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胞弟為日本新任防衛大臣,與臺灣關係親密?外交部回應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9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會上彭博社記者問:菅義偉已任命安倍胞弟岸信夫為日本新任防衛大臣,眾所周知,岸信夫與臺灣關係親密,上月剛剛訪臺,外交部對他的任命有何評論?

汪文斌 資料圖

汪文斌:我們對岸信夫先生就任日本防衛大臣表示祝賀。希望兩國防務部門加強對話交流,持續增進安全互信,推動構建建設性的雙邊安全關係,共同維護國際和地區的和平穩定。我們也希望日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避免和臺灣方面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延伸閱讀:

菅義偉正式當選日本第99任首相,已確定內閣成員

日本自民黨總裁菅義偉16日在臨時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日本第99任首相。目前,菅義偉已經確定內閣成員。接下來,新任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將正式宣布內閣成員名單。

16日傍晚,菅義偉與全體內閣成員將前往皇居,經過天皇認證之後,菅義偉內閣正式成立。

16日上午,安倍晉三內閣在臨時內閣會議上全體辭職。安倍首相在任天數包括第一屆內閣在內累積達到3188天,自第二屆內閣以來連續達到2822天。從平成到令和時代,累積和連續天數均創歷代最長記錄的安倍內閣謝幕。

