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玫瑰園中暢談麗娃河畔的翻譯與創作

2020-12-21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1月16日消息(記者唐奇雲)植物園內,一朵朵美麗的粉色重瓣玫瑰,隨風搖曳、暗香湧動,它們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翻譯家」……昨天(15日)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主辦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麗娃河畔的翻譯與創作」主題座談會在辰山植物園舉行。與會嘉賓以「追憶麗娃河畔的翻譯家們和暢談翻譯與創作」為主題,將目光聚焦在一個特殊的群體——華東師範大學「翻譯家群」。

文起麗娃河,拾香譯名篇。華東師範大學麗娃河畔人文薈萃、大師雲集,不僅孕育出著名的「作家群」,還湧現出諸多蜚聲海內外的翻譯大家。一簞食、一瓢飲、師大翻譯家們腳踏實地、潛心譯著,積澱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翻譯作品,造就了富有師者特質的華東師範大學「翻譯家群」。他們中有11位獲得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資深翻譯家」稱號。更令人驕傲的是,王智量教授於2019年獲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06年徐振亞教授獲俄羅斯作家協會頒發的高爾基獎,1996年黃源深譯著《我的光輝生涯》獲澳大利亞政府翻譯獎。

華東師範大學翻譯家部分譯著(央廣網發 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座談會上,翻譯家、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袁筱一講述了本次活動的兩個緣起。其一為通過梳理華東師大外語學院七十年悠長文脈,傳承老一輩翻譯家的師魂力量,為華東師大七十周年校慶獻禮;其二是感動於辰山植物園把新培育的粉色重瓣玫瑰命名為「翻譯家」,把敬意獻給了低調的翻譯家們。「麗娃河畔的作家群和翻譯家群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群體,而是多有交集。」袁筱一談道,「麗娃河的特殊滋養,使得華東師大的作家們從來都具有將『外』化為自己創作一部分的神奇稟賦,也使得華東師範大學的翻譯家們天生的具有以創作將『外』輸送進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的神奇稟賦。不以不朽為己任,使得翻譯家往往是低調的,不易被記取的,但這並不代表作為受益於他們的我們不需要記得他們。」

在追憶起麗娃河畔翻譯家們的「回眸篇」中,華東師大外語學院英語系教授梁超群分享了他對周煦良、孫大雨、葉治、黃源深等翻譯家的解讀。他談到這是自己第一次因為譯者去琢磨翻譯,進而發現譯者是一個最迷人的礦脈。通過翻譯體會到了語言的豐富,並感受到思想的激蕩。這些思想變成了山泉,保留在了翻譯作品之中,保留在了他們的書裡。因文化想像的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時常受到顛覆性的心靈衝擊,卻能透過迷宮一樣的文字,跨越了巨大的挑戰,成就了偉大的作品。

華東師大外語學院俄語系教授胡學星從俄國文學翻譯角度談到自己的感受。他認為就一個國別文學的翻譯來說,一所大學能湧現出如此之多的翻譯家,是翻譯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國內外高校也屬於不可多得的現象。麗娃河畔的俄國文學翻譯有「經典意識強」和「科學的翻譯態度」兩個十分鮮明的傳統特點。前者既善於發現原作經典,又注重打造譯本經典;後者始終堅持譯本從形式到內容都忠實於原文。就俄國文學的翻譯而言,麗娃河畔的翻譯家雖然有著代際之別,但都堅守著同樣的信念,保持著同樣的傳統,而且都取得了引以為豪的翻譯成就。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如果說上海是俄國文學翻譯的一個中心,那麼麗娃河畔的俄國文學翻譯則幾乎佔了半壁江山。

而被問及翻譯與創作,與會嘉賓也紛紛在「拾香篇」中暢談。法語翻譯家南山談到花和翻譯的關係,他引用了袁筱一的一句既有詩意又有哲理的妙喻——花瓣會飄落,花朵也會凋零,就像翻譯家的工作也有停歇,但是只要我們努力過、存在過、綻放過,就可以問心無愧地走向語言歷史的土壤。翻譯家、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曹元勇認為,今天我們在寫作當中用的語言,某種意義上也是翻譯西方語言,翻譯家提供的語言塑造了現代漢語。翻譯對漢語的再塑造,把我們的語言變得更有表現力、表達力,更有張力,變得更具有美感。

辰山植物園把新培育的粉色重瓣玫瑰命名為「翻譯家」(央廣網發 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從麗娃河畔走出的知名作家、辰山植物園文化園長陳丹燕為大家講述了「翻譯家」新種玫瑰的培育過程。她談到自己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翻譯文學,認為一個作家詞庫的建立和翻譯作品有很大的關係。翻譯家所造的新詞,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並賦予了詞以新的意義。「借美麗的『翻譯家』玫瑰,我們致敬翻譯家群體,致敬文學,致敬時代。」

