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的貧窮神學

2021-02-19 荒原星語

前 言

法國當代哲學家P. Ricoeur曾說過:「使所有敵意化作弟兄般的關係,是在上主的受造物內之合一」,若以這一句話來反思十三世紀基督教會的聖人亞西西的方濟(聖法蘭西斯,1182-1226)其奧妙的一生,以及他那麼真心地想與萬物保有弟兄姊妹般之情誼,真是十分貼切;在基督宗教中,天主教會視他如寶貝稱為「五傷方濟」,在更正教會裡頭人們也經常引用他的思想與話語來彼此勉勵,而方濟最特殊之處便是他對於貧窮的主張,此一徹底對耶穌基督的跟隨形成了方濟精神之所在,本文主要即在探討方濟的貧窮神學,並從現代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思索此一獻身方式的可能性;在陳述方濟本人的靈修特性與思想之後,我們借著三位現代宗教界人物對方濟的思想反省,來呈顯方濟精神的現代意義:這三位是Leonardo Boff,Dietrich von Hildebrand,Carl Carretto,分別代表了神學界、哲學界與靈修學界的見解。

 

  本論:方濟的貧窮神學

  在J. D.Bohrer與J. M. Stoutzenberger所合編的《禱告良朋─聖法蘭西斯》的導論,一開頭便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接受亞西西的法蘭西斯」,但是「法蘭西斯一向都吸引普通人而多於學者」。1法蘭西斯他的特性就是徹底獻身、服侍他人,只是這樣的態度容易被視為是瘋子、不合現實社會生活,甚至在基督徒所組成的教會內,他的作為也被排斥,他照著字面意義來詮釋福音並且服從遵行,當耶穌基督叫那位富有青年變賣一切來跟隨之時,一千多年後的方濟他真的如此而行,且以貧窮為其夫人:「神貧夫人」(Lady Poverty)。

  面對貧窮應當如何,這是方濟當時他的修道團體成立之後,便一直有所爭論的問題,問題不再是否應強調貧窮這一精神,而是對貧窮應該實踐到怎樣的程度。方濟並非是主張為貧窮而貧窮,也不是以貧窮來沽名釣譽,他所行的一切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而起,為了基督對他的召叫;《福音歸程》的作者指出這是出於耶穌基督與他的聖神。2

 

一、方濟的基督論

  我們將依據Nguyen-Van-KhanhNorbert所著的《基督─亞西西聖方濟言論思想》,此一書中對於方濟的基督論之探討,來幫助我們了解基督論與方濟靈修及內心世界的狀況。Norbert認為方濟對基督的說明和了解上有兩種表達:基督的圖像 主基督、「基督僕人」、創造者、救贖者、父的聖言、導師、智慧、光明、父的愛子、人類的弟兄基督的臨在啟示性的聖體聖事、聖言的聖事象徵(在聖言中上主臨在)3此外,Norbert也指出,方濟他對於基督的認識之特點,總括可有四項:

 

1.基督是父真實的智慧、同時是聖神的智慧

  2.基督是唯一具有神性與人性的天主之子

  3.基督是天父在人類歷史中的奇妙工程

  4.基督具有宇宙性幅度 4

 

  有關方濟的傳記,最具有權威的當屬Thomas of Celano(1185?——1260?)與St.Bonaventura(1221——1274)兩人的作品,他們不但與方濟同屬一個時代與修道院(方濟會),且作品經過謹慎的核對程序,而這兩位作者都記載方濟所領受的「五傷」,天主教人士素來均稱呼方濟為五傷方濟,表示他與耶穌基督生命密切相連5,而根據A. Gemelli, O. F. M.在《方濟精神》一書中指出,方濟「他能維妙維肖地師法耶穌基督」 6,不僅在精神上是唯耶穌之命是從,連生活的各方面都希望是緊隨福音,就字面意義來實踐福音的要求。一位現代研究方濟的學者指出,「方濟的悔改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神修轉變而已,它更是一個特殊社會生活的選擇,也是使得他當時代人感到驚愕的事實」7,後來方濟會的規章裡頭也教訓說:「小兄弟的生活規則在於遵守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而生活於服從,不擁有私產及貞節內」,他們認為這是屬於福音要求的層次。8方濟在他的《忠告集》裡頭提醒他的會士們,面對耶穌基督時:若「用肉眼瞻仰他時,所見的只是他的肉身,但用神目(信仰眼光)瞻仰他時,就相信他是上主」9。

