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核心

2021-02-12 道炁禪苑
關注 薩度 

開啟脈輪調百病 

修身養骨安慧心 

學識空有可互生,

思慮心田消昔因。

踐行善護共同體,

悟道淨炁心明。

命運·生命·健康<共同體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根性

緣境有

可態無形

衣食住行起

至大極小皆成

海浪潮湧無非水

思慮念想知性

六根大放光

慧燈常明

精氣神

可能

易經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遵從宇宙運轉規律,並在這個規律裡進取、修整。此乃天時。

風水是什麼?

風水就是把合適的東西的放到合適的位置。此乃地利。

八字是什麼?

就是了解自己生命本相,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達到趨吉避兇目的。

易經就是遵守天時,用好地利,掌握人和。


《易經》作為中華經典傳世之名著,對中國的哲學、文學、政治、法律、天文、曆法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與品讀。現摘錄十句名言,重溫先哲們那豐富而深刻、極富哲理性的思想。


一、亢龍有悔


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


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說,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憂鬱悔悶了。


人做事,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劉邦曾經問韓信:「你認為我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韓信最終慘死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功高震主、不知進退。


所以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過,倨傲者勢必招禍。




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這是坤卦的第二爻的爻辭。厚德載物,首先要我們擁有直、方、大這三種德行。


直。《論語·雍也》中說,「人之生也直。」人性出於自然,本皆相近樸實,受後天種種習氣薰染才偏離。人的先天本性真實自然,沒有雕飾。


方。《易經》坤卦文言說,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直是就內在而言的,方是就外在而言的。


大。《孟子》中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力行其善,至於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於外矣。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


一個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君子順其自然本性,無往而不利。



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卦的上九爻辭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讀《易經》的時候說:「佑著,助也。天之所助著,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孔子講,佑就是幫助的意思。上天「願意幫助的是那些順從天道的人;人們願意幫助的是那些敦厚誠實,篤信善道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待人(事物)誠懇,講究信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說話辦事遵循客觀規律,既不盲目行事,又不心存僥倖和投機取巧,平時多向道德品行高、操守好、行為能力強的人學習,主動向他們看齊的話,事事就能如願以償,不可能出現咎害。這就叫「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話的意思很明白: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古代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是家風傳襲的必然結果。


好的家訓家風傳承,會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一生的航標,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薰陶,在生活、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堅守內心不被外物所影響,人生之路才會走得更好更遠,家族才會越來越興旺。



五、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泰卦中的九三爻辭講:「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是坡地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艱、貞是兩個詞,艱是說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保持內心和品行的貞正,是沒有什麼過錯的。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個最大的區別。

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尺蠖是一種蛾的幼蟲,樣子有點像蠶,它把身子不斷彎成弓形再放直,如此反覆,所以它才得以前行。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人在世上要想幹出一番事業,則需這種「屈伸」的精神。屈,並不是失敗後的頹喪自卑和怯懦;伸,也並非功成名立後的傲慢自負,目中無人。這是避讓鋒芒、待機而發的謙忍智慧,是身正無畏、樂觀自信的心態。為人應如此,處事亦如是。


但現實中,能伸的人不少,在受辱受挫時能伏下身子沒有抱怨的卻不多。《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些時候低低頭,彎彎腰是為了更好的抬起頭。



七、天地不交,否。天地交,而萬物通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在《易經》中,「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有「通氣」「結合」的意思。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兇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

溝通時注意溝通對象和場境,溝通的內容要與對方的知識水平相當。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君子不失人,矣不失言」。通俗講,就是面對不同的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別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八、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說都在一個「謙」字裡了。謙卦是《易經》之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象。


謙卦上是坤,下是艮。艮為山,坤為地,山體高大,但在地下。卑下之中,蘊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後己,所以謙卦象徵謙虛、謙遜。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保持謙和的心態,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進能感化他人。修得謙和在,則能不煩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九、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是《易經》第三十九卦,原義為跛,引申為困難、艱險,行動不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經歷「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時候。面對蹇塞的道路,《易經》告訴我們,要學會「反身修德」。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說君子遇到困難,首先一定要省察自己,看看困境是不是由自己造成的,或者想想如何化解難題,也就是蹇卦所說的反身修德。



