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2020-12-13 騰訊網

民國二十二年(1933)2月5日,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紫禁城內突令戒嚴。一支馱著2千口封條木箱的板車隊從神武門魚貫潛出、蜿蜒綿延,押運者全是一襲黑衣,軍警兩邊荷槍實彈護衛。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胡適、魯迅、徐志摩等人強力反對文物出宮,理由是勢必將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

每天紫禁城外聚滿了來探聽消息的民眾,以文物是否出宮作為判斷時局穩亂的標杆。

1933年1月,日軍突破山海關。亡國可復,物毀難還,文化滅則家國盡滅。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因此做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承諾,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到上海暫時規避戰火。

就在國寶起運前幾日,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被北平市長下令逮捕,以防他武力劫運。

1933年2月6日,兩列載滿19557箱文物的火車繞開天津,由平漢線轉隴海再轉津浦線,抵達上海。此趟遷運包括價值連城的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翠玉白菜等古籍書畫器物。

文物押運安全級別非常高,一方面避人耳目,躲開日軍轟炸;另一方面沿途還有地方軍隊保護,以防劫匪。車頂架設機槍,車內憲警持槍,至重要關口,車內熄燈。列車在續能時才臨時停車。到達浦口時因未接到正式轉運上海的指示,那志良等押運者為守護文物,只好在列車上居住一月,之後才將文物運往南京朝天宮,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1937年八一三中日淞滬戰役後,「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杭立武緊急面見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建議將南京朝天宮裡的國寶速速撤至安全地區。張群立刻拍電報請示身在杭州的蔣介石。第二天,張群回復杭立武說總統已批准,同時命令杭立武為國寶大後方遷運負責人。

當時蔣介石為抗戰而投入的軍需物資與費用極高,在財物、運輸方面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蔣介石親批調撥火車貨車車皮,分南北中三路歷經艱險與戰亂,將國寶從南京分運到四川樂山、峨嵋、貴州安順等地安息暫存。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分寄各處的文物像流浪的孤兒們一樣,經過殘酷的血與火的洗禮,再次遷移匯聚至重慶,後又越過長江三峽輾轉返回南京歡聚朝天宮闕。

1947年,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一家三口參觀了在南京舉辦的故宮國寶展覽,眾多展覽的珍寶中,商司母戊大方鼎和周毛公音鼎乃為蔣介石直接經手贈送給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

然而,南京朝天宮裡的故宮文物仍然繼續處於戰亂顛簸。

徐蚌會戰後蔣介石就已經考慮撤退地點事宜,擬撤到隔海相望的海南島或臺灣。1948年秋,蔣介石與幕僚討論研究過將故宮寶物如何遷臺事宜。當時的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與時任教育次長的杭立武在文物遷臺的想法上不謀而合。

據檔案記載,1948年12月31日,杭立武收到兩封信,一封是「總統府代電」公文,公文中蔣介石表示已請海軍軍艦押運3000箱文物赴臺;另一封是蔣介石秘書周憲章的信函,信函提及讓杭立武負責南運文物。

從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12月9日,故宮文物總共經歷了五次大遷移,最終將38萬件文物與30萬件古籍善本安全運送到臺灣。

據傳,臺北故宮剛落成開館的時候,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每個禮拜都要蒞臨一次,就像拜訪鄰居似的習慣性地來看一下,看過之後才放心。早在文物存放於北溝庫房那會兒,蔣介石夫婦就經常利用從臺北去日月潭之便,中途就去霧峰北溝休憩一會兒,在庫房門口搬個小桌椅,二人並肩翻閱古籍,怡性情賞名畫。

相關焦點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宮是我國重點文物展覽處,那麼臺北故宮裡面有什麼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國民政府從北京故宮、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挑選貴重文物運轉臺灣,還有一批則是日本歸還的部分珍貴文物,都被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導讀要說中國哪裡的文物最多最珍貴,大多數人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186餘萬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千金難換的寶貝。其實,中國還有一座被掏空的山,裡面也存滿了稀世珍寶,關於它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歷史。
  • 臺灣名嘴:兩岸終將統一 臺北故宮屬於所有中國人
    海外網7月18日電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公然叫囂「臺獨」,還揚言要把「故宮臺灣化」。對此,臺名嘴黃智賢今(1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怒斥。黃智賢表示,臺北故宮不是「臺獨」的,它屬於所有中國人。將來等兩岸統一,故宮必須完完整整地回到北京和南京去,一件都不能少。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珍貴史料揭秘 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到臺灣(下)
    故宮文物到臺灣後又經歷了怎樣漂泊輾轉最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安居"的呢?>運抵臺灣基隆港文物起初安放在臺中楊梅不久文物全部堆到了臺中一個糖廠倉庫因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文物轉移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北溝的新庫
  • 吃相難看,蘇貞昌: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島民!
    島內「臺獨人士」正持續推動臺灣地區在各個領域實現「去中國化」,如今更是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這些人處心積慮要推動臺灣「獨立」,在文化領域也採取了越來越多的危險行動。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在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對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認為應該把臺北故宮的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的門票就可以歸國民黨所有。而在7日蘇貞昌也表示臺灣的東西屬於2300萬人。這一言論再度引發熱議,「綠綠」們滿腦子都是「仇中、去中和反中」,說出來的話不免荒唐。
  • 蘇貞昌揚言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人」 島內民眾發出靈魂質問
    對此,島內網友痛斥:「滿腦子『反中』『去中』的『綠綠』們是全天下最沒有資格對臺北故宮文物說三道四的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9月7日上午受訪被問到陳麗旭發言時回應,黨代表發言很多元,面對黨內不同意見,一定要多聽取,有共識的部分能夠作為黨的決議,不過6日在會場沒有討論這件事,屬黨代表個人的意見。
  • 兩岸大學生齊遊臺北故宮 陸生驚訝翠玉白菜實體小
    兩岸大學生們在阿美飯店品嘗地道的臺式風味餐。   兩岸大學生在伍角船板餐廳開心合影。(圖:臺灣《旺報》/記者吳冠瑾 攝)   中新網1月28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幾乎每位來臺灣遊玩的大陸旅客,都會將臺北故宮視為必訪景點。
  • 臺北故宮吊打北京故宮博物院?呵呵!那些絕世文物他們修都不會修
    提起博物館,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故宮博物院。身為網紅大IP的故宮博物院包攬了很多名聲,是好壞參半。2011年,故宮就曾因管理失當,出了不少問題。記得當時故宮丟失了數件珍寶,北京市公安局幫助故宮追回了文物。
  • 蘇貞昌吃相真難看: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島民!
    島內「臺獨人士」正持續推動臺灣地區在各個領域實現「去中國化」,如今更是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這些人處心積慮要推動臺灣「獨立」,在文化領域也採取了越來越多的危險行動。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在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對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認為應該把臺北故宮的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的門票就可以歸國民黨所有。
  • 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1949年國民政府面臨崩潰,蔣介石暗地裡密謀將大批的故宮珍寶運往臺灣。在1月底前,他已經安排時任教育政務次長的杭立武向臺灣運送了兩批文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