 

  二、方濟的靈性生活

  方濟對上主的全然委身表現在他的靈修生活上,而其特點可以敘述如下:徹底貧窮、對敵人包容、與大自然合一、接受苦難、喜樂等。A. Gemelli在《方濟會靈修》中提到,方濟靈修所帶給教會的是豐富而嶄新的經驗,而整個方濟靈修的基礎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10 Gemelli認為方濟會的靈修主要內容有:成為自由的人、貧窮(神貧)、謙虛、工作、使徒事工;這樣的靈修實際乃「效法基督」,而分開來說則是以上主以及以人為中心的靈修11:

 

 

  以神為中心(theocentricity)方濟會靈修,效法基督(成為完全自由的人)─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人為中心(anthropocentricity)  

  至於貧窮、神貧(poorin spirit),謙虛─神貧的妹妹以及與民眾一同工作,並像使徒一樣在人群之中擴展天主國事工等,都是效法基督的成果或表現。12方濟會的靈修所鼓勵的是往普天下傳福音,在宣揚中也賺取自己的麵包,而非強調過隱修生活,在民眾之中,度著貧窮、謙虛與宣揚天主國的生活這是方濟與其學徒們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甫去世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及她所創立的「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所行的一切十分符合方濟精神,而方濟與德蘭修女所度的靈修方法,就是簡單來實踐福音而已,以創造者與救贖者的光明,使受造物重新獲得其原有高貴的價值。13J. Garrido在《方濟會生活方式》書中提到,「方濟所表現出來的是『永遠的基督徒』,他有著一些典範清楚的力量」,也就是說方濟他雖是生活在他的時代的人,卻能超越其時代,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不是充滿幻想不切實際的人,但是他一方面又是完全為上主的臨在所奪取的人,14他的生命完全以基督為中心,為此而生活、見證;方濟所強調的貧窮、神貧的神學,應當在這樣的基督論、靈修特性脈絡下來理解,否則會產生偏差與誤解─方濟是一位充滿了愛的人。

 

  三、方濟的貧窮神學

  對方濟而言,貧窮、神貧是他的夫人;在方濟逝世七個月後,有一本拉丁文預言性的小冊子出版,書名叫《聖方濟與神貧夫人的愛情故事》,此小冊子的作者不詳(也有可能是Thomas of Celano的作品),但所發揮的顯然是方濟的思想。15 神貧夫人是誰?是方濟口中被人格化、擬人化的貧窮美德,她是至高者所揀選,一無所有,卻能教導人中悅上主,為「貧窮的基督」所熱愛、擁抱,可是卻為世人所閃避、背叛的,方濟認為神貧是來自上主的仁慈 16。

 

  (一)貧窮之歌

  E. Leclerc指出「小窮人方濟的特殊恩典,不在於他發現了福音貧窮的奧秘,在那時代也有不少人已發現了;而是在同一時代裡,他發現了讚頌感恩的福音。對方濟而言,貧窮的福音也是讚頌的表達。方濟是位詠唱貧窮者。」17,方濟的福音貧窮觀,不只是在說苦行、棄絕萬物,他的貧窮是一首詩歌,在讚美中開始新的生活,學習基督的貧窮,與最貧窮的人接觸、聯繫並一起生活。18這裡頭有一種奧秘、喜悅,在此當中─貧窮內與天主之子有至深的結合,貧窮在此是具有圓滿的意義,這種貧窮的基本經驗,使得方濟強烈地生活在上主恩典的啟示內。19在貧窮之歌的頌讚歌聲中,方濟深感自己是不配得的罪人,如此倒空自己,只以基督為唯一的滿足,貧窮不是目的而是在那裡他遇到了生命的主權問題,看清自己本貌,呈現生命至一的意義:只有基督,然後喜樂連連;這是福音重新的發現,唯有貧窮能夠引領所有人類走向生命一體,20 也是對謙虛與貧窮的基督之跟隨。21(二)神貧中的自由 對方濟而言,神貧是人靈的解放。但是並非以神貧來追求自由,相反的,自由是神貧之後的一個意外收穫、一項獎品,自由是與神貧相配的獎品。Gemelli指出:耶穌基督揭示了神貧的超性價值;是聖方濟重新把它提出,並付諸實行,又用新奇而永恆的歡愉之情歌頌了它。是為了愛基督,才愛上了它的。方濟會靈修方法的精義最特殊的表現,就是這種對神貧的愛:懇摯的、歡愉的愛,充滿詩情的愛,是人類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愛。22神貧是對於事物無所留戀,神貧不是在於沒有舒適的享受,或者缺乏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在內心裡頭對於世上財物所抱持的態度、使用財物的方式如何。

