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2020-12-14 百年中國史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最後,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此後,近百萬件故宮文物從故宮運出。

故宮文物南遷

這批國寶最先存放在上海法租界內,1936年南京的朝天宮文物保存庫建成後,這批文物由遷入南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本進攻上海,南京局勢緊張。這批文物再次踏上徵途,為防不測,這批文物一分為三,分別存放。「南線」經重慶轉運到貴州安順存放,「中線」經水路運到重慶,後轉移到樂山存放。「北線」經鐵路卡車輾轉運至四川峨眉存放。途中歷盡艱辛坎坷,險象環生,所幸文物完好無損。

國寶「西遷」途中

早在文物運出北京之時,故宮的專家們就找古玩商人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他們選用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的木箱來裝文物,每件文物在裝箱前都用紙、棉花、稻草層層包裹,再用繩子緊緊捆住,避免路途顛簸剮蹭造成損毀,對於字畫這類文物,還需要油紙包裹以防進水。

負責護送文物的部隊,是國民軍精銳部隊改編的二十九師某營,營長陶堅民。1940年陶奉調抗戰前線,繼任營長劉建國。1941年春,該營調走,接任部隊為中央軍委特別工作服務團第五連,連長馮昌運。兩支部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責任心強,有力地保證了故宮文物轉運安全。

當年存放故宮文物的樂山古佛寺遺址殘碑

抗戰結束後,三地存放的文物陸續運回南京。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

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起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載運,共運走1680箱,第三批由海軍部崑崙號運輸艦載運,於同月29日出發,共運走972箱。

另外還有中央博物館籌備處852箱文物一併運往臺灣。

蔣中正致杭立武請海軍派艦運送文物赴臺

雖然運到臺灣的國寶只佔故宮南遷文物中的四分之一,但大部分都是清宮收藏的精華,包括歷代名畫、書法,清宮內的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其中的翠玉白菜、玉香爐、玉荷葉杯美輪美奐,精美絕倫,另外還有晉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戰國龍形佩、北宋,都是國寶中的國寶。

本來還有一千餘箱文物待運,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通電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下令停止文物運臺。至此,故宮文物總共運往臺灣三批2972箱。

快雪時晴帖(晉代)
萬壑松風圖(北宋)
翠玉白菜(清朝)

這批文物運臺後,一時找不到足夠大的地方存放,只好先存放在臺中糖廠內。20世紀50年代初,這批珍寶被轉移到臺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小山村存放。

這一放就是15年。直到1962年,臺灣當局才記起這批國寶,在臺北近郊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破土興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新建的博物院落成後,存放在霧峰鄉北溝的文物全部搬往新館。

至此,這些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的國寶,才算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南遷運臺,形成了今天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兩岸文物大多來自清宮舊藏,雖然分隔兩岸,但隔斷不了兩岸博物院同根同源的聯繫。兩岸藏品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兩岸故宮博物院都堅持弘揚中華文化,在歷史轉折關頭,道路不同,信念卻一樣。

1933年從北京故宮分5批運出的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經歷南遷、西遷、東歸的顛沛流離後,最終「一分為三」。一部分運往臺灣;一部分建國後回歸北京故宮;另外一部分,至今仍滯留南京。

相關焦點

  • 莊嚴先生與故宮文物南遷
    他一生都很瘦,讓我感覺手無縛雞之力,但就是這瘦弱書生,在抗戰時期,把一萬多箱故宮古物從北平一路搬到大西南,其中就包括馬衡先生、莊嚴先生最看重的十具石鼓,使它們免於戰火之患,為中華文化保存了血脈。他們的身體裡,藏著無法估量的力量。與莊靈先生相遇,是在故宮博物院西華門內的寶蘊樓。這座1915年建成的西式樓房,曾用作「古物陳列所」的文物庫房。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北京故宮PK臺北故宮,真是一個有宮無寶,一個有寶無宮?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宮是我國重點文物展覽處,那麼臺北故宮裡面有什麼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國民政府從北京故宮、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挑選貴重文物運轉臺灣,還有一批則是日本歸還的部分珍貴文物,都被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 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上世紀50年代,工作人員在臺北霧峰北溝庫房中搬運南遷文物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臺灣當局才記起來,霧峰鄉有一個倉庫裡面全是寶貝。 臺北霧峰北溝庫房中搬運南遷文物 這一次蔣介石沒有猶豫,很快建立新博物館的批准文件和專項建設經費就發了下來。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人們哪能聽他的話,一位女士哭喊:「都這時候了,還要我們下船,到底什麼東西能比性命重要?」這位長官叫桂永清,他負責將第三批文物運往臺灣,最終在人們的抗議下,1700件大箱子只搬上去 976箱,整艘軍艦被人和箱子塞得滿滿當當。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翠玉白菜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其足以能夠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 而此時此刻,臺北故宮博物院竟被某些華夏民族子孫中的「敗類」要求改名了!
  • 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文物,臺民眾怒斥:你沒資格
    對此,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駁斥稱,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屬於2300萬人。而蘇貞昌的這番言論也引起島內民眾的不滿,有網友表示,一直努力「去中、反中」的『綠綠』們,最沒資格對故宮裡面的文物說三道四。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稱,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9月6日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中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館裡面的文物都是國民黨帶回來的,國民黨應該採取行動,把這些文物、門票收入要回來。
  • 聽「大內總管」講述五代故宮人往事:查清文物總數後為何喜極而泣
    1924年,溥儀被逐出宮,臨時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對清宮舊藏文物進行系統點查,熟悉清宮書畫收藏的梁廷煒成為其中重要一員,於是他從皇室服務人員成了第一批故宮博物院的正式員工。    故宮歷史檔案中記錄了當年清點文物的情形,「一人執筆,一人唱讀,身穿特製無口袋的工作服,還以白帶繫緊袖口,雙手無處可藏,以預防發生偷盜之事。」
  • 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劫故宮文物?日軍被什麼嚇阻了?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我國的文化中心,中國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並列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珍藏文物數量達百萬餘件,北京作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已有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北京的故宮聚集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文物精品,這些文物精品都是中國的國寶,價值連城。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蘇貞昌揚言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人」 島內民眾發出靈魂質問
    對此,島內網友痛斥:「滿腦子『反中』『去中』的『綠綠』們是全天下最沒有資格對臺北故宮文物說三道四的人!」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國民黨第20屆第4次代表大會6日召開,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會上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是國民黨帶來的,她呼籲國民黨站出來,一起把臺北故宮寶物要回來,「只要我們抗爭,從此臺北故宮的門票收入,歸給我們國民黨,我們就有收入來源了對不對」!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