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和親、夫死改嫁、懷孕生子——大清皇帝嫁女兒的複雜心情

2020-12-21 挖史人

乾隆和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三個女兒和敬公主,出生於雍正九年。乾隆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替女兒決定好未來的婆家,還把未來的額駙──出身蒙古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接進紫禁城中和皇子一起讀書習武,努力培養未來的女婿。

乾隆十一年,和敬公主十五歲,內務府開始著手準備公主的嫁妝,嫁妝內容包括日常用品、夥食、份例,隨行人員甚至超過皇貴妃的等級,只比母親富察皇后出嫁時少了一些,乾隆皇帝還賞給和敬公主一大堆頂級珍貴的東珠,由此看出他對女兒的疼愛。

乾隆十二年,乾隆不舍女兒遠嫁蒙古,乾脆在北京城建造了公主府,讓和敬婚後還是可以繼續留在京城中。於是,和敬公主成為清朝中享「遠嫁」之名亦有遠嫁待遇的「留京」公主,她的年薪比照遠嫁的規矩辦理,一年可領一千兩俸銀。成為固倫或和碩固然是一件極為光榮和有益於夫家的事,然而能夠留在京城居住,才是令公主們真心感到雀躍的幸福吧!

好命公主和敬,想必令所有遠嫁的公主或宗室女子豔羨不已,畢竟清朝歷史上可憐的公主和宗室女子很多!據統計清朝有 432 位皇室女性,其中公主有 28 人(包括養女)嫁給蒙古王公。乾隆十二年以前,大多數公主都葬在蒙古的婆家,從固倫和敬公主開始,公主亡故後不必葬身蒙古而是葬在京城附近,此後成為定製,但遠嫁蒙古的「王公之女」還是得葬於蒙古婆家。

遠嫁的女子勢必要跟隨蒙古的習俗、生活文化和飲食習慣,感到諸多不便是事小,但若是兩國之間起糾紛,內心面臨掙扎必定是痛苦不堪,又或者丈夫過世後必須按照當地傳統改嫁,也是另一番折磨。

孝莊太后的長女固倫淑慧公主,一生出嫁了兩次,兩個丈夫都對她很好卻都比她更早離世。第一任丈夫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首領,皇太極收復蒙古後,喀爾喀主動求和,為了保證雙方和平共處,皇太極遂將固倫淑慧公主送去和親。結婚十二年後,喀爾喀去世。清朝入關前不反對甚至支持女子再嫁,因此長公主又嫁給成吉思汗的後代、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

由於這支部落到了皇太極時國力衰弱因此求和,長公主便再次肩負和平重任前往和親。她陪著丈夫度過了二十年的光陰,又再次遭遇喪夫之痛。當時,恰逢孝莊皇后病重,康熙把長公主接回宮中探望母親,然而她終究無法長伴母親左右,最後仍然必須回到蒙古度過餘生。固倫淑慧公主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於六十九歲過世,相當高齡,她可謂是用了一生的坎坷為國家換來多年和平。

皇太極與孝端皇后的皇二女固倫溫莊公主馬喀塔(清朝入關前還保留些許女子名字,入關後便無從得知,只知其姓氏),十二歲時初嫁林丹汗之子額哲,十七歲時夫亡、二十一歲又嫁給額哲的弟弟阿布鼐,等於嫂嫂嫁給小叔。皇太極的皇五女固倫淑慧公主阿圖,生母是後來的孝莊皇后,她十二歲時嫁給了索爾哈;順治初年,其夫亡,順治五年又嫁給輔國公色布騰。一嫁再嫁,公主的一生仿若浮萍般漂泊無依。