 

  方濟方式的神貧並不容易效法,非以意志上之「我要」,來接受神貧的嚴格訓練,「我要」可能是屬於人文主義的自傲,以自己的力量來堅持並有內在的驕傲,如果是如此正好與方濟精神相反,方濟不以自己道德良心能實踐為滿意,神貧而來的自由,是只因為信賴上主而全然在他的愛中,因信稱義而成聖。方濟的神貧可以下圖表示:方濟的/第一級 放棄世物——放棄「我的」基礎。

 

  神貧 第二級 放棄自己——放棄「我」,求乞的態度上主之愛(內心的神貧)最大的自由——愛的擺脫23。

  只有當愛與神貧連結之時,神貧的意義才能顯明並且不失真,沒有愛的貧窮,此貧窮是痛苦難忍的;沒有神貧,則愛常常是表面而膚淺的,愛的等級在神貧的體驗中更容易步步上升,24E.Leclerc稱此為「流動性(流浪式)的使徒生活」,在這當中有貧窮的喜樂。25(三)至高的貧窮 方濟基本上認為,我們都是在世上旅途之人,所有的東西,我們只擁有暫時的借用權,一旦遇到比我們更為貧窮、需要的人時,就得將我們的東西給予這更需要的人,他並非抬舉貧窮,只是要跟隨福音的人不忘記「施捨的自由」。26為什麼貧窮對方濟來說有如此的至高重要性呢?這是他受保羅的話語所啟示,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八章9節說:「(耶穌基督)他本來富足,卻為了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為此方濟他願意追隨福音的生活;而且關鍵是「追隨貧窮的基督,我們不是擁有貧窮,而是擁有貧窮的基督」,以基督的貧窮為我們的借鏡與基礎。27

 

   基督外在的貧窮——生活上的貧窮。

   耶穌基督降生為貧窮人 因此 基督徒度貧窮的生活

   揭示教會對基督救恩的感恩

   基督內在的貧窮(腓二:7):「虛己」。

 

