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藝術,藝術的食物

2021-02-17 iWeekly周末畫報

插畫:翟文思

秋天是美食的季節,不僅有被廣泛惦記叨念的大閘蟹,在貼秋膘的傳統口號下,所有食物都仿佛閃耀著著理直氣壯的光澤。而對於藝術家來說,食物也是創作的靈感,雖然這個繆斯看起來……有點好吃!

 

點心:甜甜的藝術品

從1987年做的《禮物》開始,宋冬一直在做與「吃」有關的作品:無論是與飲食有關的器具、烹飪方法、食物、還是「吃」這個行為本身,都被宋冬納入作品。這些形態各異的作品展開了一場豐富、多維的飲食圖譜。

「民以食為天,嘴是很重要的器官,它能體會愛、溫暖和味道,為什麼不能用『吃』這個我們熟悉的方式進入到藝術中呢?」宋冬說。2000年,宋冬在倫敦做了「吃盆景」系列。從盆景開始,這個非常中國意象的符號,宋冬逐漸把「吃」延伸到「城市」、「世界」。

《吃城市》 丹麥奧爾胡斯美術館。攝影:Kaare Viemose 供圖: Kunsthal Aarhus

用各色餅乾、巧克力、奶油等甜品搭建一座城市,再邀請觀眾一起吃掉它。「吃城市」系列用一種輕鬆愉悅、近似於遊戲的方式,在香甜可口中完成了人與城市、人與消費的關係重構。

茶:茶色入畫,茶色為彩

梁銓長期喝茶,不單是茶的愛好者,更將茶視為生活與文化雅藝之一,對品茶猶有感受的梁銓,驀然靈機一動,實驗著讓茶漬的痕跡入畫。

梁銓 茶的回憶之二 2008 茶、色、墨、宣紙拼貼45×53cm

本質上,紙因茶漬的浸潤而有顏色,這與他平日染紙的概念並無二致。只不過,當他把茶湯轉化為一種形式媒介的可能時,他更著重茶跡在空白宣紙留下的不規則暈痕。於是,借著控制茶湯的水性渲染、流動,以及濃淡變化,梁銓在中國「墨分五彩」的傳統美學之外,別出心裁地闢出了「以茶色為彩」的蹊徑。相較於墨色,茶色明顯更有平淡中的細微變化。就品嘗的趣味來看,「墨」隱喻學養及文採,多了幾分嚴肅性,「茶」則給人輕鬆、自然的聯想,勾喚更多與文化生活相關的閒散美感。

梁銓 茶和一點點咖啡 2001 咖啡、茶、宣紙 178×48cm×4

茶除了用作顏料,梁銓也拿它和咖啡並置,令人莞爾地將東、西方的生活文化對比起來──正確地說,更像美學上的一種融合。在2001年的《茶和一點點咖啡》四聯作當中,藝術家彷佛正在進行創作的實驗。茶漬與咖啡漬的物質性不同,暈散開來的成色輕重顯有差異。此作展現了即物的精神,為的不是顯揚物質本性的不同,藉此重彈東西文化本質差異之類的刻板老調。


酒:酒標是畫布

作為一名繪畫青年,丁牧兒將藝術賦於酒,不僅是自己的畫作,也邀請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來創作:從酒標上可以看到劉慶元、鬍子(胡鎮超)等人的作品。

工銷社 2017-10-14-10-47-29-01

劉慶元是木刻藝術家,在黑白之間,粗狂線條演繹出質樸、力量、動蕩、幽默。他創作了酒標「工銷社」。「工銷社」對應的是一處實體空間:碧山工銷社。它保留了有60年歷史的老供銷社的初始風貌,集結著現代與傳統、城市與鄉村,展示著融合民間百工與當代設計的手工藝品,也集合了工坊、出版、展覽、講座、駐村計劃等多種功能。

外景

在「工銷社」系列的創作上,劉慶元雕刻了一組碧山的路牌,當地地標如雲門塔、古橋、豬欄酒吧也在其中。不同於以往作品的黑白,這套系列用了綠色,這是碧山工銷社的主題色。

鬍子作品

平面設計師鬍子是五條人樂隊的御用設計師。有人戲稱:當五條人可以用音樂去描寫縣城事物的時候,胡鎮超的設計也跟隨他們走上了「縣城美學」的道路。鬍子設計了第一批酒標「天光」與「落昏」,這兩個詞兒是當地方言,分別是「吃早飯」、「吃晚飯」的意思。一個依照日頭升落的作息,成了古樸雅致的口語。這組作品有著當地的山水,天光與落昏下閃爍著不同光輝的寶塔。 

 

飯局:以想像力為食

古有雅集,西洋有派對,現在一般叫飯局。「月食」是由藝術家耿建翌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自2013年9月開啟第一期後,組織超過50次「飯局」,邀請100多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作者擔任主廚。大家在「口腹之慾」中激蕩腦力風暴。

