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2021-01-12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故宮太和殿。人民視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

新的一天,故宮裡的年輕人在各自崗位忙碌起來:文保科技部的楊玉潔修復瓷器,書畫部的鬱文韜保管文物,考古部的吳偉忙著考古挖掘,資料信息部的康曉璐策劃新媒體作品……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都有著年輕一代的選擇、堅持和擔當。

圖①:楊玉潔在修復瓷器。賴奐瑜攝 圖②:鬱文韜在介紹碑文。尚 輝攝 圖③:吳偉參與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寧 霄攝 圖④:康曉璐為製作APP查閱資料。朱 楷攝

楊玉潔在文物醫院修復陶瓷

「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

從朝陽區的家中出發,穿過高樓林立的國貿,取道車水馬龍的東長安街,楊玉潔來到故宮博物院。從鋼筋水泥的樓房進入紅牆黃瓦的宮殿,她的心也一點點平靜下來。上午8點,楊玉潔準時出現在故宮西河沿的故宮文物醫院陶瓷修復室。

清洗、配膠、粘接、打磨、補配……楊玉潔熟練地開始修復工作。2015年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後,楊玉潔進入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故宮博物院招收的新人,需要到一線崗位培訓學習。兩個月院內輪崗,她做過午門檢票、大殿安保、遊客引導;又經過3個月的部內輪轉,她才回到陶瓷修復崗位上。故宮博物院院藏約186萬件文物,陶瓷器約有36萬件,楊玉潔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與修復。

1987年出生的楊玉潔,一雙手柔軟、細長,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這雙手也有好幾處傷口、不少地方起了皮。這是修瓷器留下的「痕跡」:因為長期接觸化學品,她得經常洗手;瓷器碎片尖利,她的手難免被工具劃傷。

做陶瓷修復,看似並非一件創造性的工作,楊玉潔卻說:「修復的步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機應變,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根據文物病害現狀、穩定程度、品種造型的不同,她的修複方法也會做出調整,比如在修復一件仿釉瓷器的操作中,她對修復工具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通過不同用筆方式配合,力求實現與原來瓷器一樣的紋路和顏色。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在楊玉潔看來,「文物修復還是一門新的行當」——所謂「新」,是指以前文物修復較多是知其然,而如今文物修復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開始知其所以然,預見其未然。「文物修復服務於博物館,其理論研究、方式方法,還處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規範過程中。」楊玉潔說。

文物修復是一份相對寂寞、清貧的職業。但在楊玉潔看來,在故宮修文物,她得到了很多看不到的東西。「不是所有修復師都有機會去親手修復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珍貴瓷器。我在工作中獲得的見識和驚喜,是金錢買不到的。」楊玉潔堅定地說。

在楊玉潔修復桌的第二層抽屜裡,有一隻待修復的明成化三彩鴨燻。鴨子碎成了70片,每一片楊玉潔都細心清洗、擦拭,然後碼放在棉盒裡。瓷鴨的修復不能著急,需要一步步研究、修復。「我常常會想像鴨子的造型,觀察羽毛的裝飾方法,研究色彩的搭配。每當看著這些瓷片,我的心情都會變得十分愉悅,生活的煩惱也仿佛隨之消失了。」楊玉潔笑著說。

鬱文韜策劃籌備書畫特展

「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

午後的陽光灑在地上,這是鬱文韜熟悉的故宮。故宮是遊客觀光的景點,也是他的工作地點。2017年從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後,鬱文韜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利用午休時間,他經常會逛逛故宮庭院。「每次走在這裡,都有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感覺。」鬱文韜說。

文華殿是鬱文韜常去的地方,這裡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之一「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的舉辦地點。從去年5月到今年9月,展覽籌備了一年多。1989年出生的他,作為籌展組組長,從文物選擇、大綱撰寫、布展策展到展覽形式設計、展覽圖錄編寫,都要參與統籌協調。

「以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與人格風範,尚屬首次。」鬱文韜說。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蘇軾的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藏品的整體數量、質量和豐富性都有一定優勢。