入關後,因為皇帝在滿漢間尋找協調相處之道,因此受到漢人的禮儀、習俗和文化影響,在順治朝以後的公主已經很少改嫁了。

康熙第六女、四公主和碩恪靖公主,嫁給漠北喀爾喀土謝圖汗部、敦多布多爾濟。本來她婚後該儘快啟程,由於正逢漠北寒冷的冬日,且婚後不久便有孕在身,所以沒有立即遠赴婆家。康熙三十八年,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去世;次年三月,敦多布多爾濟承襲土謝圖汗爵,要求和碩恪靖公主返回其遊牧地方,公主遂在婚後第四年首次前往漠北,但次年即返回京城。公主長住京城不宜,但康熙不放心女兒身處漠北,於是在漠北和京城中間的歸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舊城)建立公主府,讓女兒在此定居。

誰說帝王家總是無情?當我們回頭看看這些遠嫁女兒們的故事,還是可以觸碰到皇帝的心中最柔軟的某個角落,順治的不忍、康熙的關懷,確實是令人感動的!

以夫為貴的公主

乾隆第七女固倫和靜公主,生母為皇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乾隆二十一年,出生約兩個月的和靜公主就被指婚嫁給超勇親王策稜之孫拉旺多爾濟,乾隆旋即下詔命拉旺多爾濟之父和碩親王成袞扎布將其子送進京城種痘,並進入內廷教養。乾隆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這門婚事讓兩方的利益得以穩固,他所疼愛的和靜公主也能擁有身體強建的額駙,這是乾隆寵愛女兒的方式。

乾隆三十五年,公主十五歲,乾隆在她出嫁前正式封其為固倫和靜公主。出嫁當月,乾隆於七月初四親臨剛建好的七公主府巡視,確保公主府一切無虞,然而公主府未能如期建成,乾隆索性將熙春園賜給和靜居住。當年七月二十一日,公主於正大光明殿行初定禮,七月二十七日正式下嫁拉旺多爾濟,這場婚姻也受到極大的矚目。

乾隆將和靜升級為固倫的主要原因是和靜的額駙為超勇親王的孫子,超勇親王策稜為清朝建下極為重要的戰功,皇帝必須給予更光榮的待遇才行。因此在額駙拉旺多爾濟娶了固倫和靜公主後的第二年,便襲封超勇親王爵位。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十日,固倫和靜公主薨逝,年僅二十歲。和靜生病時,乾隆每隔五日即親臨公主府探視一次,並多次賞賜食物、水果和點心。公主薨後,乾隆親臨祭奠,祭文亦感情至深,用了「雨涕」、「深愴」等詞訴盡哀慟,而這些詞彙在當時並不會出現在上對下的關係當中,由此可見乾隆喪女的心痛。

乾隆四十年,授和靜額駙領侍衛內大臣後又兼都統;嘉慶八年,嘉慶在順貞門遇刺事件中,拉旺多爾濟曾與定親王綿恩一起與行刺者成德搏鬥並擒住了成德,因此詔賜御用補褂,並充上書房總諳達;嘉慶二十一年他因病歸藩,當年五月十六日去世。

相較於和靜公主,她的同胞妹妹和恪公主似乎就沒有得到父親的諸多照顧了。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乾隆第九女被封和碩和恪公主,並於次年八月下嫁將軍兆惠之子札蘭泰。和恪公主行初定禮筵宴時,乾隆與皇太后人在熱河行宮,本應於保和殿舉辦的筵宴因此停辦,改在慈寧宮設宴;內務府在公主養母舒妃所居之永壽宮備席,但乾隆、皇太后同樣地無法出席,後又因和碩和恪公主居住京城,乾隆遂下令不需準備嫁妝中的帳房、牛車、駱駝、涼棚等物品,這其實是變相削減了和恪公主的份例。

乾隆四十五年,和恪公主生病時,乾隆兩次親自前往探病,她於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薨,年僅二十三歲。和恪公主過世後,乾隆將她的女兒接進宮中扶養,並將和恪的遺產留給外孫女當嫁妝。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又親自為外孫女指婚,擇定科爾沁卓哩克圖親王恭格喇布坦之子、一等臺吉、琳沁多爾濟為外孫女的額駙。

