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別名辣菜子,植物白芥之乾燥成熟種子。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呈類圓球形,具細微的網紋,一端有明顯之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種仁黃白色,富油性。此品氣微而味辛辣。
白芥子稟火金之氣以生,而白芥又得金氣之勝,故味辛,氣溫,無毒。辛溫入肺而發散,故有溫中除冷,發汗闢邪,豁痰利氣之功。凡痰在脅下,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蓋取其辛溫之性,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韓 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北產者良。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本草綱目》有云: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闢惡之功。韓懋《醫通》: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懋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親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而主氣,定喘止嗽。蘿蔔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勿煎太過,則味苦辣。若大便素實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陳遠公對白芥子有特殊見解,吾摘入如下,白芥子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闢鬼祟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裡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於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於氣分而實宜,即用於血分而亦當者也。
吾總結白芥功效如下,本品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利氣豁痰,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則力減。白芥子研末酒服治反胃上氣,與白芷等分為末,薑汁和塗香港腳腫痛神效 ; 寒痰凝結肩背,經絡不通,症見肩背疼痛,或似癱瘓者,可與桂心、沒藥、木香、木鱉子配伍;寒痰凝結經絡,症見結核瘰瀝者,可與麻黃、生南星、半夏、僵蠶等熬膏外貼;治關節炎:芥末50克,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溼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後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
先賢有三伏天外治偏方,以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細辛各12克。
製法:共研細末,每次取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稠膏(每次用鮮姜60克,浸泡後搗碎,擠汁),分攤在6塊邊長為5釐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藥膏直徑為3釐米)再取麝香0.3克(無麝香時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藥膏上,並貼在背部雙側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貼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從上午11時開時貼藥,至下午2~3時為止,如貼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連貼3年為1療程。
此方對治支所管哮喘有效率為高。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
白芥子有化痰逐飲而散結消腫之功。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溼痰流注;陰疽腫毒。臨床治乳癰、乳癌、乳腺疼痛、結核、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等,辯證用之得當,有 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