如何展現蘇軾、串聯展覽,是鬱文韜和同事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們將展覽定位為體現蘇軾的影響力,除了選擇蘇軾本人的作品外,還選擇了能反映其影響力的同時代和後代名家之作。「為了體現蘇軾影響的廣泛性和故宮藏品的豐富性,展覽中其他歷代名家作品只選了一件呈現。」鬱文韜說。

策展過程中,鬱文韜更立體地感知了蘇軾其人其事。鬱文韜尤其喜歡展覽最後陳列的一幅畫,那是明代畫家朱之蕃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畫的是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在訪友途中遇雨,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穿戴,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坦然處之。「這表現了蘇軾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度。」在鬱文韜心中,蘇軾是多面的,正襟危坐、高冠博帶的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也是蘇軾,他希望通過展覽展現蘇軾的立體生動,傳遞蘇軾的處世之道。

作為故宮書畫部的一員,籌備展覽只是鬱文韜工作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他和同事一起進行法書類文物保管、陳列和研究。他們整理編目、協助書畫數據採集、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文物的展覽陳列和研究,正是在日復一日的文物保管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鬱文韜說。

吳偉由宮殿修繕進入考古

「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

夕陽照到故宮城門,像是在紅牆黃瓦上灑上一層金黃。吳偉蹬著老式自行車,出神武門一路向西,到西四地鐵口,搭乘地鐵4號線到終點站,這是他每天的下班路線。家住天宮院,到故宮上班不算方便,但他卻自得其樂。

1988年出生的吳偉,從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畢業進入故宮博物院後,原本想去專業對口的古建部,沒成想被分到了工程管理處。和施工隊打交道後他才發現:「這裡才是離古建築最近的地方!」測繪、拍照、記錄,參與拆卸、整修、復原……天天和磚瓦木畫工混在一起,吳偉深入了解故宮古建築構造和修繕過程,專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鍛鍊。

寶蘊樓修繕是吳偉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作為故宮內唯一一處民國時期西洋式風格建築,寶蘊樓曾為鹹安宮所在地。「修了一半,挖到了鹹安宮的舊地基,於是我們就停下來對寶蘊樓進行考古發掘,對寶蘊樓的前世今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吳偉介紹。因為在寶蘊樓項目的出色表現,27歲的吳偉成為大高玄殿修繕保護項目的現場負責人。由於長期被用作辦公用房,大高玄殿年久失修。吳偉帶著設計、施工、監理以及研究團隊數十人的隊伍,開展瓦、木、油作、彩畫等各個工種的實施,全面跟進、負責施工、保護和研究的每一個環節。

考古專業出身的吳偉,注重對原始信息的記錄和保存。他突發奇想:「如果將大高玄殿作為考古工作對象,將其不同時期的修繕和改動痕跡視為考古中的地層,那麼修繕的過程就類似於考古發掘的過程,需要對上面的信息按照不同時期疊壓、打破的層位關係,進行全面、細緻的提取。」

想法很快付諸實施。吳偉帶領團隊將發現的重要遺物,小到磚瓦銘、大木記號等,按照考古學的方法分類編號、拍照記錄、繪圖與保存。他們不僅對修繕中拆卸下來的大木構件進行詳盡的測繪和信息記錄,而且對常常被人忽視的、易被頻繁修繕的木基層、灰泥等部位也做了細緻的歷史信息記錄,以最大限度保存建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探索保護性修繕的新方法。「古建築本身也是文物,我們要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這種方式雖然慢,但是非常有必要。」吳偉說。

如今,吳偉成為了故宮考古部的一員。作為近年來故宮新成立的部門,故宮考古部在紫禁城宮殿建築考古、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考古以及幾個國外考古項目中均取得了佳績。上到房頂修瓦、下到地下考古,吳偉的工作就好像一個武林高手,在故宮「上天入地」。

康曉璐創新策劃新媒體產品

「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觀眾散場後,康曉璐抓緊時間在展廳進行數據採集,以便完成線上全景展覽製作。天已經黑了,空蕩蕩的展廳,展品在燈光下仿佛在訴說一段段歷史。「咔」「咔」……康曉璐和同事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出於時間、參觀人數等的限制,有些觀眾無法前來,有些觀眾意猶未盡。為了更好地呈現展覽,我們把展廳搬到線上,給觀眾營造獨享展覽的體驗。」康曉璐說。