該說乾隆偏心嗎?身為父親,乾隆心疼女兒的心是一樣的;身為皇帝,他在對待額駙的「靠山」時,勢必得做出區別。和恪和姐姐的出嫁時間其實差不多,只能說姊妹倆的婚配對象多少影響了她們的婚姻。她們的丈夫一個是歸順清朝又戰功赫赫的策稜之孫;一個是定邊將軍、一等武毅謀勇公之子,都是對清朝大有貢獻之人。

然而,策稜乃康熙朝便歸順清朝且配享太廟者,兆惠的主要功績是於乾隆十五年入值軍機處、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若以「年資」或「輩分」論,乾隆確實得對和靜多一些照顧,以示對康熙的敬重和禮遇蒙古的用心。

公主生孩子

按照《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公主生日、生孩子都有賞賜。具體來說,過生日的話:「是日,恩賜上用緞三疋,官用緞三疋、春紬三疋、綾三疋、中品果桌一張、賞用果桌二張。」至於生孩子,賞賜更為豐厚,就連玩具都準備好了。

公主生產後,嬰兒於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洗去災難、祈求祥瑞的沐浴儀式,即「洗三」。若是生了兒子,「洗三」儀式可以得到重五錢金錁二錠、銀錁八錠、「九日上搖車」用重十兩琺瑯銀麒麟一件、春綢襖三件、閃緞被褥一套、緞被褥一套、潞綢被褥一套、緞枕一個、潞綢擋頭一個、布糠口袋兩個、緞穵單一個、布穵單一個;「彌月」用染貂帽一頂、嵌珊瑚重八錢金串帶一分、緞棉袍褂三套、春綢棉襖三件、妝緞襪緞靴各一雙、銀三百兩、表裡五十端(內:官用緞五匹、素緞五匹、衣素五匹、宮綢五匹、小潞綢五匹、綾十匹、花春綢十匹、花紡絲五匹)見方三幅紅杭細穵單四個;若是生了女兒,「洗三」將得到重三錢金錁二錠、銀錁四錠、「七日上搖車」用重十兩琺瑯銀麒麟一件、「彌月」用重三錢金結手巾二分、重九錢金鐲一對、嵌珍珠重二錢金耳墜一分、銀二百兩。表裡四十端(內:官用緞四匹、素緞四匹、衣素四匹、宮綢四匹、小潞綢四匹、花紡絲十匹、綾十匹)見方紅杭細穵單四個。

從洗三、上搖車到滿月,各類金銀綢緞、生活用品的賞賜相當完備。雖然公主生女賞賜規格遜於生子,但禮物中包含金鐲、金耳墜等女性首飾,亦可謂用心周到。

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和碩和嘉公主分娩頭生兒子,除了以上的禮物、金銀之外,乾隆還賞賜「年命相合乳母夫婦一對。」,滿月時再賜予「備駕鞍小馬一匹」。

嘉慶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和碩莊敬公主生得一女。除依公主生女之例賞給外,嘉慶另賞其乳母,乃是「正黃旗李鏞佐領下武備院匠役郭興阿妻張氏,年二十九歲。」也就是說,嘉慶不放心女兒婆家找的奶娘,親自為外孫女挑選了隸屬正黃旗的乳母。終歸是女兒家,終歸是父親和兄長關懷的公主。

身為一國之君,面對和親諸多無奈之餘,能夠付出多少關注和疼愛給留京的公主、返鄉的公主,必定是盡力付出。這是帝王家的一方溫情,女兒們才有、女兒們才懂,哪怕這份擁有和理解的背後有著無盡的辛酸和眼淚。