52#月食 張如愚作品《D._._》

飯局是發生在餐桌,旨在吃;而月食,把吃的過程提前到廚房,製作過程才是重點,廚房在此變身小型studio,瓜果蔬菜魚肉變身創作材料。

34#月食 UFO媒體實驗室作品《USB》

派對、飯局均有社交目的,而月食重點在「玩兒」,剝離每個人身上的社會屬性,回復到孩童狀態,以做飯為媒介,激發創作力。做的開心,吃的自由。

27#月食 秦思源作品《嫌疑犯二》

「月食」得名於「每月一食」,每月20日定期舉辦,每次邀請兩組人擔當主廚創作16道菜品,飯局人數為20人。它是在固定的時間、空間,發生的一期一會的集體經驗。

27#月食 徐震作品《蜂窩配酒》

僅有兩條基本的原則:第一,所做的需要是沒聽說過的沒有見過的沒有吃過的;第二,不能對人造成傷害。此外,將食材當做藝術去創作,無規則限制。

撰文:panli、許晟、DX等

編輯:Yang

圖片由藝術家及相關機構提供

相關焦點

  • 梁文道:食物是一種毀滅的藝術
    在這種情況底下,說這些話的人注重的其實吃是一個食物的色彩、外觀與造型,而他們所謂的「藝術品」自然是視覺藝術。的確,這幾年流行過一種叫做「食物藝術」的東西,藝術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可以吃下去的東西變成不能吃的視覺媒介,除去了食物最重要的功能和本質,使之「升華」成能夠讓人欣賞的藝術品,供奉在藝廊與博物館裡頭供人觀賞。問題是為甚麼他們會以為這種只可遠觀不可取食的食物才能叫做藝術呢?
  • 食物在入侵當代藝術!
    如今,單純臨摹食物的風潮已成過往,當代藝術家們的奇思妙想與食物元素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一睹為快!但有誰能想到,餐桌上人們最熟悉的食物經藝術家之手竟變成了耐人尋味、眾人追捧的作品。看似遙不可及的高級藝術通過這種方式聯繫著普通人的生活點滴。此類藝術品傳遞的信息或許也因此能影響更多人。
  • 藝術與食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曾說,「沒有食物,一個人會死去。然而沒有藝術同樣也不能活,只是離開世界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繪畫、攝影、裝置、VR藝術,眾多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們都愛以美食為素材或靈感,創造出一件件打通感官的藝術作品,聯結起食物與藝術,這兩樣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藝術與食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曾說,「沒有食物,一個人會死去。然而沒有藝術同樣也不能活,只是離開世界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
  • 看有機食物72變!有機劇場·荷蘭凡艾克食物藝術電影節廈門巡展
    反觀未來型食物,實驗性的食物設計,將感官需求與人類、動物和土地之間的關係相結合。有機劇場·荷蘭凡艾克食物藝術電影節廈門巡展,將通過藝術與食物,搭建一座中荷文化交流的橋梁,一同感受這個奇妙的世界。     荷蘭凡艾克食物藝術電影節由荷蘭揚·凡·艾克學院、馬斯垂克市政府、Slow Food Limburg、CNME和Lumière Cinema電影院共同舉辦。
  • 有了這些餐具,食物就能輕易變成藝術!
    Hermès推出餐具讓食物變成藝術!
  • 食物和藝術之食·春·色工作坊
    我們常常說,食物是一門藝術。食物本身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它們擁有千變萬化的形狀,豐富的色彩,它滋養孕育著我們成為必需品甚至奢侈品。
  • 中國姑娘的食物設計作品,獲柏林藝術大學2018碩士滿分!
    再來欣賞一遍整個項目的Video吧👏-番外-   關於柏林藝術大學與它的碩士課程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簡稱UdK)是德國唯二兩所藝術大學之一   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是如何評價你的畢業設計的?有一個老師覺得我們兩個的作品連在一起看很有意思,因為都是通過對一些物件主觀地符號化來將這些普通事物聖像化。
  • 這究竟是食物還是藝術? 愛心便當大集合
    「忍者神龜」飯這究竟是藝術還是食物?!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吃是要講究學問的
  • 《溝通的藝術》專業解讀:女同事吃過的食物給男同事,有什麼用意
    所以這對沒有公開,但私下已經發展成戀人了,所以對於分享食物並不忌諱。2. 男閨蜜。現在的藍顏知已對女生很照顧,很包容。如果女生吃不下,男閨蜜發揮點作用也沒什麼問題。3. 雙方有曖昧。吃不了的食物,給異性吃,一種曖昧的表現。
  • 【EVENT 活動預告】Food&Art Workshop 當食物邂逅藝術 我們開個Party吧 (周六見)