2017年自英國利茲大學媒體產業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康曉璐進入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工作。她承擔了「紫禁城600」APP、「故宮展覽」APP、英文網站編輯等故宮新媒體工作,負責APP的頁面呈現、功能設計、內容編輯等。

「紫禁城600」是故宮第十款APP,也是首個聚焦故宮古建築文化的APP。「紫禁城600」APP分為晝夜兩個模式,白天介紹宮殿建築,晚上講述宮廷歷史。「文物、建築不僅有表面的美,還有內在的美。」康曉璐希望這款APP能讓觀眾多了解古建知識,領略古建的美。

在故宮博物院,康曉璐所在的是一個年輕活躍的團隊。數字傳媒組10個人,平均年齡31歲,有很多奇思妙想。秋天故宮的銀杏很美,他們便策劃了故宮銀杏慢直播,為觀眾提供更多視角觀看故宮。故宮的貓很可愛,他們便在微信公眾號「微故宮」上推出「『貓』在宮中」策劃,成為爆款。

「微故宮」微信公眾號、故宮APP、「數字故宮」小程序……故宮的新媒體,不斷刷新人們對故宮的印象,讓古老的故宮走近年輕人。「曾經,故宮在一些人的思維定勢中是冷冰冰的;但新媒體工作可以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讓文物更生活化,讓大家發現故宮的新。傳統成就了創新,創新保護了傳統。」康曉璐說。

AR、VR等新技術,也給博物館帶來新的改變。想像中,康曉璐覺得金甌永固杯可能有酒盅那麼大。直到在珍寶館第一次見到實物,她才發現杯子原來比手掌還大。她覺得觀眾可能也會有類似的「誤判」,便想在產品中做一些新的嘗試。康曉璐希望與同事一起,通過探索AR技術,讓看不到實物的觀眾也能感知文物的體量,收穫更豐富真實的體驗。

1992年出生的康曉璐是個北京姑娘。小時候逛故宮,她看到的是滿眼紅牆,在她的印象中,故宮是紅色的。工作後,她發現故宮有多種顏色,琉璃的黃、琺瑯的藍、臺基的白……故宮是多彩的。「很少有人能親身領略故宮的一年四季、陪伴故宮的日月朝夕,春天看滿樹海棠,夏天聽蟬鳴樹梢,秋天望柿子掛枝,冬天賞雪落雪融。」康曉璐說。(記者 王 珏)