相關焦點

  • 皇后一句話,坐實遠嫁的公主是甄嬛的女兒,太后氣的手抖!
    或與大臣聯姻,或與外族和親,這都是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讓大臣更加忠於自己,更好的為朝廷效力。但是一旦要有遠嫁的公主去和親,整個後宮都會鬧的一發不可收拾,畢竟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女兒遠嫁。各宮嬪妃都開始施展技能。在清朝乾隆時期,就有這麼糾結的一次。今天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這次聯姻吧。
  • 康熙有9個女兒,7個去和親,為何她二人可以倖免?
    康熙有9個女兒,7個去和親,為何她二人可以倖免?文|梅姐清朝其實是一個喜歡和親的王朝,早在開創清朝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時,在這過程中他非常善於利用子女們和部落、重臣等聯姻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整個清朝。
  • 和親的公主為何很少生下孩子?有三個原因
    自漢代開始,就已經有了和親這種政治政策。對於上位者來說,犧牲一個女子就能換來邊境的安泰,是一筆非常划算的生意。而至於這個女子和親後幸福與否,則不在考慮範圍之中了。遠嫁和親的雖然女子雖然都頂著一個「公主」的名號,但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真公主,而只是皇族宗室之女。若是別國提出和親的要求,而皇帝不願意嫁自己的女兒過去,冊封宗室女為公主是最省事不過的。
  • 和親公主誰更無奈?徽柔絕望,《東宮》雙殺,《如懿傳》慘不忍睹
    按照道理來說,徽柔並不能算在和親公主這一類裡面,但是因為我覺得比起和親,其實被一個想要「盡孝」的官家當做「禮物」送給自己的母家人,並且是下降給一個庶子當老婆。然後徽柔遇到了難處回家求救,卻被送回婆家,這樣的遭遇比那種送到遙遠的地方,知道沒有希望回來,只管死心的更加絕望。滿心以為自己受了委屈,那個說要讓自己做全世界最快樂的公主的父親和疼愛自己的娘娘和姐姐會幫自己討回公道。
  • 康熙最愛的女兒,遠嫁後康熙4次探望,死後的遭遇卻令人心痛
    當時的康熙爺為了大清的一時安康。將她嫁到了自己的敵人的葛爾丹。藍齊兒其實已經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可是身處皇家的她,是不能夠拒絕和親這條道路的,為此她也只能夠勉強出家準葛爾,並與其從未謀面的丈夫開始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與自己的丈夫一生活就是十年之久,藍齊兒還為丈夫生下了孩子。
  • 最悲催的唐朝公主:遠嫁回紇,為保貞潔自毀容顏
    古代的和親政策,簡單地說,就是以公主下嫁番邦國主或者王子,以換取暫時的和平。漢唐時期,一般都是以宗室女子,或者宮女代替公主,很少以正宗的公主去和親。如漢朝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的王昭君,本為宮女出身,唐朝出嫁吐蕃松贊幹布的文成公主,是李唐遠支的宗室女子。
  • 史上最命苦的公主,年僅10歲遠嫁和親,3個月後因過度受寵去世
    和親就是我國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種外交的政治手段了。雖然是為國為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可是對於當事人而言有時卻是一個悽慘故事的開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可以說史上最慘的一位公主了,才年紀10歲就遠嫁和親,不到3個月就被寵幸致死。
  • 揭秘中國第一位正牌公主遠嫁外番的坎坷命運
    在中國歷史上,也見許多著名的和親公主的故事流傳千古。比如漢代出塞的王昭君、唐代遠赴吐蕃的文成公主,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和親公主,為和平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到底在異國他鄉度過怎樣的歲月,就無從所知了。作為和親公主,遠嫁他國,是件狠心的事,對於皇帝一樣。
  • 最悲慘的和親公主,因為太美被皇帝夜夜寵幸,3個月死在了床榻上
