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隱形」浪費
新華社 發
朱慧卿 繪
「肥牛卷、肥羊卷、毛肚、鴨舌、小龍蝦、甜點、飲料、水果……」由於食材豐富,隨吃隨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火鍋和自助餐一直備受眾多食客的青睞,「站著走進去,扶著牆出來」也常被人們調侃是吃火鍋和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餐者「胡吃海喝」「不拿、不吃就是虧」的心態容易導致食物浪費。
連日來,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走訪昆明主城區CBD的火鍋店和自助餐館時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商家積極響應「文明餐桌在行動」的號召,紛紛在店內顯眼的牆上、餐桌上貼出了「節約用餐,珍惜糧食」的相關標語,儘管如此,火鍋和自助餐的浪費情況仍普遍存在。
從餐飲類型來看
自助餐
消費者抱「吃回本」心態常會造成較為嚴重浪費
不少消費者抱著一定要「吃回本」的心態,在吃自助餐時,常常不顧自己的食量,讓美食堆滿了餐桌,進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自助餐浪費的現象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為了避免被店員發現,有些顧客會把糕點碾碎在盤子裡,有的直接將未吃完的食物倒進垃圾桶,還有的顧客會用紙、西瓜皮、海鮮殼等將吃不完的食物蓋住……店員去提醒,還會惹得顧客不高興。」臺北牛排(南亞店)店員小張告訴記者,店內的浪費率在30%-40%,每天產生的泔水有一桶多(90公斤/桶),而隔壁中餐廳每次倒泔水只有一桶,但店內每次都要倒兩桶以上,對比一看,店內的浪費情況算是比較嚴重的。
臺北幫廚(百大新天地店)店長角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店內菜品較多,很多客人覺得每一樣都想嘗嘗,所以每天都會出現浪費較為嚴重的現象。「吃自助餐的話,浪費是不可避免的,總體看來,店裡的浪費率在20%到30%,浪費較為嚴重的一般是20歲剛出頭的年輕人。」角女士表示,針對較為嚴重的浪費現象,店裡會採取相應的罰款舉措,浪費若超過200克,便會額外收取一個人的餐費,但實際罰款的情況較少。
火鍋
自助店推出付押金就餐大多顧客吃多少取多少
火鍋店的情況如何呢?據譚鴨血(百大新天地店)店長馬先生介紹,火鍋剩菜浪費有極端分化現象,有剩菜超過80%以上的情況,也有把鍋底都打包帶走的客人。整體來看,店內幾乎每桌會有一兩個沒有下鍋的新菜剩下,每天店裡收集的泔水有90公斤左右,整體浪費率在20%-30%之間。
「我們家到店消費的顧客每人需要付50元的押金,但一般都不會存在被扣押金的情況,畢竟吃火鍋是沒辦法精確預估食量的。現在大多顧客都是吃多少取多少,以往總體菜品浪費情況至少是30%,現在大概在20%。」9月14日晚7點多,渝味鍋底撈自助火鍋(昆百大店)內幾乎滿座。負責人謝女士告訴記者,為了避免浪費,店裡將持續推出付押金就餐。
「加上後廚的廚餘垃圾,店內的剩菜浪費率應該在15%-20%。」蛙留香美蛙魚頭火鍋(南亞店)店長王女士告訴記者。
從年齡分布來看
80後90後
喜歡多點幾個愛吃的菜每次出去吃飯都有浪費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也挺喜歡做飯,但並不是每天都做。雖然就我跟老公兩個人,但每次去菜市場會忍不住買各種喜歡的菜,然後做上四五道,總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費。」90後林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吃不完的蔬菜都是倒掉,肉食和米飯可能會第二天接著吃,但也經常存在米飯放餿掉的情況,感覺還是特別浪費,雖然心裡深知浪費可恥,但還是沒辦法避免。林女士表示,自己和家人或朋友去餐廳吃飯,也會出現浪費的情況。有時去大排檔,明明點了主食,但還是會忍不住點些牛肉串、烤豆腐、烤土豆等小食,導致浪費。
王女士是一名80後,她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三口平時除了偶爾去餐飲店吃飯,大多時間是在家裡做飯。「在家時間做久了,就不太會存在浪費的情況了,三個人的量還是比較好把握的,一般就是三四個菜,兩小盒米的量,偶爾會出現浪費的情況。」劉女士表示,出去吃飯時一般在外婆味道、茄子恰恰等中餐廳,基本上每次去吃都會出現浪費的情況,有時是因為菜品不好吃,有時是菜點多了。一般會根據吃完飯後的安排,對肉類和乾菜儘量打包。