  從方濟的精神來說,只有這樣的窮人,才能與聖神的恩典完全合作,也只有在內在的貧窮、神貧精神中的人,方能完全倒虛自我,「這樣貧無立錐之地的弟兄,沒有任何可以憑仗的事物,可以使他高高在上,以判官的姿態去判斷他的弟兄。他只判斷、批評、輕視自己。由此,他真能有弟兄愛,能關懷及體諒弟兄的軟弱,並以同情的心去撫慰他們」。28虛己(kenosis)就是把在自我內不屬神的事物完全予以清除,是一種徹底的倒空,而這有賴上主的恩典,對方濟來說,「上主的恩典只能傾注在神貧人的心中」,貧窮是自我虛己的一種途徑,使得自己完全地屬於上主,這是絕對而至高的貧窮生活,也是福音的生活;在此層次上,方濟由基督外在的貧窮開始,進入基督內在的貧窮中,且我們每次更能在聖餐聖禮裡窺見基督這一謙卑虛己的方式。29(四) 因著聖神而能度貧窮《福音生活楷模》一書的作者提到說,方濟從悔改之後就深刻體驗到上主的神在他身內30,而方濟總是小心翼翼地面對上主之神:方濟常留心傾聽聖神的默示,總不輕易放過聖神的探訪,他一理會到聖神的潛移默化,便即刻回答,採取適當的行動,且盡情品嘗他的甘飴喜樂。31Thomas of Celano在《聖方濟傳》(下)裡頭,則更詳細地告訴我們:聖父方濟從不忽視聖神的探訪,而讓他空過去。幾時有了這種探視,他即予以順從;他必依隨上主的許可,儘可能長久享受上主賜與他的甘美。如果公務纏身或忙於旅行時,感到聖寵緩慢的觸動,他必一再或屢屢品嘗這極其甘美的瑪那。他在行路時,讓同伴先行,而自己則止步不動,並將新的默感轉變為一種享受,而不肯突然接受聖寵。32《福音生活楷模》的作者也指出,當方濟做任何決定之前,他總是祈禱,求聖神光照指引,「他(方濟)充滿聖神,洋溢著聖神的神恩,酣醉在聖神內」33;在講道時,他完全信靠聖神的感召與啟示,有時因著聖神愛的火花甚至跟著手足舞蹈。34 顯然地,方濟他擁有辨別諸靈的恩賜,而且強調順從聖神並與上主之神的恩典合作,使我們內心潔淨、光明、充滿聖神的愛火,以追隨聖子耶穌基督,並仰賴恩典得以到達上主之前。35 方濟的貧窮生活見證,其力量來自於他的深度祈禱,而他的祈禱不是靠著努力學習得來,而是來自聖神的感召且順服聖神引導而進入祈禱的氣氛,這是他所得特殊的祈禱恩賜。

 

  在方濟會的第二會規36 中規定:「至愛的弟兄們,你們要常依附著貧窮,並為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緣故,永遠在天底下,並拒絕擁有任何事物。」,方濟心目中的基督是「貧窮的基督」(the poor Christ),為了追隨主基督,成為貧窮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成為貧窮並非只是過所謂的簡樸生活而已,乃是成為貧窮人中的貧窮人37,自願成為至微小的一員(微末的人)。

 

  (二)真正神貧

 方濟所處的時代,他不是唯一強調貧窮生活的人,當時的社會情境與教會生活,已經讓許多有心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士心寒,但是他們當中有人以貧窮為其手段,「以貧窮而自豪誇大,擺出一番自我清高的態度。如此,貧窮的本身反成了他們依恃的財富」,38 因此,方濟稱自己的小兄弟為微末的弟兄、至微小的一員,而不稱為貧窮弱小者。方濟在他的忠告篇裡頭提醒弟兄們,何謂真正神貧:有許多人,注重誦經祈禱,厲行守齋刻苦;但是為了一句似乎相反他們「自我」的話,或是為了被人剝奪一件他們的東西,立刻就怨怪焦躁起來。這些便不是神貧的人,因為那真正神貧的,就惱恨自己,而愛那些掌擊他面的人。39Esser認為,方濟將神貧也分為兩方面,即外在與內在的神貧生活:外在的神貧--無私產 一切皆不保留,自我的期待、意志、要求等皆放棄。

 

  內在的神貧(方濟會靈修關鍵)-神貧並非缺理智、無頭腦。不是法利塞人的自信自義、自傲。神貧是不自滿、不自我辯護,是倒空自己而能愛仇人。40

 

四、方濟貧窮神學的現代意義

  下文中將以解放神學家L.Boff、德國宗教哲學家von Hildebrand(1899-1977),以及義大利天主教著名作家也是隱修士C. Carretto等,這三位現代思想家的觀點來反省方濟精神,特別是對於方濟貧窮神學的主張作一思考,到底方濟的精神、靈修方式是否仍能在今日世界具有意義?解放神學家L. Boff的觀點解放神學是以牧會生活作為反省對象的「新實踐神學」,乃是在福音光照下與窮人、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神學,41 而解放神學家L. Boff曾經寫了一本有關方濟的書——《聖方濟》42,在這本從解放神學的思考路線來談聖方濟的書中,Boff提出幾項重要的觀點:聖方濟是對人類解放的一種模式。『=