    當一些小國無力抵抗或者兩個國家為了聯盟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和親這種方式來平息戰火。和親一般都是有皇家子女或者有些皇帝捨不得女兒遠嫁也會選擇一名漂亮的女子認作乾女兒嫁過去,王昭君就是這樣選擇送去和親的。這個公主是齊國皇帝的掌上明珠,從小就機靈過人,可是也因為名氣太大,晉國公就聽聞了,於是向齊國提出了求娶的想法,只是晉國公的年紀已經過了五旬了,都足以當齊國公主的爺爺了,所以齊國公自然是不同意的,但是再三思量之下,還是將公主嫁了過去!
  • 女兒遠嫁被新郎打紅傘接走父親大哭去追,遠嫁與近嫁真的不一樣
    做為父親,看到從小養到大的小寶貝離開這個熟悉的家,嫁到遠在千裡之外的異地和別人生活叫陌生人爸媽,心中的痛楚和不舍只有真正做過父親的人才能體會這種心情。我雖不是遠嫁,但每當看到有人結婚,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叫對方爸媽時就有一種流淚的衝動。
  • 令妃的兩個女兒,為何一個從和碩公主破例封固倫公主?結局一樣
    令妃的兩個女兒,為何一個從和碩公主破例封固倫公主?結局一樣乾隆皇帝身邊有四個知名的女人,一個是原配皇后富察氏,一個是繼後輝發那拉氏,一個是撲朔迷離的香妃,另外一個就是令妃。論出身,令妃恐怕是四位裡最出身最低的,可是她卻是陪伴乾隆時間最長,生育子女最多的。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根據目前一致認為,漢元帝時期後宮美女眾多,皇帝沒有時間一一去觀察每一位女子的樣子,於是就命畫師將新入宮的女子畫出來供皇帝觀賞。很多人都趁機賄賂畫師讓自己畫得更好一些,昭君因為天資出眾,人品清高,不願做這樣的事,所以得罪了畫師,故意把她畫得很醜,等到皇帝看見後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所以就失去了見君王的機會,從此獨守清宮漫漫長夜。
  • 她因《陳情令》中魏無羨最美師姐走紅,卻在《如懿傳》遠嫁他鄉!
    宣璐在劇中飾演的是太后甄嬛的女兒恆娖長公主,她長相甜美,性格隱忍,身世飄零,遠嫁蒙古達瓦齊二十年,最後帶著身孕平安歸來,結局在宮中和母親團聚安度餘生。眾所周知,宣璐曾經因為肖戰、王一博飾演的古裝仙俠劇《陳情令》走紅,被網友稱讚為「魏無羨最美的師姐」,演技精湛。
  • 為何四大美人中只有王昭君生子
    女人所謂的命好,無非是嫁了一個好老公,有可愛的孩子,以及幸福的家庭,可是在這四個人身上,就有三個人沒有孩子,那麼她們還能稱之為命好嗎?王昭君是四人當中生子最多的一個人了,但是觀看她的一生,感覺並不幸福,還十分的悲慘。王昭君原本是窮困人家的孩子,卻因為長得好看被召進宮,卻沒因此得到皇帝的寵愛。
  • 捨不得女兒遠嫁
    女兒遠嫁,父親哭得拉不起來,家人們都跟著落淚。父親幹三份工作供養女兒長大,百般疼愛二十多年,如今大學畢業就要遠嫁離開他,迎親隊伍到家了,父親哭成了淚人。看見這樣的視頻心裡就難受,不知道以後我們的女兒會不會遠嫁,為了孩子我們做父母的都受了太多的委屈太多的苦,希望以後她的男朋友能體諒我們,一個獨生女遠嫁對父母親是最大的殘忍!陌生人的眼淚就禁不住地掉下來,孩子啊,你爸爸捨不得你遠嫁!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和親派出的公主不是皇帝親生女兒,甚至跟皇帝沒有半點血緣關係,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實際上,和親這種事,只涉及政治,無關血緣。雙方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彼此都承認,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一點都不重要。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中國公主的和親歷史,從西漢開始。這和當時的國力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西漢王朝建立時,窮得很。開國皇帝劉邦的儀仗隊,要找幾匹毛色相近的白馬拉馬車,都沒有辦法湊齊。民間百姓的窮苦就更不要想了。劉敬於是建議,把西漢劉家的女兒嫁給匈奴首領,與匈奴人建立起「甥舅」的血緣關係,同時送給匈奴人大量的財物,以實現「久遠子孫為臣」的目的。劉邦欣然採納。於是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的一項基本國策,執行力度還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