「我和朋友住在一起,平時上班中午都是吃食堂,晚飯經常會選擇在家吃。由於朋友上班是帶中午飯去公司吃的,所以經常會預估不好飯量,而我又不喜歡帶飯,所以常會出現浪費的情況。」小孫是一名95後女生,她表示,在家吃飯浪費得相對少些,每次跟好友出去吃飯幾乎都存在浪費,總會忍不住多點幾個愛吃的菜。
60後70後
平時在家吃飯很少浪費在外時剩飯剩菜都打包
1965年的劉阿姨是一名忙碌於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每天除了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還要為一家五口準備晚餐。「女兒和女婿工作都很忙,請阿姨又不太放心,所以帶娃做飯這件事就落到了我的頭上。我們家吃飯基本上不存在浪費,5個人一般不會超過6個菜,一般是2個葷菜、3個素菜,再加上一個湯,有時就少做一個葷菜。」劉阿姨說,她出生的那個年代糧食特別珍貴,導致現在也特別捨不得浪費糧食,每次晚餐有吃不完的剩飯,自己次日中午做成炒飯吃,或熱了吃,絕不存在一點浪費。平時和女兒女婿去餐廳吃飯,也會把打包的剩飯剩菜全都帶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現在的年輕人根本體會不到那些年沒有米飯吃的艱苦,我們現在不捨得浪費糧食,平時吃飯也會教育孩子把碗中的每一顆飯都吃完。」1972年出生的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兒時生活在農村,那會只能吃玉米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純米飯。現在日子好過了,也要憶苦思甜,不能浪費糧食。平時在家吃飯浪費情況很少,如果跟朋友、家人在外吃飯出現剩菜時,也會選擇打包主食、肉食和乾菜等。但如果是應酬,餐桌上的浪費也就不可避免。
「年輕人在餐桌上的浪費情況稍嚴重些,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會把鍋裡已經煮過的東西都打包帶走。」譚鴨血(百大新天地店)店長馬先生說。
話題
如何讓餐飲浪費「剎車」?
普及半份菜,推行分餐制
據央視新聞8月11日發起的關於「對餐飲浪費行為說不!你認為哪些舉措值得提倡?」的網絡投票中,有4萬人參與投票,其中共有1.6萬名網友認為,飯店該普及半份菜,有1.1萬名網友則認為該讓打包成為習慣,也有不少網友支持推行分餐制,控制用餐量;對光碟的消費者進行獎勵,對嚴重浪費的行為進行罰款。有網友表示,可以少點菜,不夠時再加,既經濟又不會浪費。還有網友建議,飯店的「點餐員」應該根據就餐人數確定所點餐食是否夠用,做到不浪費,而不是任由顧客點餐。
文明用餐,餐飲店出招
除了消費者的自覺外,餐飲店也紛紛使出「招數」,引導消費者文明用餐。
蛙留香美蛙魚頭火鍋(南亞店)店長王女士告訴記者,客人進店點菜時,服務員會根據客人人數給出相應的點菜建議;店內也會根據客人剩菜的實際情況進行退菜,因為如果不能退菜的話,客人就算吃不完也會將剩菜全部倒入鍋中,造成更大的浪費,而退了的整盤完整的菜一般是作為員工餐食用。
臺北幫廚(百大新天地店)店長角女士表示,自助餐廳的客人是可以任吃任拿的,但不能浪費。店內有明顯的標誌,如果浪費超過200克以上要罰款39元,當然店員發現浪費後會立即告訴客人,罰款不是目的。
節約糧食,從孩子抓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耳熟能詳的詩人人會背,但年輕人仍然是糧食浪費的「主力軍」,不少家長表示,要想養成良好的節約意識,必須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們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現在我們出去吃飯,吃不完的話,基本上都會打包。」昆明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樣利於父母在孩子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市民趙女士表示,平時自己就比較注重向孩子灌輸珍惜糧食的觀念,一般是告訴孩子吃多少拿多少,吃完碗裡的每一顆米飯。
在昆明從事教育工作的李先生表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選擇周末或假期帶孩子親身感受糧食的來源,真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本報記者 李賽 實習生 楊進取
來源: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