化工作落實據了解,根據我省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工作安排,2017年8月,蘭州市政府成立了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領導小組,負責全市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
  • 總體規劃類 | 都江堰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
    基於「現狀評估」的核心價值與全新的技術要求,本項目面臨多重挑戰:第一,作為全國先行先試省的試點城市來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是先於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而進行的評估工作,在成果體系和技術體系等諸多方面尚有待探索,《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技術指南(試行)》中的內容體例如何真正服務於覆蓋全域全要素、體系綜合全面的國土空間規劃?
  • 發放11.2萬個入戶廚餘垃圾桶,天橋區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截至11月底,天橋區共出動作業車輛44627車次,行程763881公裡,共清運生活垃圾約25萬噸,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域全覆蓋。道路精細化保潔進一步提高天橋區環管中心建立了「衝、灑、洗、吸、掃」多元化保潔體系,特別是在治理重點和難點區域,採取「人機結合」的作業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潔質量;採取「歇人不歇車」的作業方式,增加作業時間,提高機械化作業使用率。
  • 全國首個國土空間規劃條例,明年1月起施行!
    當事人因違法用地、違法用海、違法佔林、違法建設受到執法部門對其的行政處罰或者行政強制等情況,將會共享到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採取聯合懲戒措施,進一步對社會主體進行正向引導。 嚴格監督檢查機制,明確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和實施的主體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 《如皋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編制...
    (五)智慧驅動、技術創新 建立覆蓋全域、涵蓋各類空間資源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以信息平臺為基礎建立監測評估和預警制度;強化大數據分析對規劃方案的決策支撐作用,提升規劃編制的科學性。
  • 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國減貧故事)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新社煙臺8月16日電 題: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新社記者 陳溯  碧海青山相輝映、海鳥鯨豚好作伴。
  • 蘭州市垃圾分類暨全域無垃圾工作紅黑榜發布
    結合蘭州市全域無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根據日常檢查和監督考核12 月 11 日蘭州市城管委發布蘭州市垃圾分類暨全域無垃圾工作紅黑榜紅榜:通過推廣垃圾分類工作,進而改變居民垃圾投放習慣,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水平,使小區整體環境面貌得到改善,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得到提升。城關區草場街街道易大天地小區 良好的環境是居民生活安定、社會和諧的基本物質條件。
  • 延平:多措並舉深化垃圾分類,助力 「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
    冬月之後,氣溫驟寒,但延平區大幹六十天實現「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卻依然進行得如火如荼。歸功於全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許多社區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和分類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環保意識正從「隨手扔」向「隨手分」轉變。
  • 蘭州市城管委發布垃圾分類暨全域無垃圾工作紅黑榜
    > (蘭州日報社記者 葛強)結合蘭州市全域無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根據日常檢查和監督考核,12月11日,蘭州市城管委發布蘭州市垃圾分類暨全域無垃圾工作紅黑榜。  紅榜  城關區酒泉路街道小溝頭靜安小區 為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開展,原來設置投放在小區裡的垃圾桶全部退出「歷史舞臺」,由「單桶」變成了「四桶」。通過推廣垃圾分類工作,進而改變居民垃圾投放習慣,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水平,使小區整體環境面貌得到改善,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