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工作方面,創造了許多鮮活有效的經驗和案例,但仍存在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精神傳承」與「技藝傳承」的脫節問題。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文化精神傳承是內核、靈魂,文化技藝傳承是載體、血肉。兩者合則兩強,分則兩弱。但是,有些學校在文化技能技藝傳承當中,重技藝、輕靈魂,導致技藝技能不能升華到精氣神,形成不了文化基因、文化底色。
二是「分段傳承」與「貫通傳承」的統籌安排問題。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貫穿於啟蒙教育到繼續教育各學段。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育要求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方式,形成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全程貫通的課程教學遞進體系。要避免出現低幼兒、小學生讀高難經典,死記硬背、揠苗助長的情況;要減少大中學生補讀三字經、弟子規,不讀文史哲等,次序顛倒、層次不高的現象。
三是「專門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問題。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需要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各環節,這就需要適當開設專門課程,但更主要的是要深入融入原有學科課程當中。如,在思想品德課程中融入和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精神要義」的教育。
四是「共性課程」與「特色課程」的結合問題。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學,主要是要有效進入「共性課程」,即國家或地方頒布的教學計劃的必修課程教學當中。作為補充,還要有效融入「特色課程」,即作為選修課程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當中。要把兩類課程相互貫通融合起來,但是要以「共性課程」為統領、為主體,「特色課程」為補充、拓展。
解決好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加以統籌考慮、統一設計、同步安排,研究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課程教學指南和實踐教學案例,從而推動建立系統、協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的教學體系。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