相關焦點

  • 新培育的粉色重瓣玫瑰獲名「翻譯家」 致敬低調翻譯家群體
    在隨風湧動的氤氳花香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麗娃河畔的翻譯與創作」主題座談會舉行, 致敬翻譯家群體、致敬文學、致敬時代。   從華東師大麗娃河畔走出來的知名作家、辰山植物園文化園長陳丹燕講述了「翻譯家」新種玫瑰的培育過程。她說,自己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翻譯文學,並認為一個作家詞庫的建立和翻譯作品有很大的關係。
  • 「福爾摩斯」在中國:程小青的翻譯與創作
    從1916年開始,程小青與當時一些文壇名士合作,翻譯了一系列優秀的偵探作品,其中包括: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程小青與周瘦鵑、劉半農等人翻譯的文言文版《福爾摩斯偵探全集》;1931年,程小青翻譯的美國偵探小說家和評論家範·達因主編的《世界名家偵探小說集》……第二,翻譯作品極具時效性。
  • 兒童文學的創作及翻譯之路
    在寫作方面,我一直在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徘徊。有一次跟吳冠中先生聊天時,他對我說:「懷存的詩和文字是不需要解釋的,每一句都有聲音和味道,很真誠。」先生還抑揚頓挫地朗讀我的詩。  前輩們留給我的溫暖記憶成了我在文學路上的各種激勵。在翻譯曹文軒老師的《紅瓦片》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翻譯書。曹文軒老師的書伴隨著我長大,我也常常用色彩的形式記錄許多他文字中的各種場景。
  • 翻譯家黃燦然:提高翻譯水平的十個指針
    有不少譬如二十年前就做詩歌翻譯的人,翻譯質量原本就低,二十年後其外語水平幾乎從未提高過,數量卻不斷增加。而他們都不自知。 這是一個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現象:自己外語水平低而不知道自己外語水平低,或裝作不知道,因而不知道需要去提高。一個勉強的類比是,在文學創作中,很多人水平奇低,卻一輩子樂此不疲。
  • 翻譯家鄭英牧:文學翻譯應創作出灰色的語言
    那麼,翻譯家應該追求的翻譯是什麼樣的呢?他認為翻譯應該創作出母語與外語之間的第三語言,即灰色的語言。他表示翻譯的重要作用,是讓韓國的讀者感受到被翻譯的作家所提供的之前沒有的新的聲音。「因外語翻譯而來的衝擊所產生的第三種語言,這種灰色的語言在基礎的韓語變化中佔據一席之地,擴大了韓語的範圍」,這是翻譯可以帶來的重要貢獻。
  • 鄭永慧: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翻譯家|翻譯家|羅布-格裡耶|知識分子|...
    在翻譯的道路上,鄭永慧先生純粹的態度始終如一。任課之餘,鄭老每天都會堅持翻譯法語著作,直到達到每天定量的字數才肯歇息。正是這種純粹的堅持,鄭老一生完成了六百餘萬字的法語文學作品翻譯,將雨果、巴爾扎克、福樓拜、梅裡美、大仲馬、薩特等人的思想傳遞給國人,影響了一代中國人對於法國文學和法國先哲思想的認識。
  • 鄭永慧: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翻譯家|鄭永慧|翻譯家|羅布-格裡耶|...
    在翻譯的道路上,鄭永慧先生純粹的態度始終如一。任課之餘,鄭老每天都會堅持翻譯法語著作,直到達到每天定量的字數才肯歇息。正是這種純粹的堅持,鄭老一生完成了六百餘萬字的法語文學作品翻譯,將雨果、巴爾扎克、福樓拜、梅裡美、大仲馬、薩特等人的思想傳遞給國人,影響了一代中國人對於法國文學和法國先哲思想的認識。
  • 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
    1 翻譯在我生命中沒有句號   吳江濤:文先生好,您從事翻譯工作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翻譯界您又是一位高產的翻譯家,直到現在您還在堅守自己的崗位,從某種角度講,翻譯也是一件苦力活兒,您沒有打算給自己放假歇一歇嗎
  • 這位崇明翻譯家,牛!
    小學考初中的複習階段,姚校長每天早晨來沈錫良家門口「叫早」,關心他的複習情況。有一次外面下著瓢潑大雨,姚校長撐著傘又來了,雨滴打在傘上「啪啪」作響。進入初中第一次語文考試,沈錫良考砸了,因為沒學過拼音,「朱老師花了2個星期專門為我輔導,幫助我提升拼音水平,師恩難忘」。1988年大學畢業,沈錫良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從事科技德語翻譯。