  聖方濟是屬於「後現代」(postmodern)的弟兄(純潔無邪、熱忱)。

  聖方濟是一位曾被解放、具有解放力量與自由的人。

  方濟貧窮神學的現代意義:優先選擇窮人的教會觀:屬窮人所有、為了窮人、與窮人一起的教會。貧窮同樣「非人化」了富人與窮人。貧窮是罪惡、不公義,卻也能是一種德行、福音的生活方式,也是以愛來為窮人反抗其貧窮(否定性的整合能力)。對貧窮、受壓迫者的整合性解放(包括對女性的整合)。與全體上主子民(民眾)共同生活一起  43。在Boff的透視下,方濟的貧窮神學得到一種相當現代感的詮釋活力。

  

現代思想家D. von Hildebrand的觀點。對Hildebrand而言,方濟具有一種「出神的聖愛」,這聖愛能夠解放靈魂並開啟人的心目,使人從上主的眼光來看所有的事物,44 Hildebrand認為方濟稱所有受造物為弟兄之時,是以一種聖愛的目光深入到每一受造物之內,方濟出名的《太陽歌》,倘若不是如此則無法唱出,Hildebrand也指出「方濟則是聖人中最為貧窮者,同時亦是最熱愛神貧者」45,而方濟愛好神貧的動機是在跟隨基督:其動機並非由於他不喜歡人們為求取良好的知識而有所攻讀,亦非因為他喜愛普通人的樸實而疑忌求學上進;方濟所以自願放棄人的學識,無論其為學術性或民眾化的,乃是為了使人更像一位乞丐,大開雙臂,以接受耶穌基督無比可擬的智慧。方濟並不反對學識本身,更不反對教會聖師們的神學,他反對的是信賴自己的天賦和本性學識;因為他只強調師傅的話:「人如有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並強調謙虛和完全擺脫一切的精神。46因為耶穌是貧窮的基督,所以方濟這位跟隨者渴望相似他的主並全然隸屬於他,擺脫一切包括了棄絕學問,好使整個人在救主懷抱。本性的知識在聖神面前只是愚鈍的空話,方濟願意為耶穌成為基督的愚笨者;方濟生活方式對不同時代都有可以傳報的福音,方濟的神貧理念可打破現代世俗物質主義的幸福觀念,方濟他並非想在地上建立天國——「世俗的彌賽亞主義」,唯獨只想在耶穌的聖愛之中,「窮人成為富人,富人則成為神貧者」47,這種完全的轉化、徹底的改變而已。方濟是基督的活形象,在貧窮、謙虛方面追隨基督,方濟認為貧窮是得救成聖的捷徑,所以連在俗方濟會友也應勞動、簡樸過活。48天主教隱修士C. Carretto的觀點。

 

  Carretto是耶穌小兄弟會的修士,他所度的是絕對靜默的祈禱生活,在《我,方濟》小書中,Carretto以第一人稱獨白的寫作方式,來介紹聖方濟的精神與靈修境界;在此書裡頭,他指出在方濟的體驗中,讓我們認識到窮人才是拯救者,因為窮人開啟方濟新的眼光,使方濟他重新站起來,窮人教育了他,他們把方濟從自私的深淵中救出,讓他學會忍耐、認識自己的無知,使他獲得心靈缺憾的痊癒;49貧窮是一種奧秘,真正的貧窮是深入事物的根源能直接接觸事物的精神(本質),不是所有貧窮人都是神貧的,有些就只是貧窮罷了,而有些則是有福的窮人,50貧窮是解放的象徵、心靈的解放、真正的解放,使人從中產階級心態解脫出來51,貧窮是上主的寓所且上主他是貧窮的,上主把自己交在人類歷史中成了弱小、卑微、貧窮的人,他是上主卻成為我們當中的窮人與弱勢者52,然而,要記住貧窮只是上主的外衣,最重要的上主是愛;今日教會甚至連方濟會會士有的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卻扮演著「貧窮教會」的外表——比以前生活得富有、比以往講貧窮講得更多;教會當以窮人為優先。Carretto認為方濟講貧窮神學,可是方濟卻會提醒我們真正的貧窮是隱藏的而非以貧窮外表來偽裝,而且「在生命的晚課中,上主將根據你的愛而不是貧窮來判斷你」,若以貧窮為藉口而製造仇恨那是馬克思主義不是福音。53Carretto引用方濟的《德行贊》來述說,真正的貧窮是神貧,她與謙虛、聖潔、順服相伴隨,並因此產生愛,如此在愛的順服之下,使我們能順服聖神、弟兄姊妹,甚至其他受造物,並珍愛一切萬物。54