(原標題:安倍胞弟與臺灣關係親密,汪文斌回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經濟日報 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日本兩個前首相一個新首相,接連觸碰涉臺敏感話題!
    該媒體在19日還強調,日本放送協會(NHK)新聞網站今早(19日)的相關報導,雖然在標題上以省略主語的方式淡化處理,不過日本國營公共媒體報導此事的本身,也證實森喜朗傳話內容並非空穴來風。對於森喜朗代菅義偉傳話「期待通話」一事,社交媒體上,有臺灣網友諷刺說:「為賣給臺灣輻射汙染有毒食品,先(說)哈嘍」。
  • 日本2020版《防衛白皮書》把臺灣列為中國一部分,「臺獨」背後的...
    臺灣「三立新聞網」6日報導稱,日本「臺灣研究論壇」會長永山英樹在1周前在請願網站發起聯署,宣稱「臺灣不是中國領土!要求日本取消《防衛白皮書》出版!」永山英樹在聯署內容中聲稱,日本防衛省多項表述將臺灣歸為中國的一部分,(他們)將對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提出「訂正」《防衛白皮書》「錯誤表述」的要求,若「訂正」的要求不被接受,將進一步要求《防衛白皮書》必須取消出版。
  • 安倍或已內定繼承人 知情人爆料:昨夜密會財務大臣
    安倍因健康問題辭任,誰會成為下一任的日本首相?彭博社分析並列出了幾位有力人選:1. 石破茂(Shigeru Ishiba),63歲,日本前防衛大臣他還對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可持續性表示懷疑。在國際方面,石破茂一直與安倍保持一致,努力保持與亞洲鄰國穩定關係。不過與安倍相比,對於修改日本和平憲法等方面,石破茂顯得更為猶豫。2. 河野太郎(Taro Kono),57歲,日本防衛大臣
  • 日本計劃9月17日選出新首相,日本的內政外交將如何變化?
    延伸閱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外交部回應:祝願他早日康復外交部官網8月29日消息,有記者問: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辭職。中方對安倍首相在中日關係上的表現有何評論?對其繼任者有何期待?
  • 菅義偉時代美日關係將開啟自動導航?川普失去了最好的「基友」
    菅義偉成為日本新任首相後,在美國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他還能維持與川普親密的個人關係嗎?要知道他的前任安倍晉三可是與川普關係最好的外國領導人。而美日領導人能在過去三年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不僅僅是因為安倍對這段關係的苦心經營,也是客觀條件所促成的,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 日本驚天醜劇,樸槿惠事件要在安倍身上重演!
    所有在場的議員和記者都傻了,100萬日元也就6萬元人民幣,在日本不算一個大數字,但是這一捐款來自堂堂的日本國首相,則是天大的問題,因為就在前幾天,安倍在國會答辯中公開宣稱:「如果我與森友學園有一絲關係的話,我願意辭去首相和議員的職務
  • 日本戰敗75周年,安倍內閣成員、前首相之子小泉進次郎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未親自前往靖國神社,但還是通過代理的方式向靖國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費)。路透社援引一名執政黨議員的話稱,安倍沒有親自參拜,是擔心激怒中國和韓國。《朝日新聞》注意到,上次有安倍內閣成員在日本戰敗日這天參拜靖國神社,還要追溯到4年前。2016年8月15日,時任總務相的高市早苗和時任奧運相的丸川珠代前往靖國神社參拜。
  • 中方堅決反對「日版臺灣關係法」
    早報記者 周晶璐日本安倍政府一邊高呼要與中國對話,一邊卻在各個層面挑動中日矛盾。就在臺海兩岸熱絡互動之時,安倍晉三胞弟領導的團體提議制定所謂日本版「臺灣關係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日表示,中方對有關動向表示嚴重關切。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妥善處理日臺關係事關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
  • 日本非要來惹中國?安倍弟弟在衝繩軍事基地說了不該說的話
    據環球網在22日的報導,日本的新任防務大臣、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於21日時首次去視察衝繩自衛隊時發表了不當講話。他在言論中不斷地聲稱中國是一個威脅。日本首相對華關係心態消極中國和日本是亞洲兩個重要的國家。一直以來,中國都想要與日本發展長期友好的中日合作關係。
  • 外媒:如果安倍辭職,哪些人有可能擔任日本首相?
    麻生太郎現年79歲的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兼任副首相,是安倍政府的核心成員。如果安倍下臺,在無法就由誰接任問題達成明確共識的情況下,自民黨議員可能會推選麻生為臨時領導人。石破茂現年63歲的石破茂當過防衛大臣,鷹派,是自民黨內罕見對安倍持批評態度的人士。在關於選民希望哪位議員成為下一任首相的民調中,石破茂經常高居榜首。但他不太討自民黨議員喜歡。
  • 日本前防衛相小池百合子成首位女性東京都知事
    知名度高獨立參選獲勝 安倍被指遭遇沉重打擊她是日本著名主持人,是為小泉內閣衝鋒陷陣的「美女刺客」,是日本首位女防衛相;她是媒體眼中的「日本賴斯」,也是強硬支持修憲的右翼;她就是日本明星政客小池百合子。「我要以前所未見方式領導東京政治,一個你從未見過的東京。」64歲的小池百合子以嘶啞的聲音向支持者傳達自己的執政願景。
  • 日本首相安倍要倒大黴了!日本大臣證實找到安倍「罪證」文件!
    請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 為您呈現最有料資訊  針對近日日本媒體披露政府或為首相安倍晉三的好友辦學「開綠燈」一事,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松野博一證實,在文部科學省內部找到已被曝光的大部分文件內容,並針對此前的調查沒能得出結論向公眾致歉。
  • 專家點評日本2020版《防衛白皮書》四個特點:構建「多維綜合防衛...
    2020年7月14日,日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在內閣會議上報告了2020年版《防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突出「太空、網絡和電磁波領域的重要性」,著力提升「使戰鬥方式為之一變的改變遊戲規則技術如人工智慧技術、極超音速技術與高輸出能量技術等」。三是突破「專守防衛」,持續強化日美同盟、推動多邊安全保障合作機制、增加防衛裝備和技術投入是日本實現防衛目的、增強實際防衛能力的支柱和核心內容。
  • 安倍在防衛大學畢業式訓話 學生齊扔帽子慶祝
    當地時間21日上午,位於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防衛大學舉行春季畢業典禮。圖為畢業典禮結束後,現場畢業生一同將帽子拋擲空中慶祝畢業。(網站截圖)中國網3月21日訊 據日本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1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位於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防衛大學舉行的春季畢業典禮,並發表訓話。對於日本政府計劃於本月29日實施安全保障相關法,安倍表示:「現場的全體隊員們,你們將迎來新的任務,不僅要確保安全,還要能夠很好地實施,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 劉軍紅:觸碰官僚主義,日本改革難在哪
    日本菅義偉內閣履新伊始,新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便放出大招,開設「官僚主義投訴」網上通道,可在線投訴行政部門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等。孰料,僅幾小時便因「投訴郵件太多」不堪重負,被迫關閉網頁,引起輿論關注。此事在日本之所以能引起不小的反響,是因為這反映出幾十年來日本的一些「痼疾」。
  • 獨家報導|日本首相安倍因大腸炎再次辭職,日本民眾有何反應?震驚...
    日本政府的肺炎疫情應對一直都不讓民眾滿意,《讀賣新聞》(支持安倍政策的右傾大報)發布在線民意調查顯示,因為日本新冠疫情持續上升,安倍內閣獲得了2012年第二次上臺以來最差的公開評價,政府不支持率為54%。自4月以來,不支持率已連續第五次超過支持率,而安倍的支持率目前為37%。
  • 揭秘日本森友學園關係網:通過層層關係與安倍夫婦建立聯繫
    原標題:揭秘日本森友學園關係網:通過層層關係與安倍夫婦建立聯繫   他的關係網是這樣編成的   「日本會議」只是構成籠池泰典龐大關係網的一環。和其「並肩作戰」的還有一個名為日本教育再生機構的組織。
  • 8月15 日,日本投降75周年,今日小泉進次郎等3人參拜靖國神社。
    導語:8月15 日,日本投降75周年,今日小泉進次郎等3人參拜靖國神社。今天8月15日,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的周年紀念日。今天,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前往靖國神社「拜鬼」。日本媒體指出,安倍內閣成員上一次在日本戰敗當天參拜靖國神社要追溯到4年前的2016年。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小泉在早上8點前進入靖國神社,大約15分鐘後,他「拜鬼」結束,未經記者採訪直接離開現場。隨後,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15日上午9點前,文部省文部大臣、科學技術大臣黑田光一也前往靖國神社「拜鬼」。
  • 統一臺灣有時間表?外交部最新回應
    統一臺灣有時間表?外交部最新回應 2020-07-17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