  • 鄭克魯:翻譯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真是一位有脾氣的翻譯家!▲鄭克魯《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高老頭》《紅與黑》……很難想像,這麼多膾炙人口的法國經典文學作品竟然都出自同一個譯者——鄭克魯。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研究60年,他已經完成1700多萬字的譯著,其譯著的總字數甚至已經超過傅雷、許淵衝、郝運三位著名法語翻譯家譯作字數的總和。翻譯家光環的背後,鄭克魯的學術研究也碩果纍纍。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另一位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1958年至1960年在東京平凡社出版第一版函套版《紅樓夢》,屬「中國古典文學全集」一種。該系列還包括《史記》《聊齋志異》《今古奇觀》《三言二拍》等中國典籍。1969年至1970年,他又出了全面修改版。1973年在1969年版的基礎上再次修訂。1996年-1997年,到了晚年他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印度學者柏樂天(P.Prodhan)在其著作《偉大的翻譯家玄奘》裡說,玄獎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業績將永遠被全世界的人們記憶著。"魯迅先生也曾高度讚揚玄奘「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梁」。
  • 在AI科學家、翻譯家眼裡,谷歌翻譯其實沒那麼神?
    深藍 Deeper Blue 今天邀請了 5 位不同領域的代表人來一起聊一聊 Google 神經機器翻譯的突破與局限,聊一聊機器翻譯的未來。 他們中有來自學界的科研人員,有來自業界的從業人員,還有來自翻譯一線的翻譯家,雖然領域各自不同,但他們都關注著人工智慧對翻譯的影響。
  • 跟著「文化園長」陳丹燕的步伐 見證「翻譯家」月季在上海辰山植物...
    跟著「文化園長」陳丹燕的步伐 見證「翻譯家」月季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誕生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10-03 在剛剛升起的紅色圓月下
  • 創作網絡小說不是很困難,翻譯成英文才是關鍵!
    網絡小說創作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閱讀這樣具有快節奏的作品,由於影響力巨大,不少優秀的網絡小說甚至都已經傳到了海外,可想而知,現在的網絡小說到底是有多麼的受歡迎。人們一直以為創作一部網絡文學作品很困難,因為你需要完成一部幾百萬字的作品,整個情節全靠作者自己想像,如果作者想像力不足夠的話,是寫不出來的。其實網絡作者寫網絡小說寫多了是信手拈來的,所以也沒有多困難,更困難的是將這些網絡小說翻譯成英文。
  • 痴情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是什麼樣的?
    《紅樓夢》的英文翻譯開始得非常早,甚至比我們能夠查到的一些日韓翻譯還要早。早到什麼時間呢?1812年。它最早出現在一本叫《中文對話與單句》的中文教材裡面,編者是英國漢學家、翻譯家、傳教士馬禮遜。1892、1893年在香港出版了喬利的英文節譯本,翻譯了前五六十回。
  • 翻譯家胡小躍:《街貓》作者是法語文學的「門羅」
    法語文學翻譯家胡小躍 丁慶林/圖比如,法國文學從來不把別國的法語作家當外人,他們很少以國籍來劃分作家,對他們來說凡是用法語創作的作家都是自己人。因為人數眾多,加拿大的法語文學幾乎湮沒在法國文學中,在法國的影響自然也很弱。記者:很尷尬的現狀。加拿大的文學成績,就這樣活生生地被劃到法語文學的版圖去了。芒羅呢?芒羅在加拿大作家陣營中,到底是怎麼一個位置?胡小躍:芒羅在加拿大很出名,雖然她很低調。
  • 翻譯中語言的魅力
    (轉載北京外國語大學已榮休的翻譯專家莊繹傳教授的系列文字)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留學法國,攻讀法國文學和繪畫數十年後,大學問家錢鍾書「偶爾翻開一本林譯小說」,發現「它居然還沒有喪失吸引力」。 周熙良教授就很強調研究語言。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翻譯三論」,發表在《翻譯通訊》1982年第六期。他在「翻譯與語言」一節中指出,初搞翻譯的人要看點漢語語法,注意到一些語言現象,這有助於擺脫原文的束縛。他說:「一個搞翻譯的人對語言不感興趣,翻譯水平是不大會提高的。」
  • 他翻譯的中國詩世界一流,中國人卻看不懂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翻譯家,名字叫做龐德。龐德,字令明,原馬超部下,後歸降於曹操,人稱白馬將軍。但龐德認為,這首詩中只有一組意象,「面龐」是現實意象,「花瓣」則是想像意象,二者疊加、相互作用。前後構成比喻關係,猶如一個輻射的漩渦,壓縮於其中的多個意義能夠不斷擴展。龐德從詩歌創作轉向中國詩的翻譯,和費諾羅薩有很大關係。
  • 「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標題:「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他摩挲著《局外人》的封面,仿佛摩挲著他那顆「小石粒」 「一生只為打造一個人文書架」無心插柳,憑副業贏得至上學術榮光為小孫女翻譯一本兒童文學名著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翻譯 2018年11月24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