結 論


  根據方濟會的傳統,會士們通常在論貧窮課題之時,區分「社會貧窮」與「志願貧窮」這兩基本點,前者乃是由於人類的罪性所造成的悲劇,而後者則是一種生命的選擇——無限豐盛的充實;55 方濟貧窮神學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並非只是以社會正義來批判社會的不公而已,他的貧窮神學與靈修境界超越這些層面更多也更深,被稱是「窮人的主教」的H.Camara就強調方濟是「解放窮人的教會的偉大標記」,而在天主教裡頭許多投身窮人生活與解放陣營的人物,有不少是方濟會士;56除此之外,方濟也被視為是具有生態學意識的「綠色先鋒」,1979年11月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方濟是生態學的楷模(主保)57。方濟雖然是出生在八百年前義大利亞西西這中古的社會之中,但是他的思想、深度生命卻具有超越時代的福音意義,像G. K. Chesterton就指出方濟乃「基督之明鏡」(the mirror ofChrist),正如月亮之為太陽的明鏡,許多人借著方濟的光芒來觀看基督,而月亮雖然比太陽小許多,但是比較接近我們。58方濟之所以成為教會的聖人,追根究底來說是因著他的祈禱生活,D. Barsotti引用Celano的話來告訴我們方濟的祈禱狀況,「他整個人不只是在進行祈禱,而是整個的他已變成了祈禱自身」,Barsotti指出方濟的靈修與祈禱境界如下:在祈禱中,人生活在與上主無止境地愛的交融中,使他能擁抱著宇宙;更在祈禱中,人生活在不斷的棄絕自我中;貧窮是說人完全失去一切,甚至連自己也喪失了,除了他所愛的那一位,他不再認識什麼了。59方濟活在聖神的溫柔、淨化、光照中,使他在基督內與萬物被提升。

 