十、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就是擺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穩,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發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運。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說,君子應當擺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穩重,凝聚精神,發掘智慧,以此來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怎麼對自己的命運當家作主呢?核心是需要「正」。「正」是道德的內蘊,正是對偏和邪而言,如果人品走偏了,那麼位置一定坐不穩。所以才需要一個正派、端正的人來正位。


但是正的標準是什麼呢?實際上在中國社會這麼幾千年來,已經凝聚成一個普遍的標準——就是仁義禮智信。


所以,正位凝命必始於修身。《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知修身,則知正位凝命矣。

相關焦點

  •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很多人談到易經,都會認為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如今看來,這其實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易經》雖然只有不到20頁的篇幅。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四庫全書》評價《易經》不器,用途廣泛,包含了古代帝王之學,治政軍事,宇宙天文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核心只有3個字,讀懂後豁然開朗
    而作為古老的書籍《易經》,不論哪朝哪代,都被人奉為圭臬和瑰寶,研究者不計其數。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歷來也受到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易經有著神學主義色彩,似有封建迷信之嫌,也有的人說易經包含了宇宙萬物的大道理,是先人一步的開悟智慧寶典。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 易經算卦的本質
    所以,易經算卦的意義是什麼呢?從究竟意義上,易經算卦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易經算卦,通過一套正念的因果系統,幫助我們結束糾結/分裂/矛盾,凝聚能量起而行之。 接下來,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易經算卦,就是一套正念的因果系統?第二:易經是死的,解卦的人是活的。什麼樣的人,才具備解卦的資格?
  • 易經六么培訓
    國學著作浩如煙海,輕重難易不貴在持久、漸進一年級為基本課程,以精讀儒、道、佛的基本經典為主幹,以國字根論「和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性籍為線,系統梳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精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及核心價值。《周易》,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經典。上古的卜筮文化,精微的象數義理,神奇的六十四卦符號,隱奧難解的卦爻辭,幾千年來讓人如醉如痴。
  • 「易經」媽媽&「易經」寶寶 相會在「易經」夏令營
    在南國熾熱的日子裡,兩顆同樣熾熱的心碰撞在羅浮山下,為了同樣的目標,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了引導孩子長大成人,「易經」媽媽和「易經」
  • 《易經》智慧,在一「變」字——惟變不變
    整部《易經》,其實都是在講一「變」字,它以前人長年的經驗知識,講事物變化的規律和法則,所以才叫《易經》。《易經》中的八大卦,其實是代表八種自然現象,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震卦為雷,巽卦為風,坎卦為水,離卦為火,艮卦為山,兌卦為澤。
  • 易經不是算命,易經改變命運
    人們一聽說《易經》,首先就要算命。於是,我遇到很多算命的人,都自稱是《易經》專家。但是,他們除了算命,卻對《易經》裡的東西幾乎是一無所知。而大多數聽眾,或者叫做算命眾,也誤以為那些算命知識就是《易經》。於是,我就開始留心,為什麼大家都要用《易經》來包裝算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易經》看不懂。既然大家看不懂,就可以有人魚目混珠了。我作為一個《易經》讀者,感到有一個」使命狂想」,就是要把《易經》解得人人能懂。
  • 從易經的角度看「運勢」,讀懂受益一生
    易經道理:你為何過的不順?看易經的角度來解釋,用3招將其化解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或推崇它,或詆毀它。《易經》最早的起源,現有的記錄中已經無法追溯了。我個人認為《易經》的出現,遠遠早於黃帝,講宇宙變化規律,發展到黃帝,再到周文王演繹成《周易》,再到周公補充卦辭、爻辭,逐漸演變成一本不管《易經》怎麼演變,核心只有一個:規律變化。人和《易經》是什麼關係?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也基源於此,從《易經》中簡化而來的「數字易經」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誤解,今天我們請到了數字易經的傳承人,臺灣數字易經創始人張耀宗大師大弟子張海濤先生,來為我們解讀究竟什麼是數字易經? 筆者:張老師,數字易經與我們傳統的《易經》有什麼關係?
