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馬陵山,古稱司吾山、司鎮山、吾山,由峰山、鬥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五座山頭組成,人稱「五姊妹山」。馬陵山又名馬嶺山、馬連山,發脈泰嶽,綿亙數百裡,號稱「八百裡馬陵」。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勝龐涓於此,戰馬相連得名。馬陵山位於新沂市區南20公裡處,面積約60平方公裡。山雖不高,卻重巒疊嶂,蘊幽藏麗,「峰巒橫萬迭,絕勝蓬萊境」,自古為「淮北勝概」「形勝之美稱於江淮」。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此山,留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的詩句,形象地讚美了馬陵山的瑰美,並由衷發出:「第一江山春好處,十分梅柳色徒傳」的感慨。
4個神秘的印記馬陵山風光迷人,四季皆宜。春日,繁花似錦,爭芳鬥豔;夏日,林木蔥蔥,飛瀑流泉;秋日,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冬日,溪深難受雪,山凍不留雲。晴遊馬陵,如進桃花源,雨觀馬陵山,似入小江南。馬陵山山體基巖主要由白堊系王氏組(K2W)紫紅色砂巖、泥巖、頁巖、砂礫巖、礫巖的陸相盆地沉積構成,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地震斷裂帶——郯廬斷裂帶露頭點,還是江蘇省內丹霞地貌出露最大的地點,是國家地質公園候選點。
丹霞地貌
層林盡染
在馬陵山上有一處景點,在一方裸露的巖石有4個印記,其中有2個深陷巖石中的印記,一個印記瘦長,形似人足跡;而旁邊的印記則似龜殼狀,前端有三個尖銳凸起形。附近的石碑寫著:「相傳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無比,來此山為民除虎害,奮力打虎,虎跡逐滅。此處留下其足跡與虎蹄印各一。」在歷史上,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是唐朝末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以力大和善戰出名,號稱唐末第一猛將。民間傳說當年李存孝在山中放羊,有猛虎入羊群,李存孝追猛虎到巖石處,老虎發現前面是大湖,無路可走,回身跟李存孝搏鬥。李存孝追上老虎,猛地跺腳陷入巖石,單手提起虎腿,搏鬥中老虎一隻虎爪深深抓入巖石中。最終,勇士打死老虎,現場留下兩處足印。古往今來,凡是去過馬陵山的遊客,也都以為那是李存孝打虎留下的足跡和虎蹄印。
老虎窩
然而,2019年6月16日,中美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地區的4個神秘的印記,來源是約一億年前恐龍留下的腳印。這些足跡中只有一個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識別的趾印,表明它是一個有著後內側拇趾印的獸腳類恐龍左足跡,是一道單步約50cm的直線行跡的一部分;另一種解釋是該足跡為小型蜥腳類恐龍的右後足跡,形成行跡的右側部分,其左側部分沒有保存。馬陵山足跡點提供了恐龍足跡如何影響中國民間傳說的另一個案例。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先生、德煦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冉浩等學者共同主持,論文發表在國內知名地學期刊《地質通報》上。目前,考察隊的專家正在與馬陵山風景名勝區及當地管理部門溝通,制定保護方略,讓這片罕見的足跡得到更妥善的保護,並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
A、馬陵山恐龍足跡照片;B、攝影測量圖;C、輪廓圖(來源《地質通報》第38 卷第6 期)
良渚文化向北方到達的最遠處2019年7月6日,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得到實證。而遠在500多公裡之外的江蘇新沂,也有良渚文化的遺址,那就是花廳遺址。
人在畫中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道是誰最先開始,新沂馬陵山腳下的花廳村老百姓知道在雨後上山,能挖到寶:玉器。至於那些玉器叫啥名字?是啥時候的東西?又有什麼歷史價值?沒人關心這些。不過老百姓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東西可以賣錢。這種上山挖寶的風氣持續了好幾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有一位家在花廳村的新沂中學學生,把老家流行「挖寶」的消息告訴了老師徐君哲,並且大致描述了村民挖出玉器的形狀和挖寶現場的情況。徐君哲老師知道後很重視,及時把這事反映到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遂於1952年、1953年兩次進行普查和發掘,斷定這裡是新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1987年、1989年又進行第三次、第四次普查發掘。四次共發掘面積達3200平方米,發現墓葬86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2400多件套。遺址分布於沂、沭河之間,主要坐落在馬陵山南部的高地之上,花廳村東北方向主要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花廳村西北方向為新石器時代的墓地,整個遺址範圍廣闊、布局分散,大約有50萬平方米。遺址就淺淺地埋在地下,距離地表10多釐米到半米多深不等。不誇張地說,村民有時候犁地都能犁出東西來。