相關焦點

  • 瀋陽博物院推出多個線上展覽|瀋陽故宮|文物|博物館|文物展|臨展...
    為了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各館紛紛推出線上展覽。    瀋陽故宮推出鏤月裁雲——院藏清代宮廷雕刻精品展、盛世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寶展、曾在盛京——瀋陽故宮南遷文物特展、清前三京——興京 東京 盛京展、乾隆在盛京文物特展、清前歷史陳列、清代宮廷鐘錶展、院藏珍寶展
  • 故宮300餘清代家具 首次「倉儲式展覽」
    解釋  「倉儲式展覽」讓故宮家具不再「難見天日」  故宮博物院現存明清家具6200餘件,數量為世界之冠。此前這些珍貴的家具文物一直藏在深宮大庫之中。2015年故宮博物院為進一步擴大展覽面積,增加文物展示數量,將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庫規劃確定為宮廷家具專門展示場地,對當時幾近荒蕪的南大庫地區進行整改。
  • 臺北故宮吊打北京故宮博物院?呵呵!那些絕世文物他們修都不會修
    提起博物館,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故宮博物院。身為網紅大IP的故宮博物院包攬了很多名聲,是好壞參半。2011年,故宮就曾因管理失當,出了不少問題。記得當時故宮丟失了數件珍寶,北京市公安局幫助故宮追回了文物。
  • 竹上貓|品牌營銷——「故宮博物院」
    說到故宮博物院,你一定覺得咱們今天聊的東西挺大,挺正經的其實不是的,咱們今天啊,聊的不是故宮的歷史也不是故宮的景點,咱們今天聊聊故宮博物院這個小機靈的品牌營銷。2019年4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鼎——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收藏文物數量上雖僅僅佔到原先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國之重寶
  • 珍貴史料揭秘 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到臺灣(下)
    又經歷了怎樣漂泊輾轉最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安居"的呢?北溝距離臺中市區不遠當時修建了三間用磚頭蓋成的庫房每間庫房可容納1600箱文物1950年4月12日故宮運臺文物開始向北溝搬遷對於守護這批文物的故宮人來說
  • 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所說,願5000年的中華文明、600年的紫禁城,通過數字故宮,走入觀眾心田,讓其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種子,並生根、發芽,築牢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故宮博物院首先為延遲開學的孩子們送上了一門公開課:該院和中信出版集團聯合推出《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以新穎的形式、有趣的內容,為小朋友揭開紫禁城的奧秘,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說到「雲遊故宮」,打開故宮博物院官網和官方微信便能隨時隨地來一場「深度遊」。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後繼有粉: 故宮又來撩年輕人了!
    還記得幾年前《我為故宮修文物》裡的一幕,鐘錶修復師王津受邀到某地參觀鐘錶大亨的藏品,大亨言談之中頗有要和故宮鐘錶收藏一較高下之意,王津師傅當下未置一詞,不過後來的採訪中含笑回應:看古董鐘錶,哪裡有別的地兒比得上故宮呢?   故宮最好的不止是古董鐘錶,那些宮殿裡的瓷器擺設、木石雕刻、金銀玉器、名家書畫......集幾百年皇家之力留下的精品,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魂所在。
  • 初代故宮人那志良:95年前,故宮博物院如何典守文物?
    作為初代故宮人,那志良1908年生於北京,17歲便進入故宮成為一名職員,一直到1998年去世。他將自己畢生的時間都花在了守護故宮文物之上。那志良既是故宮文物的典守人,又是故宮博物院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北京故宮網上展覽有哪些?附線上觀看入口
    故宮博物院現藏古琴88張,唐、宋、元、明、清時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陳,能夠較為完整地展現古琴發展歷史。此次展覽展示了院藏曆代名琴標準器,勾勒出古琴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還選取了多種與古琴相關的文物,為大家呈現一個更為多面的古琴文化世界。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歷史概括: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1933年2月6日,北平戒嚴,華北情勢告急,第一批南遷文物抵達上海。1936年12月,南遷文物由上海轉運首都南京。1937年1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即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
  • 臺北故宮博物院: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小故宮後面有三座小山,據故宮的講解人介紹,小山內全是蔣介石安放的國寶,如果要輪流每天放到小故宮展覽,起碼要五十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展覽完畢。臺北的小故宮在外觀上模仿北京故宮,但採用極為素雅的色調。藍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優雅而不張揚,這座典雅的宮殿,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過和我一樣的經歷,去參觀博物館時,對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只會覺得它漂亮,獨特,在驚嘆於先人的偉大創造力之時,還會不禁感嘆一句,「哇!過了這麼久了,還能保存得這麼好,優秀!」事實上,在博物館展覽的這些文物,並不是從土裡挖出來就這麼光彩奪目的。
  • 故宮的「接地氣」的七年
    其一,原來超70%的區域都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其二,故宮有超186萬件文物藏品,可真正展出的只有不到1%,99%的文物藏品是沉睡在庫房裡面的;其三,打造專屬故宮IP。利用「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方式,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增進人們對於故宮的文化了解,樹立文化自信,讓故宮文化再一次「活」起來,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故宮的9000多間房屋,並將百年故宮搬上網絡,7年看門人身份讓他為故宮的下一個600年作出巨大貢獻。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
  • 現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宮中、秘而不宣的皇家寶器
    故宮博物院藏有豐富的法器類文物,尤以藏傳佛教法器居多,這些文物對於認識和了解清宮廷的物質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是繼去年「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之後的再度合作。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