  • 易經:超越陰陽之道
    《易經》的核心,講的就是陰陽變化之道。因此,學《易經》,一定要懂陰陽變化之道。那怎樣才能懂呢?這就必須要從陰陽裡跳出來,從而超越陰陽。因為只有從裡面跳出來,才能對全貌一覽無餘,有整體上的把握。這《易經》是古代聖人悟出來的。聖人之所以是聖人,能悟出通天大智慧。是因為聖人們將自身的欲望,降到最低。正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我們現代人慾望過多過重,是不可能辦到。但我們可以站在古聖先賢的肩上,來感悟這博大精深的智慧。既然有現成的好東西,我們為什麼不用?我相信,好東西一定是留給識貨之人。
  • 讀懂《易經》,這10句話的解析基本搞定,值得收藏品鑑
    第二句話:易經的核心是什麼?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1、簡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第六句話:易經有何作用?《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幸福密碼的一部寶典。易經是中國儒家千年總結的哲理和經驗,它包羅萬象涉及的範圍很廣,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包括在內的一部百科全書。易經給人類帶來三把金鑰匙。
  • 丁俊貴說《易經》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
  • 從《易經》的角度告訴你,人為什麼不順?用3招可化解
    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的書,或推崇它,或詆毀它。《易經》最早的起源,現有記載的資料根本無法追蹤。我個人認為《易經》的出現,遠遠早於黃帝,講宇宙變化規律,發展到黃帝,再到周文王演繹成《周易》,再到周公補充卦辭、爻辭,逐漸演變成一本佔卜的書。
  • 淺談易經:淺談易經融入生活,內在於修身,外在於勵志
    一、為何要淺談易經易經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比較神秘而又難懂的。這是因為在易經(周易)成書之時,周文王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暢所欲言。在編寫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的時候,引用了商周時期的佔卜之詞。例如:吉、兇、悔、吝等,這些詞語不僅讓易經難以理解,同時也讓易經披上了佔卜之書的外衣。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問起易經,便不由得說這是算卦之書,想想也是為易經感到惋惜!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將其研究透徹,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四書五經、道德經等經典,若不是專學愛學之人,又有多少人看過呢?
  • 《易經》的處世智慧
    關於《易經》,我們聽過太多它的傳奇。譬如兩儀四象八卦、再譬如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太極圖等等等等。它們神秘晦澀,卻又引人遐思。似乎好像只要得到了《易經》真傳,就能預測未來,避禍就福。而真正意義上的《易經》,其實是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這三本易書。它們並稱為「三易」。
  • 易經並不玄乎,這10個常見的成語,皆來自易經,你用對了嗎!
    易經並不玄乎,這10個常見的成語,皆來自易經,你用對了嗎?來自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代表陽,天,雄,包括無形與有形。如果僅僅把「乾」理解為天,為男性,那是狹隘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乾坤、陰陽、開合成對。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不過,幾千年來,對於《易經》是迷信產物的質疑聲也從未中斷,因為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易經》是神的東西,妖魔鬼怪都懼怕他,在床頭放上一本《易經》,妖魔鬼怪就不敢接近你。
  • 日本對《易經》研究的路徑
    日本江戶時代對《易經》的研究,不僅研究《易經》《易傳》原典,還研究中國歷代對《易經》《易傳》原典的註解。江戶時代日本易學者主要依據朱熹對《易經》詮釋的文本《周易本義》,也可以說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學。當然也有學者研究中國漢代易學文本,熱衷於《易經》象數,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對中國《易經》分支"術數"的應用研究,並出版了諸多研究著作。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這裡面影響較為的大的,《易經》一定排前列。易經地位高,名氣還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始。在2000年前就被稱為了「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其後的文化現象或書籍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周易》的影響,所以從《易經》裡就可以大體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