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辣菜子
主產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量為大。
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
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
辛,溫。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熱。
③《本經逢原》:辛,溫,微毒。
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新編》:入肝、脾、肺、胃、心與包絡之經。
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肺經有熱,與夫陰虛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經逢原》:多食昏目、洩氣、傷精。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②治風溼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曬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④治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風溼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蕓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⑦治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塗之。(《瀕湖集簡方》)
⑧治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攤膏貼之,以平為期。(《本草權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羅、蕓薹子各一兩。搗細羅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邊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邊,即吹左鼻中,仍先淨洗鼻中,吹藥。(《聖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1.《別錄》: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
3.孫思邈: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七粒。
4.《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
5.《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痺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6.《現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
7.《藥材資料彙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慾,並可為中毒後之催吐劑。
8.《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劑。
清靜自然、回歸傳統
學習中國人 古老的生命智慧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大愛合其魂
點擊二維碼關注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用。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線上公眾號搜索:Xing-Mo-Tang
⊙線下公眾號搜索:Xing_Mo_Tang
⊙投稿合作:401168782@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❶穴位查詢
❷十四經絡圖
❸小兒推拿(手法與穴位)
❹七竅連五臟,看臉識健康!
❺史上最全!高清舌診圖譜,看舌頭知健康,人手一份!
❻熱天一塊瓜,勝如把藥抓!被中醫稱為「天然白虎湯」的它,你吃對了嗎?
❼一年中脾胃最脆弱的時候到了,喝好這三湯,按好這三穴,輕鬆護脾胃!
❽讀懂身體十二經絡「值班表」,健康離你就不遠了!
❾千滾水、隔夜水不能喝?錯,真正不能喝的水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