    食物和藝術作品示例FOOD&ART WORK SAMPLES足立真琴,來自日本的攝影家,食物造型師 「月食」藝術項目主理人之一 。她的每道菜都搭配一張她的攝影作品配上自己寫的小詩。她的「日常,即是裝滿肚子又再掏空的循環。」
  • 當海洋食物鏈斷裂之後——「野生wild影像展」海南本土參展藝術家竇思聰介紹
    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和我們的生存鏈條緊密相連。對於海洋的描繪,竇思聰有著女性柔和且浪漫的視角,賦予這片海無限的想像,無限的情感。當食物鏈開始斷層,她通過誇張的表達方式及神秘的色彩結合,刺激人的視覺從而吸引人們對海洋生物保護的關注。今天腦洞君帶你走入竇思聰的創作世界。
  • 10本有關食物、生活、藝術和自我探索的好書(有福利)
    今天來給大家推薦10本我前幾個月在讀的書,有關食物、生活、藝術和自我探索。文末準備了贈書福利,希望有你喜歡的一本,也期待你的讀書分享~發酵絕對稱得上是一種食物的藝術。林瓔說她創作藝術作品與建築作品的過程截然不同:藝術創作如同寫詩,建築設計更像寫小說。貫穿她所有作品的線索是對自然的愛和敬仰,書裡的作品是探索人與大地關係。雕塑大地,將建築與室外景觀融合,將西方藝術審美與中國畫留白結合,營造了一種全新的美學空間,更深入地感知自然。
  • 國外這位藝術家用食物做成了耳環和戒指,簡直太厲害了!
    尤其是對吃貨來說,食物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越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越能勾起人們對食物的欲望。今天我們就來做幾款食物的粘土教程。在開始今天的教程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位軟陶大師——Shay Aaron。以色列藝術家Shay Aaron,手工創作的迷你軟陶粘土食物模型,跟指尖一般大小,但是非常的精緻,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不,比真的還要逼真!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
  • 瑞典南部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匆忙的旅行腳步中參觀一所藝術畫廊讓時光靜止享受內心充盈的片刻安寧 瑞典南部馬爾默市(Malm)和哈蘭省(Halland)濃厚的藝術氛圍一向為人稱道,知名藝術建築物不勝枚舉,各種現代藝術流派爭奇鬥豔。
  • 「食物設計」 ——設計師還是廚師??食物設計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食物設計在國內是一個逐漸被更多人投以注視的新方向,中國食物設計聯盟發起舉辦了第一屆2020國際食物設計大賽。「食物」這個承載著人類作為生物個體生存和繁衍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和「渴望」的話題,延續到今天已經從最單純的「進食——生存」,演變到附加了更多功能性和值得思考的議題:甚至於任何關乎到飲食的材料、用途、時間、空間、感官、行為、情境、過程.都可以與各大學科(工業、視覺、建築空間、服務設計、純藝術、服裝、數字媒體、影像、心理學、人類學、動畫、公共藝術、市場營銷等等
  • 70年前的藝術自信: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和豐子愷《率真集》
    找了中日兩位名家在70多年前寫的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書,在世界環境大變革的氣候下(就是二戰後),在那段世界級的至暗時刻,出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是如何思考藝術是什麼,該怎麼欣賞藝術,又是如何建立藝術的自信,找到日常生活的藝術。
  • 第5期-【名仕達】藝術燈飾推薦:藤編藝術吊燈
    導讀:本期小名為大家推薦一款藤編藝術吊燈,這是一款簡單尊貴的藤編藝術吊燈,回歸原始的自然追求。
  • 探秘蛋糕上的藝術流派
    沉迷探索食物與藝術之間微妙關係的莫方實食驗室,在明豔春夏,推出2020春夏系列聚會大蛋糕,探秘蛋糕上的藝術流派,莫方邀請你一起做食物藝術家。玩法不止於此,莫方還邀請了來自SIA的六位青年插畫師解讀他們心中的這六幅作品。延續創作,煥發經典作品新意。當蛋糕的每個部分都變成了「有必要」,它的靈魂才真正被激發,不僅僅是享用它的片刻,更能在你的生活中時刻陪伴。
  • 說說吃的藝術
    吃得有藝術,生活才有情調,吃的得當,才有力氣工作做事。所以從吃延伸到為了吃就要工作,不工作就不得吃,為了吃就需要跟社會大眾來往。甚至為了要吃得好,所以就得賺錢提升生活品質。尤其現代人講究吃,所謂「活魚十三吃」、「生吃活跳蝦」,乃至以不人道的方法屠宰牛、羊、雞、鴨等,正是「莫道世上刀兵劫,但聞屠門夜半聲」,人類不改良吃的藝術,人間的紛爭就永無休止,所以佛教提倡素食,唯有杜絕殺戮,世界才有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