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饑饉年代,它充當主食;在富庶時代,則成為了一種奢侈。」
在飲食文化地域性日漸模糊的今天,儘管把一個地方的美食都吃上一遍,也不能準確地概括出它們的共性。
但在磐安,不用全部品嘗,只要吃上一口玉米餅,就能輕易地得到一個感性的認知——「情」。
01
任何偏愛
都是有原因的
那時候,能吃上玉米餅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為製作玉米餅耗費食材,一家老小,只有作為勞動力的父親才能吃上熱乎的玉米餅,或者是家裡最寵的孩子,其他家庭成員只能嗦一口薄如湯水的玉米糊。
後來,條件好了,玉米餅不用省著吃了,偶爾想回味一下,才會自己動手製作。
再後來,生活越來越富裕,講究吃五穀雜糧,吃得天然、健康,玉米餅又成為了新時尚。
好這一口的人,恨不得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餅;不愛的人,也找到了它的替代品,蕎麥餅和米粉餅。
玉米面粗糙的口感,是爸爸媽媽輩的最愛,年輕人基本是不會輕易嘗試的。
因為和自己的氣質不符,沒有經歷過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奮鬥時代,對它沒有感情;比起重口味的各種美食來說,它實在是太寡淡了,只有玉米香,軟時口感粗糙,梗喉嚨;脆了,泵牙,年輕人難以駕馭。
專門賣玉米餅的早餐店,整個縣城就那麼兩三家,遇上店鋪休息,就是一餅難求;實在饞的不行,媽媽才會親自出手。
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餅,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
02
雙手拍打之間
是夫妻默契多年
好的玉米餅,是餅底鬆脆而餅面柔軟,這需要男女默契的配合。女的在灶前烤餅,男的在灶後燒火,一剛一柔,都能在餅上體現。
烤制之前,考驗的是女主人的經驗和手勁。
多少次的失敗,才能看似隨意的和面烙制。
在開水裡倒入玉米面,瘋狂攪拌(至少我媽是這樣的),這加多少水、倒多少粉,沒人能說出個具體的數來,全憑失敗後經驗的總結。
總結起來,製作玉米餅所需材料,就是水適量、玉米面適量,媽媽一個。
飽經風霜的手揉搓著滾燙的玉米面,反覆揉搓,最後揉成一個寶塔狀。
從塔尖上揪一塊麵團搓圓,雙手沾水後來往兩圈將麵團捏成一個厚餅,然後厚餅在兩手的一來一回間,懸空拍打,啪嗒啪嗒,在節奏中,由厚變薄,表面光滑,大小如一。
這過程最難,因為玉米粉不像麵粉一樣有粘性,所以拍打不是厚薄不均就是拍破了,最慘的就是,節奏出了錯,直接拍掉在地上。
把拍好的餅貼進已經燒燙韻大灶裡,煱底有水,熱氣騰騰。
這時候,考驗的是男人的火力了。
提前準備好柴,最好是用松針毛和浪泥殼,餅貼進鍋後,火要在四周燒開,火太旺餅會焦;不旺餅就會滑到水裡,不壞才怪呢!
03
生活的苦與甜
就夾在這片餅裡
抹上豬油、撒上鹽,再烤制酥脆,空口吃餅也香。
碼菜夾餅,只有媽媽才能做到把放滿鹹菜炒豆腐、野菜炒臘肉、炒豆腐渣、炒海帶絲、酒糟蘿蔔、土豆絲....的玉米餅夾起來,咬一口,菜不會從餅尾跑出來,只有那亮汪汪的菜油順著手掌流到手臂上,如何吃完不粘手,也是一門學問。
酥脆的餅,油潤的菜,大口吃菜也香。
生活的苦與甜,都夾在這薄薄的一張餅裡。
苦時,空口吃玉米餅也香,加點腐乳就是奢侈;甜時,夾菜任君挑選,喜歡什麼夾什麼,夾住磐安的山珍海味,夾住爸媽的勤勞善良。
也許,等我到三四十歲,也就好這一口了。
點亮提醒身邊的人!↓↓↓