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

2021-02-12 中醫羅華昌

白芥子別名辣菜子,植物白芥之乾燥成熟種子。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呈類圓球形,具細微的網紋,一端有明顯之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種仁黃白色,富油性。此品氣微而味辛辣。

白芥子稟火金之氣以生,而白芥又得金氣之勝,故味辛,氣溫,無毒。辛溫入肺而發散,故有溫中除冷,發汗闢邪,豁痰利氣之功。凡痰在脅下,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蓋取其辛溫之性,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韓 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北產者良。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本草綱目》有云: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闢惡之功。韓懋《醫通》: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懋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親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而主氣,定喘止嗽。蘿蔔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炒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勿煎太過,則味苦辣。若大便素實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陳遠公對白芥子有特殊見解,吾摘入如下,白芥子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闢鬼祟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裡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於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於氣分而實宜,即用於血分而亦當者也。

吾總結白芥功效如下,本品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利氣豁痰,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則力減。白芥子研末酒服治反胃上氣,與白芷等分為末,薑汁和塗香港腳腫痛神效 ; 寒痰凝結肩背,經絡不通,症見肩背疼痛,或似癱瘓者,可與桂心、沒藥、木香、木鱉子配伍;寒痰凝結經絡,症見結核瘰瀝者,可與麻黃、生南星、半夏、僵蠶等熬膏外貼;治關節炎:芥末50克,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溼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後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

先賢有三伏天外治偏方,以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細辛各12克。

製法:共研細末,每次取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稠膏(每次用鮮姜60克,浸泡後搗碎,擠汁),分攤在6塊邊長為5釐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藥膏直徑為3釐米)再取麝香0.3克(無麝香時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藥膏上,並貼在背部雙側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貼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從上午11時開時貼藥,至下午2~3時為止,如貼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連貼3年為1療程。

此方對治支所管哮喘有效率為高。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釐米(1.5寸)的地方。

白芥子有化痰逐飲而散結消腫之功。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溼痰流注;陰疽腫毒。臨床治乳癰、乳癌、乳腺疼痛、結核、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等,辯證用之得當,有 殊功!

相關焦點

  • 每餐蘸點芥末醬,居然能有效緩解關節痛
    芥末原產於我國,歷史悠久,從周代起就已開始在宮廷食用,綠綠的顏色不是化學染料染成的,而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種子碾磨成的一種粉狀天然調味品,它的外表綠油油的十分好看,但初嘗者往往被它獨特的味道,辣得不敢再次嘗試,因而錯過了這種緩解關節痛的好東西。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
    中藥繁多,除卻一些數量稀缺、價值昂貴的名貴藥材能被人們熟知之外,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中草藥就常常會被人們忽略遺忘。但是,對於中醫解病來講,每一味中藥都有它的價值所在,往往就是這些人們並不熟悉的中藥,能為人們的健康幫上大忙。
  • 胖子必讀——寒痰、痰熱到底該怎麼調理?
    7、身體指標:在西醫體檢中,痰溼體質者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顯著高於非痰溼體質者。這裡面,需要區分的是:普通的痰溼,寒痰,痰熱。這三種情況,可能調理的思路會稍有區分的。我們所說的普通的痰溼,就是痰溼已經形成,卻沒有明顯地向寒,或者熱這兩個方向發展。
  • 【中藥學堂】白芥子
    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性味歸經味辛、性溫。入肺、胃經。主治病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
  • 每天學中藥——白芥子
    中藥白芥子,別名叫做辣菜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具有化痰逐飲;散結消腫。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溼痰流注;陰疽腫毒的功效。【炮製】 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性味】 辛,溫。       1.《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 白芥子黃芥子區別
    芥子在商品中有白芥子和黃芥子,在《中國藥典》中,芥子項下也分為白芥子和黃芥子。
  • 學習 | 中醫中藥 ——《白芥子》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②治風溼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芥子!
    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辛,溫。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熱。
  • 不管寒痰熱痰,這兩種方法能止咳化痰!
    熱痰:白蘿蔔、川貝熬水喝有些孩子的痰黃黏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因熱邪煎熬津液所致,這時候就要清熱化痰了。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生溼生痰。食積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古有諺語:蘿蔔上市,藥鋪不開。白蘿蔔能降氣化痰、通氣清熱、消積排便。不管寒痰熱痰都可以使用!
  • 一味萊菔子對小兒化痰時有莫大的好處
    在「一位萊菔子湯」之前一頁,張錫純還有一個方子叫「蕩胸湯」,他是這麼寫的,用來治療寒溫結胸,其證胸膈痰飲,與外感之邪互相凝結,上塞咽喉,下滯胃口,呼吸不利,滿悶短氣,飲水不能下行,或轉吐出,兼治疫證結胸。 然後張錫純就在這個"蕩胸湯"之後補充了這個"一味萊菔子湯",說是治同前證。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前證都是些什麼意思。
  • 神效立應紺珠丹
    神效立應紺珠丹來源:《外科大成》作者:祁坤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65年  已成者隨即高腫潰膿。如諸疾無表症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此方原載於諸風癱瘓門。予每用之發散瘡毒。其功甚捷。故移錄於此。詳觀此方。治腫瘍甚效者何也。凡瘡皆起於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觀此藥性專發散。又能順氣搜風。通行經絡。所謂結者開之。況瘡毒又乃日積月累結聚所發。苟非甘溫辛熱發洩以汗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