考古發掘揭示了一個驚人發現:花廳遺址是國內史前文化遺址中,唯一同時存在南北兩種不同文化類型的遺址。發掘出來的土陶器基本與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土陶器相似,證實了花廳古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分支。而發掘出土的文物還包含太湖地區良渚文化因素的典型器。特別是玉器,都與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玉器相同,像玉琮、玉壁、玉鐲為良渚文化常見器物。
南京博物院編著的《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特別指出,「花廳遺址中第一次發現了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兩類不同文化遺存共存的文化現象。這種南北文化的交叉現象,對於研究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良渚文化的年代,進而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均有著重要意義。」「花廳遺址中第一次發現了『土鼓』一類的禮樂器,還發現了良渚文化的獸面紋玉琮等禮器,這對於研究中國禮樂文化的起源,也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1995年,花廳遺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毅元帥三仙洞內運籌帷幄馬陵山歷來為軍事要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齊魏之戰,孫臏勝龐涓於此,黃巢起義的傳說,韓世忠抗金的故事,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在馬陵山五華頂向南不遠處一懸崖峭壁下有一座山洞,洞深2.2米,寬2.5米,洞內最高處1.95米,整個洞穴呈窯門狀。此洞古稱司吾洞或司吾石室,相傳洞內有蛇、蟹、蛤蟆三仙聚居故稱「三仙洞」,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據此創作「三仙」故事,收入《聊齋志異》,成為傳世名篇。
三仙洞
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元帥將指揮部設在「三仙洞」內,指揮了著名的宿北大戰。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從宿遷分兩路沿海鄭、宿新公路,向我宿北解放區大舉進攻,企圖佔領沭陽城和新安鎮。我華東野戰軍於1946年12月13日至19日,在陳毅、粟裕、譚振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指揮下,集中24個團的優勢兵力,在北起沂河、南至海鄭公路、東起來龍、西至馬陵山麓,縱橫五六十裡的平原地展開了宿北阻擊戰。經過七晝夜的浴血奮戰,擊斃敵師長戴之奇,殲敵二萬一千餘人,開創了解放戰爭初期全殲國民黨一個整編師的光輝範例,對全國的解放產生了深遠影響。戰後陳毅司令員滿懷勝利豪情,揮毫賦詩一首:「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1982年,三仙洞—宿北大戰前沿指揮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緬懷陳毅元帥和在宿北大戰中獻身的革命先烈,1995年,新沂市人民政府倡導發動全市中小學生,捐資50多萬元,建成「宿北大戰紀念碑亭」。碑亭整體為仿漢代建築,採用碑亭合一的建築模式,亭中有碑,碑外有亭,顯示出它的高大雄偉。
碑高19.46米,寓意宿北大戰發生於1946年,碑身雕刻「宿北大戰紀念碑」 7個大字,為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上將題寫,碑的最上面設有凹面,向下連著一個圓面,形如日月,寓意在宿北大戰中犧牲烈士的革命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共存;碑亭最上面設計為圓面,代表時鐘的鐘面,下面的碑石代表鐘擺,整體為仿和平鍾構造,起到警鐘鳴之長意。碑的背面記載的是當年宿北大站的具體經過和意義。碑亭前,建有宿北大戰浮雕牆和陳毅元帥石質雕像一尊,還先後建成了革命先輩名人錄、戰史長廊、武器展等,共同組成了馬陵山紅色文化教育園。
瑤池仙境
馬陵山既是風景優美的人間仙境,也是蘇北革命老區,傳承著革命的紅色基因,人們徜徉其間,既能欣賞優美的風景,又能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接續奮鬥,新長徵路上書寫更新更美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