  本文發表於1997年12月29-31日第四次TATE研討會,承蒙黃哲彥老師評論、陳嘉式院長、林瑞隆院長、林如心博士、黃輝爵牧師、羅裕賓老師等予以指正,特此志謝。

相關焦點

  • 鄂旗「防貧保」築牢「防貧堤」
    為探索建立長效防貧減貧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的作用,近年來,鄂託克旗聚焦因病、因學、因災(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因市場波動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為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防貧保險,保障脫貧戶脫貧不返貧。
  • 報告文學《厚土中國》首發 中國太保輸出防貧減貧中國經驗
    2017年,中國太保在保險業內首創「防貧保」。作為國內首款商業防貧保險,「防貧保」聚焦因病、因災、因學三大致貧返貧因素,通過政保聯辦建立了「群體參保、基金管理、社會經辦、陽光操作」的保險防貧新模式,成為金融支持扶貧的典型樣本,給出了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保險解法」,中國太保產險亦憑藉「防貧保「榮獲全國扶貧領域最高獎項——「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不僅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為人類社會治理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貧和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貧和富的名言1.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3.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4.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6.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7.最大的貧窮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 綜合消息: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借鑑...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餘位代表通過視頻參會。海外人士表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許多國家學習和借鑑。
  • 俗話說「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J神」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的理解。02"十個瘦子九個貧"的原因「士農工商」反應了古代各個階層的社會地位。那麼為什麼會說"十個瘦子九個貧"呢?1、古人雖然是以農耕為主,但是其生產力低下、產量也很低。成熟後的糧食還需要上繳給地主,門閥等,自己所剩不多。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開幕...
    媒體在減貧問題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媒體能夠推動各方對減貧議題保持足夠關注度,讓貧困群體能夠更多參與減貧決策。在減貧過程中,要注意體現民眾的自主權,這是一個關乎公平和尊嚴的問題。同時,媒體也可以經常性地交流減貧實踐和經驗,對減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 撐起防貧傘,擋住風和雨(防止因災致貧返貧①)
    開欄的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指出,統籌災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對貧困地區和受災困難群眾給予支持,防止因災致貧返貧。在保就業,保產業,保障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本版今日起推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系列報導,敬請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指出,統籌災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對貧困地區和受災困難群眾給予支持,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 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經驗」
    冉昊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立足我國減貧經驗,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釋了中國減貧的世界意義。從全局看,在世界貧困形勢不容樂觀的情形下,中國減貧卻呈現「風景這邊獨好」。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目前全球約有接近20億人口處於「中度貧困」,即每人每日可支配收入少於3.1美元。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由於戰亂、自然災害、部族矛盾衝突激烈等因素,導致經濟發展長期停滯,減貧、脫貧更是無從談起。
  • 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原標題: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 農村諺語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像是這句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在我們當地,以前會常聽老人這樣講。其實這句話,是以前農村人對自己的自嘲。具體講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下。十個瘦子九個貧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句話講的是,十個瘦子當中,有9個人家庭是貧困的。
  •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杜超)近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於北京舉行。本次論壇以「推進全球減貧事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扶貧辦主辦,中央廣電總臺、中國社科院、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承辦,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多個國際組織的200餘位政界、學界、新聞界和企業界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參會,圍繞加強減貧經驗交流與合作,深入探討,達成廣泛共識。
  • 中國精準扶貧經驗幫助東南亞國家減貧
    「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當地有關部門不再簡單送錢送物,而是在項目村開展更有效的『造血型』扶貧。」中老減貧示範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中老國家聯合項目辦公室中方常駐負責人範西寧說,中方專家組與老方執行團隊相互學習借鑑,統籌推進項目實施。
  • 《亞洲減貧報告2020》:中國減貧成果令人矚目
    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報告指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亞洲各國和地區減貧工作面臨重重挑戰。儘管如此,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的地區。截至2019年,大部分亞洲發展中國家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了3%以下。
  • 人類減貧事業的「怒江實踐」
    怒江減貧實踐,蘊含著普遍性規律和全球性價值,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獨特啟示」。  關鍵詞:怒江州;深度貧困地區;減貧實踐;全球性啟示    貧困是世界性難題,減貧是人類共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徵、親自督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新實踐, 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對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景德鎮精準推進脫貧減貧「六大行動」
    記者從會上獲悉,景德鎮市堅持「長短結合」脫貧減貧方略,推進「1+5」脫貧減貧模式全覆蓋,堅定不移推進「四個一」產業扶貧工程質量大提升,不折不扣精準推進脫貧減貧「六大行動」,以答卷者的擔當、奮鬥者的姿態,穩定扶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效。目前,全市現行標準下27284名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個省級貧困村脫貧退出。  推進「1+5」脫貧減貧模式全覆蓋。
  • 翟崑:中國與東協減貧合作致力於實現「第三個奇蹟」
    東協還與中方及聯合國機構持續加強減貧政策交流,拓展減貧渠道、拓寬減貧範圍。中國-東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尤其對可持續發展與減貧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對包容性減貧提出期許。二、中國與東協的減貧合作取得積極成效進入21世紀以來,扶貧和減貧成為中國與東協的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取得不少成果。中國和東協國家的減貧合作一直較為緊密。
  • 「中國減貧奇蹟」——習近平為世界展示的一種可能
    聯合國糧農組織減貧項目官員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習近平曾自述說,「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 「中國減貧奇蹟」 習近平為世界展示的一種可能
    聯合國糧農組織減貧項目官員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誠如所言,在中國,消除貧困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議程。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絕對貧困明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
  • 富與貧(萊爾)
    貧者與富者在世時雖有天壤之別,但財主與拉撒路同樣死了。我們必須提防「只為自己而活」,如果你像這個財主一樣,只為你自己生活,你將要滅亡!我們必須知道「該做的沒做」的危險,財主在陰間受痛苦不是因為他所做的,乃是因為他所未做的,他讓拉撒路坐在他的門口,忍受飢餓。我們必須記得財富可能會帶來特別的危機,財富可能使心靈剛硬,叫人漠視信仰的事,財富可能叫我們忘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