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翟文思
秋天是美食的季節,不僅有被廣泛惦記叨念的大閘蟹,在貼秋膘的傳統口號下,所有食物都仿佛閃耀著著理直氣壯的光澤。而對於藝術家來說,食物也是創作的靈感,雖然這個繆斯看起來……有點好吃!
點心:甜甜的藝術品
從1987年做的《禮物》開始,宋冬一直在做與「吃」有關的作品:無論是與飲食有關的器具、烹飪方法、食物、還是「吃」這個行為本身,都被宋冬納入作品。這些形態各異的作品展開了一場豐富、多維的飲食圖譜。
「民以食為天,嘴是很重要的器官,它能體會愛、溫暖和味道,為什麼不能用『吃』這個我們熟悉的方式進入到藝術中呢?」宋冬說。2000年,宋冬在倫敦做了「吃盆景」系列。從盆景開始,這個非常中國意象的符號,宋冬逐漸把「吃」延伸到「城市」、「世界」。
《吃城市》 丹麥奧爾胡斯美術館。攝影:Kaare Viemose 供圖: Kunsthal Aarhus
用各色餅乾、巧克力、奶油等甜品搭建一座城市,再邀請觀眾一起吃掉它。「吃城市」系列用一種輕鬆愉悅、近似於遊戲的方式,在香甜可口中完成了人與城市、人與消費的關係重構。
茶:茶色入畫,茶色為彩
梁銓長期喝茶,不單是茶的愛好者,更將茶視為生活與文化雅藝之一,對品茶猶有感受的梁銓,驀然靈機一動,實驗著讓茶漬的痕跡入畫。
梁銓 茶的回憶之二 2008 茶、色、墨、宣紙拼貼45×53cm
本質上,紙因茶漬的浸潤而有顏色,這與他平日染紙的概念並無二致。只不過,當他把茶湯轉化為一種形式媒介的可能時,他更著重茶跡在空白宣紙留下的不規則暈痕。於是,借著控制茶湯的水性渲染、流動,以及濃淡變化,梁銓在中國「墨分五彩」的傳統美學之外,別出心裁地闢出了「以茶色為彩」的蹊徑。相較於墨色,茶色明顯更有平淡中的細微變化。就品嘗的趣味來看,「墨」隱喻學養及文採,多了幾分嚴肅性,「茶」則給人輕鬆、自然的聯想,勾喚更多與文化生活相關的閒散美感。
梁銓 茶和一點點咖啡 2001 咖啡、茶、宣紙 178×48cm×4
茶除了用作顏料,梁銓也拿它和咖啡並置,令人莞爾地將東、西方的生活文化對比起來──正確地說,更像美學上的一種融合。在2001年的《茶和一點點咖啡》四聯作當中,藝術家彷佛正在進行創作的實驗。茶漬與咖啡漬的物質性不同,暈散開來的成色輕重顯有差異。此作展現了即物的精神,為的不是顯揚物質本性的不同,藉此重彈東西文化本質差異之類的刻板老調。
酒:酒標是畫布
作為一名繪畫青年,丁牧兒將藝術賦於酒,不僅是自己的畫作,也邀請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來創作:從酒標上可以看到劉慶元、鬍子(胡鎮超)等人的作品。
工銷社 2017-10-14-10-47-29-01
劉慶元是木刻藝術家,在黑白之間,粗狂線條演繹出質樸、力量、動蕩、幽默。他創作了酒標「工銷社」。「工銷社」對應的是一處實體空間:碧山工銷社。它保留了有60年歷史的老供銷社的初始風貌,集結著現代與傳統、城市與鄉村,展示著融合民間百工與當代設計的手工藝品,也集合了工坊、出版、展覽、講座、駐村計劃等多種功能。
外景
在「工銷社」系列的創作上,劉慶元雕刻了一組碧山的路牌,當地地標如雲門塔、古橋、豬欄酒吧也在其中。不同於以往作品的黑白,這套系列用了綠色,這是碧山工銷社的主題色。
鬍子作品
平面設計師鬍子是五條人樂隊的御用設計師。有人戲稱:當五條人可以用音樂去描寫縣城事物的時候,胡鎮超的設計也跟隨他們走上了「縣城美學」的道路。鬍子設計了第一批酒標「天光」與「落昏」,這兩個詞兒是當地方言,分別是「吃早飯」、「吃晚飯」的意思。一個依照日頭升落的作息,成了古樸雅致的口語。這組作品有著當地的山水,天光與落昏下閃爍著不同光輝的寶塔。
飯局:以想像力為食
古有雅集,西洋有派對,現在一般叫飯局。「月食」是由藝術家耿建翌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自2013年9月開啟第一期後,組織超過50次「飯局」,邀請100多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作者擔任主廚。大家在「口腹之慾」中激蕩腦力風暴。
52#月食 張如愚作品《D._._》
飯局是發生在餐桌,旨在吃;而月食,把吃的過程提前到廚房,製作過程才是重點,廚房在此變身小型studio,瓜果蔬菜魚肉變身創作材料。
34#月食 UFO媒體實驗室作品《USB》
派對、飯局均有社交目的,而月食重點在「玩兒」,剝離每個人身上的社會屬性,回復到孩童狀態,以做飯為媒介,激發創作力。做的開心,吃的自由。
27#月食 秦思源作品《嫌疑犯二》
「月食」得名於「每月一食」,每月20日定期舉辦,每次邀請兩組人擔當主廚創作16道菜品,飯局人數為20人。它是在固定的時間、空間,發生的一期一會的集體經驗。
27#月食 徐震作品《蜂窩配酒》
僅有兩條基本的原則:第一,所做的需要是沒聽說過的沒有見過的沒有吃過的;第二,不能對人造成傷害。此外,將食材當做藝術去創作,無規則限制。
撰文:panli、許晟、DX等
編輯:Yang
圖片由藝術家及相關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